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充气膜式紧急避难舱及紧急避难方法

文档序号:31416064发布日期:2022-09-03 14:56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1.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膜式紧急避难舱及紧急避难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日趋频繁,人类广泛深入地使用能源,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各种火灾事故频发,对人民财产和人身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其中建筑物火灾是最常见的火灾类型,而高层火灾的消防处置则更加棘手,高层消防在全世界都是一大难题。
3.目前的常规火灾救援主要依靠水枪喷水降温灭火。在我国,10层以上为高层,40层以上超过100米为超高层,一旦发生较大火灾,灭火工作极其困难。首先供水难度极大;一是固定消防设施完好率和可靠性难以保障,从消防固定供水系统调研摸底情况看,消防设施完好率在70%左右,同时受施工技术、材料选用及日常维保管理等因素影响,供水系统运行中发生故障、甚至难以启用概率更高,导致灭火救援中无法放心使用,必须考虑铺设临时移动供水线路;二是移动供水线路建立难,当前绝大多数超高层建筑、商用高层建筑均外覆玻璃幕墙,高层建筑公共走道开窗数量少,底部设有裙房等,导致建筑外部缺少水带铺设面,而内部沿楼梯缝隙或楼梯蜿蜒铺设水带,不仅受楼梯形式限制较多,而且需耗费大量人力,难以快速展开;三是移动供水能力有限,受当前科技水平限制,消防车泵供水高度有限。其次,高层住宅结构复杂,大面积火灾往往导致几十上百个房间着火,只能逐个扑灭,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应对高层住宅起火除了消防员进入现场扑灭以外还有举高消防车以及直升机,但目前举高消防车大多为50米以下,面对较高楼层起火时用处太小,而且有架设场地的限制。消防直升机我国数量稀少,大多数中小城市的消防部门没有配备。
4.建筑物失火时室内火场温度较高、烟气浓度大,而外墙外侧往往温度较低、空气流通,在建筑物失火并缺乏快速有效的灭火救援情况下,临时快速在外墙外侧开辟一个紧急避难区域来安置受困人员,受困人员可通过紧急避难区域实施自救,或等待后续救援不失为一个合适合理的处置方法,有利于提高救援成功率,当前由于缺乏相应的设置,尚不能在外墙的外侧设置避难区域,建筑物发生火灾后,被困于建筑物内的人员的避难逃生仍较为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充气膜式紧急避难舱,解决现有技术中建筑物发生火灾被困其中的人员难以自救或逃生的技术缺陷。
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充气膜式紧急避难舱,包括舱体、舱体连接带、第一连接环、快速扣和第一连接带,舱体包括结构相同的充气柱、第一充气环、第二充气环、第一布面和第二布面,充气柱包括保护层和充气层,保护层由防火耐磨材质制成,充气层设置于保护层内并且由膜材质制成,充气柱的数量为多个,并且充气柱的充气层两端分别与第一充气环和第二充气环的充气层相通,充气柱的保护层两端分别与第一
充气环和第二充气环的保护层固定连接,第一布面和第二布面均由防火耐磨材质制成,第一布面的边沿与第二充气环的保护层连接,第二布面的顶端和底端分别与第一充气环和第二充气环的保护层连接并且第二布面与所有的充气柱的保护层连接,第二充气环上设置有充气口用于在使用前向充气柱、第一充气环和第二充气环的充气层内充入气体;舱体连接带的数量是一根以上,舱体连接带由防火耐磨材质制成,并且舱体连接带的一端与第一充气环的保护层连接;第一连接环与舱体连接带远离舱体的一端连接;快速扣用于在使用时快速的扣在固定物上;第一连接带由防火耐磨材质制成并且其一端与快速扣连接,第一连接带的另一端穿过第一连接环并折回后设置缓降器,在使用状态下由缓降器缓慢释放第一连接带,使舱体相对快速扣缓慢下降。本发明在使用时,向舱体的充气层内充入气体,使舱体撑起成为可容纳避难人员的空间,快速扣在使用时扣在固定物上,将舱体从建筑物的窗户抛出,避难人员进入舱体,并通过缓降器使舱体缓慢向下降落远离危险区域后自行逃生或者在安全区域等待救援,便于建筑物火灾发生时人员的避难逃生,本发明中的舱体和第一连接带采用防火耐磨材质制成,提高本发明使用的安全性。
