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装置、车门锁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64194发布日期:2023-01-07 01:28阅读:32来源:国知局
控制装置、车门锁和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车门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控制装置、车门锁和车辆。


背景技术:

2.相关技术中,车门的内开启手柄通常包括内开手柄、手柄底座、轴销、复位弹簧等零部件。当乘客向车内拉动手柄时,手柄沿着垂直于手柄的轴销进行转动,同时带动固定在手柄末端的门锁拉线,当拉线拉出的距离满足解锁门锁的设定值时,门锁即可解锁,乘客可以打开车门。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控制装置、车门锁和车辆。
4.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控制装置,应用于车门锁,所述车门锁包括门锁拉线,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安装座、控制手柄、第一连接板、传动件和弹性复位件;
5.所述安装座开设有导向孔,所述控制手柄包括控制杆,所述控制杆穿设于所述导向孔,且所述控制杆与所述安装座滑动连接;
6.所述传动件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安装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分别自所述第一连接部朝背对所述安装座的一侧延伸,且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之间形成有夹角,所述第一延伸部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板与所述控制杆连接,所述第二延伸部用于与所述门锁拉线连接;
7.所述弹性复位件包括第二连接部、第一弹性部和第二弹性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安装座连接,所述第一弹性部与所述安装座抵接,所述第二弹性部与所述第二延伸部靠近所述第一延伸部一侧的端面抵接,且所述弹性复位件处于弹性压缩状态。
8.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门锁,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控制装置。
9.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第二方面所述的车门锁。
10.本公开实施例中,当需要打开车门锁时,仅需要拉动控制杆,此时,控制杆可以带动第一连接板朝向安装座一侧运动,第一连接板运动的同时带动传动件绕第一连接部朝控制手柄一侧转动,传动件转动的同时可以拉动门锁拉线,当拉动至一定距离时,即可使得车门锁打开,完成车门锁的解锁过程。相对于相关技术中转动手柄的解锁方式而言,本公开提供的控制装置可以实现拉动方式解锁车门锁,有利于丰富车门锁开启方式的多样性,进而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
附图说明
11.附图用于更好地理解本方案,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定。其中:
12.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13.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14.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15.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16.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17.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具体实施方式
1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示范性实施例做出说明,其中包括本公开实施例的各种细节以助于理解,应当将它们认为仅仅是示范性的。因此,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会背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同样,为了清楚和简明,以下的描述中省略了对公知功能和结构的描述。
19.请参见图1至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控制装置,应用于车门锁,所述车门锁包括门锁拉线100,所述控制装置包括:安装座200、控制手柄300、第一连接板400、传动件500和弹性复位件600;
20.所述安装座200开设有导向孔,所述控制手柄300包括控制杆310,所述控制杆310穿设于所述导向孔,且所述控制杆310与所述安装座200滑动连接;
21.所述传动件500包括第一连接部510、第一延伸部520和第二延伸部530,所述第一连接部510与所述安装座200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延伸部520和所述第二延伸部530分别自所述第一连接部510朝背对所述安装座200的一侧延伸,且所述第一延伸部520与所述第二延伸部530之间形成有夹角,所述第一延伸部520通过所述第一连接板400与所述控制杆310连接,所述第二延伸部530用于与所述门锁拉线100连接;
22.所述弹性复位件600包括第二连接部610、第一弹性部620和第二弹性部630,所述第二连接部610与所述安装座200连接,所述第一弹性部620与所述安装座200抵接,所述第二弹性部630与所述第二延伸部530靠近所述第一延伸部520一侧的端面抵接,且所述弹性复位件600处于弹性压缩状态。
