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卡死逃生缓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449533发布日期:2022-12-07 01:29阅读:87来源:国知局
防卡死逃生缓降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逃生器材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防卡死逃生缓降器。


背景技术:

2.缓降器是是一种可使人沿绳缓慢下降的安全营救装置。它可用专用安装器具安装在建筑物窗口、阳台或楼房平顶等处,也可安装在举高消防车上,营救处于高层建筑物火场上的受难人员。
3.现有的缓降器主要是为离心式缓降器;其结构可参照cn208193399u、cn206934461u、cn2015900006650公开的专利文件。在此对cn206934461u进行结构阐述,包括框架,框架上通过中心轴组件连接有滚筒,滚筒上缠绕有缆绳,缆绳包括与速降主体连接的自由端,其中,中心轴组件上连接有限速组件,限速组件包括刹车块,中心轴组件通过中间齿轮组与滚筒传动连接,刹车块在滚筒滚动时与滚筒内壁接触。这种通过自身机械结构调节降速的速降装置,通过中间齿轮组带动中心轴组件做与滚筒反向的旋转,并依靠限速组件的刹车块产生的离心力进而对滚筒生产摩擦力来达到减速的目的。
4.由于其依靠离心力的方式来减速,在速降开始阶段,由于转速未达到足够速度,离心力不足以使刹车块与滚筒内壁接触,因此,开始阶段会有突然下降的过程,容易造成逃生人员受伤。
5.因此需要设计更安全的防卡死逃生缓降器。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的内容部分用于以简要的形式介绍构思,这些构思将在后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被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内容部分并不旨在标识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或必要特征,也不旨在用于限制所要求的保护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7.为了解决以上背景技术部分提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防卡死逃生缓降器,包括:
8.壳体;
9.绕绳卷筒,转动安装在壳体上;
10.缓降绳,一端连接绕绳卷筒并缠绕在绕绳卷筒上;
11.所述防卡死逃生缓降器还包括:
12.第一阻尼件,安装在绕绳卷筒上;
13.第二阻尼件,在第一阻尼件与随绕绳卷筒转动时与第一阻尼件发生摩擦使得绕绳卷筒减速。
14.进一步地,第一阻尼件位于绕绳卷筒内壁上,第二阻尼件位于绕绳卷筒内。
15.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阻尼件具有与第一阻尼件不同的接触位,不同接触位在未发生形变时与绕绳卷筒的中轴线间距不同,且第一阻尼件或第二阻尼件至少一个为弹性结构。
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阻尼件与第二阻尼件具有不同的接触位,第一阻尼件或第二阻尼件至少一个能够自转,绕绳卷筒转动时使得第一阻尼件和第二阻尼件在接触后时第一阻尼件和/或第二阻尼件发生自转且产生摩擦。
1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阻尼件和/或第二阻尼件沿绕绳卷筒圆周方向间隔设置多个。
18.进一步地,第一阻尼件的数量大于或小于第二阻尼件的数量,所述第一阻尼件与第二阻尼件间隔摩擦。
1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阻尼件与第二阻尼件以线接触的方式发生摩擦。
2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阻尼件与第二阻尼件以面接触的方式发生摩擦。
21.进一步地,第一阻尼件的接触面与绕绳卷筒中轴线的间距h小于等于第二阻尼件的接触面至绕绳卷筒中轴线的间距h。
22.进一步地,其中相邻两个第一阻尼件间隔的角度α大于或小于相邻两个第二阻尼件间隔的角度β,角度α与角度β之差为δ,第一阻尼件与第二阻尼件的接触角度为γ,γ小于等于δ。
2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了一种更安全的防卡死逃生缓降器。
附图说明
