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类竖井空间用救生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601852发布日期:2022-01-22 11:27阅读:76来源:国知局
一种类竖井空间用救生舱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救生舱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类竖井空间用救生舱。


背景技术:

2.竖井是一种洞壁呈竖直的并状管道,在修建地下通道时用于对地下通道进行通风,且地下通道修建时可以通过竖井将泥土排放到地面上,地下通道修建完成后,工作人员通过竖井可较为方便地对地下通道进行维修。
3.当竖井的井口的封闭出现失误,行人可能会从竖井的井口掉到竖井内,在进行营救时,通常通过一根带有环状绳索的吊杆,将绳索套设在人体的腋下,通过吊杆以及绳索的配合将被困人员从竖井内拉出,然而对于深度较深,且直径较小的竖井中的被困人员进行营救时,将环状的绳索套设在被困人员身上较为困难,进而使得对小直径大深度竖井中的被困人员的营救较为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对失陷在直径较小但是深度较深的竖井内的被困人员的救援较为困难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类竖井空间用救生舱。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类竖井空间用救生舱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类竖井空间用救生舱,包括呈弧形的安装板和提升机构,所述安装板上侧滑移安装有两根呈弧形的支撑臂,所述支撑臂的轴线与所述安装板的轴线平行,所述安装板设置有用于推动所述支撑臂滑移的第一驱动机构,所述安装板的下侧设置有可开合的用于对人体下半身进行支撑的托板,所述安装板设置有用于推动所述托板展开的第二驱动机构,所述提升机构与所述安装板连接且用于提升所述安装板。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竖井中失陷人员进行营救时,首先将提升机构安装在竖井上方的地面上,然后通过提升机构及吊索之间的配合将安装板及其上机构下放至竖井内,待安装板插入到待营救人员背部与竖井井壁之间的合适位置时,通过第一驱动机构推动两根支撑臂滑移从待营救人员腋下伸出对待营救人员上半身进行支撑,然后通过第二驱动机构将托板展开托住待营救人员的臀部,对待营救人员的下半身进行支撑,然后通过提升机构将安装板及待营救人员一同从竖井中拉出,对失陷在竖井中的待营救人员进行营救时,可较为方便地对待营救人员进行支撑,进而使得营救人员在对直径较小的竖井中的待救援人员进行营救时较为方便,营救较为迅速,降低了营救难度。
7.可选的,所述安装板包括呈弧形的上板和翼板,所述上板和所述翼板相互同轴,所述上板设置有若干导杆,所述导杆的一端穿过所述翼板且与所述翼板滑移配合,所述托板设置在所述翼板上,所述上板安装有吊杆,所述吊杆的长度方向与所述上板的轴线平行,所述吊杆与所述提升机构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安装在所述上板上,所述吊杆滑移安装有拉杆,所述拉杆与所述吊杆平行,所述拉杆与所述翼板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安装在所述翼板上,所述拉杆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吊杆进行固定的固定机构。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板分为上板和翼板后,针对不同身高的人们,营救人员可通过调节拉杆的长度进而调节翼板与上板之间的距离以适配不同身高的人们,增加了适用性。
