车门开启助力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87941发布日期:2022-08-09 23:16阅读:93来源:国知局
车门开启助力结构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门开启助力结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2.汽车已经成为人们出行的常用代步工具,汽车的尾部通常设置有用于放置物品的后备箱。
3.相关技术中,后备箱的车门的打开方式大多采用上翻式开启,后备箱车门的顶端与车顶盖通过铰链连接,在车门的两侧设置气弹簧,气弹簧一端与车体连接,另一端与车门连接,车门在开启过程中,推动车门使其绕车门顶端的铰链转动,气弹簧可推动车门打开。在开启后备箱车门时,需要手动抬起一段行程,然后由气弹簧顶开车门。
4.但是,当后备箱的车门较重时,需要的操作力大,致使后备箱的车门开启不畅。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门开启助力结构及车辆,可有效地解决上述或者其他潜在技术问题。
6.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是提供一种车门开启助力结构,车门开启助力结构包括铰接底座、旋转臂以及弹性件;铰接底座具有第一连接部以及延伸部,第一连接部与延伸部呈夹角设置;旋转臂具有第二连接部与旋转部,第二连接部与旋转部呈夹角设置;第一连接部远离延伸部的端部与旋转部远离第二连接部的端部铰接,转动旋转部远离延伸部以使第二连接部与延伸部之间的夹角增大,或,转动旋转部靠近延伸部以使第二连接部与延伸部之间的夹角减小;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延伸部远离第一连接部的端部,另一端连接于旋转部朝向延伸部的一侧,弹性件的静止长度大于旋转部与延伸部之间的最大距离。
7.在根据第一方面的可选的实施例中,弹性件包括弹簧。需要说明的是,将弹性件设置为包括弹簧,弹簧的结构简单,且使用较为普遍,可有效地提高整体车门开启助力结构的结构简洁性以及弹性件的适配性,有效地节约加工成本以及维护成本。
8.在根据第一方面的可选的实施例中,延伸部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限位支板以及连接在两个限位支板端部的连接板,两个限位支板与连接板形成用于容纳弹性件的容置空间。需要说明的是,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将延伸部设置为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限位支板以及连接在两个限位支板端部的连接板,两个限位支板与连接板形成用于容纳弹性件的容置空间,可使得弹性件置于容置空间内,在运行过程中,有效地避免了弹性件不受外界部件的干扰,保证弹性件推动旋转部的稳定运行,进而使得后备箱车门开启顺畅。
9.在根据第一方面的可选的实施例中,连接板上设置有用于连接弹性件的第一连接件,旋转部朝向连接板的一侧设置有用于连接弹性件的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分别连接在弹性件的不同部位。需要说明的是,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板上设置有用于连接弹性件的第一连接件,旋转部朝向连接板的一侧设置有用于连接弹性件的第二连接件,也即,弹性件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件与连接板连接,弹性件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
件与旋转部连接,保证了弹性件的连接稳定性。
10.在根据第一方面的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均包括铆钉。需要说明的是,将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均设置为包括铆钉,铆钉结构简单,且连接稳定性较强,采用铆钉作为连接件,既可以保证连接的稳定性,又具备有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的技术效果。需要说明的是,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铰接底座还设置有限位部,限位部与第一连接部连接,限位部设置在旋转部的转动路径上,用于限定旋转臂的转动角度,在运行过程中,旋转部在带动后备箱的车门向上翻转过程中,由于限位部的限位,使的后备箱的车门限定在预设的打开高度上,避免车门开启过大,不便于关闭。
11.在根据第一方面的可选的实施例中,铰接底座还具有限位部,限位部与第一连接部连接,限位部设置在旋转部的转动路径上,用于限定旋转臂的转动角度。需要说明的是,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铰接底座还设置有限位部,限位部与第一连接部连接,限位部设置在旋转部的转动路径上,用于限定旋转臂的转动角度,在运行过程中,旋转部在带动后备箱的车门向上翻转过程中,由于限位部的限位,使的后备箱的车门限定在预设的打开高度上,避免车门开启过大,不便于关闭。
12.在根据第一方面的可选的实施例中,旋转部包括第一弯折部以及第二弯折部,第一弯折部的端部与第二弯折部的端部呈夹角连接,第二弯折部远离第一弯折部的端部与第二连接部呈夹角连接,第一弯折部远离第二弯折部的端部与第一连接部铰接,第二连接部沿着远离第一弯折部的方向延伸;限位部用于抵挡第一弯折部;弹性件远离延伸部的一端与第一弯折部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将旋转部包括第一弯折部以及第二弯折部,第一弯折部的端部与第二弯折部的端部呈夹角连接,第二弯折部远离第一弯折部的端部与第二连接部呈夹角连接,可使得第二连接部可带动后备箱的车门实现开启或关闭,将旋转设置为包括两个弯折部,便于使得第二连接部的运行方向与车门开启的方向相适应。
