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灾害救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739849发布日期:2021-01-26 13:58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一种灾害救援系统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逃生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灾害救援系统。


背景技术:

[0002]
在生产、经营场所发生火灾、毒气泄漏等灾害时,场所内的人员被困后,可以选择自救,也可以选择就近避险,而就近避险的生存几率往往更大。
[0003]
相关领域中,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在场所内设置避难舱以规避灾害带来的伤害,例如申请号为201822229793.0的中国专利文件所公开的火灾/烟雾灾害时期的家用应急自救避难舱,该避难舱包括电源供给系统、避难室、压风系统、探测联动系统和广播通信系统;所述避难室由垂直墙面悬空设置的耐火板和柔性密封帷幕构成,所述柔性密封帷幕的一端与耐火板密封固定连接,另一端放下后与地面密封连接;压风系统由空气泵,三通电磁阀,进气管路和送风管路组成;广播通信系统由控制主机和广播装置组成;探测联动系统由火灾参数探测单元,显示单元和控制开关组成。
[0004]
当灾害程度较高或者灾害的影响范围发展十分迅速时,避难舱无法确保人员在灾害场所内始终处于安全状态;此外,避难舱无法设置在场所内的每一个角落,当灾害情况较为复杂时,场所内的人员往往只能就近避险。因此,无论是进入避难舱中,还是就近避险,被困人员在场所内停留的时间越长,其受到伤害的概率越大。
[0005]
然而,对于环境较为复杂的灾难场所,特别是火灾、毒气泄漏等灾害场所,救援人员进入后,坍塌后的建筑物碎块会阻碍救援路线,场所内浓烟、毒气会妨碍救援人员的视线,甚至威胁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不利于快速、安全地对场所内的被困人员进行救助。
[0006]
例如,在321响水化工企业爆炸事故中,现场火情十分复杂,救援人员很难快速进入灾害场所的深处进行救援,使得被困在灾害场所内的人员被迫停留的时间延长,被困人员的生命安全无法得到保障。


技术实现要素:

[0007]
1.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8]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对灾害场所深处的被困人员救援比较困难的不足,提供一种灾害救援系统。本方案通过在柔性风筒上设置固定圈套,并通过将固定圈套固定在地面上的方式实现柔性风筒的转向,缩短柔性风筒的前端到达灾害场所深处的时间,提高对于被困人员的救援效率。
[0009]
2.技术方案
[0010]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0011]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灾害救援系统,包括柔性风筒,所述柔性风筒的后端设有冷风风机,所述冷风风机用于展开所述柔性风筒,并在柔性风筒内形成正压新风环境;所述柔性风筒上开设有第一缺口,所述柔性风筒上与所述第一缺口对应的位置处套设有至少一个固定圈套,通过将所述固定圈套固定在地面上实现柔性风筒的转向。
[0012]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圈套的内径小于柔性风筒完全展开后的外径。
[0013]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圈套为柔性绳圈结构。
[0014]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圈套通过铆钉固定在地面上,且所述铆钉数量至少为两个。
[0015]
进一步地,至少两个所述铆钉沿固定圈套的周向排布。
[0016]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风筒的前端开设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一缺口位于柔性风筒上第二缺口和冷风风机之间并靠近于第二缺口的位置处。
[0017]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风筒的内侧壁上与所述第一缺口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控制把手。
[0018]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风筒的前端设有柔性入口和/或观察口,所述观察口由透明防火材料制成。