9.可选的,所述上板沿其弧线方向的两侧壁上均开设有滑移槽,所述支撑臂配合滑移安装在所述滑移槽中,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转动安装在所述上板内的若干摩擦轮,所有所述摩擦轮的轴线均与所述上板的轴线平行,所有所述摩擦轮沿所述上板的弧线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支撑臂沿其长度方向的侧壁上铺设有橡胶层,所述支撑臂的长度方向的一侧壁上的橡胶层抵紧所述摩擦轮侧壁,所有所述摩擦轮上均同轴安装有驱动齿轮,相邻的两个所述驱动齿轮之间通过惰轮传动连接,两行驱动齿轮之间转动安装有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所述主动齿轮一侧的所述驱动齿轮啮合,所述主动齿轮与另一侧的所述驱动齿轮通过惰轮啮合,所述上板设置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主动齿轮同轴连接。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电机通过主动齿轮带动驱动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驱动齿轮带动摩擦轮转动推动支撑臂滑移,同时铺设在支撑臂上的橡胶层使得支撑臂伸出时不易对人体造成伤害,且橡胶层增加了摩擦轮与支撑臂之间的摩擦力,使得摩擦轮在推动橡胶层移动时更加不易打滑,且在驱动电机停止时,通过多个摩擦轮及驱动齿轮对驱动电机进行制动,使得驱动电机在停止时不易因为惯性继续推动支撑臂滑移,使得支撑臂的定位精度较高,同时当支撑臂伸出时与人体发生干涉时,受到人体的阻力后,支撑臂与摩擦轮之间会出现打滑现象,进而使得支撑臂不会强制伸出对人体造成伤害。
11.可选的,所述托板转动安装在所述翼板上,所述托板的转动轴线呈水平,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竖直转动安装在所述翼板上的若干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塞杆上安装有推块,所述推块背离所述气缸的一侧壁开设有卯接槽,所述卯接槽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将所述推块贯穿,所述托板的上端设置有与所述卯接槽相配合的推杆,所述推杆转动配合卡设在所述卯接槽中。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托板通过气缸启动进行转动,转动速度较快,可以对被困人员进行较为及时的支撑,且在同体积的驱动源中,气缸的支撑力较大,且结构较为简单,不易出现故障的同时,对人体的支撑效果较好,托板不易因为人体重力反向转动。
13.可选的,所述滑移槽朝向所述翼板的一侧壁上设置有导轨,所述导轨的横截面呈三角形状,所述导轨呈弧形且沿所述滑移槽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支撑臂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导轨相配合而的导槽,所述导轨滑移安装在所述导槽中,所述支撑臂背离所述摩擦轮的一侧壁上沿所述支撑臂的长度方向间隔转动安装有若干滚珠,所述滚珠与所述滑移槽的侧壁抵接,所述滑移槽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安装有相互配合的激光发射器和光敏传感器,所述激光发射器和所述光敏传感器分别位于所述滚珠的两侧,所述提升机构设置有计数器和警报灯,所述光敏传感器与所述计数器连接,所述警报灯与所述计数器连接。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臂在滑移时,通过导轨和滚珠之间的配合,使得摩擦轮推动支撑臂滑移时支撑臂不易出现偏移现象,且由于导轨呈三角形状,使得导轨和支撑臂之间的摩擦力较小,支撑臂通过滚珠与滑移槽侧壁接触,使得支撑臂侧壁上的橡胶层不易支撑臂的滑移产生干扰,同时通过光敏传感器和激光发射器之间的配合对从滑移槽中滚出的滚珠进行计数,在最后一列滚珠从滑移槽中滚出时点亮警报灯,使得救援人员在操作
时不易对支撑臂进行过度滑移导致支撑臂从滑移槽中脱离。
