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57226发布日期:2020-11-19 20:56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鼻罩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呼吸防护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鼻罩。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采用整体式结构的鼻罩,在面临鼻罩的部分构件损坏的情况下,通常只能放弃整支鼻罩,这导致了资源的浪费。整体式结构的鼻罩还对生产加工起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由此降低了生产加工的效率,使得其难以面对紧急状况时的大规模需求。此外,受限于设备对整体式结构的加工能力,鼻罩的尺寸型号难以进一步缩减以适用于特定的人群例如儿童。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鼻罩,目的在于,一定程度上解决以上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鼻罩,所述鼻罩包括:

鼻罩主体,形成有腔体,所述腔体经由所述鼻罩主体的第一侧部与外界环境连通;

第一探入构件和第二探入构件,间隔地设置于鼻罩主体的第二侧部,并均与所述腔体连通;所述第一侧部与所述第二侧部彼此相对;

其特征在于,所述鼻罩主体包括:

第一主体构件,形成有所述第一侧部;

主体组件,形成有所述第二侧部,并与所述第一主体构件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主体构件和所述主体组件二者彼此卡接。

优选地,所述主体组件还包括:

第三侧部,以闭合的结构在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之间延伸;

第一凸出部,由所述第三侧部的内表面向所述腔体延伸,并形成有第一配合表面;

第二凸出部,形成于所述第一配合表面,由所述第二凸出部与所述第一配合表面共同限定有第一卡接空间;

定义所述第一主体构件与所述主体组件的装配状态为配合状态,在所述配合状态下,所述第一主体构件的部分被限定在所述第一卡接空间内。

优选地,所述第一主体构件包括第三凸出部,所述第三凸出部包括:

第二配合表面,由所述第一侧部的内表面向所述腔体延伸;

第三配合表面,与所述第二配合表面经由中介配合表面连接,所述第三配合表面由所述第一侧部的内表面向所述腔体延伸;

在所述配合状态下,所述第二配合表面与所述第二凸出部接触,所述第三配合表面与所述第一配合表面接触,使得所述第三凸出部的至少部分被限定在所述第一卡接空间内。

优选地,所述主体组件包括:

第二主体构件,形成有所述第三侧部的第一段部,所述第一凸出部形成于所述第三侧部的第一段部的第一端;

第三主体构件,与所述第二主体构件彼此卡接;

所述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二凸出部和所述第三凸出部均形成为闭合的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二主体构件还包括:

第四凸出部,形成于所述第三侧部的第一段部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凸出部的第一部分形成为所述第三侧部的第一段部的部分,所述第四凸出部的第二部分相对于所述第四凸出部的第一部分向所述腔体延伸;

由所述第四凸出部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三侧部的第一段部与所述第一凸出部共同限定有第二卡接空间,在所述配合状态下,所述第三主体构件的部分被限定于所述第二卡接空间内。

优选地,所述第三侧部还包括第二段部,定义所述第三侧部的第二段部的靠近所述第三侧部的第一段部的一端为所述第三侧部的第二段部的自由端,所述第三主体构件包括:

第五凸出部,形成于所述第三侧部的第二段部的自由端,所述第五凸出部的第一部分形成为所述第三侧部的第二段部的部分,所述第五凸出部的第二部分向所述腔体延伸,所述第五凸出部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共同形成有第四配合表面;

第六凸出部,形成于所述第四配合表面的位于所述第五凸出部的第二部分的部分;

第七凸出部,所述第七凸出部的第一部分与所述第六凸出部连接,在所述配合状态下,所述第七凸出部的第二部分被限定在所述第二卡接空间内,使得所述第四凸出部被所述第五凸出部、所述第六凸出部和所述第七凸出部三者以包覆的形式限定;

定义所述第三侧部以第一方向作为延伸方向从所述第一侧部延伸至所述第二侧部;当以延伸方向包括所述第一方向且经过所述第七凸出部的平面剖切所述鼻罩时,在所得到的截面中:

定义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且由外界环境指向所述腔体的方向为第二方向,所述第七凸出部的靠近所述第三侧部的第一段部的表面为导入表面;所述第四凸出部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共同形成有与所述第四配合表面接触的第五配合表面;

