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消防避难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带式高楼逃生器。
背景技术:
现如今,当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场所越来越向高空发展的时候,遇到突发灾害后的逃生手段随着建筑物层数的增加就变得愈发困难,由于受到现有一些消防救援设备本身功能的制约,救援人员很难同时将大量的受困者救出。传统使用的单人缓降器又有着很大的安全隐患,怕水、怕火、怕油等,如果水或者油等其他液体进入缓降器,离心机构内的摩擦块的摩擦力就会瞬间减小,会让缓降者突然下坠,造成人员伤亡,且该类产品在存放中同时存在可靠性和安全性不高的隐患。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中国专利CN201320114154.4中公开了一种链式高楼火灾逃生器,由承载链、多个逃生用恒速装置组成,该方法解决了传统缓降器的不足,但是承载链是由多个链片组成,相邻两个链片的连接不稳固,容易出现断裂,使缓降者坠落,且还是会存在承载链过重、链节距尺寸不合理造成恒速装置工作中易出现卡死故障,同时恒速装置中的速度控制部件寿命短、磨损大、发热快等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承载带与恒速装置啮合精准避免恒速装置卡顿,恒速装置内的部件磨损小,使用寿命长的带式高楼逃生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式高楼逃生器,包括恒速装置和承载带,所述恒速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传动机构和擒纵机构,传动机构包括主动轮和传动轮,主动轮与传动轮联动设置,主动轮与承载带啮合,所述擒纵机构包括第一齿轮组、第二齿轮组以及设置在第一齿轮组与和第二齿轮组之间的擒纵板,第一齿轮组包括第一齿轮和第一擒纵轮,第一齿轮和第一擒纵轮联动设置,且第一齿轮与传动轮啮合连接,第二齿轮组包括第二齿轮和第二擒纵轮,第二齿轮和第二擒纵轮联动设置,且第二齿轮与传动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一擒纵轮的齿距与第二擒纵轮的齿距相同,擒纵板设置在第一擒纵轮和第二擒纵轮之间并导向设置在壳体的内壁上,所述擒纵板的两端对称设置有第一凸点和第二凸点,当第一凸点与第一擒纵轮的轮齿齿顶抵接时,擒纵板的第二凸点落入第二擒纵轮的齿槽内,当第二凸点与第二擒纵轮的轮齿齿顶抵接时,擒纵板的第一凸点落入第一擒纵轮的齿槽内,第一擒纵轮和第二擒纵轮同步转动时带动擒纵板的第一凸点和第二凸点依次在齿顶和齿槽中切换从而实现主动轮转速的控制。
上述技术方案中,主动轮在重力的作用下与承载带啮合转动,主动轮带动传动轮转动,传动轮再带动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转动,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再分别带动第一擒纵轮和第二擒纵轮转动,所以主动轮、传动轮、第一齿轮、第一擒纵轮、第二齿轮和第二擒纵轮均为同步转动,因主动轮在重力作用下的下降速度过快,逃生者的使用时很容易发生危险,所以需要擒纵机构进行减速,使恒速装置能在规定的速度内下降,下降速度由主动轮、传动轮、第一齿轮、第一擒纵轮、第二齿轮和第二擒纵轮各个齿轮之间的大小比例来控制,第一擒纵轮和第二擒纵轮的齿距一致才能保障擒纵板在第一擒纵轮和第二擒纵轮之间顺利往复移动,通过第一擒纵轮或第二擒纵轮的转动使得第一凸点或第二凸点不断的从前一个齿槽经过齿顶再落入后一个齿槽,在第一擒纵轮或第二擒纵轮转动推动第一凸点的侧边或第二凸点的侧边移动时,第一擒纵轮的轮齿或第二擒纵轮的轮齿与第一凸点的侧边或第二凸点的侧边发生摩擦,有效的控制恒速装置的下降速度,避免逃生者在下降过程中因速度过快而发生危险,第一擒纵轮、第二擒纵轮和擒纵板通过转动和滑移发生碰撞,磨损小,使用寿命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壳体的内壁上设置有导向板,擒纵板与导向板导向设置,所述第一擒纵轮和第二擒纵轮相对于传动轮呈上下设置,第一擒纵轮、传动轮和第二擒纵轮的中心线处于同一直线,所述第一擒纵轮与第二擒纵轮的大小和形状均一致且呈对称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擒纵板是在第一擒纵轮和第二擒纵轮之间往复移动,导向板的设置是为了使擒纵板沿第一擒纵轮和第二擒纵轮之间的轴向移动,擒纵板、第一擒纵轮和第二擒纵轮可以是贴着壳体的内壁设置的,这样可以减小恒速装置的体积和增强擒纵机构的稳定性,但是这样擒纵板、第一擒纵轮和第二擒纵轮对壳体内壁的摩擦会较大,容易磨损,因此在壳体内壁和擒纵机构之间设置一块垫板,该垫板是通过热处理的钢板,硬度大耐磨,使用寿命长,第一擒纵轮和第二擒纵轮的上下设置即为处于传动轮同一直径的两端,第一擒纵轮、传动轮和第二擒纵轮的中心均在一条直线上,这样使得传动轮与第一擒纵轮和第二擒纵轮的啮合联动的力更平衡,结构更稳定,不容易出现误差或卡住的情况,使恒速装置在使用时更安全可靠。