15.可选的,所述托板位于所述托板转动轴下侧的一端的端面贯穿开设有与人体臀部相配合的通孔,所述托板安装有两块柔性挡板,所述柔性挡板分别将两个所述通孔一一对应覆盖,所述翼板的凹陷弧形面上铺设有橡胶层。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翼板上的橡胶层用于进行缓冲,使得翼板及支撑臂在插入到被困人员与竖井侧壁之间不易对被困人员造成伤害,同时通过柔性挡板对人体的臀部进行支撑,由于人体的臀部陷入到通孔中,使得人体不易从托板上滑落,且由于托板转动展开时,托板与人体臀部之间通过柔性挡板进行接触,托板展开时不易对被困人员的臀部产生伤害。
17.可选的,所述提升机构包括安装在地面上的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滑轮组,所述支撑架上安装有与所述滑轮组传动连接的提升电机,所述吊杆通过拉索与所述滑轮组连接,所述计数器和所述警报灯均安装在所述支撑架上,所述吊杆侧壁设置有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上滑移安装有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背离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一端面上转动安装有滚珠,所述翼板和所述上板的弧形凸起面上也均转动安装有若干滚珠,所述第一支撑杆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支撑杆进行固定的固定件,所述第一支撑杆上设置有滑轨,所述滑轨的长度方向沿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滑轨上滑移安装有滑块,所述滑块上转动安装有安装杆,所述安装杆上安装有摄像头,所述摄像头集成有语音模块,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与所述摄像头连接的显示屏及与所述语音模块连接的通话件。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进行营救时,营救人员通过摄像头可较为清晰地观察到竖井内的状况,以便顺应实际情况调整上板及翼板的位置,且营救人员可以通过通话件与被困人员聊天以缓解被困人员的焦躁情绪,提高营救的成功率,且在下放上板和翼板之前,移动第二支撑杆将第二支撑杆和第一支撑杆的总长度调节至合适长度,然后再下放上板和翼板,通过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支撑使得上板和翼板在下放时不易出现倾斜,翼板和上板可较为轻松地插入到人体和竖井侧壁之间,同时通过第二支撑杆上的滚珠及翼板、上板上的滚珠与竖井侧壁至今的滚动配合,使得上板、翼板及第二支撑杆在下放时与竖井侧壁之间的摩擦力较小,上板和翼板在下放时不易与竖井侧壁之间发生卡死现象。
19.可选的,所述滑轨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外侧壁上,所述第一支撑杆远离所述吊杆的一端同轴开设有与所述第二支撑杆配合的滑移孔,所述第二支撑杆滑移安装在所述滑移孔中,所述滑移孔的孔壁沿所述滑移孔的轴线周向间隔开设有若干卡槽,所述卡槽位于所述滑轨中,所述第二支撑杆侧壁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件包括所述固定孔内滑移安装的与所述卡槽配合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与所述卡槽的槽底之间设置有固定弹簧,所述固定板背离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端的端面呈劣弧状凸起,所述固定板呈劣弧状凸起的一端嵌设在所述卡槽中,所述第二支撑杆和所述滑移孔的孔底之间设置有支撑弹簧,所述支撑弹簧的两端分别抵紧所述滑移孔的孔底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一端面。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调节第二支撑杆时,首先转动第二支撑杆,使得固定板在卡槽侧壁的作用下收缩进固定孔内,然后再滑移第二支撑杆至合适位置后,转动第二支撑杆使得固定板在固定弹簧的作用下滑移嵌设进卡槽中,第二支撑杆的固定和接触固定较为方便,同时通过支撑弹簧对第二支撑杆进行辅助支撑以减小固定板的载荷,使得固定板不易出现损坏。