所述第七凸出部的第二部分的宽度沿着所述第一方向逐渐增大,且所述导入表面由所述第七凸出部向着所述第三侧部倾斜;

所述第五配合表面沿着所述第二方向向着所述第五凸出部倾斜;

定义所述第四凸出部、所述第五凸出部、所述第六凸出部和所述第七凸出部共同形成一组卡合结构;

所述鼻罩包括两组所述卡合结构,两组所述卡合结构彼此面对设置;

定义所述第三侧部的未设置卡合结构的区域为抵接区域,在所述抵接区域,所述第三侧部的第一段部的第二端形成有第一阶梯部,所述第三侧部的第二段部的自由端形成有第二阶梯部;

在所述配合状态下,所述第一阶梯部与所述第二阶梯部二者彼此对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凸出部还形成有与所述第一配合表面相邻的第六配合表面,所述鼻罩还包括形成于所述第六配合表面的分隔构件,所述分隔构件将所述腔体分隔为:

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一探入构件和所述第二探入构件二者均连通;

第二腔室,与所述第一腔室经由所述分隔构件的流通区域连通,并与所述外界环境连通;

所述第二腔室内容纳有过滤组件,使得由所述外界环境流入所述第二腔室的气体经由所述过滤组件过滤后流入所述第一腔室;

所述分隔构件形成为弯曲形状,使得所述流通区域所在的部分远离所述第一探入构件,所述流通区域包括多个通孔;

所述鼻罩还包括保持构件,所述保持构件形成于所述分隔构件的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表面;

定义气体从所述第二腔室流入所述第一腔室的方向为第三方向,所述保持构件用于保持所述过滤组件,使得所述过滤组件在所述分隔构件的位于所述第二腔室的表面上的投影至少将所述流通区域的所述通孔覆盖;

所述过滤组件包括:

疏水层,靠近所述流通区域,所述疏水层由无纺布形成;

第一滤过层,与所述疏水层相对设置,所述滤过层靠近所述第一侧部,所述第一滤过层由hepaf9形成;

第二滤过层,以堆叠的方式交替在所述疏水层与所述第一滤过层之间延伸,所述第二滤过层的堆叠方向与所述第三方向垂直,所述第二滤过层的在所述堆叠方向上的两端均被所述第一滤过层包覆,所述第二滤过层由活性炭纤维网形成;或者

所述过滤组件包括:

容纳构件;

防毒滤过层,被容纳在所述容纳构件内。

优选地,所述鼻罩还包括:

相对设置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形成于所述第三侧部的第一段部的外侧;所述第一固定部和所述第二固定部二者均形成为固定环,或者所述第一固定部与所述第三侧部的第一段部的外侧配合,以形成固定环,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第三侧部的第一段部的外侧配合,以形成固定环;

捆绑组件,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部连接,且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固定部连接;所述捆绑组件包括:

调整构件,形成有贯穿所述调整构件的条形孔;

捆扎构件,形成于所述调整构件的在所述条形孔的延伸方向上的两端,所述捆扎构件包括多个顺次连接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形成有贯穿自身的限位孔,在所述捆扎构件与所述固定环配合的状态下,穿过所述固定环的所述限位部中的一者进一步贯穿未穿过所述固定环的所述限位部中的一者所述限位孔。

优选地,所述鼻罩包括对称面,使得所述第一探入构件和所述第二探入构件二者关于所述对称面彼此对称,以及所述鼻罩的位于对称面两侧的其他结构关于所述对称面彼此对称;

所述第二侧部的外表面的部分形成为弧面并朝向所述腔体凹陷,所述第一侧部的外表面的部分形成为弧面并朝向所述外界环境凸出;

所述第一侧部的外表面的位于所述对称面的一侧形成有引流区域,所述引流区域包括:

多个引流通孔,多个所述引流通孔的几何中心排列形成多个同心圆弧,引流通孔的面积随着所述同心圆弧的直径的增大而减小;所述第一探入构件包括形成有供气体流通的中空部的台型部,所述台型部经由连接部与所述腔体连通,且尺寸沿着气体经由所述中空部流向鼻腔的方向逐渐缩小;