13.在根据第一方面的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上设置有用于连接车门的第一连接孔。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连接部上设置有用于连接车门的第一连接孔,在连接过程中,可采用螺栓紧固件贯穿第一连接孔将车门与第二连接部紧固连接。
14.在根据第一方面的可选的实施例中,铰接底座还具有第三连接部,第三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连接,第三连接部上设置有用于连接车辆的顶盖的第二连接孔。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三连接部,并在第三连接部上设置第二连接孔,在安装过程中,可通过螺栓贯穿第二连接孔,进而实现顶盖与第三连接部的紧固连接。
15.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车门和上述的车门开启助力结构,车门与第二连接部连接,铰接底座与车辆的顶盖连接。
16.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门开启助力结构,适用于具有车门的车辆,车门开启助力结构包括铰接底座、旋转臂以及弹性件;铰接底座具有第一连接部以及延伸部,第一连接部与延伸部呈夹角设置;旋转臂具有第二连接部与旋转部,第二连接部与旋转部呈夹角设置;第一连接部远离延伸部的端部与旋转部远离第二连接部的端部铰接,转动旋转部远离延伸部以使第二连接部与延伸部之间的夹角增大,或,转动旋转部靠近延伸部以使第二连接部与延伸部之间的夹角减小;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延伸部远离第一连接部的端部,另一端连接于旋转部朝向延伸部的一侧,弹性件的静止长度大于旋转部与延伸部之间的最大距离。在安装过程中,将铰链底座连接在车辆的顶盖上,将旋转臂与后备箱的车门连接,在开启过
程后备箱的车门过程中,启动锁扣,在弹性件的弹性力的作用下推动旋转部远离延伸部,并在气弹簧的作用下,实现后备箱的车门向上翻转,进而开启后备箱的车门。
17.本公开提供的车门开启助力结构及车辆,由于包括上述的车门开启助力结构,因此也具有后备箱的车门开启顺畅的技术效果。
18.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的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9.通过参照附图的以下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容易理解。在附图中,将以示例以及非限制性的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例进行说明,其中:
20.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门开启助力结构在第一视角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门开启助力结构在第二视角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门开启助力结构去掉弹性件后在第一视角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门开启助力结构去掉弹性件后在第二视角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门开启助力结构去掉弹性件后在第三视角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5.附图标记:
26.100、车门开启助力结构;110、铰接底座;111、第一连接部;112、延伸部;1121、限位支板;1122、连接板;1122a、第一连接件;1123、容置空间;113、限位部;114、第三连接部;1141、第二连接孔;120、旋转臂;121、第二连接部;1211、第一连接孔;122、旋转部;1221、第二连接件;1222、第一弯折部;1223、第二弯折部;130、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上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8.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9.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0.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
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1.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32.相关技术中,后备箱的车门的打开方式大多采用上翻式开启,后备箱车门的顶端与车顶盖通过铰链连接,在车门的两侧设置气弹簧,气弹簧一端与车体连接,另一端与车门连接,车门在开启过程中,推动车门使其绕车门顶端的铰链转动,气弹簧可推动车门打开。在开启后备箱车门时,需要手动抬起一段行程,然后由气弹簧顶开车门。但是,当后备箱的车门较重时,需要的操作力大,仅仅依靠气弹簧推动车门开启,致使后备箱的车门开启不畅。