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主动轮与传动轮同轴联动设置,擒纵板的中部设置有导向通孔,主动轮与传动轮之间的连接轴穿过导向通孔延伸设置,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一擒纵轮固定或一体设置,第二齿轮与第二擒纵轮固定或一体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主动轮与传动轮同轴设置可减小恒速装置的体积,主动轮与传动轮可以是一体设置,也可以是分体设置,优选的为分体设置,这样更方便安装,优选的第一齿轮与第一擒纵轮一体设置,第二齿轮与第二擒纵轮一体设置,这样可使联动配合的传递效率更高,避免第一擒纵轮和第二擒纵轮不同步,主动轮位于传动轮的一端面,第一擒纵轮、擒纵板和第二擒纵轮处于传动轮的另一端面,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与传动轮处于同一平面,整体成左中右结构,结构紧凑,体积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盖板,盖板的一侧铰接在壳体上形成固定侧,另一侧为活动侧,活动侧与壳体之间设置有固定保险机构,活动侧与壳体通过固定保险机构连接后,盖板与壳体之间形成供承载带穿过的通道,所述承载带为片状一体式结构,承载带上设置有与主动轮的轮齿适配的齿孔,承载带穿过通道使齿孔与主动轮的轮齿啮合。
上述技术方案中,固定保险机构是指一些使盖板的活动侧与壳体的连接活动可拆的结构,盖板通过铰接翻转方便承载带安装,使用时,解除固定保险机构,使盖板的活动侧沿固定侧转动打开盖板,安放承载带,使承载带上的齿孔与主动轮的轮齿对齐啮合,将盖板盖上活动侧通过固定保险机构与壳体连接,承载带成长条形,由合金钢带或不锈钢带直接打孔制作而成,齿孔均匀分布在承载带上,加工方便,成本低,通道的形状大小均与承载带适配,使恒速装置在下降过程中,承载带不会随意晃动,增强稳定性和安全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刹车件,刹车件包括位于壳体外的操作端和位于壳体内的卡接端,操作端和卡接端固定或一体设置,所述刹车件铰接设置在壳体上,其卡接端的端部设置有卡接头,该卡接头在刹车件摆动时可与主动轮的齿槽配合限制主动轮的转动。
上述技术方案中,恒速装置在使用时,需与承载带配合后方可下降,当恒速装置与承载带在组合时,需先将承载带的齿孔与主动轮的轮齿啮合,然后将盖板与壳体连接锁定,这个过程需要移动的时间,且在组合安装时,主动轮容易转动,不仅给安装带来难度,而且浪费时间,且恒速装置在重力作用下就会下滑,容易造成盖板没有锁定好或者逃生者没有准备好恒速装置就下降的情况,这样容易发生危险,设置了刹车件后,当恒速装置不使用或在与承载带组合安装时,转动刹车件使卡接头落入主动轮的齿槽内与轮齿形成卡接配合,到达限制主动轮转动的目的,提高安全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挂钩机构,挂钩机构包括与壳体固定或一体设置的挂板、设置在壳体上的限位件,挂板远离壳体的端部两侧设有挂槽,限位件包括限位片和设置在挂板上的限位孔,限位孔位于挂槽的上方,限位片的一端铰接在壳体上,另一端朝挂板折弯设置构成限位端,限位端通过转动可穿过限位孔置于挂槽的上方。
上述技术方案中,使用过程中,逃生者需在身上绑个安全带,安全带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恒速装置链的安全扣,然后通过恒速装置下降,限位件的设置是为了防止安全扣与挂槽配合后在使用过程中滑出,造成逃生者中途坠落的情况,提高恒速装置的使用安全性。