所述台型部的外侧部形成为向所述外界环境凸出的弧面;当沿着气体经由所述中空部流向鼻腔的方向观察时,所述台型部呈椭圆形;

所述第一探入构件、所述第二探入构件均由柔性材料形成。

本申请例提供的鼻罩,采用分体式结构配合,在部分构件损坏的情况下,仅需更换损坏的部分即可,降低了资源的浪费。并且,分体式的加工将繁杂的结构化整为零,对生产加工的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各个分体式的部件,由于加工的难度降低,允许分体式的部件的尺寸进一步缩减,同时有利于鼻罩的型号尺寸化,例如可以按照大中小型号对鼻罩的尺寸进行标准化,便于使用者选择。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鼻罩的轴测图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鼻罩的俯视图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2中a-a剖面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中c处的放大图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2中b-b剖面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第一主体构件的仰视图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第二主体构件的第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8示出了第二主体构件的第二视角的示意图;

图9示出了第二主体构件在图8的姿态下与过滤组件配合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第三主体构件的第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第三主体构件的第二视角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过滤组件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过滤组件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捆扎组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第一主体构件;11-第二侧部;11a-第二侧部的内表面;11b-第二侧部的外表面;12-第三凸出部;12a-第二配合表面;12b-第三配合表面;

2-第二主体构件;21-第一段部;21a-第一段部的内表面;21b-第一段部的外表面;22-第一凸出部;22a-第一配合表面;22b-第六配合表面;23-第二凸出部;24a-第四凸出部的第一部分;24b-第四凸出部的第二部分;24c-第五配合表面;26-第一阶梯部;27-固定环;

3-第三主体构件;31-第二段部;32a-第五凸出部的第一部分;32b-第五凸出部的第二部分;32c-第四配合表面;33-第六凸出部;34a-第七凸出部的第一部分;34b-第七凸出部的第二部分;34c-导入表面;35-第二阶梯部;

4-第一腔室;5-第二腔室;6-分隔构件;61-气流通孔;63-保持构件;7-过滤组件;71-疏水层;72-第一滤过层;73-第二滤过层;74-容纳构件;

8-第一侧部;8a-第一侧部的内表面;8b-第一侧部的外表面;8c-引流通孔;

9-捆绑组件;91-调整构件;92-条形孔;93-捆扎构件;94-限位部;95-延伸部;

10a-第一探入构件;101-连接部;102-台形部;102a-台形部的外表面;10b-第二探入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参照图1至图14,本申请提供的鼻罩包括第一探入构件、第二探入构件、第一主体构件、第二主体构件、第三主体构件、分隔构件、保持构件、过滤组件和捆绑组件,以下将具体描述上述部件之间的连接关系和工作原理。

如图1所示,图1示出了鼻罩的轴测图的示意图,当沿着图1示出的视角进行观察时,可以观察到鼻罩暴露于外界环境中的整体结构。参照图1中示出的内容,鼻罩的整体结构可以包括用于分别插入到使用者的两个鼻孔内的、形成有供气体流动的中空部分的第一探入构件10a和第二探入构件10b,其余部分可以定义为鼻罩主体,鼻罩主体的内部形成有与前述中空部分连通的腔体,并安装有下述过滤组件7。对于过滤组件7的安装方式及过滤过程将在随后的描述中进行说明。

上述腔体可以理解为被鼻罩主体围设而成,具体而言,鼻罩主体可以包括第一侧部8、第二侧部11和第三侧部。第一探入构件10a和第二探入构件10b二者均形成于第二侧部11,第一侧部8与第二侧部11相对,第三侧部在第一侧部8和第二侧部11之间延伸。

结合图2和图3,基于以上所描述的特征,鼻罩主体的结构近似于“柱体”,即包括作为“上底部”的第二侧部11,作为“下底部”的第一侧部8,以及作为“侧部”的第三侧部。由此可见的是,第三侧部形成为闭合的、近似于“环形”的结构(以下对第三侧部及其他相似结构均成为闭合结构)。

