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脱扣密码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61913发布日期:2023-02-04 00:47阅读:23来源:国知局
易脱扣密码锁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锁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易脱扣密码锁。


背景技术:

2.密码挂锁内部设有密码组件和锁芯组件,密码挂锁可通过密码解锁和锁芯解锁两种方式实现开锁。
3.当人们需要打开锁住的密码锁时首先需要拨动密码锁上的密码盘,当将密码盘拨动至正确的密码组合时密码锁内的凹口对齐,这时锁梁与不再与金属球相抵,人们便可通过拉动锁梁使锁梁的一端使其脱离密码锁本体从而实现密码锁的解锁,但通过拉动锁梁使其解锁的方式不仅费力更不易操作,当人们手中提满物品时单手无法拉动锁梁完成解锁,且长时间重复的拉动锁梁会对锁梁造成磨损,使其在滑动过程中造成卡顿,无法保证能够正常解锁,因此设置一种能够驱动锁梁自动弹出的装置很有必要。
4.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脱扣密码锁,通过结构的设置达到驱动锁梁自动弹出的目的。
6.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该易脱扣密码锁,包括锁梁和密码锁本体,所述锁梁的一端与密码锁本体转动连接,所述锁梁的另一端与密码锁本体可拆卸连接,所述密码锁本体内沿其长度方向滑动连接有轮轴,所述轮轴的顶面固定连接有按压部,所述密码锁本体内滑动连接有与锁梁可拆卸连接的卡柱,所述按压部与卡柱的外周壁相抵,当所述按压部向下滑动时,所述卡柱向远离锁梁的方向滑动。
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密码锁本体内开设有容纳按压部的容纳槽一,所述密码锁本体上开设有与锁梁远离转动点的一端可拆卸连接且与容纳槽一连通的凹槽,所述密码锁本体的顶面开设有与容纳槽一连通的滑槽,所述按压部包括滑动连接在滑槽内的滑轴和固定连接在滑轴的底面的卡块,所述卡块靠近锁梁的一侧与卡柱相抵,所述卡柱的外周壁与容纳槽一的内顶面贴合。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卡块靠近卡柱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倾斜块,所述倾斜块靠近卡柱的一侧距密码锁本体内顶面的距离大于倾斜块远离卡柱的一端距密码锁本体内顶面的距离,所述倾斜块靠近卡柱的一侧与卡柱相抵。
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锁梁靠近卡块的一侧开设有与卡柱可拆卸连接的卡槽。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锁梁上开设有与卡槽连通的容纳槽二,所述容纳槽二正对开口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与卡柱的外周壁相抵的弹性件一。
1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密码锁本体内开设有转动槽,所述锁梁的一端转动连接在转动槽内,所述转动槽的内底面上固定连接有与锁梁固定连接的弹性件二,所述
锁梁的底面与转动槽的内底面间形成有滑动空间。
1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锁梁远离转动点的一端的底面固定连接有让位块,所述让位块设置为圆台,所述让位块的大底面距锁梁的距离小于其小底面距锁梁的距离。
13.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当密码锁需要解锁时按动滑轴使其滑入箱体内,滑轴的滑动带动卡块的滑动使其卡柱沿倾斜块的倾斜面滑动,卡柱的滑动使其丧失对锁梁的固定,锁梁在弹性件二的带动下向上滑动完成解锁,因此人们在操作密码锁时只需要对滑轴施加一个向下的力即可完成解锁,十分省力且操作灵活,只需单手轻轻按动即可解锁,通过按动滑轴解锁不会出现长时间拉动锁梁使锁梁磨损导致无法拔出的情况,保证了密码锁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16.图3为图2的a部的局部放大图;
17.图4为图2的b部的局部放大图。
18.图中:1、锁梁;2、密码锁本体;3、轮轴;4、卡柱;5、容纳槽一;6、凹槽;7、滑槽;8、卡块;9、倾斜块;10、卡槽;11、容纳槽二;12、弹性件一;13、转动槽;14、弹性件二;15、让位块;16、滑轴。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20.该易脱扣密码锁,如图1、图2及图4所示,包括锁梁1和密码锁本体2,锁梁1的一端与密码锁本体2转动连接,锁梁1的另一端与密码锁本体2可拆卸连接,密码锁本体2内沿其长度方向滑动连接有轮轴3,轮轴3的顶面固定连接有按压部,密码锁本体2内滑动连接有与锁梁1可拆卸连接的卡柱4,按压部与卡柱4的外周壁相抵,当按压部向下滑动时,卡柱4向远离锁梁1的方向滑动,锁梁1与密码锁本体2的配合可实现密码锁的基本功能,按压部粘接在轮轴3靠近密码锁本体2的顶面的一侧,按压部靠近密码锁本体2顶面的一端穿出密码锁本体2,当需要解锁密码锁时,按动按压部使其竖直向下滑动,按压部在滑动丧失对卡柱4的推力,卡柱4向远离锁梁1的方向滑动使其丧失与锁梁1的卡接,锁梁1沿密码锁的高度方向滑动并远离密码锁本体2,即可实现密码锁的解锁,确保了密码锁解锁的省力及便捷。