采用上述方案,通过第一擒纵轮、擒纵板和第二擒纵轮的配合控制恒速装置的下降速度,使恒速装置的下降速度符合国家标准,且与现有技术相比,擒纵机构的各个部件之间磨损小,使用寿命长,体积小,成本低,方便放置和使用。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外观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刹车件、限位件和盖板均为打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传动机构和擒纵机构的正视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传动机构和擒纵机构的后视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擒纵板与导向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结构分解图;
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传动机构的结构爆炸图;
附图8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整体结构的俯视图;
附图9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锁扣部件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10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A-A结构剖视图;
附图1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恒速装置与承载带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的描述,只用于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该领域的技术工程师可根据上述实用新型的内容对本实用新型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如图1-11所示,一种带式高楼逃生器,包括恒速装置1和承载带2,所述恒速装置1包括壳体11,壳体11内设置有传动机构12和擒纵机构13,传动机构12包括主动轮121和传动轮122,主动轮121与传动轮122联动设置,主动轮121与承载带2啮合,所述擒纵机构13包括第一齿轮组131、第二齿轮组132以及设置在第一齿轮组131与和第二齿轮组132之间的擒纵板133,第一齿轮组131包括第一齿轮1311和第一擒纵轮1312,第一齿轮1311和第一擒纵轮1312联动设置,且第一齿轮1311与传动轮122啮合连接,第二齿轮组132包括第二齿轮1321和第二擒纵轮1322,第二齿轮1321和第二擒纵轮1322联动设置,且第二齿轮1321与传动轮122啮合连接,所述第一擒纵轮1312与第二擒纵轮1322的大小和形状均一致且呈对称设置,擒纵板133设置在第一擒纵轮1312和第二擒纵轮1322之间并导向设置在壳体1的内壁上,所述擒纵板133的两端对称设置有第一凸点1331和第二凸点1332,当第一凸点1331与第一擒纵轮1312的轮齿齿顶抵接时,擒纵板133的第二凸点1332落入第二擒纵轮1322的齿槽内,当第二凸点1332与第二擒纵轮1322的轮齿齿顶抵接时,擒纵板133的第一凸点1331落入第一擒纵轮1312的齿槽内,第一擒纵轮1312和第二擒纵轮1322同步转动时带动擒纵板133的第一凸点1331和第二凸点1332依次在齿顶和齿槽中切换从而实现主动轮121转速的控制。主动轮121在重力的作用下与承载带2啮合转动,主动轮121带动传动轮122转动,传动轮122再带动第一齿轮1311和第二齿轮1321转动,第一齿轮1311和第二齿轮1321再分别带动第一擒纵轮1312和第二擒纵轮1322转动,所以主动轮121、传动轮122、第一齿轮1311、第一擒纵轮1312、第二齿轮1321和第二擒纵轮1322均为同步转动,因主动轮121在重力作用下的下降速度过快,逃生者的使用时很容易发生危险,所以需要擒纵机构13进行减速,使恒速装置1能在规定的速度内下降,下降速度由主动轮121、传动轮122、第一齿轮1311、第一擒纵轮1312、第二齿轮1321和第二擒纵轮1322各个齿轮之间的大小比例来控制,第一擒纵轮1312和第二擒纵轮1322的齿距一致才能保障擒纵板在第一擒纵轮1312和第二擒纵轮1322之间顺利的往复移动,通过第一擒纵轮1312或第二擒纵轮1322的转动使得第一凸点1331或第二凸点1332不断的从前一个齿槽经过齿顶再落入后一个齿槽,在第一擒纵轮1312或第二擒纵轮1322转动推动第一凸点1331的侧边或第二凸点1332的侧边移动时,第一擒纵轮1312的轮齿或第二擒纵轮1322的轮齿与第一凸点1331的侧边或第二凸点1332的侧边发生摩擦,有效的控制恒速装置1的下降速度,避免逃生者在下降过程中因速度过快而发生危险,第一擒纵轮1312、第二擒纵轮1322和擒纵板133通过转动和滑移发生碰撞,磨损小,使用寿命长。