以上从几何形状的角度大体阐述了鼻罩主体的结构,在实施例中,为了满足加工和装配的要求,鼻罩主体由多个例如三个主体构件经过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形成,对应三个主体构件,即第一主体构件1、第二主体构件2和第三主体构件3,以下将具体描述上述三个侧部的分布方式以及三个主体构件的卡拆卸连接方式的具体构造。

结合图3和图4,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定义上述三个主体构件形成鼻罩主体时的状态为配合状态。第二侧部11形成于第一主体构件1,第一侧部8形成于第三主体构件3,第三侧部则包括能够彼此拆分开来的两部分,即第一段部21和第二段部31,第一段部21和第二段部31均形成为闭合结构,第一段部21形成于第二主体构件2,第二段部31形成于第三主体构件3,第二主体构件2与第三主体构件3在配合状态下形成卡接,使得第一段部21和第二段部31二者形成为对接,从而形成了图1中所观察到的“完整”的第三侧部。此外,这里所说的完整是指,第三侧部的外表面(由下述第一段部的外表面21b和第二段部31的外表面共同形成)是平整的,即下述第一段部的外表面21b和第二段部31的外表面在二者的接合处共面,这防止了如下情况的出现:由于第三侧部的外表面产生不必要的阶梯或者凸起,而导致第二主体构件2和第三主体构件3在外力作用于阶梯或者凸起时配合松脱。

同理,可以理解的是,第二主体构件2和第一主体构件1也可以经由卡接的方式连接,并且第一侧部的外表面8b和第一段部的外表面21b结合处也采用以上设置方式,目的及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结合图3、图4和图5,以下描述三个主体构件的配合状态均以图3至图5中的方位进行说明。首先结合图3和图4,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鼻罩整体可以关于一个对称面对称,也就是说,图3中得到的剖面是一个左右对称图形,其对称轴位于两个探入构件之间,且可以沿着竖直方向延伸。由此可以得知的是,对称面是经由图3中剖面的对称轴的垂直于纸面的平面。鼻罩关于这样的对称面呈对称结构的一个优势在于,对称面两侧的连接结构的配合情况基本相同,如此在使用者佩戴时,对称面两侧的连接结构的承受载荷的情况也基本相同,这避免了因两侧连接结构的承载不同,而可能出现的承载能力较低的连接结构长期地处于异常受力状态的情况,进而避免了鼻罩在长期佩戴的过程中解体。另一个优势在于,对称的设置使得加工简化。

以上的连接结构,是对第一主体构件1与第二主体构件2的配合处结构、第二主体构件2与第三主体构件3的配合处结构的概括性说法,以下将对这两处结构分别进行描述。

在实施例中,第一段部21可以沿竖直方向延伸或者沿大致竖直方向延伸。第一凸出部22从第一段部21的上端的第一段部的内表面21a向腔体延伸,第一凸出部22也可以形成为闭合结构(结合图7)。第一凸出部22可以形成有第一配合表面22a,第一配合表面22a可以沿着大致水平的方向延伸。第二凸出部23可以形成于第一配合表面22a,并且也形成为闭合结构(同样结合图7)。第二凸出部23可以自第一配合表面22a向上延伸并朝向远离腔体的方向折弯,从而形成折弯部分。这一折弯部分与第一配合表面22a的部分共同限定了一个“环形”的第一卡接槽部(卡接槽部所限定的空间即为第一卡接空间)。

第一主体构件1包括第二侧部11和与卡接槽部配合的第三凸出部12。第三凸出部12形成于第二侧部的内表面11a,并向着腔体延伸。为了充分配合闭合结构的第一卡接槽部,第三凸出部12也可以形成为闭合结构(结合图6)。第三凸出部12可以包括第二配合表面12a和第三配合表面12b,二者在图4示出的截面中经由中介配合表面(图中未作标注)连接。在配合状态下,中介配合表面与第一卡接槽部的槽底平面接触,第二配合表面12a与第一配合表面22a接触,第三配合表面12b的部分与折弯部分的形成为第一卡接槽部的内侧部的表面接触,如此使得第三凸出部12的远离第一侧部的内表面8a的端部被嵌入到第一卡接槽部中。