[0019]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风筒由防火布对折扣合形成;所述防火布的边沿设置有若干个扣合机构,所述柔性风筒在相邻的扣合机构之间形成逃生出口。
[0020]
进一步地,相邻的所述扣合机构之间的间距为400~600mm。
[0021]
3.有益效果
[0022]
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3]
(1)本实用新型的灾害救援系统,其柔性风筒的后端设有用于展开柔性风筒,并在柔性风筒内形成正压新风环境的冷风风机;柔性风筒上开设有第一缺口,柔性风筒上与第一缺口对应的位置处套设有至少一个固定圈套,当遇到障碍物后需要对柔性风筒进行转向时,将固定圈套按照所需的转动角度固定在地面上,因而驱使柔性风筒继续向前移动时,柔性风筒在固定圈套的限位作用下完成转向,能够大大缩短柔性风筒的前端到达灾害场所深处的时间,从而提高对于被困人员的救援效率。
[0024]
(2)本实用新型中,固定圈套为柔性绳圈结构,其通过铆钉固定在地面上,因而可以通过射钉枪快速完成固定圈套的固定;铆钉数量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铆钉沿固定圈套的周向排布,因而在提高固定圈套的固定效果的同时,能够防止固定圈套相对于地面发生转动,从而防止柔性风筒在正压新风的作用下发生摆动。
[0025]
(3)本实用新型中,柔性风筒由防火布对折扣合形成,因而在实施救援工作前能够对柔性风筒进行快速组装;防火布的边沿设置有若干个扣合机构,柔性风筒在相邻的扣合机构之间形成逃生出口,相邻的扣合机构之间的间距为400~600mm,被困人员沿着柔性风筒移动至其安全位置后,可以通过该安全位置处的逃生出口离开柔性风筒,实现快速逃生,提高了逃生的成功率。
附图说明
[0026]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灾害救援系统结构示意图;
[0027]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柔性风筒在第一缺口处的结构示意图;
[0028]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柔性风筒在第二缺口处的结构示意图。
[0029]
示意图中的标号说明:1、柔性风筒;2、支架;3、冷风风机;4、送风管;5、挡风墙;6、消防卷盘;7、柔性消防管道;8、扣合机构;9、固定圈套;10、第一缺口;11、第一控制把手;12、第二缺口;13、第二控制把手;14、观察口;15、柔性入口;16、障碍物。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为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0031]
本说明书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0032]
在生产、经营场所发生火灾、毒气泄漏等灾害时,需要快速、及时地对灾害场所内的被困人员进行救援。灾害场所内浓烟、毒气会妨碍救援人员的视线,甚至威胁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一般来说,可以通过在灾害场所内架设柔性风筒1,并使柔性风筒1内形成正压新风环境,可以使得救援人员快速、安全地到达被困人员的位置实施救援工作,被困人员也能够通过柔性风筒1离开灾害场所。
[0033]
然而,在正压新风的作用下,即使改变柔性风筒1前端的方向,柔性风筒1的筒身也始终成直线设置。对于环境较为复杂的灾难场所,灾害场所内的设备,以及坍塌后的建筑物碎块会阻挡柔性风筒1的前进路线,使得柔性风筒1无法绕过障碍物16并到达被困人员的位置。
[0034]
为解决上述问题,参照图1,本实施方式的一种灾害救援系统,其包括柔性风筒1,柔性风筒1的后端设置有冷风风机3;在初始状态时,柔性风筒1为折叠状态,冷风风机3用于将柔性风筒1展开,并在柔性风筒1内形成正压新风环境。冷风风机3可以由空气制冷机和风扇集成形成,也可以是相关领域中用于冷却并鼓吹空气的设备,冷风风机3的具体结构没有限制。
[0035]
为了防止冷风风机3将场所内的高温或有毒有害气体鼓入柔性风筒1中,可以在冷风风机3附近设置挡风墙5。同时,冷风风机3通过送风管4穿过挡风墙5,并将灾害场所外的新风鼓入柔性风筒1内以形成正压环境。
[0036]
柔性风筒1上开设有第一缺口10,该第一缺口10具体可以朝向地面设置,救援人员的脚可以从第一缺口10处伸出柔性风筒1,并通过柔性风筒1内壁上与第一缺口10对应的位置处设置的第一控制把手11牵引柔性风筒1移动。
[0037]
为了方便于柔性风筒1的移动,可以提前将柔性风筒1堆叠设置在支架2上,并将柔性风筒1部分自支架2上引出,此时在冷风风机3的作用下,柔性风筒1被牵引出支架2的部分,即柔性风筒1的前端被完全展开;将柔性风筒1的前端继续向前牵引的过程中,被折叠的柔性风筒1不断地从支架2上引出,并被冷风风机3完全展开,从而实现柔性风筒1的前端相对于支架2的移动。