21.可选的,所述翼板沿其轴线方向的一端面上开设有减负槽,所述减负槽沿所述翼板的轴线方向将所述翼板贯穿,所述减负槽中安装有活塞,所述导杆穿过所述活塞且与所述活塞滑移配合。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负槽用于减轻翼板的重量,同时通过活塞与导杆的滑移配合对翼板的移动进行限位。
23.可选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安装在所述活塞上的安装块,所述拉杆转动安装在所述安装块上,所述拉杆的一端同轴穿入所述吊杆中且与所述吊杆螺纹配合,所述安装块设置有固定电机,所述固定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吊杆的一端同轴连接。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拉杆与吊杆之间通过螺纹连接,使得拉杆和吊杆之间的连接较为稳固,同时通过固定电机带动拉杆转动的方式带动翼板移动,翼板的移动精度较高,进而使得翼板移动后托板与人体臀部的适配度较高。
2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对失陷在竖井中的待营救人员进行营救时,可较为方便地对待营救人员进行支撑,进而使得营救人员在对直径较小的竖井中的待救援人员进行营救时较为方便,营救较为迅速,降低了营救难度。;2.驱动电机通过主动齿轮带动驱动齿轮转动,进而通过驱动齿轮带动摩擦轮转动推动支撑臂滑移,同时铺设在支撑臂上的橡胶层使得支撑臂伸出时不易对人体造成伤害,且橡胶层增加了摩擦轮与支撑臂之间的摩擦力,使得摩擦轮在推动橡胶层移动时更加不易打滑,且在驱动电机停止时,通过多个摩擦轮及驱动齿轮对驱动电机进行制动,使得驱动电机在停止时不易因为惯性继续推动支撑臂滑移,使得支撑臂的定位精度较高,同时当支撑臂伸出时与人体发生干涉时,受到人体的阻力后,支撑臂与摩擦轮之间会出现打滑现象,进而使得支撑臂不会强制伸出对人体造成伤害;3.托板通过气缸启动进行转动,转动速度较快,可以对被困人员进行较为及时的支撑,且在同体积的驱动源中,气缸的支撑力较大,且结构较为简单,不易出现故障的同时,对人体的支撑效果较好,托板不易因为人体重力反向转动。
附图说明
26.图1是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气管未示出。
27.图2是本技术的上板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将上板剖切。
28.图3是本技术的翼板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将翼板剖切。
29.图4是图1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30.图5是本技术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将第一支撑杆、第二支撑杆及滑轨剖切附图标记:1、安装板;2、上板;21、滑移槽;22、支撑臂;221、导槽;23、导杆;24、吊杆;25、拉杆;26、导轨;27、激光发射器;28、光敏传感器;3、翼板;31、托板;311、分板;312、通孔;313、柔性挡板;314、推杆;32、减负槽;33、活塞;4、第一驱动机构;41、摩擦轮;42、转轴;43、驱动齿轮;44、惰轮;45、主动齿轮;46、驱动电机;5、提升机构;51、支撑架;511、计数器;512、警报灯;513、气泵;514、显示屏;515、通话件;52、滑轮组;53、提升电机;54、拉索;6、固定机构;61、安装块;62、固定电机;7、第二驱动机构;71、气缸;72、推块;721、卯接槽;8、第一