在实施例中,第三凸出部12的第三配合表面12b并未完全被限定在第一卡接槽部内,这使得第二凸出部23与第二侧部的内表面11a留有间隙,这一间隙能够允许第二侧部11的厚度尺寸上下浮动,使得加工和装配更为灵活。此外,第一凸出部22、第二凸出部23和第三凸出部12均形成为闭合结构,还使得第一连接构件和第二连接构件的连接更为紧密,由于这种紧密连接配合其他结构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将在随后的描述中说明。

第一凸出部22还形成有第六配合表面22b,第六配合表面22b可以与第一段部的内表面21a背对,并可以沿竖直方向或者大致竖直方向延伸。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第二凸出部23的背对第一卡接槽部的表面可以与第六配合表面22b共面(结合图7),由此消除了这一表面由于与第六配合表面22b不共面而产生的凸起形状或者阶梯形状,从而有利于简化加工。第六配合表面22b还可以形成有下述分隔构件6,这也将在随后的描述中进行说明。

继续参照图3和图4,第四凸出部可以形成于第三侧部的第一段部21的第二端。第四凸出部的第一部分可以形成为第一段部21的部分,第四凸出部的第二部分相对于第四凸出部的第一部分向腔体延伸。由第四凸出部的第二部分24b、第一段部21与第一凸出部22共同限定有第二卡接空间。

为了进一步便于描述,可以定义第三侧部的第二段部31的靠近第一段部21的一端的第二段部31的自由端。第三主体构件3还可以包括第五凸出部,第五凸出部可以形成于第二段部31的自由端,类似于第四凸出部,第五凸出部的第一部分32a可以形成为第二段部31的部分,第五凸出部的第二部分32b可以相对于第五凸出部的第一部分32a向腔体延伸。第五凸出部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共同形成有第四配合表面32c,第四配合表面32c可以面对第四凸出部。

第三主体构件3还可以包括第六凸出部33和第七凸出部。第六凸出部33可以形成于第四配合表面32c的位于第五凸出部的第二部分的部分,并且沿着竖直方向或者大致竖直方向延伸。第七凸出部可以包括两部分,其中,第七凸出部的第一部分34a可以与第六凸出部33连接,第七凸出部的第二部分34b可以沿着水平方向朝向第一段部的内表面21a延伸,在配合状态下被限定在第二卡接空间内,同时使得第四凸出部的第二部分24b被第五凸出部、第六凸出部33和第七凸出部三者以包覆的形式共同限定。

在实施例中,第七凸出部的靠近第一段部的内表面21a的表面可以被定义为导入表面34c,第四凸出部的第一部分24a和第四凸出部的第二部分24b共同形成有与第四配合表面32c在配合状态下接触的第五配合表面24c。进一步地,第七凸出部的第二部分34b的宽度可以沿着竖直向下的方向逐渐增大,在此基础上,导入表面34c由第七凸出部的第二部分34b向着第一段部21倾斜。此外,第五配合表面24c可以沿着水平向右的方向向着第五凸出部倾斜,第四配合表面32c则可以与第五配合表面24c以相同的角度沿着相同的方向倾斜。

由于第二主体构件2与第三主体构件3的配合处的结构相对复杂,且卡合连接的可靠性较强,为了进一步简化加工,在实施例中,该处结构可以形成为非闭合结构(结合图8、图9和图10)。再次参见图4,结合前述说明,第四凸出部、第五凸出部、第六凸出部33和第七凸出部四者的形状均可以视为大致的棱柱形状。

在图4所示出的实施方案中,第七凸出部的第二部分34b被限定在第二卡接空间内,使得第七凸出部的第二部分34b与第四凸出部的第二部分24b卡接。这里的第七凸出部的第二部分34b的截面为三角形,因此第七凸出部的第二部分34b大致形成为三棱柱形状。导入表面34c的一部分形成于第七凸出部的第二部分34b,另一部分形成于第七部分的第一部分。

