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坠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64261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防坠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防坠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适用于吊挂作业场所的防坠器。



背景技术:

由于目前大楼之楼层越建越高,使得无论在兴建时的建筑工作人员或在兴建完成后的外墙清洁、粉刷人员,其工作时的危险性随着工作位置的高度而增加,因此,在高处工作时,人员多会配备包含有一安全带的防坠器,将防坠器固接于一支撑物上,且安全带系于人员的身上,以防止人员继续坠落,进而确保人员的安全。

习用的防坠器包含有一转动件、一安全带与一制动装置,其中,该安全带一端连接于该转动件并卷绕于该转动件上;该制动装置包含一制动盘、一制动块与一挡止件,制动盘连接于该转动件上且与转动件同轴转动,制动块枢设于制动盘上,制动块受制动盘瞬间转动时所产生的离心力作用而甩出并与挡止件卡合,以限制该转动件转动。人员在进行吊挂作业时,当人员不慎坠落,该制动装置可发挥紧急锁止的作用而使转动件停止转动,以避免工作人员持续坠落。

然而,使用防坠器的场所多属于灰尘弥漫状态,灰尘容易附着于制动装置上,特别是附着于制动块的枢接处,而使制动块在紧急时无法甩出,造成紧急锁止的功能失效。

为降低粉尘对该防坠器的影响,坊间亦可见具有外壳的防坠器,以将灰尘隔绝于外壳之外。然而,外壳隔绝效果仍十分有限,环境中的灰尘仍有可能附着于暴露在外壳外的安全带,并随安全带的卷收而进入外壳内,再附着于制动块的枢接处,造成制动块无法枢摆。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坠器,可供确认制动块的枢摆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坠器,在制动块无法枢摆时,可限制转动件转动。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防坠器,包含一支架、一转动件、一安全带与一制动装置,其中,该转动件可转动地设置于该支架;该安全带卷绕于该转动件且受拉而带动该转动件转动;该制动装置包括一制动盘、一制动块与一挡止件,该制动盘连接于该转动件且与该转动件同轴转动,该制动块具有一枢接部枢设于该制动盘上,且该制动块具有一挡止部,该制动块的该挡止部受该制动盘转动时所产生的离心力作用而甩出并抵靠于该挡止件,以限制该转动件转动;其中,该制动块具有一受推抵部,该受推抵部与该挡止部分别位于该枢接部的两相对侧;该受推抵部随该制动盘转动而沿一动作路径移动;该挡止件位于该受推抵部的动作路径上;借此,该受推抵部经过该挡止件时,受该挡止件推抵,使该制动块枢摆。

其中,该制动盘在一收合位置与一展开位置间枢摆;在该制动块位于该收合位置时,在该制动块枢摆的平面上定义虚拟的一第一轴线,该第一轴线通过该制动块的枢转中心;该制动块以该第一轴线为分界区分为一第一部分与一第二部分,其中,该挡止部位于该第一部分,该受推抵部位于该第二部分,

其中,该第一轴线通过该制动块的枢转中心与该制动盘的转动中心。

其中,在该制动块位于该收合位置时,在该制动块枢摆的平面上定义虚拟的一第二轴线,该第二轴线通过该制动块的枢转中心且与该第一轴线垂直;该制动块的第二部分以该第二轴线为分界区分为一第一次部与一第二次部,且该第二次部较该第一次部邻近该制动盘的转动中心;该受推抵部位于该第一次部。

其中,该制动盘具有一外圆周;该受推抵部之一外缘往背离该制动块的枢转中心方向凸起且超出该外圆周;该受推抵部经过该挡止件时,以该外缘通过并抵接该挡止件。

其中,该受推抵部之外缘具有一第一段与一第二段,该第一段具有一第一起始端与一第一末端,该第一末端与该第二段相连,该第一段与该制动盘的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由该第一起始端往第一末端的方向逐渐增加;该受推抵部经过该挡止件时,该第一段由该第一起始端往该第一末端的方向依序抵于该挡止件,使该制动块的挡止部与该制动盘的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加。

其中,该防坠器包含一复位弹簧,其两端分别连接于该制动块的第一部分与该制动盘;该受推抵部之外缘的该第二段具有一第二起始端与一第二末端,该第二起始端与该第一末端相连;该第二段与该制动盘的转动中心之间的距离由该第二起始端往第二末端的方向逐渐减少;该受推抵部之外缘的第一段经过该挡止件时,该复位弹簧受力伸张;该受推抵部之外缘的第二段经过该挡止件时,该第二段由该第二起始端往该第二末端的方向依序抵于该挡止件,且该复位弹簧弹力回复逐且将该制动块的第一部分往该制动盘的转动中心的方向拉动。

