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缓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44469发布日期:2022-01-12 03:03阅读:364来源:国知局
一种缓降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缓降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缓降器。


背景技术:

2.缓降器由挂钩(或吊环)、吊带、绳索及速度控制等组成,是一种可使人沿(随)绳(带)缓慢下降的安全营救装置。它可用专用安装器具安装在建筑物窗口、阳台或楼房平顶等处,也可安装在举高消防车上,营救处于高层建筑物火场上的受难人员。传统的缓降器制作成本高、易坏、且绝大多数存在结构复杂,使用起来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缓降器,达到便于使用的目的。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缓降器,包括缓降器外壳和缓降机构,所述缓降机构包括有钢丝绳、滑轮、转动轮盘、第一转动轴、第一转动齿轮、第二转动齿轮、第二转动轴、第三转动齿轮、第三转动轴、阻尼转盘、第一阻尼块、第二阻尼块和第三阻尼块,所述缓降器外壳的底部与缓降器底板的顶部通过紧固螺栓连接,所述缓降器底板的右侧开设有挂钩连接孔。
5.优选的,所述缓降器外壳的左侧开设有通孔,所述滑轮固定安装在通孔的内壁,所述钢丝绳的一端穿过滑轮缠绕在转动轮盘的外表面。
6.优选的,所述第一转动轴的的底端通过转轴座a与缓降器外壳的底部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轴的顶端依次贯穿转动轮盘的内壁、第一转动齿轮的内壁并延伸至第一转动齿轮的顶部上方,所述第一转动轴的顶端与贯穿转动轮盘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动轴的顶端与贯穿第一转动齿轮的内壁固定连接。
7.优选的,所述第二转动轴的底端通过转动轴b与缓降器外壳的底部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转动轴的顶端依次贯穿第二转动齿轮的内壁、阻尼转盘的底部并延伸至阻尼转盘的顶部上方,所述第二转动轴的顶端与贯穿第二转动齿轮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动轴的顶端与贯穿阻尼转盘的底部所形成的通孔内壁活动连接。
8.优选的,所述第三转动轴的底端通过转轴座c与缓降器外壳的底部内壁转动连接,所述第三转动轴的顶端依次贯穿第三转动齿轮的内壁、阻尼转盘的底部并延伸至阻尼转盘的顶部上方,所述第三转动轴的顶端与贯穿第三转动齿轮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转动轴的顶端与贯穿阻尼转盘的底部所形成的通孔内壁活动连接。
9.优选的,所述第一转动齿轮与第二转动齿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二转动齿轮与第三转动齿轮啮合连接,所述阻尼转盘的外壁与缓降器外壳的内壁固定安装。
10.优选的,所述第一阻尼块的顶部与阻尼转盘的底部固定安装,所述第一阻尼块的底部与第一转动齿轮外表面紧密接触,所述第二阻尼块的顶部与阻尼转盘的底部固定安装,所述第二阻尼块的底部与第二转动齿轮外表面紧密接触,所述第三阻尼块的顶部与阻尼转盘的底部固定安装,所述第三阻尼块的底部与第三转动齿轮外表面紧密接触。
1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缓降器。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2.(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缓降器底板,在缓降器底板开设有挂钩连接孔,便于将挂钩固定套设在挂钩连接孔上,通过使用紧固螺栓,可以将缓降器外壳与缓降器底板进行固定安装也可以进行拆卸,达到了便于使用的效果。
13.(2)、本实用新型通过当使用者使用的时候,拉动钢丝绳,钢丝绳移动带动第一转动轴转动,第一转动轴带动转动轮盘、第一转动齿轮转动,第一转动齿轮带动第二转动齿轮转动,第二转动齿轮带动第二转动轴转动,第二转动轴带动第三转动齿轮,第三转动齿轮带动第三转动轴,从而达到了下降的目的,通过使用第一阻尼块、第二阻尼块和第三阻尼块,起到摩擦作用,起到自动减速的效果。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缓降器主视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缓降器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缓降器底板结构视图;
