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Z型钢板桩对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19849发布日期:2022-08-20 05:29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一种Z型钢板桩对穿装置的制作方法
一种z型钢板桩对穿装置
技术领域
1.本技术涉及钢板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z型钢板桩对穿装置。


背景技术:

2.z型钢板桩是带有锁口的一种型钢,因其截面成z型而得名。两件z型钢板桩可通过锁口进行结合,以形成一种连续紧密的挡土或挡水墙的钢结构体。
3.将两件z型钢板桩进行组合的方式称为对穿,即先将第一件z型钢板桩(以下简称第一件)放置于指定位置,然后再将第二件z型钢板桩(以下简称第二件)翻转后置于第一件的尾端,并使第二件的锁口与第一件的锁口对齐,最后拉动第二件,使其首端与第一件的首端平齐即可完成两件z型钢板桩的组合。
4.在上述对穿过程中,锁口对齐步骤对两件z型钢板桩之间的相对位置要求较为严格,但由于z型钢板桩的体积较大且重量较重,通过人工或借助转运设备实现锁口对齐较为困难。此外,在拉动第二件的过程中若发生卡死,则需反向拉动使其倒回,但由于z型钢板桩重量较重,反向拉动较难实现。


技术实现要素:

5.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z型钢板桩对穿装置,以解决两件z型钢板桩锁口对齐较为困难,且不易实现反向拉动的问题。
6.基于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z型钢板桩对穿装置,包括:第一承载台,长度方向为第一方向,宽度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第一承载台沿第一方向间隔安装有多个升降辊单元,所述升降辊单元被配置为支撑z型钢板桩的锁口,并能够带动所述锁口上下移动;驱动单元,靠近所述第一承载台的首端设置,所述驱动单元上安装有牵引绳,所述牵引绳的自由端被配置为能够与所述z型钢板桩可拆卸连接,以拉动所述z型钢板桩;定滑轮,靠近所述第一承载台的尾端设置,被配置为能够使所述牵引绳反向拉动所述z型钢板桩。
7.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升降辊单元,包括:导向块,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承载台的底部;升降辊子支撑架,被配置为能够沿所述导向块上下移动;第一辊子,水平转动连接于所述升降辊子支撑架,所述第一辊子的轴线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所述第一辊子的顶部通过所述第一承载台上设置的第一开口伸出所述第一承载台的上表面。
8.进一步地,所述升降辊子支撑架的下方设置有与所述导向块固定连接的调节支座,所述调节支座螺纹连接有调节螺栓,所述调节螺栓竖直设置且顶部与所述升降辊子支撑架的下端抵接。
9.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升降辊单元包括两个所述导向块,两个所述导向块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升降辊子支撑架位于两个所述导向块之间。
10.进一步地,所述驱动单元包括依次传动连接的电机、摆线减速机和卷筒,所述牵引绳缠绕于所述卷筒。
11.进一步地,所述牵引绳的自由端固定连接有拉钩。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承载台的首端固定连接有凸出上表面的第一挡板。
13.进一步地,还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承载台两侧的第二承载台和第三承载台,所述第二承载台和第三承载台均与所述第一承载台平行。
14.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承载台的首端和所述第一承载台的首端平齐,且所述第二承载台的首端固定连接有凸出上表面的第二挡板。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承载台沿第一方向间隔安装有多个固定辊单元;每个所述固定辊单元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三承载台底部的固定辊子支撑架,以及水平转动连接于所述固定辊子支撑架的第二辊子;所述第二辊子的轴线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且所述第二辊子的顶部通过所述第三承载台上设置的第二开口伸出所述第三承载台的上表面;所述驱动单元沿第二方向位于所述第一承载台和所述第三承载台之间。