[0038]
柔性风筒1上与第一缺口10对应的位置处至少设置有一个固定圈套9,例如设置两个,三个,或更多个。当柔性风筒1移动方向前方出现障碍物16而无法继续前进时,可以将多个固定圈套9中的一个固定圈套9固定在地面上,然后改变柔性风筒1的移动方向。此时,受到固定圈套9的限位作用,柔性风筒1在该固定圈套9处发生弯折,并实现柔性风筒1前端的转向。
[0039]
具体的,固定圈套9的内径可以小于柔性风筒1被完全展开后的外径,使得柔性风筒1在正压新风的作用下,其位于固定圈套9位置处的外径小于其他位置处的外径,因而能够防止固定圈套9相对于柔性风筒1滑动。
[0040]
固定圈套9可以为柔性绳圈结构,该柔性绳圈可以由弹性材料制成,也可以由非弹性材料制成。
[0041]
固定圈套9可以通过铆钉固定在地面上。具体的,调整好固定圈套9的位置后,可以利用射钉枪将铆钉穿过固定圈套9并打入地面,从而实现固定圈套9的固定。铆钉数量至少为两个,因而被两个铆钉固定在地面上的固定圈套9不会相对于地面发生转动。
[0042]
作为更进一步地优化,可以将至少两个的铆钉沿固定圈套9的周向排布,使得固定圈套9至少有部分与地面平行设置并与地面相接触,从而提高固定圈套9对于柔性风筒1的限位效果。此外,应当说明的是,当铆钉的数量过多时,安装固定圈套9的时间相对较长,不利于救援工作的快速进行,因而铆钉的数量一般为两个或三个。
[0043]
柔性风筒1上还可以设置有第二缺口12,该第二缺口12具体可以设置在柔性风筒1的前端,且第二缺口12朝向地面设置。救援人员的脚可以从第二缺口12处伸出柔性风筒1,并通过柔性风筒1内壁上与第二缺口12对应的位置处设置的第二控制把手13牵引柔性风筒1移动。
[0044]
第二缺口12可以位于第一缺口10前端,并靠近于第一缺口10设置,即第一缺口10位于柔性风筒1上第二缺口12和冷风风机3之间并靠近于第二缺口12的位置处。
[0045]
柔性风筒1也可以由相关领域中的防火隔热布制成;也可以是由玻璃纤维和阻燃材料编制形成的防火布,并在柔性风筒1的外侧喷涂隔热胶以使其具有隔热阻燃功能。可以在防火布的边沿设置若干个扣合机构8,将防火布对折后通过扣合机构8将防火布的两边沿扣合,以形成柔性风筒1。此时,柔性风筒1在相邻的扣合机构8之间形成逃生出口,被困人员可以通过该逃生出口离开柔性风筒1。
[0046]
应当说明的是,扣合机构8可以是子母扣,也可以是相关领域中能够实现扣合的机构。相邻的扣合机构8之间的间距为400~600mm,例如可以是500mm。当扣合机构8间距较大时,柔性风筒1的密封性降低,容易漏风;当扣合机构8间距较小时,被困人员不易从相邻的扣合机构8之间形成逃生出口离开柔性风筒1。
[0047]
此外,为了方便被困人员进入柔性风筒1以逃脱与灾害场所,还可以在柔性风筒1的前端设置柔性入口15。该柔性入口15具体可以由防火布制成,并可以通过拉链进行打开/关闭。
[0048]
柔性风筒1的前端还可以设置有观察口14,使得位于第二缺口12缺口处的救援人员能够通过该观察口14观察柔性风筒1前方的灾害环境,以及被困人员的具体位置。观察口14可以由透明防火材料制成,也可以涂覆有一层透明防火涂料的有机玻璃。
[0049]
柔性风筒1内还可以设置有柔性消防管道7,该柔性消防管道7自消防卷盘6上引入并沿着柔性风筒1延伸至柔性风筒1的前端。可以在柔性风筒1的前端开设消防口,使得位于第二缺口12缺口处的救援人员能够通过该消防口,并利用柔性消防管道7扑灭柔性风筒1前方的明火。
[0050]
本实施方式的灾害救援系统的具体工作过程为:当发生火灾、爆燃和毒物泄漏时,将防火布扣合形成柔性风筒1,并将柔性风筒1堆叠设置在支架2上,然后将柔性风筒1的前
端引出;启动冷风风机3,柔性风筒1引出于支架2的部分被完全展开,救援人员从逃生出口处进入柔性风筒1内,通过第一控制把手11和第二控制把手13牵引柔性风筒1移动,同时将柔性消防管道7引至柔性风筒1的前端以对明火进行扑灭;当遇到障碍物时,固定多个固定圈套9中的一个,实现对柔性风筒1限位,完成柔性风筒1的转向以绕开障碍物;当柔性风筒1的前端移动至被困人员所在的位置处时,引导被困人员从柔性入口15进入柔性风筒1内并往柔性风筒1的后端移动,当被困人员到达安全的位置时,就近从逃生出口离开柔性风筒1。
[0051]
以上示意性的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附图中所示的也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之一,实际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所以,如果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受其启示,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宗旨的情况下,不经创造性的设计出与该技术方案相似的结构方式及实施例,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