17.图中:1缓降器外壳、2缓降器底板、3紧固螺栓、31挂钩连接孔、4缓降机构、401钢丝绳、402滑轮、403转动轮盘、404第一转动轴、405第一转动齿轮、406第二转动齿轮、407第二转动轴、408第三转动齿轮、409第三转动轴、410阻尼转盘、411第一阻尼块、412第二阻尼块、413第三阻尼块。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9.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2.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缓降器,包括缓降器外壳1和缓
降机构4,缓降机构4包括有钢丝绳401、滑轮402、转动轮盘403、第一转动轴404、第一转动齿轮405、第二转动齿轮406、第二转动轴407、第三转动齿轮408、第三转动轴409、阻尼转盘410、第一阻尼块411、第二阻尼块412和第三阻尼块413,缓降器外壳1的底部与缓降器底板2的顶部通过紧固螺栓3连接,缓降器底板2的右侧开设有挂钩连接孔31,通过设置缓降器底板2,在缓降器底板2开设有挂钩连接孔31,便于将挂钩固定套设在挂钩连接孔31上,通过使用紧固螺栓3,可以将缓降器外壳1与缓降器底板2进行固定安装也可以进行拆卸,达到了便于使用的效果,缓降器外壳1的左侧开设有通孔,滑轮402固定安装在通孔的内壁,钢丝绳401的一端穿过滑轮402缠绕在转动轮盘403的外表面,第一转动轴404的的底端通过转轴座a与缓降器外壳1的底部内壁转动连接,第一转动轴404的顶端依次贯穿转动轮盘403的内壁、第一转动齿轮405的内壁并延伸至第一转动齿轮405的顶部上方,第一转动轴404的顶端与贯穿转动轮盘403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一转动轴404的顶端与贯穿第一转动齿轮405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二转动轴407的底端通过转动轴b与缓降器外壳1的底部内壁转动连接,第二转动轴407的顶端依次贯穿第二转动齿轮406的内壁、阻尼转盘410的底部并延伸至阻尼转盘410的顶部上方,第二转动轴407的顶端与贯穿第二转动齿轮406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二转动轴407的顶端与贯穿阻尼转盘410的底部所形成的通孔内壁活动连接,第三转动轴409的底端通过转轴座c与缓降器外壳1的底部内壁转动连接,第三转动轴409的顶端依次贯穿第三转动齿轮408的内壁、阻尼转盘410的底部并延伸至阻尼转盘410的顶部上方,第三转动轴409的顶端与贯穿第三转动齿轮408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三转动轴409的顶端与贯穿阻尼转盘410的底部所形成的通孔内壁活动连接,第一转动齿轮405与第二转动齿轮406啮合连接,第二转动齿轮406与第三转动齿轮408啮合连接,阻尼转盘410的外壁与缓降器外壳1的内壁固定安装,第一阻尼块411的顶部与阻尼转盘410的底部固定安装,第一阻尼块411的底部与第一转动齿轮405外表面紧密接触,第二阻尼块412的顶部与阻尼转盘410的底部固定安装,第二阻尼块412的底部与第二转动齿轮406外表面紧密接触,第三阻尼块413的顶部与阻尼转盘410的底部固定安装,第三阻尼块413的底部与第三转动齿轮408外表面紧密接触,通过当使用者使用的时候,拉动钢丝绳401,钢丝绳401移动带动第一转动轴404转动,第一转动轴404带动转动轮盘403、第一转动齿轮405转动,第一转动齿轮405带动第二转动齿轮406转动,第二转动齿轮406带动第二转动轴407转动,第二转动轴407带动第三转动齿轮408,第三转动齿轮408带动第三转动轴409,从而达到了下降的目的,通过使用第一阻尼块411、第二阻尼块412和第三阻尼块413,起到摩擦作用,起到自动减速的效果。
23.在使用时,当使用者使用的时候,拉动钢丝绳401,钢丝绳401移动带动第一转动轴404转动,第一转动轴404带动转动轮盘403、第一转动齿轮405转动,第一转动齿轮405带动第二转动齿轮406转动,第二转动齿轮406带动第二转动轴407转动,第二转动轴407带动第三转动齿轮408,第三转动齿轮408带动第三转动轴409,从而达到了下降的目的,通过使用第一阻尼块411、第二阻尼块412和第三阻尼块413,起到摩擦作用,起到自动减速的作用,进而起到缓降的目的。
24.综上可得,通过设置缓降器底板2,在缓降器底板2开设有挂钩连接孔31,便于将挂钩固定套设在挂钩连接孔31上,通过使用紧固螺栓3,可以将缓降器外壳1与缓降器底板2进行固定安装也可以进行拆卸,达到了便于使用的效果。
25.通过当使用者使用的时候,拉动钢丝绳401,钢丝绳401移动带动第一转动轴404转
动,第一转动轴404带动转动轮盘403、第一转动齿轮405转动,第一转动齿轮405带动第二转动齿轮406转动,第二转动齿轮406带动第二转动轴407转动,第二转动轴407带动第三转动齿轮408,第三转动齿轮408带动第三转动轴409,从而达到了下降的目的,通过使用第一阻尼块411、第二阻尼块412和第三阻尼块413,起到摩擦作用,起到自动减速的效果。
2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27.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