23.上述控制装置可以形成车门锁的内开启控制装置。所述车门锁可以是相关技术中常见的车门锁,且所述车门锁通过所述门锁拉线100控制解锁。例如,在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门锁可以包括拨动开关,所述门锁拉线100始终处于弹性拉伸状态,当车内人员通过控制装置拉动门锁拉线100,当门锁拉线100被拉动至一定距离时,车门锁的拨动开关由第一控制位切换至第二控制位,此时,车门锁解锁。相应地,当车内人员释放控制装置的控制手柄300时,所述弹性复位件600带动控制手柄300复位,同时拨动开关可以自动复位至第一控制位。其中,在所述拨动开关处于第一控制位时,所述车门锁处于锁定状态。
24.上述安装座200可以安装于车门靠近车内的一侧,且所述安装座200显露于车门的表面,所述第一连接板400、传动件500和弹性复位件600可以安装于车门的内部。
25.请参见图1,在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控制手柄300还可以包括把手320,所述第一连接板400和所述把手320分别连接于所述控制杆310的两端。车内人员可以拉动把手320带动所述控制杆310朝向把手320一侧运动,此时,所述第一连接板400跟随所述控制杆310同步运动,所述传动件500绕第一连接部510顺时针转动,即所述第二延伸部530绕第一连接部510顺时针转动,在所述第二延伸部530绕第一连接部510顺时针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二延伸部530拉动所述门锁拉线100,当拉动至一定距离时,所述车门锁解锁。
26.此外,由于所述复位弹性件处于弹性压缩状态,且所述第一弹性部620与所述安装座200抵接,所述第二弹性部630与所述第二延伸部530靠近所述第一延伸部520一侧的端面抵接,因此,所述弹性复位件600具有作用于所述第二延伸部530靠近所述第一延伸部520一侧的端面的推动力。因此,当所述控制手柄300被拉动至图3所示的状态时,若所述车内人员释放所述控制手柄300,所述传动件500将在所述复位弹性件的推动下绕所述第一连接部510逆时针转动,同时,带动所述控制手柄300朝向所述第一连接部510一侧滑动,以实现控制装置的复位。其中,上述复位弹性件可以是扭簧或压缩弹簧等弹性件。
27.该实施方式中,当需要打开车门锁时,仅需要拉动控制杆310,此时,控制杆310可以带动第一连接板400朝向安装座200一侧运动,第一连接板400运动的同时带动传动件500绕第一连接部510朝控制手柄300一侧转动,传动件500转动的同时可以拉动门锁拉线100,当拉动至一定距离时,即可使得车门锁打开,完成车门锁的解锁过程。相对于相关技术中转动手柄的解锁方式而言,本公开提供的控制装置可以实现拉动方式解锁车门锁,有利于丰富车门锁开启方式的多样性,进而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
28.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板400与所述安装座200相对设置,且所述第一连接板400与所述控制杆310的端部固定连接;
29.所述第一连接板400上开设有沿目标圆弧的径向布置的条形孔410,所述目标圆弧为所述第一延伸部520绕所述第一连接部510旋转过程中所形成的圆弧;
30.所述第一延伸部520包括第一轴521,所述第一轴521穿设于所述条形孔410内,且所述第一轴521与所述条形孔410滑动连接。
31.请参见图3,所述第一连接板400为条形板,条形孔410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连接板400的长度方向相同。由于在所述第一延伸部520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延伸部520的端部除了具有沿所述控制杆310的伸缩方向的位移之外,还具有沿所述第一连接板400的延伸方向的位移,为避免因所述第一连接板400限制所述第一延伸部520的水平自由度,而导致第一延伸部520无法转动的问题。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在所述第一连接板400开始条形孔410,并使所述第一延伸部520的第一轴521与所述条形孔410滑动连接。这样,在所述第一延伸部520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轴521可以沿所述条形孔410的长度方向来回滑动,以确保所述第一延伸部520转动的顺畅性。
32.在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延伸部520可以在图1所示的扇形区域内来回摆动。所述扇形区域的圆弧即为所述目标圆弧。假设所述控制杆310相对于所述导向孔伸缩运动的最大行程为a,传动件500最大旋转角度为b,门锁拉线100最大行程为c,车门锁解锁所需门锁拉线100的形成为d,其中,c>d。
33.请参见图4,为车门关闭、车门锁锁定时,控制装置的示意图,此时,a为0,b为0,c为0。
34.当需要开启车门时,车内人员可以拉动所述控制手柄300,以使控制手柄300朝车内一侧水平运动。此时,所述传动件500顺时针转动,所述门锁拉线100的行程不断增大,所述第一轴521从所述条形孔410的左端向右端运动。请参见图1,当控制手柄300的行程为(1/2)a时,传动件500的旋转角度为(1/2)b,门锁拉线100的行程为(1/2)c;第一轴521运动至条形孔410的最右端。
35.当继续拉动所述控制手柄300时,传动件500继续顺时针旋转,所述第一轴521从条
形孔410的右端向左端运动。直至所述第一连接板400与所述安装座200相接触,请参见图3,此时,控制手柄300的行程为a时,传动件500的旋转角度为b,门锁拉线100的行程为c;第一轴521运动至条形孔410的最左端。由于门锁拉线100的行程为c,而c>d,因此,所述车门锁解锁,车内人员可以推门下车。当车内人员释放控制手柄300时,所述控制装置可以自动复位至图4所示的状态。