其中,该第二段呈弧线延伸。

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在于,人员可事先拉动安全带,即可由制动块枢摆时所产生的震动得知制动块未被卡死,以确认防坠器可正常作动。万一制动块被卡死而无法枢摆时,制动块的受推抵部将会抵住挡止件,而限制转动件转动,进一步避免人员持续坠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防坠器的立体图。

图2为上述较佳实施例的防坠器的分解图。

图3为上述较佳实施例的防坠器于隐藏外壳后的侧视图。

图4为一示意图,揭示制动装置的局部。

图5为一示意图,揭示制动装置于转动时的状态。

图6为一示意图,揭示制动装置于转动时的状态。

图7为一示意图,揭示制动装置于转动时的状态。

【附图标记说明】

100防坠器

10外壳

10a顶部开口 10b底部开口 12第一壳体

12’第二壳体 12a第一容室 12b第二容室

12c开口 122外对接面 124内对接面

20支架

22主架体 222第一部 224第二部

24吊环

30转动件

32轴杆 34转鼓

40安全带

50盒体

50a容纳空间 52第一盖部 54第二盖部

60涡卷弹簧

70制动装置

72挡止件 74制动盘 74a外圆周

742枢轴 76制动块 76a第一部分

76a1第一次部 76a2第二次部 76b第二部分

76b1第一次部 76b2第二次部 762枢接孔

764挡止部 766受推抵部 766a外缘

767第一段 767a第一起始端 767b第一末端

768第二段 768a第二起始端 768b第二末端

78复位弹簧

C1转动中心 C2枢转中心

L1第一轴线 L2第二轴线

S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现列举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防坠器100,包含有一外壳10、位于外壳10中的一支架20、一转动件30、一安全带40、一盒体50、一涡卷弹簧60与一制动装置70。

外壳10由一第一壳体12与一第二壳体12’对接而成,并以多个螺栓S锁接固定。第一、二壳体12,12’各具有一第一容室12a、一第二容室12b、一开口12c、一外对接面122与一内对接面124,其中外对接面122位于开口12c周缘,内对接面124位于第一容室12a与第二容室12b之间。第一、二壳体12,12’对合时以其开口12c相对接,使第一、二壳体12,12’的内、外对接面122,124相对接合。外壳10具有一顶部开口10a与一底部开口10b。

支架20包括一主架体22以及一结合于主架体22顶部的吊环24,主架体22具有两相面对的一第一部222与一第二部224,第一部222位于第一、二壳体12,12’的第一容室12a中;第二部224位于第一、二壳体12,12’的第二容室12b。吊环24自外壳10的顶部开口10a突伸而出。

转动件30可转动地设置于主架体22的第一部222与第二部224上,包含有一轴杆32与一转鼓34,其中轴杆32两端分别穿出支架20的第一部222与第二部224;转鼓34设于轴杆32上且与轴杆32同轴转动。

安全带40一端与转鼓34相连接且卷绕于转鼓34上,另一端并往下伸出外壳10的底部开口10b,安全带40且受拉动而带动转鼓34及轴杆32转动。

盒体50设置于第一、二壳体12,12’的第二容室12b中,且与支架20的第二部224相连接。盒体50包含有一第一盖部52与一第二盖部54,第一盖部52与第二盖部54之间具有一容纳空间50a。

涡卷弹簧60置于容纳空间50a中,且涡卷弹簧60内端与转动件30相连接,涡卷弹簧60外端与盒体50相连接。

制动装置70位于第一、二壳体12,12’的第一容室12a中,包含有一挡止件72、一制动盘74、至少一制动块76至少一复位弹簧78。在本实施例中,挡止件72设置于支架20上,更详细的说,设置于第一部222,但不以此为限,亦可设置于外壳10且突伸至第一、二壳体12,12’的第一容室12a中。制动盘74连接于转动件30的轴杆32上且与转动件30同轴转动,制动盘74呈圆盘状且具有一外圆周74a,制动盘74上设置有二个枢轴742,且挡止件72位于外圆周74a的外围。制动块76与复位弹簧78的数量分别为二个,各制动块76具有一以枢接孔762为例的枢接部枢设于制动盘74上的枢轴742,而可在一展开位置与一收合位置间枢摆,且各制动块76具有一挡止部764位于枢接孔762的一侧,制动块76的挡止部764随制动盘74转动时所产生的离心力作用而甩出以供抵靠于挡止件72(即制动块76枢摆至展开位置),藉以限制转动件转动。各复位弹簧78分别连接于各制动块76与制动盘74。各复位弹簧78用以牵引各制动块76使得制动块76在常态下处于收合位置,此时,各制动块76的挡止部764在常态下位于制动盘74的外圆周的范围内。

