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逃生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层逃生装置。
背景技术:
当高层发生火灾时,逃生人员常常通过楼梯或者窗口逃生。通过楼梯逃生,因楼梯可能弥漫烟雾而视野不清晰,导致下楼逃生速度较慢。通过窗口逃生,主要使用逃生绳来沿建筑物外墙下降,而使用逃生绳需要逃生人员具有较大的手臂力量,对于手臂力量较小的逃生人员,逃生绳使用不方便。
针对上述现象,已有专利提出了解决方案。例如申请号为cn201810178294.5(公开号为:cn108355261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高层消防逃生装置》,包括机体、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座椅、安全锁、通气孔、舱门等,机体为球形壳体,机体外部装有若干滚轮并开有若干阵列分布的通气孔,机体内部固定安装第一隔板、第二隔板,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将机体分隔为上、中、下三个区域,上层区域为减速装置安装区,减速装置包括固定支架、转轴、固定板、电磁棒、衔铁、线圈、支撑环、磁铁。该专利采用球形壳体作为逃生装置机体,提高了逃生的速度和便利性;另外,建筑物外墙常常具有装饰部等凸出的部分,球形壳体能减小逃生装置下降过程中卡在该凸出部分的概率。但球形壳体下降过程中滚动方向不好控制,容易乱滚而造成危险。
又如专利号为zl201720105296.2(公告号为:cn206995615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逃生设备》,包括外舱、内舱、阻挡装置、缓降装置等。该专利也通过设计能够从窗口或者建筑物上的其它缺口直接下降的逃生设备,来提高逃生的速度和便利性;另外,当卡在建筑物外墙的凸出部分时,该逃生设备能通过弹簧将降落滚轮顶出,从而两侧的滚轮之间的距离大于窗口的宽度。但该专利具有以下问题:一是上述避免被建筑物外墙的凸出部分卡住的结构,比较复杂;二是该专利没有公开允许内舱从外舱释放的具体结构,当老弱病残等力量较小或行动不便的逃生人员进行逃生时,需要设计便于使用的结构。
综上,高层逃生装置,还可继续优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使用,不易被建筑物外墙的凸出部分卡住,下落方向较为固定的高层逃生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层逃生装置,包括
容纳舱,该容纳舱具有容纳逃生人员的容纳空间和供逃生人员进出该容纳空间的进出口,所述容纳舱的底部外壁和背部外壁均设有滚轮;
所述容纳舱的背部外壁呈平面,容纳舱的底部外壁呈内高外低的弧面,且该平面和弧面之间平滑过渡;
所述滚轮至少被设置为间隔排列的两列,且每列滚轮均自所述容纳舱的背部外壁上部延伸至底部外壁外侧;
轨道,其用于与滚轮配合且内高外低,该轨道设置在建筑物缺口的底壁上,容纳舱即通过其底部的滚轮而搁置在该轨道上;
限位机构,该限位机构与容纳舱相连且能将容纳舱限位在缺口内;
解锁机构,该解锁机构与容纳舱相连且能解除限位机构的限位,解除限位后,容纳舱将因失去限位机构的限位而能够在重力作用下沿轨道下滑而滑出缺口;
拉绳,该拉绳的一端与容纳舱顶部相连而另一端与缺口的顶壁相连;
按钮,该按钮设置在容纳舱内,按钮与下述控制板的输入端相连;
控制板,该控制板设置在容纳舱上,所述控制板的输出端与下述电机相连;以及
电机,该电机设置在容纳舱上,该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解锁机构相连。
为了使解锁机构能自动解锁,所述高层逃生装置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容纳舱的背部外壁,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控制板的输入端相连。通过设置温度传感器,这样,能满足不会操作解锁机构或者够不到解锁机构或者力量较小的逃生人员(例如老弱病残)的逃生需求,当温度传感器感应到容纳舱外温度较高时,电机驱动解锁机构解除限位机构的限位,容纳舱自动下落,具有使用方便的优点。
限位机构可以有多种结构,优选地,所述限位机构包括限位块和支撑杆,所述限位块的根部与缺口的内壁相连,所述限位块的自由端与所述支撑杆的一端横向相抵,所述支撑杆的另一端与解锁机构相连,所述解锁机构能使限位块和支撑杆分离,使得容纳舱能沿轨道下滑而滑出缺口。