导入表面34c的上述倾斜方式,使得第三主体构件3与第二主体构件2装配时,导入表面34c首先与第四凸出部的第二部分24b接触,当第三主体构件3向着第二主体构件2移动时,导入表面34c将使第七凸出部的第二部分34b更容易被导入到第二卡接空间,提高装配效率。类似地,第四配合表面32c和第五配合表面24c二者的倾斜方式除了让二者形成良好的贴合外,还有利于在第三主体构件3和第二主体构件2二者在竖直方向上相对运动时提供一定地引导,这对装配和拆卸的效率的提高起到了有利作用。

基于以上描述,第四凸出部、第五凸出部、第六凸出部33和第七凸出部可以共同被定义为一组卡合结构,这样的卡合结构可以设置有两组,它们相对设置,即可以关于上述对称面对称。

在实施例中,可以定义第一段部21和第二段部31的接合处的未设置卡合结构的区域为抵接区域,在抵接区域,第三侧部的第一段部21的第二端形成有第一阶梯部26,第三侧部的第二段部31的自由端形成有第二阶梯部35。在配合状态下,第一阶梯部26与第二阶梯部35二者彼此对接,形成嵌合。

结合图5、图8和图10,第一阶梯部26可以理解为,在第一段部21的第二端,将第一段部的内表面21a的除了第四凸出部所对应的区域向外剥离一部分材料而得到结构。第二阶梯部35可以理解为,在第二段部31的自由端,由第二段部31的自由端的除第五凸出部所对应的区域的端面向上延伸处的闭合结构,闭合结构的内表面可以是第二段部31的内表面进一步向上延伸得到的,并且闭合结构的厚度可以和前述的被剥离的材料的厚度相同。由此使得在第二主体构件2和第三主体构件3配合时,第一阶梯部26和第二阶梯部35恰好能够彼此嵌合,进一步保证了第二主体构件2和第三主体构件3二者的紧密配合。

基于以上描述的特征,以下将进一步描述形成于第一凸出部22的第六配合表面22b的分隔构件6及其他与气体过滤相关的部件的具体结构和配合关系。

结合图3、图5、图7和图8,首先参见图7,分隔构件6大致形成为板状,其边部形成于闭合的第六配合表面22b,由此将腔体分隔为了图3中上方的第一腔室4和下方的第二腔室5。第一腔室4与两个探入构件连通,第二腔室5经由第一侧部8的引流区域与外界环境连通。

分隔构件6形成有流通区域,结合图7和图8,流通区域形成有多个气流通孔61,流通区域中未开设气流通孔61的位置形成有气流通孔61的部分由此形成了近似于格栅的结构,起到了支撑下述过滤组件7的作用。参见图3,分隔构件6的两侧表面可以形成为向着同侧弯曲的曲面,这使得分隔构件6的上表面远离第一主体构件1,分隔构件6的下表面靠近第三主体构件3。分隔构件6的下方形成有保持构件63,保持构件63可以形成为自分隔构件6的下表面向下延伸的下端开口的框体,这个框体所限定的空间可以近似为长方体,长方体形状的过滤组件7夹持在框体内,过滤组件7的上端面可以抵靠在分隔构件6的下表面。由于前述分隔构件6的弯曲设置,允许了过滤组件7可以凭借较小的高度同时贴近分隔构件6的下表面和第一侧部的内表面8a,在保证了过滤效果的同时节约了过滤组件7的材料。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可以理解为,气流沿着竖直方向经过分隔构件6的气流通孔61。为了使得流经分隔构件6的气流均得到过滤组件7的过滤,在实施例中,保持构件63沿着竖直方向上在分隔构件6的下表面上的投影可以将流通区域完全覆盖。

本实施例中,给出了过滤组件7的两种实施方式。参见图3、图5和图12,过滤组件7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可以包括疏水层71、第一滤过层72和第二滤过层73。具体而言,疏水层71可以靠近流通区域,第一滤过层72可以与疏水层71相对设置,第一滤过层72可以靠近第一侧部8。第二滤过层73可以以堆叠的方式交替在疏水层71与第一滤过层72之间延伸,第二滤过层73的堆叠方向可以与竖直方向垂直,即在图12示出的主视图中,折叠两次的一段第二滤过层73形成为倾斜的“n”形状,在第二率过程的水平方向上的两端仍然以第一滤过层72包覆,这保证了气体必然会经过上述三层过滤结构的过滤,有利于气体的充分过滤。

