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毫米波雷达的智能救援疏散装置及疏散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94191发布日期:2021-07-23 21:07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毫米波雷达的智能救援疏散装置及疏散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救援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毫米波雷达的智能救援疏散装置及疏散系统。



背景技术:

在社会生活中,火灾已成为威胁公共安全,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一种多发性灾害。总结以往造成群死群伤及重大经济损失的特大火灾的教训,其中最根本的一点是要提高人们火场疏散与逃生的能力,一旦火灾降临,在浓烟毒气和烈焰包围下,不少人葬身火海,也有人死里逃生,面对滚滚浓烟和熊熊烈焰,只要冷静机智运用火场自救与逃生知识,就有极大可能拯救自己、拯救他人。

现如今火灾事故频发,导致大量人员伤亡,据测算火灾最佳逃生时间为火灾发生时的90秒内,最佳救援时间为火灾发生时的10分钟内,故火灾初期人员的逃生和救援时间需争分夺秒,故提高逃生和救援效率可谓是重中之重,但发生火灾疏散时,往往都会出现人员拥挤或逃生方向未知的情况,导致人员错过最佳逃生时间。

在火灾救援时,往往也会出现被困人员数量和位置不清的情况,往往都需要救援人员进行大范围搜索,浪费大量救援警力和时间,提高搜救难度,降低搜救效率,造成人员错过最佳救援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毫米波雷达的智能救援疏散装置及疏散系统,通过设置了逃生人员佩戴机构与救援人员佩戴机构,救援人员根据线上终端获取到实际火灾场所,并在火灾区域的外部所设置的救援箱内佩戴上救援人员佩戴机构,确定遇难者的具体遇难区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毫米波雷达的智能救援疏散装置及疏散系统,包括逃生人员佩戴机构,所述逃生人员佩戴机构的一侧安装有救援人员佩戴机构,所述逃生人员佩戴机构用于火灾救援时遇难者佩戴的设备,所述救援人员佩戴机构用于火灾救援时救援者佩戴的设备,多个所述逃生人员佩戴机构与至少一个所述救援人员佩戴机构形成一套相对应的救援定位系统,所述逃生人员佩戴机构与所述救援人员佩戴机构的外壁均套接有限位型套环定位座机构,所述逃生人员佩戴机构与相邻的所述救援人员佩戴机构之间均安装有承托固定机构;

