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对开尾门主锁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228574发布日期:2023-08-24 23:37阅读:38来源:国知局
汽车对开尾门主锁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汽车对开尾门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对开尾门主锁结构。


背景技术:

1、现有汽车尾门按照尾门开门方式的不同常采用单开门、对开门、侧开门、天地门以及掀背门等开门方式,对于对开门来说,尾门开度较大,存取物品较为方便,应用广泛。

2、但是,由于对开门自身的结构,也对尾门锁与车身的锁紧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技术中常用的对开门尾门锁具有主锁和副锁,主锁用于连接左尾门和右尾门,但是如果只有主锁,那么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左右尾门会以主锁为轴发生转动,难以保证尾门锁与车身的锁紧状态,同时也容易损坏主锁的结构,这时,就需要副锁来辅助主锁对尾门进行辅助锁紧。

3、副锁位于左右尾门的上端和下端,用于使左右尾门的上下两端分别与车身连接,这样,在主锁和副锁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尾门与车身的锁紧状态。

4、但是,现有技术中常采用的对开尾门主锁结构为杠杆结构,零件较多,装配繁琐,在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卡顿,主锁运动时,副锁往往容易受到影响(例如副锁行驶过程中打开或关闭困难或假锁等),容易出现由于积累误差大导致主锁和副锁开启不同步的情况。

5、另外,为了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现有技术中还出现了采用独立于主锁和各个副锁的中央传动机构来控制各个锁的上锁与解锁,结构复杂、传动效率低,如果单个传动机构损坏,则会出现主锁和副锁不能同时开启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对开尾门主锁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汽车对开尾门锁的主锁和副锁在解锁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同步开启的技术问题。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3、汽车对开尾门主锁结构,包括锁止机构以及用于驱动锁止机构上锁或解锁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安装于底座上,所述底座上还安装有离合组件,所述离合组件用于在锁止机构解锁时同步驱动副锁解锁;

4、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传动杆,所述第一传动杆与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杆能够在外力驱动下发生旋转,并同时带动所述锁止机构解锁;

5、所述离合组件包括第二传动杆,所述第二传动杆与底座转动连接,同时所述第二传动杆的一端与第一传动杆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传动杆的另一端传动连接有联动板,所述联动板与底座转动连接,所述联动板上设置有推动端,与所述推动端传动连接有第三传动杆,所述第三传动杆与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三传动杆用于与副锁解锁机构转动连接,所述联动板旋转至联动位置时,所述推动端能够推动所述第三传动杆的另一端使第三传动杆发生转动,驱动副锁解锁。

6、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主锁的锁止机构在进行上锁的过程中,即棘爪旋转与棘轮卡接时,离合组件的联动板与第三传动杆始终分离,联动板处于复位位置,此时副锁的上锁通过独立的上锁控制系统进行控制,与主锁结构不发生相互作用力;主锁的锁止机构在进行解锁的过程中,第一传动杆在外力作用下发生旋转,进而带动棘爪反转与棘轮分离,与此同时,第一传动杆带动第二传动杆发生转动,第二传动杆驱动联动板发生转动,联动板转动至刚刚与第三传动杆的另一端接触时,联动板处于联动位置,联动板进一步旋转,联动板的推动端则推动第三传动杆的另一端使第三传动杆发生转动,第三传动杆上具有与之转动连接的副锁解锁机构,第三传动杆带动副锁解锁机构运动,进而驱动副锁解锁。

7、优选的,所述联动板以及所述第二传动杆的旋转面平行;所述第一传动杆的旋转面与所述联动板以及所述第二传动杆的旋转面之间有夹角;所述第一传动杆与所述第三传动杆同轴设置,所述第三传动杆的旋转面与所述第一传动杆的旋转面平行。

8、按照这样的布置方式,能够节省各部件之间的传动距离,减少部件数量,即能省力也能节省空间。

9、优选的,所述离合组件还包括第一摇臂和第二摇臂,所述第一摇臂和第二摇臂分别与底座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摇臂和第二摇臂的旋转面与联动板的旋转面平行;所述联动板与所述第二摇臂同轴设置,第二摇臂与联动板能够同轴转动;

10、所述第一摇臂上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为弧形,所述第一滑槽中还安装有拨钮,所述拨钮能够沿第一滑槽滑动;

11、所述第二摇臂上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具有弧线段和直线段,所述直线段自弧线段的一端朝向第二摇臂的旋转中心方向延伸;

12、所述联动板上开设有第三滑槽,所述第三滑槽为直线滑槽,且朝向联动板的旋转中心方向延伸;联动板位于复位位置时,所述第三滑槽与第二滑槽直线段位置对应;