上述壳体11的内壁上与擒纵板133对应的位置设有对立设置的导向板111,擒纵板133位于两个导向板111之间,两个导向板111相对的内侧面上均设置有导向槽1111,擒纵板133的两侧设置有与导向槽1111导向配合的导向凸筋1333,所述第一凸点1331和第二凸点1332可以是三角形也可以是半圆形,第一擒纵轮1312和第二擒纵轮1322的轮齿可以是三角形也可以是半圆形,当然第一凸点1331、第二凸点1332、第一擒纵轮1312的轮齿和第二擒纵轮1322的轮齿也可以是其他形状的,只要实现第一凸点1331的侧边和第一擒纵轮1312轮齿的侧边接触摩擦,第二凸点1332的侧边和第二擒纵轮1322轮齿的侧边接触摩擦即可,所述第一擒纵轮1312和第二擒纵轮1322相对于传动轮122呈上下设置,第一擒纵轮1312、传动轮122和第二擒纵轮1322的中心线处于同一直线。擒纵板133是在第一擒纵轮1312和第二擒纵轮1322之间往复移动,导向板111的设置是为了使擒纵板133沿第一擒纵轮1312和第二擒纵轮1322之间的轴向移动,擒纵板133、第一擒纵轮1312和第二擒纵轮1322可以是贴着壳体11的内壁设置的,这样可以减小恒速装置1的体积和增强擒纵机构13的稳定性,但是这样擒纵板133、第一擒纵轮1312和第二擒纵轮1322对壳体11内壁的摩擦会较大,容易磨损,因此在壳体11内壁和擒纵机构13之间设置一块垫板112,该垫板112是通过热处理的钢板,硬度大耐磨,使用寿命长,第一擒纵轮1312和第二擒纵轮1322的上下设置即为处于传动轮122同一直径的两端,第一擒纵轮1312、传动轮122和第二擒纵轮1322的中心均在一条直线上,这样使得传动轮122与第一擒纵轮1312和第二擒纵轮1322的啮合联动的力更平衡,结构更稳定,不容易出现误差或卡住的情况,使恒速装置1在使用时更安全可靠。
上述主动轮121与传动轮122同轴联动设置,主动轮121与传动轮122之间设置有联动结构123,联动结构123包括设置在主动轮121上的卡块1231,传动轮122上设置有与卡块1231形成卡接配合的卡槽1232,擒纵板133的中部设置有导向通孔1334,主动轮121与传动轮122之间的连接轴124穿过导向通孔1334延伸设置,连接轴124的两端分别向外延伸穿出壳体11,裸露在壳体11外的部分形成供逃生者抓握的把手部1241,连接轴124固定在壳体11上,所述第一齿轮1311与第一擒纵轮1312固定或一体设置,第二齿轮1321与第二擒纵轮1322固定或一体设置。主动轮121与传动轮122同轴设置可减小恒速装置1的体积,主动轮121与传动轮122可以是一体设置,也可以是分体设置,优选的为分体设置,这样更方便安装,优选的第一齿轮1311与第一擒纵轮1312一体设置,第二齿轮1321与第二擒纵轮1322一体设置,这样可使联动配合的传递效率更高,避免第一擒纵轮1312和第二擒纵轮1322不同步,主动轮121位于传动轮122的一端面,第一擒纵轮1312、擒纵板133和第二擒纵轮1322处于传动轮122的另一端面,第一齿轮1311和第二齿轮1321与传动轮122处于同一平面,整体成左中右结构,结构紧凑,体积小。
上述壳体11上设置有盖板113,盖板113的一侧铰接在壳体11上形成固定侧1131,另一侧为活动侧1132,活动侧1132与壳体11之间设置有固定保险机构,固定保险机构包括插销114和锁扣部件116,插销114用于连接盖板113的活动侧1132和壳体11,所述盖板113的活动侧1132与壳体11的连接处设置有供插销114穿过的插销通道115,插销通道115的内壁上设有通孔1151,活动侧1132与壳体11连接后,盖板113与壳体11之间形成供承载带2穿过的通道117,承载带2上设置有与主动轮121的轮齿适配的齿孔21,承载带2穿过通道117使齿孔21与主动轮121的轮齿啮合。盖板113通过铰接翻转方便承载带2安装,使用时,解除锁扣部件116,使盖板113的活动侧1132沿固定侧1131转动打开盖板113,安放承载带2,使承载带2上的齿孔21与主动轮121的轮齿对齐啮合,将盖板113盖上活动侧1132通过插销115与壳体11连接,再通过锁扣部件116固定插销115,避免插销115滑出导致盖板113打开,致使承载带2与主动轮121脱开,造成逃生者坠落,承载带为一体式结构,采用合金钢带或不锈钢带制作,通道117的形状大小均与承载带2适配,使恒速装置1在下降过程中,承载带2不会随意晃动,增强稳定性和安全性。
上述锁扣部件116包括设置在插销115外周面上的插接槽1161、设置在壳体11上的弹性插接件以及弹性插接件的复位件,弹性插接件与通孔1151对齐,插销114插入插销通道115后插接槽1161也与通孔1151对齐,弹性插接件穿过通孔1151与插接槽1161插接设置。优选的插接槽1161成环形,这样只要插销114插入插销通道115使插接槽1161移至通孔1151所在的位置即可,无需通过转动插销114来使插接槽1161与通孔1151对齐,节省锁扣时间,弹性插接件与插销114锁定后,即可防止插销114向上或向下脱出,保障盖板113与壳体11连接的稳定性,提高安全性。
