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转疲劳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72088发布日期:2023-01-25 10:46阅读:33来源:国知局
一种旋转疲劳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零件检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旋转疲劳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2.电机是现有的较常使用的驱动机构,其主要的传动端就是一个轴体,通过轴体与需要驱动的组件连接,轴体转动带动组件转动,这就使轴体为电机较为核心的一部分组件,在轴体生产完成之后,需要进行其强度的检测,其中就包括旋转疲劳检测。
3.专利号cn216900028u中一种扭转疲劳试验机中提出现有技术扭转疲劳试验机,在对零件进行扭转实验时,经常由于零件固定不牢,导致零件的测试偏差较大,不利于对零件扭转疲劳的评估,因此提出用卡盘、螺柱、支座、卡块、转动块、转轴、飞轮、从转动轴之间的相互配合,通过转动螺柱推动卡块移动,使卡块在螺柱的作用下对零件进行锁紧,用相同的方法在从动轴将零件的另一端进行锁紧,从而达到固定零件的作用,防止零件在扭转疲劳实验时出现滑动的情况,影响扭转疲劳试验的结果,不利于对零件的扭转性能进行评估的问题,达到了保证评估结果准确度的目的。
4.但是该固定方式,还是采用夹紧的方式,像轴体这样表面较为光滑时,夹持的方式,不能够保证完全夹持,由于疲劳检测时驱动转动的力度较大,还是有可能导致夹持不稳,造成误差的情况,因此我们提出一种便于轴体固定的旋转疲劳检测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旋转疲劳检测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旋转疲劳检测装置,包括工作台和轴体,所述工作台的上表面分别安装有第一安装盒和第二安装盒,第一安装盒固定安装在工作台的上表面,且第一安装盒上安装有调节机构,第二安装盒通过移动机构可以在工作台上移动,并且第二安装盒上安装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的驱动端与调节机构的调节端均固定连接有凹形盒,凹形盒的四周均螺纹连接有内六角螺栓,且凹形盒通过内六角螺栓固定安装有安装块,安装块的侧面开设有圆形槽,轴体的表面与圆形槽的内壁搭接,安装块的下表面开设有滑动孔,滑动孔的内壁滑动连接有t形杆,t形杆与安装块的相对面固定连接有拉簧,安装块的上表面螺纹连接有长螺栓,轴体的表面开设有螺纹通孔,长螺栓的表面与螺纹通孔的内壁螺纹连接,t形杆的表面与螺纹通孔的内壁搭接。
7.进一步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套筒、安装柱和螺纹杆,第一安装盒的侧面开开设有通口,套筒的表面与通口的内壁固定连接,安装柱的表面与套筒的内壁搭接,第一安装盒的侧面开设有螺纹孔,螺纹杆的表面与螺纹孔的内壁搭接,且螺纹杆的端面与安装柱的侧面转动连接。
8.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柱的表面固定连接有限位条,套筒的内壁开设有限位槽,限位条的表面与限位槽的内壁搭接。
9.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第二安装盒上表面的电机,电机的输出端延伸至第二安装盒的内部并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安装盒的侧面开设有安装孔,安装孔的内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转动轴,转动轴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与第一锥齿轮表面啮合的第二锥齿轮。
11.进一步的,所述转动轴和安装柱的相对端分别与两个凹形盒的侧面固定连接。
12.进一步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工作台上表面的固定块,固定块与第一安装盒的相对面分别固定连接有滚珠丝杆和光杆,固定块的侧面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端与滚珠丝杆的端面固定连接。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安装盒的侧面分别开设有螺纹连接孔和定位孔,滚珠丝杆的表面与螺纹连接孔的内壁螺纹连接,光杆的表面与定位孔的内壁搭接。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安装盒的侧面安装有用于检测转动轴转动角度的角度传感器。
1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6.1.本实用新型中,提前在轴体的表面开设有螺纹通孔,利用长螺栓将轴体与安装块固定,此时长螺栓伸入螺纹通孔的内部,能够直接阻挡轴体,防止轴体发生偏移的情况,从而相比夹持利用摩擦力的夹紧方式,使轴体安装的更加稳定,保证检测结果。