33.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门开启助力结构,在后备箱车门的顶端与车顶盖的铰接处加设弹性件,在车门开启过程中,人手推开后备箱的车门后,在弹性件的弹性力的作用下,可助力后备箱的车门向上翻转,辅助气弹簧,可以更加顺畅地打开后备箱车门。
34.具体而言,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门开启助力结构,适用于具有车门的车辆,车门开启助力结构包括铰接底座、旋转臂以及弹性件;铰接底座具有第一连接部以及延伸部,第一连接部与延伸部呈夹角设置;旋转臂具有第二连接部与旋转部,第二连接部与旋转部呈夹角设置;第一连接部远离延伸部的端部与旋转部远离第二连接部的端部铰接,转动旋转部远离延伸部以使第二连接部与延伸部之间的夹角增大,或,转动旋转部靠近延伸部以使第二连接部与延伸部之间的夹角减小;弹性件的一端连接于延伸部远离第一连接部的端部,另一端连接于旋转部朝向延伸部的一侧,弹性件的静止长度大于旋转部与延伸部之间的最大距离。在安装过程中,将铰链底座连接在车辆的顶盖上,将旋转臂与后备箱的车门连接,在开启过程后备箱的车门过程中,启动锁扣,在弹性件的弹性力的作用下推动旋转部远离延伸部,并在气弹簧的作用下,实现后备箱的车门向上翻转,进而开启后备箱的车门。
35.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门开启助力结构在第一视角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门开启助力结构在第二视角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和图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门开启助力结构100,适用于具有车门的车辆,车门开启助力结构100包括铰接底座110、旋转臂120以及弹性件130;铰接底座110具有第一连接部111以及延伸部112,第一连接部111与延伸部112呈夹角设置;旋转臂120具有第二连接部121与旋转部122,第二连接部121与旋转部122呈夹角设置;第一连接部111远离延伸部112的端部与旋转部122远离第二连接部121的端部铰接,转动旋转部122远离延伸部112以使第二连接部121与延伸部112之间的夹角增大,或,转动旋转部122靠近延伸部112以使第二连接部121与延伸部112之间的夹角减小;弹性件130的一端连接于延伸部112远离第一连接部111的端
部,另一端连接于旋转部122朝向延伸部112的一侧,弹性件130的静止长度大于旋转部122与延伸部112之间的最大距离。
36.在可选地示例性实施例中,弹性件130包括弹簧。需要说明的是,将弹性件130设置为包括弹簧,弹簧的结构简单,且使用较为普遍,可有效地提高整体车门开启助力结构100的结构简洁性以及弹性件130的适配性,有效地节约加工成本以及维护成本。
37.可以理解的是,这里并不对弹性件130的具体结构限定于弹簧,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可以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将弹性件130设置为其他类型,例如:扭簧等。
38.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门开启助力结构去掉弹性件后在第一视角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门开启助力结构去掉弹性件后在第二视角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车门开启助力结构去掉弹性件后在第三视角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3、图4以及图5,在可选地示例性实施例中,延伸部112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限位支板1121以及连接在两个限位支板1121端部的连接板1122,两个限位支板1121与连接板1122形成用于容纳弹性件130的容置空间1123。需要说明的是,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将延伸部112设置为包括间隔设置的两个限位支板1121以及连接在两个限位支板1121端部的连接板1122,两个限位支板1121与连接板1122形成用于容纳弹性件130的容置空间1123,可使得弹性件130置于容置空间1123内,在运行过程中,有效地避免了弹性件130不受外界部件的干扰,保证弹性件130推动旋转部122的稳定运行,进而使得后备箱车门开启顺畅。可以理解的是,这里并不对延伸部112的具体结构形状进行限定,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还可以将延伸部112设置为其他形状,例如,在板状结构上开设用于容纳弹性件130的容纳槽等。
39.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两个限位支板1121均设置为长条板,连接板1122为矩形板。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将两个限位支板1121设置为长条板,将连接板1122设置为矩形板,使得延伸部112的整体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也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将延伸部112设置为其他形状。