24.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使得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变得更明显。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附图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
25.另外,贯穿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应当理解附图是示意性的,元件和元素不一定按照比例绘制。
26.在附图中:
27.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
28.图2是实施例隐藏盖板后一端面的结构示意图;
29.图3是实施例隐藏盖板后另一端面的结构示意图;
30.图4是实施例的半剖示意图;
31.图5是实施例为第一阻尼件和第二阻尼件的具体结构之一;
32.图6是实施例中第一阻尼件转动安装在绕绳卷筒的方式;
33.图7是实施例第一阻尼件与第二阻尼件面接触的一种方式;
34.图8是实施例第一阻尼件与第二阻尼件同时具有线接触和面接触且持续接触的一种方式;
35.图9是实施例第一阻尼件与第二阻尼件线接触,间歇接触的一种方式;
36.图10是实施例第一阻尼件与第二阻尼件线接触,间歇接触的另一种方式。
37.附图标记:
38.1、壳体;11、盖板;12、连接柱;2、绕绳卷筒;21、环形挡板;22、定位部;23、安装部;3、第一阻尼件;31、定位槽;4、第二阻尼件;5、转轴装置;51、旋转轴;511、环形凸起部;52、传动环;53、安装架;531、套筒;532、连接盘;6、传动装置;61、内齿圈;62、行星轮;63、太阳轮;7、连接轴;81、曲面段;82、平面段。
具体实施方式
39.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而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加透彻和完整地理解本公开。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的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示例性作用,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40.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发明相关的部分。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41.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概念仅用于对不同的装置、模块或单元进行区分,并非用于限定这些装置、模块或单元所执行的功能的顺序或者相互依存关系。
42.需要注意,本公开中提及的“一个”、“多个”的修饰是示意性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除非在上下文另有明确指出,否则应该理解为“一个或多个”。
43.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公开。
44.一种防卡死逃生缓降器,包括壳体1、绕绳卷筒2、缓降绳、第一阻尼件3、第二阻尼件4。
45.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壳体1包括两块平行设置的盖板11,盖板11之间设置若干连接柱12,连接柱12内部具有螺纹通孔,盖板11上对应开设有连接孔,螺栓穿过连接孔与螺纹通孔连接。两侧的盖板11均采用螺栓实现与连接柱12的连接,从而将壳体1组装完毕。
46.如图1,绕绳卷筒2转动安装在两个盖板11之间,绕绳卷筒2两端固定有环形挡板21,用于限位缓降绳。绕绳卷筒2中间安装有转轴装置5,且转轴装置5通过传动装置6传动以使得转轴装置5的旋转方向与绕绳卷筒2的旋转方向相异。
47.转轴装置5包括旋转轴51,旋转轴51两端分别与两块盖板11转动连接,为减小转动摩擦。在两块盖板11上均固定有轴承,旋转轴51与轴承内圈过盈配合,轴承外圈与盖板11上的轴承孔过盈配合。
48.如图3,传动装置6为齿轮传动装置6,包括内齿圈61、行星轮62、太阳轮63,其中太阳轮63与旋转轴51固定,内齿圈61与绕绳卷筒2固定,行星轮62固定在传动轴上,传动轴与壳体1转动连接,行星轮62沿绕绳卷筒2圆周方向均布三个,每个行星轮62均分别与内齿圈61和太阳轮63啮合。其中行星轮62的直径大于太阳轮63的直径,且行星轮62的齿数大于太阳轮63的齿数,使得绕绳卷筒2的转速小于转轴装置5的转速。
