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内防火逃生通气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62092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楼内防火逃生通气道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高楼防火逃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楼内防火逃生通气道。



背景技术:

现在的医院、宿舍公寓、写字楼和商场等高层楼房,都设置有消防器材和消防通道,当楼内出现火情时,楼内的人员可以使用消防器材消灭小的火情,而当火势较大无法扑灭时,则可以由消防通道逃生。但是,由于消防通道为相对封闭的空间,随着逃生人员不断开关消防门,容易使得大量烟气进入到消防通道内,此时处于消防通道内的人们则很容易被烟气熏晕,生命受到威胁;此外,消防通道的楼梯结构,在人多拥堵时,很容易发生踩踏事故,很难保证楼内人员可以全部安全撤离。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楼内防火逃生通气道,在高楼内发生火灾时,可以为逃生人员提供通气的逃生通道,防止人们被烟气熏晕,同时还可以为行动不便的人群提供临时的避难场所,等待消防救援。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楼内防火逃生通气道,包括建筑楼体,所述建筑楼体的地下设置有逃生通道,所述建筑楼体的外部设置有与所述逃生通道连通的通气竖井,该通气竖井的侧壁开设有逃生门;所述建筑楼体的各个楼层均设置有逃生房间,在该逃生房间的底部设置有逃生孔,且各楼层逃生房间的逃生孔交错布置,在该逃生孔内穿设有逃生滑杆,该逃生滑杆的顶端固定连接在本层逃生房间的墙壁上,底端固定连接在下一层逃生房间的底部,其中位于所述建筑楼体一层的逃生房间内的逃生滑杆的底部固定连接在所述逃生通道的底部;所述建筑楼体内还设置有出气通道,该出气通道的底部密封,顶部敞口且高于所述建筑楼体的顶部,在各逃生房间的墙壁顶部均设置有与该出气通道连通的出气孔。

本发明提供的楼内防火逃生通气道,是在楼体施工时一并建筑完成的,当楼内起火时,楼内的人们可以迅速前往其所在层的逃生房间,并沿着该逃生房间内的逃生滑杆下滑穿过逃生孔到达下一层的逃生房间内,然后沿着下一层逃生房间的逃生滑杆继续下滑,直至下滑至地下的逃生通道中,然后楼内人员即可沿着逃生通道一直走到通气竖井中,并从通气竖井的逃生门处回到安全的地面,在施工时,通气竖井需要建在距离建筑楼体较远的地方,则在建筑楼体内发生火灾时,烟气无法大量弥漫到通气竖井内,从而保障了逃生通道内的空气质量;各层逃生房间的逃生孔交错布置,也就是说人们只可以沿着一根滑杆下滑一层楼的高度,而无法一滑到底到达逃生通道,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当人们不慎脱离滑杆时,只会摔到下一层楼,不会导致人们严重摔伤,而且一层楼高度的滑杆,也便于人们掌握滑杆的使用情况,防止出现因滑杆上人员过多而发生踩踏的意外情况;此外,每个逃生房间的墙壁顶部设置出气孔,该出气孔和出气通道连通,当身上带有烟气的人员进入逃生房间后,其身上的烟气会被出气通道从出气孔吸出,防止逃生房间内充满烟气,维持逃生房间内的空气质量,使得该逃生房间可以作为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士等行动不便的人员的临时避难场所,由于逃生房间采用防火砖砌成,可以为避难人员争取4小时左右的救援时间。由此可见,本发明提供的楼内防火逃生通气道,可以在楼内发生火灾时,为楼内人员提供一条通气的安全的逃生通道,可以有效避免踩踏事件的发生,同时可以保证逃生通道内的空气质量,防止逃生的人员被烟气灼伤;此外,对于行动不便的人群,还可以为其提供临时的避难场所,以等待消防救援。

优选地,所述逃生房间内设置有隔断墙,该隔断墙将所述逃生房间分隔为第一分区和第二分区,且在所述隔断墙上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分区和第二分区的防火拉门;所述第一分区内设置有所述逃生孔、逃生滑杆和出气孔,所述第二分区靠近楼道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防火门帘,且在所述第二分区的墙壁顶部设置有吸烟口,该吸烟口与所述出气通道连通。当楼内发生火灾时,楼内人员可以迅速逃离到逃生房间的入口处,即第一防火门帘的位置,然后掀开第一防火门帘进入到第二分区,再拉开防火拉门即可进入到第一分区,并在第一分区避难,或者从第一分区内的逃生孔逃生;本发明中,将逃生房间分隔为第一分区和第二分区的好处是,当楼内发生火情时,逃生人员的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携带烟气,而且在开启防火门帘时,楼道内的烟气也会趁机进入到第二分区内,此时,由于防火拉门处于关闭状态,因此烟气无法直接进入到第一分区内,保护了第一分区内的人员免受烟气影响,而进入到第二分区内的烟气则会被吸烟口快速吸出,当逃生人员拉开防火拉门时,第二分区内的烟气已经被吸收殆尽了,因此可以保障第一分区内的空气质量。

