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开关门装置及电器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188656发布日期:2023-05-17 14:30阅读:37来源:国知局
一种开关门装置及电器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电器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开关门装置及电器设备。


背景技术:

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冰箱,洗碗机,消毒柜等电器设备广泛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为了保持上述电器设备的密封性能,通常在其箱体和门体之间设置吸附结构或者保持内外负压,将门体稳定的固定在箱体上。虽然提升了电器设备的相关性能,但是也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开启门体的难度,通常需要较大的力量才能拉开,使用多有不便。在相关技术中,开关门装置包括相互转动连接的前连杆和后连杆,通过前连杆和后连杆的配合实现门体的打开或者关闭。在开关门装置驱动门体转动的过程中,前连杆和后连杆之间通过转轴转动连接,以减小开关门装置的运动路径,然而又出现转门机构的转动路径过大,导致与之适配的壳体上的开口也较大,导致整个开关门装置的体积较大,占用空间较大,不便安装。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旨在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开关门装置的集成度。为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开关门装置及电器设备。

2、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开关门装置,用于打开设置在主体上的门体,所述门体和所述主体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接点,所述开关门装置包括:

3、驱动器;

4、离合器,与所述驱动器传动连接;

5、联动齿轮,转动地设置于所述主体上,并与所述离合器传动连接,所述联动齿轮具有转动中心;

6、转门机构,所述转门机构一端与所述联动齿轮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门体连接,在所述驱动器通过所述离合器带动所述联动齿轮转动的条件下,所述转门机构带动所述门体相对于所述主体转动;

7、其中,所述转门机构包括前连杆和后连杆,所述前连杆和所述门体连接于第二连接点,所述后连杆和所述前连杆转动连接于第三连接点,所述第二连接点和所述第三连接点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点和转动中心的连线两侧。

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点和第三连接点分别位于第一连接点与转动中心的连线两侧,第三连接点设置在第一连接点和转动中心之间的区域内,使前连杆和后连杆在转动中心和第一连接点之间的区域内运动,使前连杆和后连杆更靠近转动中心设置,使开关门装置更靠近转动中心设置,能够减小整个开关门装置与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减少前连杆和后连杆开关门在主体宽度方向上扫过的区域,使整个开关门装置的集成度更高;另一方面,也使得后连杆、前连杆以及第一连接点与第一连接点之间的门体构成类z字形结构,从而使得前连杆在主体宽度方向扫过的区域很小,从而在开关门装置配置的外壳上开设较小的开口就可以满足前连杆的移动空间需求,从而可以稳定保护壳体内部的结构,并保有良好的外观。

9、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点和所述第三连接点的连线与所述第一连接点和所述转动中心的连线交叉。

10、转动中心和第一连接点的连线与第二连接点和第三连接点的连线交叉设置,使第一连接点、第三连接点、第二连接点和转动中心依次连接的形状大致为z字型,前连杆和后连杆在转动中心和第一连接点之间的区域内运动,减少前连杆和后连杆的活动区域,提高开关门装置的集成度。

11、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点和所述第三连接点的连线与所述第二连接点和第三连接点的连线的夹角为锐角,所述第二连接点和第三连接点的连线与所述第二连接点和所述转动中心之间的夹角为钝角。

12、第一连接点和第三连接点的连线与第二连接点和第三连接点的连线之间的夹角大致为前连杆和后连杆之间的夹角,二者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在驱动器通过离合器带动联动齿轮转动时,前连杆和后连杆之间的夹角为锐角能够使前连杆和后连杆在门体上的投影有部分重合,可减少前连杆和后连杆的运动区域,减少前连杆和后连杆的滑动区域,提高开关门装置的集成度。

13、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转动中心和所述第三连接点的连线与所述转动中心和所述第二连接点的连线的夹角为第一夹角,所述第一连接点和所述第二连接点的连线与所述第一连接点和第三连接点的连线的夹角为第二夹角,其中,所述第一夹角大于所述第二夹角。

14、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点和所述第二连接点的距离小于所述后连杆的长度,所述前连杆的长度大于所述后连杆的长度。