49.如图2,第一阻尼件3安装在绕绳卷筒2上,第二阻尼件4安装在转轴装置5上。第二阻尼件4在第一阻尼件3与随绕绳卷筒2转动时与第一阻尼件3发生摩擦使得绕绳卷筒2减速。
50.具体的,如图4,转轴装置5还包括传动环52、安装架53,安装架53固定在旋转轴51与旋转轴51同步旋转。具体的,旋转轴51为阶梯型轴,旋转轴51的中间具有一环形凸起部511,在环形凸起部511两侧各套接一传动环52,传动环52与旋转轴51通过键连接实现同步旋转。安装架53包括套筒531、连接盘532,套筒531同时套在两个传动环52上,套筒531与传动环52通过键连接实现同步旋转。连接盘532设置两个且通过螺栓固定在套筒531两端。如此,通过传动轴可以带动安装架53旋转。第二阻尼件4具体安装在安装架53上。
51.第一阻尼件3和第二阻尼件4的安装方式和结构、摩擦时间等有多种组合方式。
52.安装方式主要包括固定和转动两种方式。具体组合可以:方式1:第一阻尼件3固定
在绕绳卷筒2上,第二阻尼件4转动设置在安装架53上。方式2:第一阻尼件3转动安装在绕绳卷筒2上,第二阻尼件4固定设置在安装架53上。方式3:第一阻尼件3转动安装在绕绳卷筒2上,第二阻尼件4转动设置在安装架53上。方式4:第一阻尼件3固定在绕绳卷筒2上,第二阻尼件4固定在安装架53上。
53.上述的四种方式中,当采用转动的方式时,对应的阻尼件上形成一连接轴,通过连接轴插入绕绳卷筒2的方式进行转动。如图6,具体为第一阻尼件3与绕绳卷筒2转动连接时,绕绳卷筒2向内凸出形成两个安装部23,第一阻尼件3两端均具有连接轴7,连接轴7插入两个安装部23的孔内实现第一阻尼件3相对绕绳卷筒2转动。且为了减小转动阻力,可以在孔内安装轴承,轴承外圈与孔过盈配合,轴承内圈与连接轴过盈配合。第二阻尼件4转动连接在安装架53上时,如图5,第二阻尼件4的两端各固定一连接轴7。连接盘532设置有轴承,轴承外圈与连接盘532固定,轴承内圈与连接轴7固定。从而实现第二阻尼件4转动连接在安装架53上。
54.当采用固定的方式时,一般采用焊接或螺栓固定的方式。对于第一阻尼件3固定在绕绳卷筒2的具体方式为:如图2,在绕绳卷筒2内壁上形成一环形的定位部22,定位部22位于绕绳卷筒2内壁中部位置,第一阻尼件3具有与定位部22相配的定位槽31(图5)从而实现第一阻尼件3的轴向快速定位。沿绕绳卷筒2轴向均布三个连接孔,对应的第一阻尼件3开设三个螺纹盲孔,螺栓穿过连接孔与螺纹盲孔连接。实现将第一阻尼件3通过螺栓固定在绕绳卷筒2内圈。
55.对于第二阻尼件4固定在绕绳卷筒2的具体方式为第二阻尼件4中心开设一螺纹通孔,两端的连接盘532各设置一对应的连接孔,螺栓穿过连接孔与螺纹通孔连接。
56.上述的连接方式可以根据需要可以自己组合,转动的优势在于可以利用阻尼件的各个摩擦面,减少单个摩擦面的磨损。
57.第一阻尼件3和第二阻尼件4的结构可以为多样式的,例如弧形凸起结构、波浪形结构,圆柱或类圆柱、棱柱、球形等也可以是异型组合式。其主要根据摩擦方式来决定。摩擦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面接触的方式进行摩擦,另一种是以线接触的方式摩擦。
58.针对面接触摩擦,第一阻尼件3与第二阻尼件4的接触面均为曲面,以曲面和曲面的方式形成面接触。第一阻尼件3的接触面与绕绳卷筒2中轴线的间距h等于第二阻尼件4的接触面至绕绳卷筒2中轴线的间距h,由于是面接触,其最小间距和最大间距都相同。其具体参照图7,第一阻尼件3为环形结构,第二阻尼件4均设置成弧形块状结构,第一阻尼件3的凹面曲面与第二阻尼件4的凸起曲面贴合。
59.针对线接触摩擦,第一阻尼件3与第二阻尼件4的接触面可以为曲面和平面,以曲面和平面的方式形成线接触。曲面和平面组合方式如下:曲面设置在第一阻尼件3上、平面设置在第二阻尼件4上或平面设置第一阻尼件3上、曲面设置在第二阻尼件4上。也可以第一阻尼件3与第二阻尼件4均为曲面,例如第一阻尼件3和第二阻尼件4均为圆柱结构。
60.当然也可以对面接触和线接触进行结合,例如参照图8,第一阻尼件3为环形结构,接触面同时包括曲面段81和平面段82,第二阻尼件4的弧形段,其接触面为曲面。
61.第一阻尼件3和第二阻尼件4的材质也影响阻尼件的结构设计,其中材料设计一为:第一阻尼件3和第二阻尼件4均为硬质耐磨橡胶时或其他硬质材料。第一种结构设计:第一阻尼件3与第二阻尼件4的接触位与绕绳卷筒2的中轴线间距相同,具体可以参照上述的
面接触的具体方式。当然也可以采用线接触的方式,接触线同一圆上,且该圆的圆心在绕绳卷筒2的中轴线上。
62.第二种结构设计:第一阻尼件3与第二阻尼件4具有不同的接触位以在绕绳卷筒2转动时给予第一阻尼件3不同的摩擦力,不同接触位在第一阻尼件3和第二阻尼件4未发生形变时与绕绳卷筒2的中轴线间距不同。这里的接触位指的是一个位置概念,指的是第一阻尼件3和第二阻尼件4接触的点、线、面相对绕绳卷筒2的中轴线的位置。上述的接触面指的是包含接触位的一个区域。