16.从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技术提供的z型钢板桩对穿装置,通过设置于第一承载台的多个升降辊单元,一方面能对第二锁口进行竖直方向的调节,使其与第一锁口对准;另一方面也能使本技术适用于不同规格的z型钢板桩。同时,升降辊单元能够对第一锁口和第二锁口进行平稳支撑,也因此在调整第二锁口的过程中,能够避免其发生不受控的晃动,有效的降低了调节难度,缩短了调节时间。此外,通过定滑轮能够灵活的改变牵引绳的拉动方向,使驱动单元能够对第二件进行正向和反向的双向拉动。在第二件与第一件发生卡死时,能够简单快速的将两者分离开。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8.图1为两件待对穿的z型钢板桩的示意图;
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z型钢板桩对穿装置的示意图;
2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z型钢板桩对穿装置的俯视图;
2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z型钢板桩对穿装置的驱动单元侧的示意图;
22.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z型钢板桩对穿装置的在进行对穿作业的示意图;
23.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z型钢板桩对穿装置在进行对穿作业的俯视原理图;
24.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z型钢板桩对穿装置在进行分离作业的俯视原理图。
25.附图标记说明:
26.1、z型钢板桩;11、第一件;111、第一锁口;112、下平板;113、上平板;114、倾斜板;12、第二件;121、第二锁口;
27.2、第一承载台;21、第一开口;22、第一挡板;23、第一支架;24、加强筋;
28.3、升降辊单元;31、导向块;32、升降辊子支撑架;33、第一辊子;34、调节支座;35、调节螺栓;
29.4、驱动单元;41、电机;42、摆线减速机;43、卷筒;44、卷筒支架;45、轴承座;46、电机支架;
30.5、牵引绳;51、拉钩;6、定滑轮;
31.7、第二承载台;71、第二挡板;72、第二支架;73、第一侧挡板;
32.8、第三承载台;81、第三挡板;82、第三支架;83、第二侧挡板;84、第二开口;
33.9、固定辊单元;91、固定辊子支撑架;92、第二辊子。
具体实施方式
34.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
35.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技术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技术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技术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36.如图1所示,两件待对穿组合的z型钢板桩1,位于右侧的为第一件11,位于左侧的为第二件12。以第一件11为例对z型钢板桩1的结构进行说明,其包括上平板113、下平板112,以及连接两者的倾斜板114。上平板113、下平板112和倾斜板114为一体连接成型。第一锁口111设置于上平板113的一侧,且沿上平板113的长度方向延伸。
37.第二件12与第一件11的结构相同,仅放置位置不同。第一件11的第一锁口111和第二件12的第二锁口121可进行插接配合,以实现两件z型钢板桩1的对穿组合。
38.如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z型钢板桩1对穿装置,包括:第一承载台2,长度方向为第一方向,宽度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一承载台2沿第一方向间隔安装有多个升降辊单元3,升降辊单元3被配置为支撑z型钢板桩1的锁口,并能够带动锁口上下移动;驱动单元4,靠近第一承载台2的首端设置,驱动单元4上安装有牵引绳5,牵引绳5的自由端被配置为能够与z型钢板桩1可拆卸连接,以拉动z型钢板桩1;定滑轮6,靠近第一承载台2的尾端设置,被配置为能够使牵引绳5反向拉动z型钢板桩1。
39.可选的,第一承载台2的长度不小于两件z型钢板桩1的长度之和。
40.如图3,图中的x方向为第一方向,y方向为第二方向。