优选地,所述第二分区内设置有第二防火门帘,该第二防火门帘将所述第二分区分隔为净化区和入门区,所述第一防火门帘和第二防火门帘围成的区域形成所述净化区,且在该净化区内设置有所述吸烟口。在第二分区内增设第二防火门帘,可以将第二分区分隔为净化区和入门区,逃生人员首先进入净化区,其身上携带的烟气或从楼道窜入的烟气会在净化区内被吸烟口吸出,使得入门区一直维持在接近无烟气的环境下,从而在拉开防火拉门时,可以大大减少进入第一分区的烟气的体积。

优选地,所述第一防火门帘和第二防火门帘的顶部均可拆卸连接在相应的门框顶部,所述门框的底部和两个侧部均设置有磁铁,在所述第一防火门帘和第二防火门帘的底部和两个侧部均设置有条状的金属片,该金属片采用铁磁材料制成。采用这样的设计,便于逃生人员掀开防火门帘,而且由于防火门帘的底部和两个侧部均设置有金属片,在逃生人员松开门帘后,防火门帘会在重力的作用下再次被磁铁吸附,实现了防火门帘和门框的再次密封,将逃生房间与楼道隔绝开。

优选地,所述净化区、入门区和第一分区内均设置有应急照明灯。楼内起火时,通常会伴随着停电,应急照明灯的设置可以为逃生人员提供照明,防止逃生人员在黑暗中惊慌失措,发生危险。

优选地,所述第一防火门帘处设置有防火逃生入口标志,以清晰提醒楼内人员防火逃生入口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通气竖井靠近顶部的位置设置有第一风机,以用于向逃生通道和各逃生房间内输送空气,所述出气通道靠近顶部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风机,以用于将逃生房间内的废气输送至外界;所述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与备用电源连接。一般情况下,外界空气可以直接从通气竖井内进入到逃生通道内,并充满各楼层的逃生房间,出气通道也相当于天然的风机,可以将各逃生房间内的废气吸出至外界,但是,当逃生房间内聚集的人较多时,天然的通气抽气方式难以满足狭小空间内的多人的需求,因此,本发明在通气竖井和出气通道内分别安装了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以增强各逃生房间内的空气循环效果,进一步保障了逃生房间内的空气质量;上述备用电源与建筑楼体使用不同的供电网络,以保证在建筑楼体断电时,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仍可以工作;上述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启动可以由发现险情的人手动开启,也可以由消防员在接到火警后远程开启。

优选地,所述通气竖井和出气通道的顶部均设置有防雨帽,该防雨帽的顶部呈锥形,底部设置有中空的插接柱,所述防雨帽通过该插接柱插接在所述通气竖井或出气通道中;所述插接柱的外周设置有环形的凸起,以用于搭接在所述通气竖井或出气通道的顶部;所述插接柱上设置有若干透风孔,该透风孔设置在所述凸起的上方。防雨帽的设置,可以防止雨水进入到通气竖井或出气通道内,从而保障了逃生通道内的环境卫生和出气通道的排气效果。

优选地,所述逃生滑杆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护栏,该第一护栏与逃生房间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护栏为一端开口的u形结构,且其开口端朝向墙壁设置并与墙壁之间留有缝隙,该缝隙形成所述第一护栏的两个出口。在火灾发生时,各层的逃生房间都会聚集很多逃生人员,此时,顺着逃生滑杆从上层下滑至本层的逃生人员,很容易出现无处落脚的情况,因此,本发明在逃生滑杆的底部设置第一护栏,逃生人员顺着逃生滑杆下滑至本层后,可以从第一护栏与墙壁之间的出口进入到逃生房间内,与本层的逃生人员一起等待向下一层转移,由此可见,第一护栏的设置可以将聚集的人群可以阻拦在该第一护栏外周,既为上一层的逃生人员预留了足够的落脚空间,又可以保护本层的逃生人员的头部免受上层逃生人员的踩踏。

优选地,所述逃生孔的外周设置有第二护栏,该第二护栏与逃生房间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护栏为一端开口的u形结构,其开口端的一侧与墙壁固定连接,另一侧与墙壁之间留有缝隙,该缝隙形成所述第二护栏的入口。第二护栏的设置,使得逃生孔处只有一个入口,人们必须在该入口处排队才可以逐一向下层转移,有利于维持逃生房间内的秩序,可以有效防止逃生人员因拥挤而从逃生孔处跌落至下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发明所述楼内防火逃生通气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逃生房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出气通道的防雨帽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所述楼内防火逃生通气道的布置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建筑楼体;2-逃生通道;3-通气竖井;4-逃生房间;5-出气通道;6-应急照明灯;7-防雨帽;