所述逃生人员佩戴机构与救援人员佩戴机构所形成的救援定位系统使用毫米雷达检测的方式进行监察救援人员与遇难者;所述逃生人员佩戴机构与救援人员佩戴机构均包含语音模块、无线连接模块、定位模块、网络终端连接模块、显示模块、生命体测量模块、红外探测模块、智能提示模块与线上终端模块。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逃生人员佩戴机构包括第一弹性贴合松紧环,所述第一弹性贴合松紧环的两侧均安装有用于贴合皮肤的第一防滑型护边,所述第一防滑型护边的内壁开设有多个第一预留型限位卡槽,且其数量至少为一个,所述第一弹性贴合松紧环的内壁分别安装有第一贴合型传感设备与第一贴合型提示设备,所述语音模块、无线连接模块、定位模块、网络终端连接模块、显示模块、生命体测量模块、红外探测模块、智能提示模块与线上终端模块均安装在相应的第一贴合型传感设备与第一贴合型提示设备内部。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救援人员佩戴机构包括第二弹性贴合松紧环,所述第二弹性贴合松紧环的两侧均安装有用于贴合皮肤的第二防滑型护边,所述第二防滑型护边的内壁开设有第二预留型限位卡槽,且其数量至少为一个,所述第二弹性贴合松紧环的内壁分别安装有第二贴合型传感设备与第二贴合型提示设备,所述语音模块、无线连接模块、定位模块、网络终端连接模块、显示模块、生命体测量模块、红外探测模块、智能提示模块与线上终端模块均安装在相应的第一贴合型传感设备与第一贴合型提示设备内部。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型套环定位座机构包括椭圆形限位框座,所述椭圆形限位框座的外壁安装有防止其碰撞的对应型外环限位板,所述椭圆形限位框座的外壁中部安装有中置支撑垫层,所述中置支撑垫层的外壁中部安装有承托型分隔条。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椭圆形限位框座的顶部通过螺栓安装有第一支撑型衔接悬臂,所述第一支撑型衔接悬臂的两侧均焊接有第二支撑型衔接悬臂,所述第二支撑型衔接悬臂远离第一支撑型衔接悬臂的一端安装有环形衔接套筒,所述环形衔接套筒的一端安装有用于固定整体的螺栓连接支撑座,所述限位型套环定位座机构呈悬空状固定在救援时所预先配置的救援箱内,且其救援箱可设置为移动式与固定式。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椭圆形限位框座的内壁固定有侧向支撑悬臂,所述侧向支撑悬臂的两端均连接有折弯型限位悬臂,所述折弯型限位悬臂的一端固定有转角支撑悬臂,所述转角支撑悬臂的一端固定有第一防护型套管,所述折弯型限位悬臂的外壁固定有第二防护型套管,所述侧向支撑悬臂的两端均固定有螺栓连接管段。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承托固定机构包括握持用限位套筒,所述握持用限位套筒的两侧分别安装有用于分隔的第一限位盘与第二限位盘,所述握持用限位套筒的顶部中部固定有悬置支撑杆,所述悬置支撑杆的顶部连接有用于悬置安装的上位承托座,相邻的所述悬置支撑杆与所述上位承托座之间均螺纹连接有螺栓连接定位盘。

一种基于毫米波雷达的智能救援疏散装置的疏散系统,其特征在于:

s:救援设备预制

根据场地的常用使用区域与非常用使用区域设置多个固定的定点救援箱,固定救援箱通过箱体自身预埋固定在墙体内,移动时救援箱可以根据不同住户的使用频率区域进行实际摆放,同时每个救援箱的内部可放置多套本发明。

s:遇难者操作工序

在实际救援的过程中,遇难者第一时间佩戴上逃生人员佩戴机构,逃生人员佩戴机构通过生命体测量模块检测遇难者的体温与心跳频率,并形成单独一项,上传实际数据,定位模块、语音模块与智能提示模块可以对遇难者的实际位置,与逃离方式作出一定的方案上指示,同时将实际遇难位置上传至线上终端,便于救援人员进行实际救援。

s:救援人员操作工序

救援人员根据线上终端获取到实际火灾场所,并在火灾区域的外部所设置的救援箱内佩戴上救援人员佩戴机构,根据语音模块、无线连接模块、定位模块、网络终端连接模块、显示模块、生命体测量模块、红外探测模块、智能提示模块与线上终端模块,识别到所有的生命体特征,确定遇难者的具体遇难区域,同时根据心跳频率及时安排医护人员针对火灾出口进行相应的救援安排,同时根据红外探测模块,确定救援路线中是否存在掉落的阻挡物,来通知遇难者及时改变疏散通道。

s:佩戴工序

在实际佩戴逃生人员佩戴机构与救援人员佩戴机构的过程中,将手腕直接插接到逃生人员佩戴机构或救援人员佩戴机构的内部,握住承托固定机构,并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逃生人员佩戴机构与救援人员佩戴机构通过第二预留型限位卡槽脱离转角支撑悬臂与第一防护型套管的束缚,第二弹性贴合松紧环与第二防滑型护边利用自身的弹性贴合在相关人员的手腕部,即可完成逃生人员佩戴机构或救援人员佩戴机构的实际佩戴。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逃生人员佩戴机构通过生命体测量模块检测遇难者的体温与心跳频率,并形成单独一项,上传实际数据,定位模块、语音模块与智能提示模块可以对遇难者的实际位置,与逃离方式作出一定的方案上指示,救援人员根据线上终端获取到实际火灾场所,并在火灾区域的外部所设置的救援箱内佩戴上救援人员佩戴机构,根据语音模块、无线连接模块、定位模块、网络终端连接模块、显示模块、生命体测量模块、红外探测模块、智能提示模块与线上终端模块,识别到所有的生命体特征,确定遇难者的具体遇难区域,相对提升了火灾救援的便捷性,更方便火灾救援人员争取最佳救援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顶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图2的a部结构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图2的b部结构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图2的c部结构放大图。