63.在第二种结构设计下,其安装方式一般选择为:第一阻尼件3或第二阻尼件4至少一个能够自转,绕绳卷筒2转动时使得第一阻尼件3和第二阻尼件4在接触后时第一阻尼件3和/或第二阻尼件4发生自转且产生摩擦。在本实施例的具体应用时,采用的是第一阻尼件3固定,第二阻尼件4转动的方式。且采用的为线接触的方式,对应的第一阻尼件3、第二阻尼件4结构为:第一阻尼件3为接触面为曲面,第二阻尼件4的接触面为平面。具体的:如图2,第一阻尼件3为半圆柱状结构,两端为两个斜面,侧面为接触面(曲面)。第二阻尼件4为棱柱结构,优选为正六棱柱,棱柱的相邻两个平面通过弧面过渡。第一阻尼件3与第二阻尼件4的中轴线与绕绳卷筒2的中轴线平行,使得半圆柱状结构与正六棱柱的接触线与绕绳卷筒2的中轴线平行。
64.由于六棱柱可以自转,因此正六棱柱的六个侧面均为接触面。其中,第一阻尼件3的沿绕绳卷筒2轴向的整体长度等于第二阻尼件4沿绕绳卷筒2轴向的长度。但由于半圆柱状结构端部的斜面,使得半圆柱结构的接触面上最短线的长度(沿绳卷筒轴向的长度)等于六棱柱的高度,这里的高度指的是六棱柱沿绳卷筒轴向的长度。如图9,此时第一阻尼件3的接触面与绕绳卷筒2中轴线的最小间距等于第二阻尼件4的接触面至绕绳卷筒2中轴线的最小间距h。其中h为半圆柱结构上接触面经过波峰点的直线与绳卷筒中轴线的间距,h为六棱柱接触面中线与绳卷筒中轴线的间距。
65.材料设计二为,第一阻尼件3或第二阻尼件4至少一个采用弹性材料制备。此时可以通过阻尼结构设计来实现接触位的不同,例如参照图10,将第一阻尼件3设计成波峰结构,第二阻尼件4设计成圆柱状结构,两者的接触面均为曲面,采用线或面接触的方式。其中波峰结构的接触面与绕绳卷筒2中轴线的最小间距h小于圆柱状结构的接触面至绕绳卷筒2中轴线的最小间距h,如此第二阻尼件4会与第一阻尼件3在波峰结构的一段峰面发生连续摩擦接触,这段峰面和圆柱状结构上的部分曲面的任意接触线均位上述讲的接触位。且在这种情况下,安装方式,一般选择为第一阻尼件3和第二阻尼件4均固定。当然选择转动也可以实现。
66.根据摩擦时间,可以分为持续摩擦和间歇摩擦。持续摩擦的方式,如图7,例如将第一阻尼件3设置成环形结构,第二阻尼件4设置为环状或弧形块状结构,这种方式第一阻尼件3数量为1,弧形块状结构时第二阻尼件4沿绕绳卷筒2圆周方向均布多个,数量一般根据弧形块状结构的弧度来确定,弧度越小,其数量一般越多,图7中是按照6个弧形块状结构来设计的;当然也可以将第二阻尼件4也可以设置成环状结构。
67.间歇摩擦的方式:主要通过对第一阻尼件3和第二阻尼件4数量设置和位置布置来实现。且为了缓降效果,间歇摩擦的间隔不能太长。因此优选的,优选的第一阻尼件3和第二阻尼件4均沿绕绳卷筒2圆周方向间隔设置多个。当然,均为单个的方式也能够实现,将第一
阻尼件3和第二阻尼件4均为优弧形块状结构。
68.本实施例优选第一阻尼件3沿绕绳卷筒2圆周方向均匀间隔设置多个,第二阻尼件4沿转轴装置5圆周方向均匀间隔设置多个。其中相邻两个第一阻尼件3间隔的角度α大于或小于相邻两个第二阻尼件4间隔的角度β,如此意味着第一阻尼件3和第二阻尼件4数量不等,即第一阻尼件3的数量大于或小于第二阻尼件4的数量。角度α与角度β之差为δ,δ角度对间歇时间起到主要作用,优选5
°
≤δ≤30
°
。进一步可以优化为10
°
≤δ≤20
°
。第一阻尼件3与第二阻尼件4的接触角度为γ,γ小于等于δ,实际间歇角度δ-γ为δ和γ两者之差。当采用线接触的方式时,γ角度可以看做0度,实际会超过0度。
69.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二阻尼件4至少设置两组,每组至少包含两个沿绕绳卷筒2圆周方向均布的第二阻尼件4。第一阻尼件3数量和第二阻尼件4数量均为偶数个,且第一阻尼件3数量多于第二阻尼件4。具体在本方案中,第一阻尼件3设置8个,第二阻尼件4设置6个,两个中心对称的第二阻尼件4为一组,共3组。第一阻尼件3也是两个中心对称的为一组,每次一组第一阻尼件3与第二阻尼件4摩擦。
70.缓降绳一端连接绕绳卷筒2并缠绕在绕绳卷筒2上,另一端为自由端,自由端用于连接速降主体,速降主体一般为逃生人员或物资;由于缓降绳为现有技术,因此图中未示出。
71.工作过程:在下降时,由于缓降绳带动绕绳卷筒2,绕绳卷筒2通过内齿圈61带动行星轮62,行星轮62带动太阳轮63,太阳轮63带动旋转轴51,旋转轴51带动安装架53旋转。转动过程中,第二阻尼件4的接触面撞击第一阻尼件3的接触面,第二阻尼件4发生自转并与第一阻尼件3发生摩擦。
72.以上描述仅为本公开的一些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所涉及的发明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上述发明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