上述弹性插接件包括插接柱1162、设置在壳体11上并与插接柱1162适配的插接柱通道1163,插接柱通道1163沿垂直插销通道115的方向设置,插接柱1162在插接柱通道1163内沿轴向往复移动,所述插接柱通道1163的底面上设置有弹簧1164,弹簧1164与插接柱1162连接并通过弹簧1164的弹性力驱动插接柱1162穿过通孔1151与插接槽1161插接设置,所述复位件包括设置在插接柱通道1163内壁上的条形通孔1165,插接柱1162朝向条形通孔1165的侧面上设有穿过条形通孔1165并延伸至壳体11外的拨块1166,条形通孔1165的长度大于拨块1166的宽度,拨块1166沿条形通孔1165的长度方向往复移动。由于弹簧1164弹性力的作用将插接柱1162沿通孔1151的方向推移,当插销114插入插销通道115时对插接柱1162有一个朝远离通孔1151的方向推动的力,这时优选的插接柱1162朝向通孔1151的端面为斜面1162a,这样可方便插销114推动插接柱1162,当插销114上的插接槽1161与插接柱1162同轴时,插接柱1162在弹簧1164弹性力的作用下插入插接槽1161,即插接柱1162与插销114成限位配合关系,插接柱1162与插接槽1161处于不同轴时,插接柱1162在弹簧1164弹性力的作用下与插销114的外周面挤压抵接,这样才能使插接柱1162与插接槽1161同轴时,插接柱1162自动插入插接槽1161,无需人工辅助复位,结构简单、稳固,便于操作,当需要将插销114拔出时需要复位件的作用,逃生者用手去推动拨块1166将插接柱1162往远离通孔1151的方向移动,即插接柱1162推回插接柱通道1163内,即可将插销114顺利拔出,拨块1166在条形通孔1165上的移动距离要满足将插接柱1162从插接槽1161中推出,这样插接柱1162才能起到锁定和解除锁定的功能,拨块1166的形状大小与条形通孔1165适配,拨块1166的外周面与条形通孔1165的内壁间隙配合,这样能减小摩擦,方便复位。
上述壳体11上设置有刹车件118,刹车件118包括位于壳体11外的操作端1181和位于壳体11内的卡接端1182,操作端1181和卡接端1182固定或一体设置,所述刹车件118铰接设置在壳体11上,其卡接端1182的端部设置有卡接头1182a,该卡接头1182a在刹车件118摆动时可与主动轮121的齿槽配合限制主动轮121的转动。恒速装置1在使用时,需与承载带2配合后方可下降,当恒速装置1与承载带2在组合时,需先将承载带2的齿孔21与主动轮121的轮齿啮合,然后将盖板113与壳体11连接锁定,这个过程需要移动的时间,且在组合安装时,主动轮121容易转动,不仅给安装带来难度,而且浪费时间,且恒速装置1在重力作用下就会下滑,容易造成盖板113没有锁定好或者逃生者没有准备好恒速装置1就下降的情况,这样容易发生危险,设置了刹车件118后,当恒速装置1不使用或在与承载带2组合安装时,转动刹车件118使卡接头1182a落入主动轮121的齿槽内与轮齿形成卡接配合,到达限制主动轮121转动的目的,提高安全性,刹车件118成类似L型的结构,当刹车件118不刹车时,操作端1181内壁紧靠壳体11的外壁,壳体11外壁与操作端1181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磁铁1183,使刹车件118不会随意转动,使恒速装置1在下降过程中不会突然刹车。
上述壳体11上还设置有挂钩机构119,挂钩机构119包括与壳体11固定或一体设置的挂板1191、设置在壳体11上的限位件1192,挂板1191远离壳体11的端部两侧设有挂槽1193,挂板1191的另一端向壳体11内延伸套设在第二齿轮组132的支撑轴1323上,限位件1192包括限位片1192a和设置在挂板1191上的限位孔1192b,限位孔1192b位于挂槽1193的上方,限位片1192a的一端铰接在壳体11上,另一端朝挂板1191折弯设置构成限位端1191a,限位端1191a通过转动可穿过限位孔1192b置于挂槽1193的上方。使用过程中,逃生者需在身上绑个安全带,安全带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恒速装置1的安全扣,然后通过恒速装置1下降,安全扣成T型的片状,挂槽1193与安全扣适配卡接,挂槽1193的内壁设有供安全扣卡入的卡槽1193a,限位件1192的设置是为了防止安全扣与挂槽1193配合后在使用过程中滑出,造成逃生者中途坠落的情况,提高恒速装置1的使用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