7.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一个以上的吊装带,吊装带由防火耐磨材质制成,吊装带的两端均与第一充气环的保护层连接,可用于在使用状态下吊起并移动舱体。本发明设置吊装带可在向下缓降时作为紧急避难人员的辅助扶手,保持避难人员在舱体内的稳定,另一方面在后续救援时,可由工程机械或直升机通过吊装带吊起舱体,将舱体和舱体内的避难人员转移至安全区域,进一步的方便避难逃生。
8.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气体发生器,气体发生器设置在第一布面上远离第二充气环的一侧,并且气体发生器采用一根以上的气管与第二充气环的充气口连通,气体发生器用于在使用状态下产生气体并向第二充气环的充气层内充入气体。本发明设置气体发生器,在火灾发生时可迅速的产生气体并充入舱体充气层内,使舱体迅速撑起供容纳避难人员的空间,进一步方便避难逃生,减少避难逃生所需的时间。
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携行包,用于在不使用的状态下包裹舱体、舱体连接带、第一连接环和第一连接带。本发明设置携行包,可在不使用时容纳本发明中其余的部分,便于本发明的收纳存储,同时减少本发明所占用的空间。
10.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携行包设置在气体发生器上,并在携行包上设置拉链,在将舱体、舱体连接带、第一连接环和第一连接带包裹在携行包内时闭合携行包。本发明中携行包设置于气体发生器上,方便本发明的制造。
11.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第二连接带,第二连接带的一端与快速扣连接,第二连接带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连接环,第一连接带远离第一连接环的一端与第二连接环连接。本发明设置第二连接带,方便在后续救援过程中舱体与快速扣的分离,如剪断第一连接带或第二连接带,或者通过第一连接带与第二连接环相脱离使舱体与快速扣不再连接等。
12.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防火耐磨材质是高强度纤维编织物。本发明采用高强度纤维编织物作为防火耐磨材料,其具备相当的承重能力,进一步的为火灾现场人员的避难逃生提供安全保障。
13.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紧急避难方法,解决现有技术中建筑物发生火灾,人员避难逃生困难的技术缺陷。
1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紧急避难方法,采用充气膜式紧急避难舱,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打开携行包,并将快速扣与固定物相扣合;步骤2,启动气体发生器的同时,将舱体抛向室外,使舱体的充气层内充满气体并撑开形成立体的舱体结构;步骤3,爬入或者跳入舱体内;步骤4,操作缓降器,使舱体缓慢下降至下层主动逃生或者呼叫等待后续救援。
15.本发明通过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将舱体吊在建筑物外,由舱体为避难人员提供临时的避难空间,由缓降器使舱体缓慢下降以便于下降至安全区域自行逃生或者等待后续救援,使发生火灾的被困人员可方便逃生。
16.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在后续救援时,将吊装带钩挂在救援设备的吊钩上,并将舱体与快速扣脱离,由救援设备将舱体吊到安全区域。本发明将救援设备钩挂在吊装带上,可迅速的由救援设备将舱体吊至安全区域,进一步的方便火灾现场的人员求援。
17.作为本发明的更进一步改进,剪断第一连接带用于将舱体与快速扣脱离。本发明可快速的使舱体与快速扣相脱离,避免救援设备将舱体吊至安全区域时快速扣对舱体产生拉扯而影响救援的进行。
18.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中的携行包用于平时贮存紧急避难舱,气体发生器与充气膜结构由气道相连接,用于向充气柱快速充气,迅速形成六边形柱状空间,开辟紧急避难区域,充气柱和布面采用防火耐磨材料,平时折叠整理于携行包内,充气后构成六边形柱状避难舱体,用于容纳紧急避难人员和物品,吊装带采用防火耐磨材料高强度纤维编织结构,具有一定的承重能力,可作为紧急避难人员的辅助扶手,且用于后续工程机械或直升机救援时快速吊装撤离,舱体连接带、第一连接带和第二连接带均采用防火耐磨材料高强度纤维编织结构,第一连接环、第二连接环和快速扣均采用金属结构,也具有一定的承重能力,可用于紧急避难舱未展开前快速固定舱体位置于墙体预制铁环、窗户横杆、窗户竖杆、金属桌腿、床腿等固定位置上;第一连接带上设有缓降器,可用于缓慢释放连接带,使整个紧急避难舱稳定向下移动。