36.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所述第一连接板400开设条形孔410,并使所述第一延伸部520的第一轴521与所述条形孔410滑动连接。这样,在所述第一延伸部520转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轴521可以沿所述条形孔410的长度方向来回滑动,以确保所述第一延伸部520转动的顺畅性。
37.可选地,所述安装座200包括支撑本体210和安装支架220,所述安装支架220与所述支撑本体210连接,且所述导向孔开设于所述支撑本体210,所述第一连接部510通过第二轴700与所述安装支架220转动连接;
38.所述弹性复位件600包括扭簧,所述扭簧的连接孔形成所述第二连接部610,所述扭簧的第一扭转臂形成所述第一弹性部620,所述扭簧的第二扭转臂形成所述第二弹性部630,所述扭簧套设于所述第二轴700,且所述第一扭转臂与所述安装支架220朝向所述控制手柄300一侧的侧壁抵接,所述第二扭转臂与所述第二延伸部530靠近所述第一延伸部520一侧的端面抵接。
39.请参见图1,所述扭簧通过连接孔套设于所述第二轴700,即上述第一连接部510与第二连接部610的位置重叠。由于所述扭簧的第一扭转臂抵压于所述安装支架220朝向所述控制手柄300一侧的侧壁,且所述第二扭转臂抵压于所述第二延伸部530靠近所述第一延伸部520一侧的端面,因此,在车内人员拉动所述控制手柄300的过程中,所述传动件500将带动所述第二扭转臂朝向所述第一扭转臂一侧运动,使得所述扭簧进一步压缩,第二扭转臂作用于所述第二延伸部530的推动力不断增大,因此,在所述控制手柄300被释放时,所述第二延伸部530可以在所述第二扭转臂的推动下,逆时针旋转,以实现所述控制装置的复位。
40.该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扭簧套设于所述第二轴700,并使所述第一扭转臂与所述安装支架220朝向所述控制手柄300一侧的侧壁抵接,所述第二扭转臂与所述第二延伸部530靠近所述第一延伸部520一侧的端面抵接。如此,在所述控制手柄300被拉出,且相关人员释放控制手柄300时,所述扭簧可以带动所述控制装置复位。
41.可选地,所述第二延伸部530靠近所述第一延伸部520一侧的端面开设有卡槽,所述第二扭转臂的端部设有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嵌设于所述卡槽内。
42.该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所述第二扭转臂嵌设于所述卡槽内,如此,在所述第二扭转臂推动所述第二延伸部530转动的过程中,可以保持所述第二扭转臂与所述第二延伸部530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从而避免因所述第二扭转臂可相对于所述第二延伸部530滑动,而导致对第二延伸部530的推动力减小的问题。
43.可选地,所述安装支架220包括第一支撑凸起221和第二支撑凸起222,所述第一支撑凸起221位于所述第二支撑凸起222与所述控制手柄300之间,所述第一连接部510通过所述第二轴700与所述第一支撑转动连接;
44.所述门锁拉线100包括拉线本体110和包覆于所述拉线本体110外表面的保护套120,所述拉线本体110与所述保护套120滑动连接,所述保护套120与所述第二支撑凸起222
固定连接,且所述拉线本体110与所述第二延伸部530固定连接。
45.请参见图4,所述保护套120的端部可以设置连接接头130,所述第二支撑凸起222可以包括卡接位,如此,可以通过将所述连接接头130卡接固定于所述卡接位,以实现所述保护套120与所述第二支撑凸起222固定连接。
46.可以理解的是,在所述传动件500拉动所述拉线本体110的过程中,所述保护套120和所述连接接头130的位置保持不变,即将所述拉线本体110相对于所述保护套120拉出。
47.该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所述安装支架220包括第一支撑凸起221和第二支撑凸起222,由于所述第一支撑凸起221可以支持所述传动件500,所述第二支撑凸起222可以支撑并固定所述保护套120,如此,既有利于控制装置的安装,同时,还有利于实现控制装置与车门锁之间的连接。
48.可选地,所述第二延伸部53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开始有第一限位孔531,所述第二侧板开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孔531相对的第二限位孔,所述拉线本体110的第一端设有连接柱140,所述连接柱140分别嵌设于所述第一限位孔531和所述第二限位孔。
49.请参见图5,所述连接柱140可以呈圆柱状,所述拉线本体110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连接柱140的中部,如此,可以将所述连接柱140的两端分别插接于所述第一限位孔531和第二限位孔,以实现所述门锁拉线100与所述第二延伸部530之间的固定连接,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限位孔531的轴线与所述门锁拉线100垂直。
50.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所述门锁拉线100第一端的连接柱140分别嵌入第一限位孔531和第二限位孔,如此,在所述第一限位孔531和第二限位孔的限位作用下,可以避免所述门锁拉线100相对于所述第二延伸部530脱离。
51.可选地,所述第二延伸部530还包括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侧板和所述第二侧板通过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且所述第二连接板位于所述第二延伸部530靠近所述第二支撑凸起222的一侧;所述第二连接板开设有条形缝532,所述拉线本体110穿设于所述条形缝532内。
52.请参见图5,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所述第二连接板上开设条形缝532,并使所述拉线本体110嵌入所述条形缝532,如此,可以通过所述条形缝532对所述拉线本体110进行支撑及限位,有利于避免在所述控制装置工作过程中,因所述拉线本体110悬挂至其他异常位置,而导致车门锁故障的问题。
