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驾驶室及消防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336208发布日期:2024-09-10 11:49阅读:22来源:国知局
车门、驾驶室及消防车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消防车,尤其是涉及一种车门、驾驶室及消防车。


背景技术:

1、现有的消防车的驾驶室外门锁与驾驶室内门锁通常在同一高度,由于驾驶室内门锁的开启位置位于轮胎上方,驾驶室外门锁的开启位置也位于轮胎上方,其门把手离地面高度均在1.5~1.7米以上,消防员在作业过程中穿戴防护服并背负呼吸器瓶等装备,行走已经十分艰难,在打开驾驶室外门锁时,需要仰头抬手进行操作,增加了体力消耗,也降低了救援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门、驾驶室及消防车,以便于消防员从外侧打开车门。

2、基于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车门,包括车门本体、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车门本体用于与门框转动连接,所述车门本体具有相对的内侧面和外侧面,所述车门本体的内侧面设置有内门锁,所述车门本体的外侧面设置有外门锁,沿所述车门本体的高度方向,所述外门锁的位置低于所述内门锁的位置;所述车门本体的侧边设置有锁部件,所述锁部件具有锁紧状态和解锁状态;所述内门锁通过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锁部件连接,以带动所述锁部件在所述锁紧状态与所述解锁状态之间切换;所述外门锁通过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锁部件连接,以带动所述锁部件在所述锁紧状态与所述解锁状态之间切换。

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门锁包括第一壳体、第一扳手、第一转轴和第一联动机构,所述第一壳体安装于所述车门本体,所述第一扳手通过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设置有拨动部,所述拨动部被配置为在扳动所述第一扳手时,驱动所述第一联动机构带动所述第一连杆运动,以使所述锁部件处于解锁状态。

4、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联动机构包括第二转轴、第一联动件和第一复位件,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第二转轴的轴线与所述车门本体的厚度方向一致;所述第一联动件通过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一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联动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连接,所述拨动部能够与所述第一联动件抵接,并带动所述第一联动件绕第一方向转动,以使所述第一连杆带动所述锁部件运动,以使所述锁部件处于解锁状态;所述第一复位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所述第一复位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联动件连接,所述第一复位件用于使所述第一联动件复位。

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门锁包括第二壳体、第二扳手、第三转轴和第二联动机构,所述第二壳体安装于所述车门本体,所述第二扳手通过所述第三转轴与所述第二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扳手设置有拉动部,所述拉动部被配置为在扳动所述第二扳手时,驱动所述第二联动机构带动所述第二连杆运动,以使所述锁部件处于解锁状态。

6、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联动机构包括第四转轴、第二联动件和第二复位件,所述第四转轴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第四转轴的轴线与所述第三转轴的轴线平行,所述第四转轴设置有推动部;所述拉动部能够带动所述推动部绕所述第四转轴的轴线转动,以使所述推动部带动所述第二联动件沿第二方向运动;所述第二联动件通过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锁部件连接,以使所述锁部件处于解锁状态;所述第二复位件用于使所述推动部复位。

7、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联动机构还包括第三联动件和第三复位件,所述第三联动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联动件连接,所述第三联动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连接;所述第三复位件与所述第三联动件连接;所述第三复位件用于使所述第三联动件复位,以带动所述第二联动件复位。

8、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联动件包括第一辅助联动件和第五转轴,所述第一辅助联动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连接,所述第一辅助联动件的两端之间的部分通过所述第五转轴与所述第二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辅助联动件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导向部,所述第二联动件设置有第二导向配合部,所述第二导向配合部与所述第二导向部相配合,以驱动所述第二连杆带动所述锁部件在所述锁紧状态与所述解锁状态之间切换。

9、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联动件还包括第二辅助联动件和第六转轴,所述第二辅助联动件与所述第一辅助联动件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二导向配合部的两侧,所述第六转轴和所述第五转轴对称设置在所述第二导向配合部的两侧,其中,所述第五转轴位于所述第二导向配合部的靠近第二连杆的一侧,所述第六转轴位于所述第二导向配合部的远离所述第二连杆的一侧;

10、所述第三复位件设置于所述第六转轴,所述第三复位件用于使所述第二辅助联动件复位,以带动所述第二联动件复位。

1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动部与所述第二联动件连接,或,所述推动部与所述第二联动件抵接,以带动所述第二联动件沿所述第二方向运动。

12、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车门还包括安全内锁机构,所述安全内锁机构包括安全内锁、外锁状态切换件和第三连杆,所述安全内锁包括内锁旋钮和内锁联动件,所述内锁旋钮与所述内门锁转动连接,所述内锁联动件与所述内锁旋钮连接,所述外锁状态切换件与所述外门锁转动连接,所述外锁状态切换件设置有容纳槽;所述第三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内锁联动件连接,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外锁状态切换件连接;

13、所述内锁旋钮具有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在所述第一工位,所述容纳槽的槽口与所述第二联动件相对应,以使所述第二联动件能够在所述容纳槽内移动;在所述第二工位,所述容纳槽的槽壁与所述第二联动件抵接,以限制所述第二联动件运动。

14、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全内锁机构还包括解锁杆,所述解锁杆的一端与所述内锁联动件连接,所述解锁杆的另一端设置有内锁柱;

15、所述第一联动机构设置有解锁导向孔,所述内锁柱位于所述解锁导向孔内;在所述内锁旋钮处于所述第二工位时,所述拨动部还被配置为在扳动所述第一扳手时,驱动所述第一联动机构带动所述内锁柱运动,以使所述内锁旋钮切换至所述第一工位。

16、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部件包括固定架、锁钩、内解锁件、外解锁件和第四复位件,所述固定架安装于所述车门本体;所述固定架设置有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所述锁钩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轴与所述固定架转动连接,所述内解锁件与所述外解锁件均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轴与所述固定架转动连接;

17、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内解锁件连接,以带动所述内解锁件绕所述第二连接轴转动,并与所述锁钩抵接,以带动所述锁钩绕所述第一连接轴转动至解锁位置;

18、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外解锁件连接,以带动所述外解锁件绕所述第二连接轴转动,并与所述锁钩抵接,以带动所述锁钩绕所述第一连接轴转动至解锁位置;

19、所述第四复位件用于使所述锁钩从所述解锁位置复位。

20、基于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驾驶室,包括驾驶室本体和所述的车门,所述车门安装于所述驾驶室本体。

2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驾驶室本体设置有轮眉,所述外门锁的第二扳手与所述驾驶室本体的下边缘之间的垂直距离为所述轮眉的上边缘与所述驾驶室本体的下边缘之间的垂直距离的69%~73%。

22、基于上述目的,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消防车,包括所述的驾驶室。

2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主要在于:

24、本技术提供的车门,沿车门本体的高度方向,外门锁的位置低于内门锁的位置,这样就降低了外门锁与地面之间的距离,便于消防员从外侧打开车门。由于内门锁通过第一连杆与锁部件连接,以带动锁部件在锁紧状态与解锁状态之间切换,而外门锁通过第二连杆与锁部件连接,以带动锁部件在锁紧状态与解锁状态之间切换,实现了纯机械锁紧效果,增强了锁紧与解锁的可靠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