本发明利用气体发生器内固体装药燃烧所产生的瞬时高压气体沿预设气道快速流动,完成预定空间的快速扩张和固定,形成临时避难空间。本发明的结构简单,体积小巧,收纳贮存方便,操作简便,可大大提高应急救援过程中的临时紧急避难空间开辟作业的便捷性和安全性,改善被困人员生存性,提高救援成功概率,本发明储运勤务方便,经济性好。本发明通过气体发生器的固体装药燃烧生成高压气体,能量密度高,受环境影响较小,具有较宽的使用温度和压力范围,可用于各种需要快速开辟紧急避难空间的场合。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本发明由携行包包裹起来的示意图。
21.图3是本发明不使用状态设置于窗台下方的示意图。
22.其中:1、携行包;2、气体发生器;3、充气柱;4、第二布面;5、吊装带;6、舱体连接带;7、第一连接环;8、第一连接带;9、缓降器;10、第二连接环;11、第二连接带;12、快速扣;13、
第一充气环;14、第二充气环。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
24.实施例1本实施例系一种充气膜式紧急避难舱,如图1所示,该充气膜式紧急避难舱包括舱体、舱体连接带6、金属材质制成的第一连接环7、金属材质制成的快速扣12和第一连接带8,本实施例中的舱体用于在使用状态下,避难人员跳入以撤离危险区域。
25.本实施例中的舱体包括结构相同的充气柱3、第一充气环13、第二充气环14、第一布面和第二布面4,充气柱3包括保护层和充气层,保护层由柔性的防火耐磨材质制成,充气层设置于保护层内并且由膜材质制成,本实施例中充气柱3的数量为多个,并且充气柱3的充气层两端分别与第一充气环13和第二充气环14的充气层相通,本实施例中充气柱3的数量优选的设置为六根,其中:充气柱3的保护层两端分别与第一充气环13和第二充气环14的保护层固定连接,第一布面和第二布面4均由柔性的防火耐磨材质制成,第一布面的边沿与第二充气环14的保护层连接并固定,在使用状态下第一布面构成舱体的底部,用于支撑位于舱体内的避难人员,第二布面4的顶端和底端分别与第一充气环13和第二充气环14的保护层连接并且第二布面4与所有的充气柱3的保护层连接,即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布面4为首尾相接的结构,第二充气环14上设置有充气口用于在使用前向充气柱3、第一充气环13和第二充气环14的充气层内充入气体,使舱体撑开而开辟出紧急避难空间;本实施例在不使用的状态下将充气柱3、第一充气环13和第二充气环14内的气体放出,使舱体整体折叠以减小舱体占用的空间并且方便舱体的存储。本发明中充气柱3、第一布面和第二布面4可采用橙红相间救援色,外表面也可绘制醒目图案或文字,便于为搜救提示紧急避难舱位置。本实施例中所有的充气层均采用塑料膜膜材质制成,如采用pvc膜材料制造等,本实施例中的充气层的目的在于通过向其中充气,使舱体撑开,方便避难人员进入舱体,在后续避难逃生过程中,即使充气层产生破洞漏气,也不影响避难人员的避难逃生。
26.本实施例中的舱体连接带6的数量是一根以上,本实施例最优的设置两根舱体连接带6,舱体连接带6由防火耐磨材质制成,并且舱体连接带6的一端与第一充气环13的保护层连接,本实施例中的舱体连接带6采用与舱体的保护层相同的材质制成;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环7与舱体连接带6远离舱体的一端连接;本实施例中的快速扣12用于在使用时快速的扣在固定物上,如在避难时将快速扣12扣在建筑物墙体的预制铁环上、窗户横杆上、窗户竖杆上、金属桌腿或床腿等固定位置上,以支撑起本实施例其余部分的重量;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连接带8由与舱体连接带6相同的防火耐磨材质制成,并且第一连接带8的一端与快速扣12连接,第一连接带8的另一端穿过第一连接环7并折回后设置缓降器9,在使用状态下由缓降器9缓慢释放第一连接带8,使舱体相对快速扣12缓慢下降,本实施例中的缓降器9及其使用方式均系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不予详述。
27.本实施例最优的设置有一个以上的吊装带5,吊装带5由与舱体连接带6相同的防火耐磨材质制成,吊装带5的两端均与第一充气环13的保护层连接,可用于在使用状态下吊起并移动舱体,本实施例最佳的将吊装带5的数量设置为两个,两个吊装带5对称的设置于舱体连接带6的两侧,在避难时,可手持吊装带5保持身体相对稳定,在其它救援设备到达