40.在可选地示例性实施例中,连接板1122上设置有用于连接弹性件130的第一连接件1122a,旋转部122朝向连接板1122的一侧设置有用于连接弹性件130的第二连接件1221,第一连接件1122a和第二连接件1221分别连接在弹性件130的不同部位。需要说明的是,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板1122上设置有用于连接弹性件130的第一连接件1122a,旋转部122朝向连接板1122的一侧设置有用于连接弹性件130的第二连接件1221,也即,弹性件130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件1122a与连接板1122连接,弹性件130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件1221与旋转部122连接,保证了弹性件130的连接稳定性。
41.在可选地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122a与第二连接件1221均包括铆钉。需要说明的是,将第一连接件1122a与第二连接件1221均设置为包括铆钉,铆钉结构简单,且连接稳定性较强,采用铆钉作为连接件,既可以保证连接的稳定性,又具备有结构简单,成本较低的技术效果。
42.在可选地示例性实施例中,铰接底座110还具有限位部113,限位部113与第一连接部111连接,限位部113设置在旋转部122的转动路径上,用于限定旋转臂120的转动角度。需要说明的是,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铰接底座110还设置有限位部113,限位部113与第一连接部111连接,限位部113设置在旋转部122的转动路径上,用于限定旋转臂120的转动角度,
在运行过程中,旋转部122在带动后备箱的车门向上翻转过程中,由于限位部113的限位,使的后备箱的车门限定在预设的打开高度上,避免车门开启过大,不便于关闭。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限位部113为矩形板。
43.在可选地示例性实施例中,旋转部122包括第一弯折部1222以及第二弯折部1223,第一弯折部1222的端部与第二弯折部1223的端部呈夹角连接,第二弯折部1223远离第一弯折部1222的端部与第二连接部121呈夹角连接,第一弯折部1222远离第二弯折部1223的端部与第一连接部111铰接,第二连接部121沿着远离第一弯折部1222的方向延伸;限位部113用于抵挡第一弯折部1222;弹性件130远离延伸部112的一端与第一弯折部1222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将旋转部122包括第一弯折部1222以及第二弯折部1223,第一弯折部1222的端部与第二弯折部1223的端部呈夹角连接,第二弯折部1223远离第一弯折部1222的端部与第二连接部121呈夹角连接,可使得第二连接部121可带动后备箱的车门实现开启或关闭,将旋转设置为包括两个弯折部,便于使得第二连接部121的运行方向与车门开启的方向相适应。
44.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在车门关闭状态下,第一弯折部1222与第一连接部111整体处于重合状态,第二连接部121与延伸部112处于平行状态。此时,第一弯折部1222与延伸部112的距离最小。在后备箱的车门开启过程中,第一弯折部1222绕第一连接部111的端部旋转,第一弯折部1222逐渐远离延伸部112,直至第一弯折部1222抵接于限位部113,此时,后备箱的车门打开到最大位置。
45.在可选地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121上设置有用于连接车门的第一连接孔1211。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连接部121上设置有用于连接车门的第一连接孔1211,在连接过程中,可采用螺栓紧固件贯穿第一连接孔1211将车门与第二连接部121紧固连接。
46.在可选地示例性实施例中,铰接底座110还具有第三连接部114,第三连接部114与第一连接部111连接,第三连接部114上设置有用于连接车辆的顶盖的第二连接孔114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设置第三连接部114,并在第三连接部114上设置第二连接孔1141,在安装过程中,可通过螺栓贯穿第二连接孔1141,进而实现顶盖与第三连接部114的紧固连接。
47.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接部114为设置在第一连接部111两侧的凸起板,两个凸起板向远离彼此的方向延伸,两个凸起板上均设置有第二连接孔1141,在连接过程中,两侧均通过螺栓连接。进一步保证铰接底座110与顶盖连接的稳定性。
48.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门和上述的车门开启助力结构100,车门与第二连接部121连接,铰接底座110与车辆的顶盖连接。
49.本公开提供的车辆,由于包括有上述的车门开启助力结构100,因此也具有后备箱车门开启顺畅的技术效果。
5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已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技术方案的范围。
51.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
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