图6为本发明承托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1逃生人员佩戴机构、101第一弹性贴合松紧环、102第一防滑型护边、103第一预留型限位卡槽、104第一贴合型传感设备、105第一贴合型提示设备、2救援人员佩戴机构、21第二弹性贴合松紧环、22第二防滑型护边、23第二预留型限位卡槽、24第二贴合型传感设备、25第二贴合型提示设备、3限位型套环定位座机构、31椭圆形限位框座、32对应型外环限位板、33中置支撑垫层、34承托型分隔条、35第一支撑型衔接悬臂、36第二支撑型衔接悬臂、37环形衔接套筒、38螺栓连接支撑座、39侧向支撑悬臂、310折弯型限位悬臂、311转角支撑悬臂、312第一防护型套管、313第二防护型套管、314螺栓连接管段、4承托固定机构、41握持用限位套筒、42第一限位盘、43第二限位盘、44悬置支撑杆、45上位承托座、46螺栓连接定位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一种基于毫米波雷达的智能救援疏散装置及疏散系统,包括逃生人员佩戴机构1,逃生人员佩戴机构1的一侧安装有救援人员佩戴机构2,逃生人员佩戴机构1用于火灾救援时遇难者佩戴的设备,救援人员佩戴机构2用于火灾救援时救援者佩戴的设备,多个逃生人员佩戴机构1与至少一个救援人员佩戴机构2形成一套相对应的救援定位系统,逃生人员佩戴机构1与救援人员佩戴机构2的外壁均套接有限位型套环定位座机构3,逃生人员佩戴机构1与相邻的救援人员佩戴机构2之间均安装有承托固定机构4;逃生人员佩戴机构1与救援人员佩戴机构2所形成的救援定位系统使用毫米雷达检测的方式进行监察救援人员与遇难者;逃生人员佩戴机构1与救援人员佩戴机构2均包含语音模块、无线连接模块、定位模块、网络终端连接模块、显示模块、生命体测量模块、红外探测模块、智能提示模块与线上终端模块。

作为优选的,其中,逃生人员佩戴机构1包括第一弹性贴合松紧环101,第一弹性贴合松紧环101的两侧均安装有用于贴合皮肤的第一防滑型护边102,第一防滑型护边102的内壁开设有多个第一预留型限位卡槽103,且其数量至少为一个,第一弹性贴合松紧环101的内壁分别安装有第一贴合型传感设备104与第一贴合型提示设备105,语音模块、无线连接模块、定位模块、网络终端连接模块、显示模块、生命体测量模块、红外探测模块、智能提示模块与线上终端模块均安装在相应的第一贴合型传感设备104与第一贴合型提示设备105内部。

作为优选的,其中,救援人员佩戴机构2包括第二弹性贴合松紧环21,第二弹性贴合松紧环21的两侧均安装有用于贴合皮肤的第二防滑型护边22,第二防滑型护边22的内壁开设有第二预留型限位卡槽23,且其数量至少为一个,第二弹性贴合松紧环21的内壁分别安装有第二贴合型传感设备24与第二贴合型提示设备25,语音模块、无线连接模块、定位模块、网络终端连接模块、显示模块、生命体测量模块、红外探测模块、智能提示模块与线上终端模块均安装在相应的第一贴合型传感设备104与第一贴合型提示设备105内部。