支撑杆;81、第二支撑杆;811、固定孔;82、固定件;821、固定板;822、固定弹簧;83、滑移孔;84、卡槽;85、支撑弹簧;86、滑轨;87、滑块;871、安装杆;872、摄像头;873、语音模块;9、滚珠;10、橡胶层。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类竖井空间用救生舱,参照图1,包括安装板1和提升机构5,安装板1包括呈弧形的且相互连接的上板2和翼板3,上板2和翼板3的圆心角均设置为144
°
,上板2和翼板3的轴线同轴且均呈竖直。提升机构5包括一个支撑架51、一个滑轮组52和一个提升电机53,支撑架51固定安装在竖井正上方,滑轮组52和提升电机53均固定安装在支撑架51上,滑轮组52通过吊索与上板2固定连接,通过提升机构5带动滑轮组52的滚轮转动进而通过吊索带动安装板1上升或者下降。
33.参照图1和图2,上板2的弧线方向的一端面开设有滑移槽21,滑移槽21的槽深方向呈水平且沿上板2的弧线方向设置,滑移槽21将上板2贯穿。圆心角设置为144
°
的上板2和翼板3与人体较为符合人体工程学,使得被困人员在被救援时感觉较为舒适且对被困人员的支撑效果较好。
34.参照图1和图2,滑移槽21下方的侧壁上一体设置导轨26,导轨26的横截面呈三角形状,且导轨26的顶部呈圆角状,导轨26的长度方向沿上板2的弧线方向设置。滑移槽21中滑移安装有两根呈弧形的支撑臂22,支撑臂22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导轨26滑移配合的导槽221,导槽221的长度方向沿支撑臂22的长度方向设置且导槽22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将支撑臂2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贯穿。支撑臂22通过导轨26和导槽221之间的配合滑移安装在滑移槽21中。
35.参照图1和图2,两根支撑臂22分别位于滑移槽21的两端处,上板2设置有第一驱动机构4,第一驱动机构4包括若干橡胶制作的摩擦轮41,摩擦轮41通过转轴42转动安装在上板2中。支撑臂22的两端面及侧壁上均铺设有橡胶层10,导槽221将橡胶层10贯穿,摩擦轮41的侧壁贴合抵紧支撑臂22弧形内凹一侧壁上的橡胶层10。
36.参照图1和图2,转轴42上同轴固定安装有驱动齿轮43,所有摩擦轮41均沿上板2的弧线间隔设置,且相邻的两个驱动齿轮43之间通过惰轮44连接。位于中间的一个驱动齿轮43作为主动齿轮45,第一驱动机构4还包括上板2中固定安装的驱动电机46,驱动电机46的输出轴与主动齿轮45同轴固定连接,通过主动齿轮45带动位于主动齿轮45两侧的驱动齿轮43及摩擦轮41反向转动进而将两根支撑臂22从上板2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推出。
37.参照图1和图2,支撑臂22上的橡胶层10和由橡胶制成的摩擦轮41之间的摩擦力较大,且当支撑臂22从人体腋下穿过时,包覆在支撑臂22上的橡胶层10使得支撑臂22伸出时不易对人体造成损害。在支撑臂22背离摩擦轮41的一侧壁上沿支撑臂22的长度方向间隔转动安装有若干滚珠9,滚珠9穿过橡胶层10与滑移槽21侧壁抵接。通过滚珠9与滑移槽21的侧壁之间的滚动配合,使得支撑臂22在滑移时较为顺畅。
38.参照图1和图2,在滑移槽21的两个端口处的上板2上均固定安装有一个激光发射器27和一个光敏传感器28,激光发射器27朝向光敏传感器28发射激光,当支撑臂22进行滑移时,支撑臂22上的滚珠9从光敏传感器28和激光发射器27之间穿过,在支撑架51上固定安
装有计数器511和警报灯512,警报灯512和计数器511连接,计数器511和光敏传感器28连接,通过激光发射器27、光敏传感器28和计数器511之间的配合对滚珠9进行计数,进而量取支撑臂22的滑移长度,当支撑臂22上的最后一个滚珠9从光敏传感器28和激光发射器27之间穿过时,警报灯512点亮。
39.参照图1和图3,上板2长度方向的两侧的下端面上沿上板2的弧线方向均间隔固定安装有两根呈竖直的导杆23。翼板3位于上板2正下方,翼板3的顶壁贯穿开设有减负槽32,减负槽32的横截面与翼板3的横截面呈数学意义上的相似。减负槽32内固定安装有呈水平的活塞33,四根导杆23均穿入到减负槽32内且滑移穿过活塞33。上板2上固定安装有一根呈竖直的吊杆24,吊杆24的下端穿过上板2,吊杆24的下端同轴螺纹安装有拉杆25,活塞33的中部固定安装有安装块61,安装块61上固定安装有固定电机62,固定电机62的输出轴与拉杆25同轴固定连接。通过固定电机62带动拉杆25转动进而带动翼板3滑移。