13、所述拨钮朝向第二滑槽和第三滑槽的一侧凸出延伸有滑动轴,所述滑动轴的延伸末端具有阻挡块,所述滑动轴自第一滑槽依次从第二滑槽和第三滑槽中穿出,所述阻挡块位于第三滑槽远离第一滑槽的一侧。

14、这样,通过阻挡块能够阻止滑动轴从第二滑槽和第三滑槽中脱落,在第一摇臂位于初始位置时,拨钮位于第一滑槽靠近第一摇臂旋转中心的一端,同时位于第二滑槽直线段靠近第二摇臂旋转中心的一端,同时位于第三滑槽靠近联动板旋转中心的一端;

15、当第二传动杆在第一传动杆的带动下转动时,第二传动杆远离第一传动杆的一端能够驱动第一摇臂旋转,第一摇臂的第一滑槽引导拨钮在第一滑槽中朝向远离第一摇臂旋转中心的一端滑动,同时拨钮在第二滑槽中沿直线段朝向远离第二摇臂旋转中心的一端滑动,同时拨钮在第三滑槽中朝向远离联动板旋转中心的一端滑动;第二传动杆继续转动时,此时在拨钮的联动作用下,使联动板和第二摇臂同步转动,联动板的推动端推动第三传动杆的一端,使第三传动杆发生转动,从而第三传动杆带动副锁解锁机构运动,进而驱动副锁解锁。

16、优选的,所述第二传动杆用于驱动第一摇臂转动的一端凸出延伸有推动柱,所述推动柱延伸方向与第二传动杆的旋转面有夹角;所述第一摇臂对应于第二传动杆推动柱的位置处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推动柱位于第一凹槽内,通过推动柱与第一凹槽的配合实现所述第二传动杆驱动第一摇臂的转动;

17、所述第二传动杆与所述第一传动杆传动连接的一端具有凸块,对应的第一传动杆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凸块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所述第一传动杆转动时,所述第二凹槽能够带动所述凸块转动,进而带动所述第二传动杆转动。

18、优选的,所述第三传动杆通过第三转轴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与所述第三传动杆固定连接有副锁摇臂,所述副锁解锁机构为副锁解锁连杆,所述副锁摇臂用于与所述副锁解锁连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转轴上套设有副锁摇臂复位弹簧,所述副锁摇臂复位弹簧的一端同时与第三传动杆和副锁摇臂固定连接,所述副锁摇臂复位弹簧的另一端与锁止机构固定连接。

19、第三传动杆转动时,带动副锁摇臂同步旋转,进而副锁摇臂带动副锁解锁连杆同步移动并解锁副锁,实现主锁与副锁同步解锁;具体的,第三传动杆与副锁摇臂通过销轴固定连接;

20、解锁时,联动板推动第三传动杆和副锁摇臂旋转的同时副锁摇臂复位弹簧发生弹性压缩形变,蓄积弹性势能,解锁动作完成后,联动板复位,此时副锁摇臂复位弹簧释放弹性势能,促使第三传动杆和副锁摇臂旋转复位。

21、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第四传动杆和第五传动杆,所述第五传动杆与棘爪转动连接,所述第四传动杆通过所述第三转轴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且第一传动杆转动时,能够带动第四传动杆转动;所述第四传动杆上开设有第四滑槽,所述第五传动杆朝向第四传动杆的一侧凸出有滑块,所述滑块位于第四滑槽中,第四传动杆转动时,滑块能够在第四滑槽中滑动。

22、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还包括驱动连杆,所述驱动连杆与所述底座通过所述第三转轴转动连接,所述驱动连杆位于底座与第一传动杆之间,所述驱动连杆远离驱动连杆旋转中心的一端用于与外力驱动装置连接;驱动连杆在外力驱动装置的作用下能够绕第三转轴进行旋转,同时能够带动第一传动杆转动。

23、优选的,所述锁止机构包括棘轮、棘爪以及安装壳,所述安装壳通过螺钉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棘轮和所述棘爪能够相互卡接,所述棘轮和所述棘爪上分别设置有棘轮轴和棘爪轴,所述棘轮和所述棘爪分别通过棘轮轴和棘爪轴与所述安装壳转动连接,在所述棘轮轴和所述棘爪轴上分别套设有棘轮复位弹簧和棘爪复位弹簧,所述棘轮复位弹簧能够驱动棘轮绕棘轮轴旋转至解锁位,棘爪复位弹簧能够驱动棘爪绕棘爪轴旋转至上锁位。

2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汽车对开尾门主锁结构零件少,装配简单,传动效率高,在使用过程中不卡顿,由于具有离合组件的配合,使主锁解锁时副锁能够同步开启,同时也不影响主锁自身的上锁或解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