31-逃生门;32-第一风机;41-逃生孔;42-逃生滑杆;43-出气孔;44-隔断墙;45-第一分区;46-第二分区;47-门框;51-第二风机;71-插接柱;72-凸起;73-透风孔;

411-第二护栏;412-入口;421-第一护栏;422-出口;441-防火拉门;461-第一防火门帘;462-第二防火门帘;463-净化区;464-入门区;

4631-吸烟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3所示,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楼内防火逃生通气道,是在楼体施工时一并建筑完成的,包括建筑楼体1,所述建筑楼体1的地下设置有逃生通道2,建筑楼体1的外部设置有与逃生通道2连通的通气竖井3,该通气竖井3用于向逃生通道2内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空气,在施工时,通气竖井3需要建在距离建筑楼体1较远的地方,则在建筑楼体1内发生火灾时,烟气无法大量弥漫到通气竖井3内,从而保障了逃生通道2内的空气质量,在通气竖井3的侧壁开设有逃生门31;在建筑楼体1的各个楼层均设置有逃生房间4,在该逃生房间4的底部设置有逃生孔41,且各楼层逃生房间4的逃生孔41交错布置,在该逃生孔41内穿设有逃生滑杆42,该逃生滑杆42的顶端固定连接在本层逃生房间4的墙壁上,底端固定连接在下一层逃生房间4的底部,其中位于所述建筑楼体1一层的逃生房间4内的逃生滑杆42的底部固定连接在逃生通道2的底部;所述建筑楼体1内还设置有出气通道5,该出气通道5的底部密封,顶部敞口且高于所述建筑楼体1的顶部,在各逃生房间4的墙壁顶部均设置有与该出气通道5连通的出气孔43,当身上带有烟气的人员进入逃生房间4后,其身上的烟气会被出气通道5从出气孔43吸出,防止逃生房间4内充满烟气,维持逃生房间4内的空气质量,使得该逃生房间4可以作为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士等行动不便的人员的临时避难场所。

当楼内起火时,楼内的人们可以迅速前往其所在层的逃生房间4,并沿着该逃生房间4内的逃生滑杆42下滑穿过逃生孔41到达下一层的逃生房间4内,然后沿着下一层逃生房间4的逃生滑杆42继续下滑,直至下滑至地下的逃生通道2中,然后楼内人员即可沿着逃生通道2一直走到通气竖井3中,并从通气竖井3的逃生门31处回到安全的地面;其中,各层逃生房间4的逃生孔41交错布置,也就是说人们只可以沿着一根逃生滑杆42下滑一层楼的高度,而无法一滑到底到达逃生通道2,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当人们不慎脱离逃生滑杆42时,只会摔到下一层楼,不会导致人们严重摔伤,而且一层楼的高度也便于人们掌握逃生滑杆42的使用情况,防止出现因逃生滑杆42上人员过多而发生踩踏的意外情况;此外,本发明中,逃生房间4采用防火砖砌成,可以为避难人员争取4小时左右的救援时间,可以极大增加避难人员获救的概率。

进一步地,上述逃生房间4内设置有隔断墙44,该隔断墙44将所述逃生房间4分隔为第一分区45和第二分区46,且在该隔断墙44上设置有连通上述第一分区45和第二分区46的防火拉门441,其中,第一分区45内设置有上述逃生孔41、逃生滑杆42和出气孔43,在第二分区46靠近楼道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防火门帘461,在第二分区46内设置有第二防火门帘462,该第二防火门帘462将第二分区46分隔为净化区463和入门区464,其中净化区463为第一防火门帘461和第二防火门帘462所围成的区域,在该净化区463的墙壁顶部设置有吸烟口4631,该吸烟口4631与上述出气通道5连通。当楼内发生火灾时,楼内人员可以迅速逃离到逃生房间4的入口处,即第一防火门帘461的位置,然后掀开第一防火门帘461进入到净化区463,再掀开第二防火门帘462进入到入门区464,最终通过拉开防火拉门441进入到第一分区45避难,或者从第一分区45内的逃生孔41逃生;本实施例将逃生房间4分隔为多个分区的好处在于,当楼内起火时,逃生人员的身上或多或少都会携带一些烟气,在掀开第一防火门帘461时楼道内的烟气会趁机进入到净化区463,而第二防火门帘462可以使得入门区464一直维持在接近无烟气的环境下,从而在拉开防火拉门441时,可以大大减少进入第一分区45的烟气的体积,保护了第一分区45内的人员免受烟气影响,而进入到净化区463内的烟气则会被吸烟口4631快速吸出。