解锁机构可以有多种结构,优选地,所述解锁机构包括转轴、转盘和齿轮,所述转轴贯穿容纳舱内外,所述转轴位于容纳舱内部的一端与转盘相连,所述转轴位于容纳舱外部的另一端与齿轮相连,齿轮与限位机构相连,电机驱动转盘转动而能解除限位机构的限位,使得容纳舱能沿轨道下滑而滑出缺口。
为了使容纳舱保持合适的下落速度,所述拉绳上设有用于降低容纳舱下落速度的缓降器,该缓降器包括至少两个滑轮组,每个滑轮组包括倒u型槽和滑轮,倒u型槽具有相对的两臂和连接两臂的顶部,该顶部与缺口内壁固定,滑轮和两臂之间通过销轴转动连接,滑轮的外周具有环形容纳槽,拉绳绕过相邻两个滑轮中其中一个的环形容纳槽的上部,绕过另一个滑轮的环形容纳槽的下部。
为了整齐有序,防止因拉绳打结而影响容纳舱下落,还包括用于收纳拉绳的收纳盘,该收纳盘的上端通过固定轴与所述缺口的顶壁固定,该收纳盘的外周具有环形凹槽,所述拉绳卷绕在该环形凹槽内。
为了减小下落触地时,对容纳舱内逃生人员造成的伤害,所述容纳舱的底部内壁上连接有能缓冲触地时的冲击力的多个缓冲器,每个缓冲器能上下弹性伸缩,缓冲器的上部安装有支撑逃生人员的支撑板,支撑板外周距离容纳舱内壁具有间隙。
为了安全,所述容纳舱包括安装在进入口的舱门,该舱门上设有打开或关闭舱门的开关。
为了容纳舱落地后,便于地面的救护人员打开舱门,所述容纳舱上还设有能使救护人员从容纳舱外打开舱门的安全机构。
安全机构可以有多种结构,优选地,所述安全机构为设置在舱门上且靠近开关的通孔,该通孔连通外界和容纳舱的容纳空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至少两列间隔排列的滚轮,这样,在至少两列滚轮的引导下容纳舱容易保持下落趋势,不容易因其中少量滚轮卡在建筑物外墙的凸出部分而影响整体下落,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同时,容纳舱的背部外壁呈平面,底部外壁呈弧面,平面和弧面之间平滑过渡,受平面和弧面的引导,下落方向相对比较固定,相比于球形壳体,本实用新型的容纳舱下落过程中不容易乱滚,从而比较安全;设置按钮,这样,能满足力量较小的逃生人员(例如老弱病残)的逃生需求,按压按钮后,电机驱动解锁机构解除限位机构的限位,容纳舱自动下落,具有使用方便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位于建筑物缺口的示意图;
图2为图1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3为图1又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分解图;
图5为图1的分解图;
图6为图2的分解图;
图7为图5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8为图1的另一分解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的部分解锁机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图9所示,该高层逃生装置,包括容纳舱1、轨道2、限位机构3、解锁机构4、拉绳5、缓降器6、收纳盘7、缓冲器8、温度传感器20、控制板30、按钮50、电机40等主要部件。
上述容纳舱1具有容纳逃生人员的容纳空间和供逃生人员进出该容纳空间的进出口,容纳舱1包括安装在进入口的舱门11,该舱门11上设有打开或关闭舱门11的开关12。容纳舱1的底部外壁和背部外壁均设有滚轮13;滚轮13被设置为间隔排列的两列,且每列滚轮13均自容纳舱1的背部外壁上部延伸至底部外壁外侧;容纳舱1的背部外壁呈平面,容纳舱1的底部外壁呈内高外低的弧面,且该平面和弧面之间平滑过渡。此外,容纳舱1上还设有能使救护人员从容纳舱1外打开舱门11的安全机构,优选地,安全机构为设置在舱门11上且靠近开关12的通孔14,该通孔14连通外界和容纳舱1的容纳空间。在其它实施例中,安全机构也可以为能从舱门外11打开的备用开关。
轨道2用于与滚轮13配合且内高外低,该轨道2设置在建筑物100缺口10的底壁上,容纳舱1即通过其底部的滚轮13而搁置在该轨道2上。