41.使用时,先将第一件11的上平板113放置于第一承载台2靠近首端位置,并通过第一承载台2上的部分升降辊单元3共同支撑第一锁口111。再将第二件12的上平板113放置于第一承载台2靠近尾端的位置,并通过第一承载台2上的部分升降辊单元3共同支撑第二锁口121。将牵引绳5与第二件12固定,启动驱动单元4,驱动单元4通过牵引绳5将第二件12从第一承载台2的尾端向首端拉动。
42.当第二件12靠近第一件11时,关停驱动单元4。调节支撑第二锁口121的升降辊单元3,以改变第二锁口121竖直方向的位置,直至第二锁口121与第一锁口111对准,如图5。之后,再启动驱动单元4,继续拉动第二件12(如图6,此时第二件12与第一件11正在对穿)直至第二件12的首端与第一件11的首端对齐,完成对穿作业。若在拉动第二件12的过程中两件z型钢板桩1发生卡死,则需要关停驱动单元4,并将牵引绳5从第二件12上拆下,绕过定滑轮6
后再重新与第二件12固定,如图7。此时,再启动驱动单元4,牵引绳5在定滑轮6的作用下会对第二件12产生反向拉力,将第二件12向第一承载台2的尾端拉动,即可实现将第二件12与第一件11分离。之后,将第一件11和第二件12从本实施例的装置上拆除,再更换两件新的z型钢板桩1,重新进行上述对穿作业。
43.本实施例提供的z型钢板桩对穿装置,通过设置于第一承载台2的多个升降辊单元3,一方面能对第二锁口121进行竖直方向的调节,使其与第一锁口111对准;另一方面也能使本实施例的装置适用于不同规格的z型钢板桩1。同时,升降辊单元3能够对第一锁口111和第二锁口121进行平稳支撑,也因此在调整第二锁口121的过程中,能够避免其发生不受控的晃动,有效的降低了调节难度,缩短了调节时间。此外,通过定滑轮6能够灵活的改变牵引绳5的拉动方向,使驱动单元4能够对第二件12进行正向和反向的双向拉动。在第二件12与第一件11发生卡死时,能够简单快速的将两者分离开。
44.如图2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升降辊单元3包括:导向块31,固定连接于第一承载台2的底部;升降辊子支撑架32,被配置为能够沿导向块31上下移动;第一辊子33,水平转动连接于升降辊子支撑架32,第一辊子33的轴线沿第二方向设置;第一辊子33的顶部通过第一承载台2上设置的第一开口21伸出第一承载台2的上表面。
45.可选的,升降辊子支撑架32为水平放置的框架结构,第一辊子33安装于框架结构内,并通过辊轴与框架结构转动连接。
46.由于导向块31固定于第一承载台2的底部,为了实现通过第一辊子33支撑z型钢板桩1,需使第一辊子33的顶部穿过第一承载台2,因此在第一承载台2上设置第一开口21。
47.由于第一辊子33的轴线沿第二方向设置,因此在拉动第二件12时,第一辊子33能够转动以减小第二件12的移动阻力。
48.如图2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升降辊子支撑架32的下方设置有与导向块31固定连接的调节支座34,调节支座34螺纹连接有调节螺栓35,调节螺栓35竖直设置且顶端与升降辊子支撑架32的底部抵接。
49.调节螺栓35的顶端对升降辊子支撑架32起到支撑作用。当需要对升降辊单元3进行调节时,可手动旋转调节螺栓35以使其顶端上升或下降,升降辊子支撑架32则在其自重作用下随调节螺栓35上升或下降。
50.如图2所示,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升降辊单元3包括两个导向块31,两个导向块31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且升降辊子支撑架32位于两个导向块31之间。
51.升降辊子支撑架32与两个导向块31接触或保持减小间隙。两个导向块31能够在第一方向上对升降辊子支撑架32进行限位,保证第一辊子33能够对z型钢板桩1实现平稳支撑。
52.如图3和图4所示,一些实施例中,驱动单元4包括依次传动连接的电机41、摆线减速机42和卷筒43,牵引绳5缠绕于卷筒43。
53.可选的,牵引绳5为钢丝绳。
54.可选的,电机41安装于电机支架46,电机41的输出轴与摆线减速机42的输入轴连接,摆线减速机42的输出轴与卷筒43的转轴一端连接,卷筒43的转轴的另一端安装于轴承座45,轴承座45和摆线减速机42均安装于卷筒支架44。
55.当驱动单元4启动时,电机41通过摆线减速机42带动卷筒43旋转,旋转的卷筒43卷
绕牵引绳5以产生拉力。
56.如图3、图6和图7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牵引绳5的自由端固定连接有拉钩51。
57.当需要将牵引绳5固定于z型钢板桩1上时,可通过拉钩51勾住倾斜板114的端部,当需要拆除牵引绳5时,将拉钩51手动摘除即可。
58.如图2、图3和图4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承载台2的首端固定连接有凸出上表面的第一挡板22。