具体地,上述第一防火门帘461和第二防火门帘462的顶部均可拆卸连接在相应的门框47顶部,所述门框47的底部和两个侧部均设置有磁铁(图中未示出),在所述第一防火门帘461和第二防火门帘462的底部和两个侧部均设置有条状的金属片(图中未示出),该金属片采用铁磁材料制成,在逃生人员松开门帘后,第一防火门帘461或第二防火门帘462会在重力的作用下再次被磁铁吸附,实现了防火门帘和门框的再次密封,将逃生房间4与楼道隔绝开。

当楼内起火时,通常会伴随着停电,为了防止逃生人员在黑暗中惊慌失措,发生危险,本实施例中,在净化区463、入门区464和第一分区45内均设置有应急照明灯6,以为逃生人员提供照明,且在上述第一防火门帘461处设置有防火逃生入口标志(图中未示出),以清晰提醒楼内人员防火逃生入口的位置。

进一步地,在上述通气竖井3靠近顶部的位置设置有第一风机32,以用于向逃生通道2和各逃生房间4内输送空气,在上述出气通道5靠近顶部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风机51,以用于将逃生房间4内的废气输送至外界,本实施例中,第一风机32和第二风机51所用的电源为备用电源,与建筑楼体1使用不同的供电网络,以保证在建筑楼体1断电时,第一风机32和第二风机51仍可以工作,且第一风机32和第二风机的51启动可以由发现险情的人手动开启,也可以由消防员在接到火警后远程开启。

进一步地,在所述通气竖井3和出气通道5的顶部均设置有防雨帽7,以防止雨水进入到通气竖井3或出气通道5内,保障了逃生通道2内的环境卫生和出气通道5的排气效果,上述防雨帽7的顶部呈锥形,底部设置有中空的插接柱71,防雨帽7通过该插接柱71插接在通气竖井3或出气通道5中,插接柱71的外周设置有环形的凸起72,以用于搭接在通气竖井3或出气通道5的顶部;在插接柱上还设置有若干透风孔73,该透风孔73设置在所述凸起72的上方,以便于外界空气从透风孔73处进入到通气竖井3内,或者便于出气通道5内的废气从透风孔73处排至外界。

在火灾发生时,各层的逃生房间4都会聚集很多逃生人员,此时,顺着逃生滑杆42从上层下滑至本层的逃生人员,很容易出现无处落脚的情况,因此,本实施例在逃生滑杆42的底部设置第一护栏421,该第一护栏421为一端开口的u形结构,其底部与逃生房间4的底部固定连接,其开口端朝向墙壁设置并与墙壁之间留有缝隙,该缝隙形成所述第一护栏421的两个出口422,逃生人员顺着逃生滑杆42下滑至本层后,可以从出口422进入到逃生房间4内,与本层的逃生人员一起等待向下一层转移;此外,第一护栏421的设置还可以将聚集的人群阻拦在第一护栏421外周,既为上一层的逃生人员预留了足够的落脚空间,又可以保护本层的逃生人员的头部免受上层逃生人员的踩踏。

进一步地,在上述逃生孔41的外周设置有第二护栏411,该第二护栏411的底部与逃生房间4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护栏411为一端开口的u形结构,其开口端的一侧与墙壁固定连接,另一侧与墙壁之间留有缝隙,该缝隙形成所述第二护栏411的入口412,人们必须在该入口412处排队才可以逐一向下层转移,有利于维持逃生房间4内的秩序,可以有效防止逃生人员因拥挤而从逃生孔41处跌落至下层。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建筑楼体1的底部可以设置多个逃生通道2,且每条逃生通道2可以对应设置有多组逃生房间4,即在一层楼内可以设置多个逃生房间4,且多个逃生房间4均连接到同一条逃生通道2,或者分别连接到不同的逃生通道2,以调节逃生通道2中的人流量。参考图4,本实施例中,建筑楼体1的底部设置纵横两条相互交叉的逃生通道2,且每条逃生通道2均配备有两个通气竖井3,其中,横向设置的逃生通道2为左右两侧共四个逃生房间4提供新鲜空气,而纵向设置的逃生通道2为上下两侧共四个逃生房间4提供新鲜空气,位于中间位置的四个逃生空间4则可以由两条逃生通道2为其提供新鲜空气,各个位置的逃生房间4均配有一条单独的出气通道5,逃生人员可以根据自己所在位置,就近选择逃生房间4逃生,并在进入逃生通道2后,可以就近选择通气竖井3逃至安全地面。逃生通道2和逃生房间4的布置方式有成千上万种,本实施例只是举例进行说明,实际上并不限于这一种布置方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