后,可通过其它救援设备钩吊住吊装带5将舱体和位于舱体内的避难人员一起转移至安全区域,降低后续的救援难度。本实施例中的防火耐磨材质优选的采用高强度纤维编织物,本实施例中的充气柱3的保护层与第一充气环13和第二充气环14的保护层可以直接采用高强度纤维绳缝合固定,第一布面与第二充气环14的保护层以及第二布面与第一充气环13的保护层和充气柱3的保护层亦缝合固定。本实施例在平时不使用的状态下,可贮存于公共消防柜内或者用户室内单独的存储空间内。本实施例可在建筑物窗台下方储物空间,将本实施例设置于窗台的下方的储物空间内,如图3所示,快速扣12伸出携行包1并预先和窗框或墙体相固定,使用时直接打开携行包1,启动气体发生器2并从窗户抛出,避难人员再从窗户爬入舱体。
28.实施例2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1的进一步改进,与实施例1相比,本实施例增设有气体发生器2,气体发生器2设置在第一布面上远离第二充气环14的一侧,本实施例可采用胶粘的方式将气体发生器2固定在第一布面上,并且气体发生器2采用一根以上的气管与第二充气环14的充气口连通,气体发生器2用于在使用状态下产生气体并向第二充气环14的充气层内充入气体,本实施例中的气体发生器2系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不予详述,气体发生器2优选的采用六根气管与第二充气环14连通,六根气管与第二充气环14的连接处位于六根充气柱3与第二充气环14连接处的下方,气体发生器2产生气体通过气管充入舱体的充气层内,使舱体可以迅速的充气形成立体的空间。本实施例其余部分的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具体可参考实施例1,本实施例不予赘述。
29.实施例3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2的进一步改进,相较于实施例2,本实施例设置有携行包1,用于在不使用的状态下将舱体、舱体连接带6、第一连接环7和第一连接带8等本实施例中除携行包1以外的其它部分包裹于其内,如图2所示,以减少本实施例在不使用的状态下所占用的空间,也更便于本实施例的存放。本实施例优选的将携行包1设置在气体发生器2上,本实施例可采用胶粘的方式将携行包1固定于气体发生器2上远离第一布面的一侧,并在携行包1上设置拉链,在将舱体、舱体连接带6、第一连接环7和第一连接带8包裹在携行包1内时闭合携行包1。本实施例中其余部分的结构与实施例2相同,具体可参考实施例2,本实施例不予赘述。
30.实施例4本实施例是对实施例3的更进一步改进,与实施例3相比,本实施例还设置有第二连接带11,本实施例中的快速扣12固定在第二连接带11的一端,第二连接带11的另一端设置有金属材质制成的第二连接环10,第一连接带8远离第一连接环7的一端与第二连接环10连接。本实施例其余部分的结构与实施例3相同,具体可参考实施例3,本实施例不予赘述。
31.实施例5本实施例系一种紧急避难方法,采用实施例4的充气膜式紧急避难舱,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取出携行包1并到达建筑物的窗户处,打开携行包1拉链,将携行包1内包括舱体在内的其它部分从携行包1中取出,并将快速扣12与固定物相扣合,如将快速扣12扣在窗户的横杆上。
32.步骤2,启动气体发生器2的同时,将舱体连同携行包1以及其它剩余部分一起从窗户抛向室外,气体发生器2工作产生气体,并将气体发生器2所产生的气体经由气管通向舱体的充气层内,使舱体的充气层内充满气体并将折叠状态的舱体撑开形成立体的舱体结构,撑开后的舱体开口向上。
33.步骤3,避难人员从窗户爬入或者跳入舱体内,避难人员可携带必需的物品爬入舱体内。
34.步骤4,操作缓降器9,使舱体缓慢下降至下层主动逃生或者呼叫等待后续救援。
35.如所在的楼层不高,在舱体向下缓慢下降至下方的安全楼层窗户处,可抓住下层的窗户并从窗户进入下方的楼层,或者通过操作缓降器9直接下降到地面逃生;而如所在楼层较高,且建筑物窗户较少或由于窗户上伸出的裙板等原因无法主动逃生的情形下,需等待后续救援,在后续救援时,将吊装带5钩挂在救援设备(如工程机械或直升机等)的吊钩上,并将舱体与快速扣12脱离,由救援设备将舱体吊到安全区域,如可采用剪断第一连接带8的方式用于将舱体与快速扣12脱离。
36.以上说明书中未做特别说明的部分均为现有技术,或者通过现有技术既能实现。而且本发明中所述具体实施案例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案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发明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都应作为本发明的技术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