17.2.本实用新型中,t形杆和拉簧的设置,能够在轴体安装在安装块上时,提前将螺纹通孔的位置确定,方便长螺栓的安装,同时安装块通过内六角螺栓安装在凹形盒中,方便更换具有不同直径圆形槽的安装块,方便不同直径轴体的安装。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安装块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安装盒内部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安装盒内部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为:1工作台、2轴体、3第一安装盒、4第二安装盒、5凹形盒、6内六角螺栓、7安装块、8t形杆、9拉簧、10长螺栓、11套筒、12安装柱、13螺纹杆、14限位条、15电机、16第一锥齿轮、17转动轴、18第二锥齿轮、19固定块、20滚珠丝杆、21光杆、22驱动电机、23角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各结构的形态只不过是例示,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一种旋转疲劳检测装置并不限定于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记载的各结构,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参照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旋转疲劳检测装置,一种旋转疲劳检测装置,包括工作台1和轴体2,工作台1的上表面分别安装有第一安装盒3和第二安装盒4,第一安装盒3上安装有控制显示屏,第一安装盒3固定安装在工作台1的上表面,且第一安装盒3上安
装有调节机构。
25.第二安装盒4通过移动机构可以在工作台1上移动,移动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工作台1上表面的固定块19,固定块19与第一安装盒3的相对面分别固定连接有滚珠丝杆20和光杆21,固定块19的侧面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22,驱动电机22的输出端与滚珠丝杆20的端面固定连接,第二安装盒4的侧面分别开设有螺纹连接孔和定位孔,滚珠丝杆20的表面与螺纹连接孔的内壁螺纹连接,光杆21的表面与定位孔的内壁搭接,驱动电机22带动滚珠丝杆20,进而使第二安装盒4移动,能够调节第二安装盒4的位置。
26.参考图3,调节机构包括套筒11、安装柱12和螺纹杆13,第一安装盒3的侧面开开设有通口,套筒11的表面与通口的内壁固定连接,安装柱12的表面与套筒11的内壁搭接,第一安装盒3的侧面开设有螺纹孔,螺纹杆13的表面与螺纹孔的内壁搭接,且螺纹杆13的端面与安装柱12的侧面转动连接,安装柱12的表面固定连接有限位条14,套筒11的内壁开设有限位槽,限位条14的表面与限位槽的内壁搭接。
27.转动螺纹杆13,螺纹杆13带动安装柱12在套筒11的内部滑动,配合第二安装盒4位置的调节,便于不同长度轴体2的检测。
28.参考图4,第二安装盒4上安装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固定安装在第二安装盒4上表面的电机15,电机15的输出端延伸至第二安装盒4的内部并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16,第二安装盒4的侧面开设有安装孔,安装孔的内壁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转动轴17,转动轴17的表面固定连接有与第一锥齿轮16表面啮合的第二锥齿轮18,驱动机构的驱动端与调节机构的调节端均固定连接有凹形盒5,转动轴17和安装柱12的相对端分别与两个凹形盒5的侧面固定连接。
29.凹形盒5的四周均螺纹连接有内六角螺栓6,且凹形盒5通过内六角螺栓6固定安装有安装块7,安装块7通过内六角螺栓6安装在凹形盒5中,方便更换具有不同直径圆形槽的安装块7,方便不同直径轴体2的安装,大部分的轴体2都是标准制作,其尺寸一般分为几个规格,因此只需要配备几个与标准适配的安装块7即可,安装块7的侧面开设有圆形槽,轴体2的表面与圆形槽的内壁搭接,安装块7的下表面开设有滑动孔,滑动孔的内壁滑动连接有t形杆8,t形杆8朝向安装块7的一面呈倾斜面,t形杆8与安装块7的相对面固定连接有拉簧9,安装块7的上表面螺纹连接有长螺栓10,轴体2的表面开设有螺纹通孔,长螺栓10的表面与螺纹通孔的内壁螺纹连接,t形杆8的表面与螺纹通孔的内壁搭接,第二安装盒4的侧面安装有用于检测转动轴17转动角度的角度传感器23。
30.电机15通过第一锥齿轮16和第二锥齿轮18进行转动,进而施加转动轴17转动的力度,此时转动轴17会将力施加于轴体2,随着电机15往复的驱动转动轴17,使轴体2内部产生变化,进而发生一定角度的转动,通过角度传感器23检测转动的角度,并通过控制显示屏显示记录。
31.通过在轴体2上开设螺纹通孔,并将轴体2的两端插入安装块7,轴体2与t形杆8的倾斜面搭接,此时t形杆8下移并拉长拉簧9,完全将轴体2插入安装块7后,转动轴体2或者安装块7,在螺纹通孔处移动至t形杆8处时,拉簧9拉动t形杆8插入螺纹通孔中,此时轴体2的位置固定,通过长螺栓10将轴体2固定在安装块7上,之后将安装块7通过内六角螺栓6安装在凹形盒5中,在进行转动检测时,由于轴体2此时有长螺栓10的直接阻挡,不会发生偏移的情况,从而相比夹持利用摩擦力的夹紧方式,使轴体2安装的更加稳定,保证检测结果。
32.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33.其次:本实用新型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34.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