21.如图1-图4所示,密码锁本体2内开设有容纳按压部的容纳槽一5,密码锁本体2上开设有与锁梁1远离转动点的一端可拆卸连接且与容纳槽一5连通的凹槽6,密码锁本体2的顶面开设有与容纳槽一5连通的滑槽7,按压部包括滑动连接在滑槽7内的滑轴16和固定连接在滑轴16的底面的卡块8,卡块8靠近锁梁1的一侧与卡柱4相抵,卡柱4的外周壁与容纳槽一5的内顶面贴合,容纳槽为按压部及卡柱4在密码锁本体2内的滑动提供了活动空间,滑槽7的开设不仅使滑轴16可以滑出密码锁本体2方便人们随其进行按压,更对滑轴16在密码锁本体2内的滑动起导向作用,锁梁1的一端插入至凹槽6内,确保卡柱4对锁梁1的固定,卡块8焊接在滑轴16的底面,卡柱4的外周壁与容纳槽一5的内顶面贴合保证了卡柱4始终与卡块8
相抵,确保卡柱4能沿着卡块8在容纳槽一5内滑动,保证了密码锁能够正常开锁。
22.如图1-图4所示,卡块8靠近卡柱4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倾斜块9,倾斜块9靠近卡柱4的一侧距密码锁本体2内顶面的距离大于倾斜块9远离卡柱4的一端距密码锁本体2内顶面的距离,倾斜块9靠近卡柱4的一侧与卡柱4相抵,卡块8与倾斜块9呈一体成型设置,倾斜块9为卡柱4提供了滑动平台,使得卡块8竖直向下滑动时,卡块8的顶面与容纳槽一5的内顶面间形成供卡柱4滑动的空间,避免了在解锁时卡柱4无法沿卡块8滑动而导致无法解锁,确保了密码锁的正常使用。
23.如图1-图4所示,锁梁1靠近卡块8的一侧开设有与卡柱4可拆卸连接的卡槽10,锁梁1上开设有与卡槽10连通的容纳槽二11,容纳槽二11正对开口的内壁上固定连接有与卡柱4的外周壁相抵的弹性件一12,卡槽10的开设为卡柱4与锁梁1的接触提供了容纳空间,更增大了卡柱4与锁梁1的接触面积,当锁梁1与卡柱4相抵时,卡柱4可放置在卡槽10内,保证了卡柱4对锁梁1的固定效果,弹性件一12设置为弹簧,弹性件一12的一端与容纳槽二11正对开口的内壁粘接,弹性件二14的另一端与卡柱4的外周壁间歇性相抵,且弹性件一12未固定的一端最长不超过锁梁1,当需要锁定密码锁时,向靠近密码锁本体2的方向按下锁梁1,锁梁1向下滑动收纳在凹槽6内并与卡柱4卡接,卡柱4对弹性件一12施加压力使其发生挤压的形变,当解锁密码锁时弹性件一12向远离凹槽6底面的方向滑动,卡柱4丧失对弹性件一12的压力使弹性件一12复位,这时弹性件一12会在弹性形变的作用下对卡柱4施加推力使其向远离卡柱4的方向滑动,便与锁梁1的取出。
24.如图1-图4所示,密码锁本体2内开设有转动槽13,锁梁1的一端转动连接在转动槽13内,转动槽13的内底面上固定连接有与锁梁1固定连接的弹性件二14,锁梁1的底面与转动槽13的内底面间形成有滑动空间,弹性件二14设置为弹簧,弹性件二14的一端粘接在转动槽13的底面,弹性件二14的另一端与锁梁1靠近转动槽13的一侧粘接,当密码锁锁定时锁梁1会沿转动槽13滑动,锁梁1的向下滑动会对弹性件二14施加压力使其造成挤压的形变,当按动滑轴16解锁密码锁时,卡柱4与锁梁1丧失卡接,锁梁1丧失对弹性件二14的压力且弹性件二14复位,弹性件二14的弹性形变会带动锁梁1向远离转动槽13底面的方向滑动,锁梁1的底面与转动操内底面之间的滑动空间变大,这时既可实现对密码锁的解锁。
25.如图1、图2及图4所示,锁梁1远离转动点的一端的底面固定连接有让位块15,让位块15设置为圆台,让位块15的大底面距锁梁1的距离小于其小底面距锁梁1的距离,让位快与锁梁1远离转动点的一端的底面一体成型,由于让位块15设置为圆台,当锁梁1向远离凹槽6内底面的方向滑动时卡柱4与圆台的侧壁接触,由于圆台的侧壁为弧形,有良好的让位效果,从而避免锁梁1在滑动过程中造成卡顿从而影响密码锁的正常解锁。
26.工作原理:当密码锁处于锁定状态时,锁梁1远离转动点的一端固定在凹槽6内,卡柱4与锁梁1上的卡槽10卡接,同时倾斜块9远离卡块8的一端与卡柱4的外周壁相抵,从而实现对卡柱4的固定,锁梁1在转动槽13内滑动同时转动空间减小,随着锁梁1在转动槽13内的向下滑动,弹性件二14受到锁梁1对其造成的向下的压力形成挤压的形变,当需要解锁密码锁时,对滑轴16施加一个向下的力使其沿滑槽7向容纳槽一5内滑动,卡槽10丧失与卡柱4的卡接,固定在容纳槽二11内的弹性件一12不再受到卡柱4对其的压力而复位,卡柱4在弹性件一12弹性形变的作用下沿倾斜块9向靠近卡块8的方向滑动,弹性件二14受到的向下的压力丧失并且恢复原位,锁梁1在弹性件二14的带动下向远离密码锁本体2的内底面的方向滑
动,锁梁1的向上滑动使这时锁梁1远离转动点的一端向远离凹槽6内底面的方向滑动,从而将密码锁打开,当锁梁1在滑动过程中让位块15与卡柱4的接触会避免造成锁梁1滑动的卡顿,保证密码锁的正常使用。
27.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