当人员不慎从坠落时,使得安全带40将被急剧地拉动,带动转动件30与制动盘74快速转动而使制动块76受一离心力作用且克服复位弹簧78的弹力并向外甩出,进而其中一制动块76抵靠于挡止件72,以限制转动件转动,固定安全带40的卷收长度,达到避免人员持续坠落的目的。

为了避免各制动块76与制动盘74的枢接处卡入灰尘,使得各制动块76无法枢摆而发生意外,本实用新型更针对制动块76的结构进行特别的设计,兹以一个制动块76为例说明如下:

请配合图4,制动块76另具有一受推抵部766,受推抵部766与挡止部764分别位于枢接孔762的两相对侧。本实施例中,在制动块76处于收合位置时,在制动块76枢摆的平面上定义虚拟的一第一轴线L1,第一轴线L1通过制动盘74的转动中心C1与制动块76的枢转中心C2;制动块76以第一轴线L1为分界区分为一第一部分76a与一第二部分,挡止部764位于第一部分76a,复位弹簧78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部分76a与制动盘74。受推抵部766位于制动块76的第二部分76b上,且受推抵部766随制动盘74转动而沿圆形的一动作路径移动,且挡止件72位于受推抵部766的动作路径上,使受推抵部766可被挡止件72推动。

实务上,挡止部764与受推抵部766位于枢接孔762的两相对侧,即可达到受推抵部766被挡止件72推动的目的。此外,第一轴线L1亦可不通过制动盘74的转动中心C1,只要挡止部764与受推抵部766位于第一轴线L1的两侧,同样可以达到受推抵部766被挡止件72推动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中,更在制动块76枢摆的平面上定义虚拟的一第二轴线L2,第二轴线L2通过制动块76的枢转中心C2且与第一轴线L1垂直。制动块76的第一部分76a以第二轴线L2为分界区分为一第一次部76a1与一第二次部76a2,且第二次部76a2较第一次部76a1邻近制动盘74的转动中心C1,挡止部764位于第二次部76a2上且复位弹簧78一端连接于第二次部76a2。制动块76的第二部分76b亦以第二轴线L2为分界区分为一第一次部76b1与一第二次部76b2,且第二次部76b2较第一次部76b1邻近制动盘74的转动中心C1;受推抵部766位于第一次部76b1。受推抵部766的一外缘766a往背离制动块76的枢转中心C2的方向凸起且超出制动盘74的外圆周74a。

受推抵部766的外缘766a具有一第一段767与一第二段768,第一段767具有一第一起始端767a与一第一末端767b,第二段768具有一第二起始端768a与一第二末端768b,且第一末端767b与第二起始端768a相连。第一段767与制动盘74的转动中心C1之间的距离由第一起始端767a往第一末端767b的方向逐渐增加。第二段768与制动盘74的转动中心C1之间的距离由第二起始端768a往第二末端768b的方向逐渐减少,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段767与第二段768呈弧线延伸。

请参图4至图7,说明在拉动安全带的过程中,每当制动块76随制动盘74转动时,制动块76的受推抵部766以其外缘766a经过挡止件72并受挡止件72推抵,使制动块76产生枢摆的情形。

请配合图4与图5,受推抵部766经过挡止件72时,外缘766a的第一段767由第一起始端767a往第一末端767b的方向依序抵于挡止件72,在此过程中,制动块76的挡止部764与制动盘74的转动中心C1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加,同时,复位弹簧78将受力伸张。藉由挡止件72渐近地推抵第一段767,让制动块76可渐近地往外摆动,避免制动块76被突然往外甩开。

请配合图6与图7,外缘766a的第二段768经过挡止件72时,第二段768由第二起始端768a往第二末端768b的方向依序抵于挡止件72,同时,复位弹簧78弹力回复逐且将制动块76的第一部分76a往制动盘的转动中心C1的方向拉动。藉由挡止件72渐近地推抵第二段768配合复位弹簧78的拉动,让制动块76可渐近且稳定地回复原位。

借此,人员可事先拉动安全带40,即可由制动块76枢摆时所产生的震动得知制动块76未被卡死,以确认防坠器100可正常作动。更值得一提的是,万一制动块76被卡死而无法枢摆时,制动块76的受推抵部766将会抵住挡止件72,而限制转动件30转动,进一步避免人员持续坠落,使防坠器100具有双重保护的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可行实施例而已,凡应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权利要求所作的等效变化,理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