40.参照图3和图4,翼板3位于活塞33下方处设置有托板31,托板31包括两块分板311,两块分板311均竖直转动安装在翼板3上,分板311上贯穿开设有与人体臀部相配合的通孔312,分板311上还固定铺设有柔性材料制成的柔性挡板313将通孔312封闭。分板311的上端一体设置有一根呈水平的推杆314。翼板3上竖直转动安装有两个气缸71,两个气缸71的活塞33杆上均固定安装有推块72,推块72背离气缸71的一端开设有与推杆314配合的卯接槽721,卯接槽721的水平两端将推块72的相对两侧壁贯穿,两根推杆314分别一一对应转动嵌设在两个卯接槽721中。
41.参照图1和图3,支撑架51上固定安装有气泵513,气泵513通过气管对两个气缸71供气。
42.参照图1和图5,在吊杆24距离上板240厘米处的侧壁上水平固定安装有一根第一支撑杆8,第一支撑杆8朝向上板2的轴线方向延伸。第一支撑杆8的侧壁下方固定安装有滑轨86,滑轨86呈燕尾状且滑轨86沿第一支撑杆8的长度方向设置。滑轨86上配合滑移安装有滑块87,滑块87通过螺栓与滑轨86进行固定,滑块87上竖直转动安装有安装杆871,安装杆871通过螺栓与滑块87进行固定,安装杆871上固定安装有集成语音模块873的摄像头872,在支撑架51上固定安装有显示屏514,摄像头872与显示屏514连接,通过摄像头872将竖井内的情况较直观地展示在显示屏514上,以便于救援人员调节上板2和翼板3的位置。
43.参照图5,第一支撑杆8背离吊杆24的一端面上同轴开设有滑移孔83,滑移孔83中配合滑移安装有第二支撑杆81。第一支撑杆8设置有固定件82,固定件82包括固定弹簧822和固定板821。第二支撑杆81的侧壁开设有固定孔811,固定板821配合径向滑移安装在固定孔811中,固定弹簧822位于固定板821和固定孔811的孔底之间且固定弹簧822的两端分别抵紧固定板821和固定孔811的孔底。
44.参照图5,滑移孔83的侧壁沿第一支撑杆8的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若干与固定板821滑移配合的卡槽84,两个相邻的卡槽84的间距设置为0.5厘米。固定板821背离第二支撑杆81的一端面呈劣弧状凸起,卡槽84的横截面也呈与固定板821相配合的劣弧状,滑移及转动第二支撑杆81至固定孔811与任一卡槽84对应时,固定板821从固定孔811中弹出,固定板821的圆弧状的一端滑移嵌设在卡槽84中完成对第二支撑杆81的固定。
45.参照图5,在第二支撑杆81和滑移孔83的孔底之间还设置有支撑弹簧85,支撑弹簧85的了两端分别抵紧滑移孔83的孔底和第二支撑杆81的一端面,通过支撑弹簧85对第二支
撑杆81进行支撑,减小固定板821的负载。
46.参照图1和图5,在下放安装板1前,首先将第二支撑杆81调节至合适位置,通过第一支撑杆8和第二支撑杆81对安装板1进行支撑,使得安装板1在下放时不易倾斜。同时在第二支撑杆81背离第一支撑杆8的一端面上转动安装有滚珠9,在上板2和翼板3的圆弧状凸起的一侧壁上也转动安装有若干组滚珠9,通过三者上的滚珠9之间的配合,使得上板2、翼板3及第二支撑杆81在下放时不易与竖井侧壁之间发生卡死。
47.本技术实施例一种类竖井空间用救生舱的实施原理为:对失陷在竖井中的被困人员进行营救时,首先将安装架架设在竖井正上方,然后根据竖井的尺寸将第二支撑杆81调节至合适位置后,启动提升电机53带动滑轮组52及安装板1下降至竖井中,将安装板1插入到人体与竖井侧壁之间,根据摄像头872观察人体具体位置后,将上板2调节至合适位置后,启动驱动电机46带动主动齿轮45转动,进而带动从动齿轮及摩擦轮41转动推动两根支撑臂22从上板2中滑出,支撑臂22穿过人体腋下对人体上半身进行支撑,然后启动固定电机62带动拉杆25转动带动翼板3移动至合适位置后,启动气缸71推动托板31转动托住人体臀部对人体的下半身进行支撑后,启动提升电机53将安装板1及人体一同从竖井中拉出。
48.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