限位机构3与容纳舱1相连且能将容纳舱1限位在缺口10内。具体地,限位机构3包括限位块31和支撑杆32,限位块31的根部与缺口10的内壁相连,限位块31的自由端与支撑杆32的一端横向相抵,支撑杆32的另一端与解锁机构4相连,解锁机构4能使限位块31和支撑杆32分离,使得容纳舱1能沿轨道2下滑而滑出缺口10。本实施例中,限位机构3具有两个,即限位块31和支撑杆32均具有两个,为便于描述,将设置在缺口10的顶壁的限位块31记为第一限位块311,将设置在缺口10的底壁的限位块31记为第二限位块312;相应地,为便于描述,将设置在容纳舱1上部的支撑杆32记为第一支撑杆321,将设置在容纳舱1下部的支撑杆32记为第二支撑杆322;第一支撑杆321与第一限位块311横向相抵,第二支撑杆322与第二限位块312横向相抵。在其它实施例中,限位机构3也可以为能横向相抵或分离的凸柱和凹槽,凸柱设置在容纳舱1外壁或缺口10内壁中的一个上,凹槽设置在容纳舱1外壁或缺口10内壁中的另一个上。
解锁机构4与容纳舱1相连且能解除限位机构3的限位,解除限位后,容纳舱1将因失去限位机构3的限位而能够在重力作用下沿轨道2下滑而滑出缺口10。具体地,解锁机构4包括转轴42、转盘41和齿轮43,转轴42贯穿容纳舱1内外,转轴42位于容纳舱1内部的一端与转盘41相连,转轴42位于容纳舱1外部的另一端与齿轮43相连,齿轮43与限位机构3相连。
按钮50设置在容纳舱1内,按钮50与控制板30的输入端相连;控制板30设置在容纳舱1上,控制板30的输出端与电机40相连;电机40设置在容纳舱1上,电机40的输出轴与解锁机构4的转盘41相连,电机40驱动转盘41转动而能解除限位机构3的限位,使得容纳舱1能沿轨道2下滑而滑出缺口10。容纳舱1内还可以配备用于给电机40供电的应急电源。
温度传感器20设置在容纳舱1的背部外壁,温度传感器20与控制板30的输入端相连。
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支撑杆321的上部与第一限位块311横向相抵而第一支撑杆321的下部与齿轮43右侧啮合,上述第二支撑杆322的上部与齿轮43左侧啮合而第二支撑杆322的下部与第二限位块312横向相抵。当转动转盘41时,齿轮43转动,带动与齿轮43啮合的第一支撑杆321与第一限位块311脱离,第二支撑杆322与第二限位块312脱离,从而解除限位机构3的限位,容纳舱1滑出缺口10。在本实施例中,解锁机构4只带动支撑杆32移动而使支撑杆32与限位块31分离,在其它实施例中,解锁机构4也可以设计成只带动限位块31移动而使两者分离的结构,或者解锁机构4也可以设计成能同时带动限位块31和支撑杆32移动而使两者分离的结构。
拉绳5的一端与容纳舱1顶部相连而另一端与缺口10的顶壁相连。优选地,拉绳5为钢丝绳。
缓降器6设置在拉绳5上且用于降低容纳舱1的下落速度。参见图4,缓降器6包括两个滑轮组61,每个滑轮组61包括倒u型槽611和滑轮612,倒u型槽611具有相对的两臂和连接两臂的顶部,该顶部与缺口10顶壁固定,滑轮612和对应的两臂之间通过销轴613转动连接,滑轮612的外周具有环形容纳槽6121,拉绳5绕过靠近收纳盘7的滑轮612的环形容纳槽6121的下部,绕过远离收纳盘7的滑轮612的环形容纳槽6121的上部。
收纳盘7用于收纳拉绳5,该收纳盘7的上端通过固定轴71与缺口10的顶壁固定,该收纳盘7的外周具有环形凹槽72,拉绳5卷绕在该环形凹槽72内。
参见图8,多个缓冲器8连接在容纳舱1的底部内壁上,能缓冲触地时的冲击力,每个缓冲器8能上下弹性伸缩,缓冲器8的上部安装有支撑逃生人员的支撑板9,支撑板9外周距离容纳舱1内壁具有间隙。缓冲器8可以采用现有技术。
在本实施例中,该高层逃生装置,使用原理如下。
未发生火灾时,高层逃生装置嵌在建筑物100的缺口10中。建筑物100的缺口10可以是建筑物100墙体上额外设置的缺口10,也可以是现成的窗口。滚轮13搁置在轨道2上,第一支撑杆321和第一限位块311横向相抵,第二支撑杆322和第二限位块312横向相抵。
当发生火灾时,逃生人员进入容纳舱1内,可以手动按压按钮50使电机40启动,也可以由温度传感器20感应到容纳舱1外温度较高(即此时火灾较大)时,电机40驱动转盘41转动,转盘41带动与齿轮43啮合的第一支撑杆321向下运动而脱离第一限位块311的限位,同时与齿轮43啮合的第二支撑杆322向上运动而脱离第二限位块312的限位,这样解除了限位机构3的限位。接着,容纳舱1底部的滚轮13沿轨道2下落,容纳舱1背部的滚轮13也逐渐沿着建筑物100外墙下落,在两列滚轮13的引导下,容纳舱1不容易卡在建筑物100外墙的凸出部分,容纳舱1的背部外壁呈平面,容纳舱1的底部外壁呈内高外低的弧面,该平面和弧面之间平滑过渡,这样下落过程中容纳舱1的下落方向相对比较固定,不容易乱滚,从而比较安全。同时,拉绳5逐渐打开,拉绳5上的缓降器6使得容纳舱1保持合适的下落速度。落地时,容纳舱1内部的缓冲器8上下弹性伸缩,以减小下落触地时对容纳舱1内逃生人员造成的伤害。落地后,舱门1外的救护人员可以通过舱门1上的通孔14,从容纳舱1外打开舱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