在滤过组件的第二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图13示出了容纳构件74,容纳构件74可以形成为无盖盒体,在盒体的开口处的端面可以形成有向外延伸的翻边。容纳构件74可以由滤材形成,其作为盒体所限定的空间内可以容纳活性滤过层,例如现有技术中的防毒面具中的活性滤过层,或者采用活性炭滤过层,随后再次采用滤材沿着翻边将盒体的开口封闭,装配在上述保持构件63时,可以将盒体的无翻边的一侧面对分隔构件6的下表面装入到保持构件63所限定的空间中。

当采用活性炭滤过层时,在长期使用后,活性炭滤过层将会变得潮湿,而使得过滤能力降低,这种情况下,并不需要将活性炭滤层抛弃,仅需对容纳活性炭滤层的容纳构件74进行加热,去除活性炭滤层所吸附的水分,便能够重复利用,以降低使用成本。

参见图11,示出了第一侧部的外表面8b,第一侧部的外表面8b形成有引流区域,类似与上述流通区域,引流区域形成有多个贯穿第一侧部8的引流通孔8c。引流通孔8c的分布也关于上述对称面对称,因此以下仅描述一侧的引流通孔8c的分布和设置方式。在实施例中,引流通孔8c可以形成为圆形,多个引流通孔8c中的部分的圆心可以排列为多个同心圆弧。这里同心圆弧是指,在同心圆的直径较小的情况下,同心圆弧为整圆,在同心圆的直径增大到超出流通区域的竖直方向上的尺寸时,同心圆弧则形成为圆弧。多个引流通孔8c中的一个以同心圆弧的圆心作为圆心。

在以上设置的基础上,随着同心圆弧的直径的增大,引流通孔8c的直径逐渐减小。这使得引流通孔8c的面积得到了合理的分配,保证了经过引流区域进入第二腔室5的气流均匀。

在实施例中,第二侧部的外表面11b可以包括两部分,参见图2,内侧区域为弯曲为弧面的弯曲表面,弯曲表面相对于外界环境向腔体内凹陷,外侧区域包围在弯曲表面的外部,在图3中可以得知,外侧区域呈弧面形状并向下延伸。同理第一侧部的外表面8b的内侧区域事实上就是以上描述中提及的引流区域,外侧区域的设置方式也与第二侧部的外表面11b的外侧区域相似,需要说明的是,引流区域相对于腔体向外凸出。如此继续参见图3可以发现,第一侧部8和第二侧部11的弯曲方向均为向上弯曲。

第一探入构件10a和第二探入构件10b可以安装在第二侧部的外表面11b的内侧区域,二者由于内侧区域的弯曲设置,而末端具有彼此靠近的趋势,配合以上的第一侧部8和第二侧部11的弯曲设置,在佩戴鼻罩时,鼻罩整体将向着两个探入构件的方向弯曲,这更进一步地保证了鼻罩与使用者的鼻部的贴合程度,也有利于两个探入构件与鼻腔的持续紧贴配合。

在实施例中,第一探入构件10a与第二探入构件10b的结构相同,以下仅以第一探入构件10a为例进行说明。第一探入构件10a包括形成有供气体流通的中空部的台形部102,台形部102经由连接部101与腔体连通,且尺寸沿着气体经由中空部流向鼻腔的方向逐渐缩小。台形部的外表面102a可以形成为向外界环境凸出的弧面,当沿着气体经由中空部流向鼻腔的方向观察时,台形部102呈椭圆形(结合图2)。通过上述台形部102的形状使得两个探入构件与使用者的鼻腔内部更为良好地贴合。