15、第一连接点和第二连接点的距离相对较小,使整个开关门装置靠近门体设置,在开关门装置打开或关闭门体时,由于本身开关门装置距离门体较近,则前连杆和后连杆的长度可以相对设置的较短,进而也能够减少开关门装置的体积,提高集成度。

16、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前连杆为弧形,所述前连杆的中部向所述转动中心一侧弯曲。

17、前连杆的中部向转动中心一侧弯曲。在转门机构转动过程中,能够减少前连杆和铰链干涉的风险,避免前连杆的损坏。

18、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转门机构还包括连接件,所述前连杆具有第一连接部,所述前连杆远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门体连接,所述后连杆具有第二连接部,所述后连杆远离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联动齿轮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两个中,其中一个具有连接槽,另一个卡入至所述连接槽中,所述连接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以使所述前连杆和所述后连杆在所述联动齿轮转动的条件下可相对转动,以打开所述门体。

19、驱动机构在接收到开门信号后启动,驱动联动齿轮正转,通过后连杆和前连杆带动门体转动,从而使门体打开。相反地,在驱动机构接收到关门信号的条件下,驱动机构带动联动齿轮反转,同样通过后连杆和前连杆带动门体反转,从而关闭门体。

20、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转门机构还包括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固定件、旋转件和耐磨件,所述耐磨件通过所述旋转件与所述固定件转动连接,所述前连杆和所述后连杆中,其中一个与所述耐磨件固定连接,另一个与所述固定件固定连接。

21、前连杆和后连杆均与连接组件固定连接,在前连杆和后连杆之间实现相互转动时,前连杆和后连杆不会出现转动,减小了前连杆和后连杆的磨损,提高了前连杆和后连杆的使用寿命,以提高整个开关门装置的使用寿命。

22、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开关门装置还包括顶门件,在所述驱动器通过所述离合器带动所述联动齿轮转动的条件下,所述顶门件能够跟随所述联动齿轮运动,使所述顶门件顶开所述门体。

23、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顶门件安装在所述主体上,所述联动齿轮上设置有抵持部,在所述驱动器驱动所述联动齿轮转动的条件下,所述抵持部能够推动所述顶门件移动,使所述顶门件顶开所述门体。

24、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驱动器包括驱动部和输出齿轮,所述驱动部上具有输出轴,所述输出齿轮与所述输出轴传动连接,所述离合器包括第一传动齿轮、第二传动齿轮及顶推组件,所述第一传动齿轮和输出齿轮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传动齿轮与所述联动齿轮啮合,所述顶推组件推动所述第一传动齿轮和第二传动齿轮传动连接或分离,以使所述驱动器和所述联动齿轮传动连接或分离。

25、第一传动齿轮和输出齿轮传动连接,使驱动器和离合器并排设置在底座上,相对于二者的重叠设置,能够减少整个开关门装置的厚度,实现整体大小和厚度的小型化布置。

26、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开关门装置还包括底座,所述联动齿轮安装在所述底座上,所述驱动部设置在所述底座和所述输出轴之间,所述第二传动齿轮设置在所述底座和所述第一传动齿轮之间。

27、可将驱动部固设于底座上且位于输出齿轮与底座之间,第二传动齿轮设置在第一传动齿轮和底座之间,采用相对于底座的竖向布置,在兼顾扁平化布置方式和缩小平面布置的需求,实现整体大小和厚度的小型化布置。

28、在本技术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动齿轮和所述输出齿轮并排设置,所述第二传动齿轮和所述联动齿轮并排设置。

29、将第一传动齿轮和输出齿轮并排设置在底座上,从而将驱动力传递机构扁平化布置,横向传递,相对于将传动组件竖向布置在驱动器上,能够极大地降低装配高度。还可将第二传动齿轮与联动齿轮并排设置在底座上,从而将驱动力传递机构扁平化布置,横向传递,能够保持较低的装配高度。

30、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器设备,包括门体、主体及第一方面提供的所述开关门装置,所述门体与所述主体转动连接,所述开关门装置安装在所述主体上,所述前连杆与所述门体连接。

31、第二方面提供的电器设备的有益效果和第一方面提供的开关门装置的有益效果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