作为优选的,其中,限位型套环定位座机构3包括椭圆形限位框座31,椭圆形限位框座31的外壁安装有防止其碰撞的对应型外环限位板32,椭圆形限位框座31的外壁中部安装有中置支撑垫层33,中置支撑垫层33的外壁中部安装有承托型分隔条34。

作为优选的,其中,椭圆形限位框座31的顶部通过螺栓安装有第一支撑型衔接悬臂35,第一支撑型衔接悬臂35的两侧均焊接有第二支撑型衔接悬臂36,第二支撑型衔接悬臂36远离第一支撑型衔接悬臂35的一端安装有环形衔接套筒37,环形衔接套筒37的一端安装有用于固定整体的螺栓连接支撑座38,限位型套环定位座机构3呈悬空状固定在救援时所预先配置的救援箱内,且其救援箱可设置为移动式与固定式。

作为优选的,其中,椭圆形限位框座31的内壁固定有侧向支撑悬臂39,侧向支撑悬臂39的两端均连接有折弯型限位悬臂310,折弯型限位悬臂310的一端固定有转角支撑悬臂311,转角支撑悬臂311的一端固定有第一防护型套管312,折弯型限位悬臂310的外壁固定有第二防护型套管313,侧向支撑悬臂39的两端均固定有螺栓连接管段314。

作为优选的,其中,承托固定机构4包括握持用限位套筒41,握持用限位套筒41的两侧分别安装有用于分隔的第一限位盘42与第二限位盘43,握持用限位套筒41的顶部中部固定有悬置支撑杆44,悬置支撑杆44的顶部连接有用于悬置安装的上位承托座45,相邻的悬置支撑杆44与上位承托座45之间均螺纹连接有螺栓连接定位盘46。

一种基于毫米波雷达的智能救援疏散装置的疏散系统,

s1:救援设备预制

根据场地的常用使用区域与非常用使用区域设置多个固定的定点救援箱,固定救援箱通过箱体自身预埋固定在墙体内,移动时救援箱可以根据不同住户的使用频率区域进行实际摆放,同时每个救援箱的内部可放置多套本发明。

s2:遇难者操作工序

在实际救援的过程中,遇难者第一时间佩戴上逃生人员佩戴机构1,逃生人员佩戴机构1通过生命体测量模块检测遇难者的体温与心跳频率,并形成单独一项,上传实际数据,定位模块、语音模块与智能提示模块可以对遇难者的实际位置,与逃离方式作出一定的方案上指示,同时将实际遇难位置上传至线上终端,便于救援人员进行实际救援。

s3:救援人员操作工序

救援人员根据线上终端获取到实际火灾场所,并在火灾区域的外部所设置的救援箱内佩戴上救援人员佩戴机构2,根据语音模块、无线连接模块、定位模块、网络终端连接模块、显示模块、生命体测量模块、红外探测模块、智能提示模块与线上终端模块,识别到所有的生命体特征,确定遇难者的具体遇难区域,同时根据心跳频率及时安排医护人员针对火灾出口进行相应的救援安排,同时根据红外探测模块,确定救援路线中是否存在掉落的阻挡物,来通知遇难者及时改变疏散通道。

s3:佩戴工序

在实际佩戴逃生人员佩戴机构1与救援人员佩戴机构2的过程中,将手腕直接插接到逃生人员佩戴机构1或救援人员佩戴机构2的内部,握住承托固定机构4,并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逃生人员佩戴机构1与救援人员佩戴机构2通过第二预留型限位卡槽23脱离转角支撑悬臂311与第一防护型套管312的束缚,第二弹性贴合松紧环21与第二防滑型护边22利用自身的弹性贴合在相关人员的手腕部,即可完成逃生人员佩戴机构1或救援人员佩戴机构2的实际佩戴。

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也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可以是直接相连,“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其次:本发明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发明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