59.在放置第一件11时,第一挡板22能够对其进行定位。在拉动第二件12时,第一挡板22一方面能够对第一件11起到止挡作用,进一步保证第一件11能够始终保持静止;另一方面也能够对第二件12起到限位作用,当第二件12的首部与第一件11的首部对齐后,在第一挡板22的作用下第二件12停止移动。
60.如图2、图3和图5所示,还包括沿第二方向分别设置于第一承载台2两侧的第二承载台7和第三承载台8,第二承载台7和第三承载台8均与第一承载台2平行。
61.可选的,第一承载台2的下端固定有用于支撑的第一支架23,第二承载台7的下端固定有用于支撑的第二支架72,第三承载台8的下端固定有用于支撑的第三支架82。
62.可选的,参考图5,第二承载台7和第三承载台8分别用于支撑第一件11的下平板112和第二件12的下平板112,因此第二承载台7和第三承载台8的高度相同,且低于第一承载台2。
63.可选的,卷筒支架44固定于第二支架72和第三支架82的顶部,电机支架46与第三支架82固定连接。
64.可选的,第二承载台7和第三承载台8与第一承载台2的长度相同,且三者的首端对齐。
65.可选的,第二承载台7远离第一承载台2的一侧沿第一方向设有第一侧挡板73,第三承载台8远离第一承载台2的一侧沿第一方向设有第二侧挡板83。第一侧挡板73和第二侧挡板83用于对第一件11和第二件12进行第二方向上的限位,防止z型钢板桩1从本实施例的装置上滑落。
66.如图2、图3和图4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承载台7的首端和第一承载台2的首端平齐,且第二承载台7的首端固定连接有凸出上表面的第二挡板71。
67.第二挡板71用于对第一件11的下平板112进行止抵,进一步保证第一件11能够在整个对穿作业过程中保持静止。
68.可选的,第二挡板71和第一挡板22可固定连接成一个整体,并设置加强筋24,以提高对第一件11止抵的可靠性。
69.可选的,第三承载台8的首端和第一承载台2的首端平齐,且第三承载台8的首端固定连接有凸出上表面的第三挡板81。
70.第三挡板81用于对第二件12的下平板112进行止抵。
71.如图2和图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承载台8沿第一方向间隔安装有多个固定辊单元9;每个固定辊单元9包括固定连接于第三承载台8底部的固定辊子支撑架91,以及水平转动连接于固定辊子支撑架91的第二辊子92;第二辊子92的轴线沿第二方向设置,且第二辊子92的顶部通过第三承载台8上设置的第二开口84伸出第三承载台8的上表面;驱动单元4沿第二方向位于第一承载台2和第三承载台8之间。
72.第二辊子92用于支撑第二件12的下平板112。固定辊子支撑架91也为框架结构,第二辊子92通过辊轴转动连接于框架结构内。在拉动第二件12的过程中,第二辊子92能够进行转动以减小第二件12的移动阻力。
73.驱动单元4位于第一承载台2和第三承载台8之间,能够使牵引绳5与第二件12的倾斜板114对正,这样在拉动第二件12的过程中,牵引绳5能够沿第一方向提供拉力(即拉力方向与第二件12的移动方向相同),避免由于拉力方向倾斜而使第二件12容易与第二件11发生卡死。
74.本技术中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的部分相互参见即可。
75.本技术的描述是为了示例和描述起见而给出的,而并不是无遗漏的或者将本技术限于所公开的形式。很多修改和变化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是显然的。选择和描述实施例是为了更好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和实际应用,并且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技术从而设计适于特定用途的带有各种修改的各种实施例。
76.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以上任何实施例的讨论仅为示例性的,并非旨在暗示本技术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被限于这些例子;在本技术的思路下,以上实施例或者不同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之间也可以进行组合,步骤可以以任意顺序实现,并存在如上所述的本技术的不同方面的许多其它变化,为了简明它们没有在细节中提供。
77.本技术的实施例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的宽泛范围之内的所有这样的替换、修改和变型。因此,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