在实施例中,第一段部的外表面21b可以形成有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二者可以相对设置,即关于对称面彼此对称。第一固定部可以与第一段部的外表面21b配合,以形成固定环27,第二固定部可以与第一段部的外表面21b配合,以形成固定环27。鼻罩还可以包括捆绑组件9,用于与两个固定环27配合,从而令使用者将鼻罩佩戴。由于两个固定环27设置在第一段部的外表面21b,在这两个固定环27经由下述捆绑组件9固定在使用者头部时,第一主体构件1和第二主体构件2二者的连接处承受的载荷相对较大,因此,上述第二凸出部23和第三凸出部12二者均为闭合结构,使得在固定环27的这种设置方式下鼻罩的结构更为稳定、密封性更好。此外,固定环27以上述位置进行设置,在鼻罩佩戴时,作为受力处的固定环27更为靠近使用者的面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鼻罩在佩戴时发生扭转。

参见图14,捆绑组件9可以包括调整构件91,调整构件91可以形成为条状,并形成有贯穿调整构件91的条形孔92,条形孔92的延伸方向与调整构件91的延伸方向相同。捆扎构件93的数量可以为两个,其形状也可以大致形成为条状。两条捆绑构件可以分别形成于调整构件91上的两端。捆扎构件93可以包括多个经由延伸部95顺次连接的限位部94,限位部94形成有贯穿自身的限位孔(受限于尺寸,图14中仅以限位部94上的黑点作为限位孔)。在捆扎构件93与固定环27配合的状态下,穿过固定环27的限位部94中的一者进一步贯穿未穿过固定环27的限位部94中的一者限位孔。

捆绑组件9可以整体由硅胶材料形成,因此具有较好的延展性,在上述的贯穿过程中,捆扎构件93可以在使用者拉伸下使得限位孔的尺寸增大,进而将限位部94穿过的限位孔,由此在捆扎构件93上形成了一个与固定环27相连的环部。这样的捆扎构件93的优势在于,限位部94可以以较小的尺寸生产制造的同时实现与固定环27固定的功能。此外,多个限位部94的设置也有利于根据使用者的头围调节捆扎的松紧程度。

在捆绑组件9捆绑到使用者的头部时,调整构件91大致位于使用者的枕部,这种情况下,如果仍然存在捆绑组件9松动的情况而又不便于重新调节捆扎构件93的松紧程度的情况下,可以将由条形孔92将调整构件91拆分而成的上条形部和下条形部彼此分开,随着这种分开的程度越大,捆绑组件9的捆绑效果就越紧。由此能够进一步有利于使用者的快速调节。

根据以上描述的特征,以下将以过滤组件7的第一实施方式为例,具体描述鼻罩的各个部件的选用材料。

鼻罩主体结构,即第一主体构件1、第二主体构件2和第三主体构件3均可以由医用abs塑料(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塑料)形成,有利于对使用者皮肤的舒适贴合,同时由于医用abs塑料具有良好的弹性,配合各主体构件之间的卡接配合,提高了鼻罩的密封性。第一探入构件10a和第二探入构件10b可以由硅胶材料形成,硅胶材料的柔性配合两个探入构件的结构进一步增加了两个探入构件与鼻腔的贴合的舒适性和密封性。

过滤组件7的疏水层71可以由无纺布形成,无纺布能够阻挡鼻孔中的水气和飞沫,延长过滤组件7的使用时间。第一滤过层72可以由hepaf9(highefficiencyparticulateairfilter)高效过滤网形成,过滤率>85%,风阻<10pa,面比重75±8g/m2,使得过滤组件7在保证过滤能力的情况下,保持使用者呼吸通畅,同时允许过滤组件7更将轻便。第二滤过层73可以由活性炭纤维网形成,能够将voc(易挥发的有机物质)例如苯、甲苯过滤掉,也可以过滤掉异味。

本实施例提供的鼻罩,采用分体式结构配合,在部分构件损坏的情况下,仅需更换损坏的部分即可,降低了资源的浪费。并且,分体式的加工将繁杂的结构化整为零,对生产加工的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各个分体式的部件,由于加工的难度降低,允许分体式的部件的尺寸进一步缩减,同时有利于鼻罩的型号尺寸化,例如可以按照大中小型号对鼻罩的尺寸进行标准化,便于使用者选择。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是在本申请的创新构思下,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