53.可选地,所述安装座200开设有两个所述导向孔,且两个所述导向孔平行设置,所述控制手柄300包括手柄本体和两个所述控制杆310,两个所述导向孔与两个所述控制杆310一一对应,且所述控制杆310穿设于对应的导向孔内;两个所述控制杆310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板400的一端通过所述手柄本体连接。
54.请参见图1,该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两个平行布置的控制杆310,如此,由于两个控制杆310彼此之间可以相互限位,从而可以避免所述控制手柄300在工作过程中出现晃动的问题。
55.可选地,所述控制杆310的外侧壁设有第一限位凸起311,所述第一限位凸起311位于安装座200背对所述第一连接板400的一侧;
56.所述控制杆310用于沿所述导向孔,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滑动,在所述控制
杆310位于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限位凸起311与所述安装座200背对所述第一连接板400的一侧的端面相接触;
57.在所述控制杆310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连接板400与所述安装座200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板400一侧的端面相接触。
58.请参见图3,所述第一限位凸起311位于所述控制杆310靠近把手320的一侧,且所述第一限位凸起311为形成于所述控制杆310表面的环形凸起。在所述弹性复位件600带动所述控制装置复位的过程中,当所述控制手柄300运动至图1所示的位置时,由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311的阻挡,所述控制杆310无法继续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板400一侧移动,从而实现对所述控制杆310的行程进行准确的控制。
59.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在所述控制杆310的外侧壁设置第一限位凸起311,如此,可以实现对控制杆310的行程进行准确的控制。同时,由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311的限位作用,使得所述把手320与安装座200相对隔开,从而在所述把手320与安装座200之间形成了一定的操作空间,方便用户握持把手320拉动所述控制手柄300。
60.可选地,所述传动件500包括第二限位凸起540,所述安装座200包括与所述第二限位凸起540相匹配的限位部230,所述传动件500用于绕所述安装座200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之间转动;
61.在所述传动件500位于所述第三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二限位凸起540与所述限位部230相接触,且所述控制杆310位于所述第一位置;
62.在所述传动件500位于所述第四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控制杆310位于所述第二位置。
63.请参见图2,所述第二限位凸起540可以位于传动件500朝向所述安装座200一侧的表面。请参见图2,当所述控制杆310运动至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限位凸起540与所述限位部230相接触,此时,由于所述限位部230对第二限位凸起540的限位作用,可以避免所述传动件500进一步逆时针转动。
64.该实施方式中,由于在所述控制装置处于图2所示的位置时,第一限位凸起311和第二限位凸起540可以共同配合,限制所述控制手柄300进一步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板400一侧运动,因此,可以进一步提高对控制手柄300的限位效果。
65.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门锁,所述车门锁包括门锁拉线100和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所述门锁拉线100与所述第二延伸部530固定连接。
66.该实施方式中,由于所述车门锁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控制装置,因此,所述车门锁能够实现上述控制装置的各个过程,且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予以赘述。
67.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车门锁。
68.该实施方式中,由于所述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车门锁,因此,所述车辆能够实现上述车门锁的各个过程,且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予以赘述。
69.应该理解,可以使用上面所示的各种形式的流程,重新排序、增加或删除步骤。例如,本公开中记载的各步骤可以并行地执行也可以顺序地执行也可以不同的次序执行,只要能够实现本公开公开的技术方案所期望的结果,本文在此不进行限制。
70.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公开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
白的是,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进行各种修改、组合、子组合和替代。任何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