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捻加工机以及卷绕装置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84955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对纱线进行假捻加工的假捻加工机、以及构成假捻加工机的卷绕装置单元。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对从喂纱筒管供给的多条纱线实施假捻加工,并将加工后的纱线在卷绕装置中卷绕从而形成卷装的假捻加工机。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假捻加工机中,卷绕装置在铅垂方向上设置有4排,针对每1个跨度,在1排排列配置有4个卷绕装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97369号公报此处,近年来,为了提高生产率,期望在短时间进行更多的卷装的形成。进而,为此,考虑增加假捻加工机中的卷绕装置等的数量。然而,专利文献1中,若使在各排排列的卷绕装置的数量为5个以上,则如后面即将叙述的那样会产生各种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维持在各排排列的卷绕装置的数量的状态下、增加卷绕装置的数量的假捻加工机以及卷绕装置单元。第1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假捻加工机是在机体长度方向上较长的假捻加工机,具备:喂纱部,用于供给纱线;假捻部,用于对从所述喂纱部供给的纱线进行假捻;以及卷绕部,用于将在所述假捻部中被实施假捻后的纱线卷绕于筒管,所述卷绕部具备在所述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区域中分别配置的卷绕装置单元,所述卷绕装置单元具有:多个卷绕装置,构成为能够安装所述筒管,且以所安装的所述筒管的轴向与所述机体长度方向平行的姿态配置,朝所述筒管卷绕纱线;以及支承框架,用于支承所述多个卷绕装置,在所述支承框架中,在所述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成4列的所述卷绕装置在铅垂方向上设置有5排以上。即便将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成5列以上的卷绕装置在铅垂方向上设置4排,也能够将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数量的卷绕装置设置于1个卷绕装置单元。然而,在该情况下,与本实用新型的情况相比较,各卷绕装置单元在机体长度方向上变长。因此,具备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卷绕装置单元的假捻加工机的、朝机体长度方向的大型化变得显著。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将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成4列的卷绕装置在铅垂方向上设置5排以上,因此,与上述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抑制假捻加工机的朝机体长度方向的大型化。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与将卷绕装置在铅垂方向上设置4排的情况相比较,卷绕装置单元的高度变高(铅垂方向的尺寸变大),假捻加工机在铅垂方向上大型化。然而,假捻加工机的朝铅垂方向的大型化的程度并不根据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的卷绕装置单元的台数而变化。即,具备多个卷绕装置单元的假捻加工机的朝铅垂方向的大型化不会变得显著。对于第2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假捻加工机,在第1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假捻加工机中,所述支承框架具备:一对对置部件,在所述机体长度方向上对置配置;以及梁部件,在所述一对对置部件之间沿所述机体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机体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被固定于所述一对对置部件,所述梁部件在铅垂方向上设置有5排以上,在各梁部件上安装有在所述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的4个所述卷绕装置。与本实用新型不同,若在各梁部件上安装有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的5个以上的卷绕装置,则与本实用新型的情况相比,安装有卷绕装置的梁部件在机体长度方向上变长,从卷绕装置施加于梁部件的载荷也变大。因此,在该情况下,为了抑制梁部件的沿着机体长度方向的挠曲,需要加粗梁部件等从而提高梁部件的刚性。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梁部件上安装有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的4个卷绕装置。因而,与上述的情况相比,梁部件的机体长度方向的长度短,针对每个梁部件的卷绕装置的数量少,因此从卷绕装置施加于梁部件的载荷也小。并且,与上述的情况相比较,卷绕装置单元中的梁部件的数量多。由于这些原因,即便不提高各个梁部件的刚性,安装有卷绕装置的梁部件的挠曲也不会增大。并且,由于梁部件的机体长度方向的长度短,因此,梁部件欲使对置部件挠曲的力矩比上述的情况小。因而,即便卷绕装置单元中的卷绕装置的数量增加,对置部件也难以相对于铅垂方向挠曲。对于第3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假捻加工机,在第2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假捻加工机中,所述一对对置部件是以与所述机体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面方向的板状部件,所述一对对置部件的与所述机体长度方向以及所述铅垂方向双方正交的机体宽度方向上的端部朝所述机体长度方向折弯。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对置部件的机体宽度方向上的端部朝机体长度方向折弯,能够提高对置部件的弯曲刚性,能够抑制梁部件的支承部的挠曲,因此能够将梁部件的挠曲抑制得较小。对于第4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假捻加工机,在第1~第3的任一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假捻加工机中,所述假捻部具备:加热装置,对纱线进行加热;冷却装置,在所述假捻部中的纱线通道的相比所述加热装置靠下游侧的位置,在与所述机体长度方向以及所述铅垂方向双方正交的机体宽度方向上与所述加热装置并排配置,对纱线进行冷却;以及加捻装置,配置在所述假捻部中的纱线通道的相比所述冷却装置靠下游侧的位置,对纱线实施假捻加工,所述加热装置配置在所述卷绕装置单元的上方,且在所述机体宽度方向上的与所述冷却装置相反侧的端部与所述卷绕装置单元在铅垂方向上重叠,所述加热装置以在所述机体宽度方向上越是远离所述冷却装置则越是位于上侧的方式相对于所述机体宽度方向倾斜。根据本实用新型,与加热装置水平(与机体宽度方向平行)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冷却装置配置在低的位置。由此,能够极力抑制假捻加工机的沿铅垂方向的大型化。对于第5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假捻加工机,在第1~第4的任一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假捻加工机中,所述假捻部具备:加热装置,对纱线进行加热;冷却装置,配置在所述假捻部中的纱线通道的、相比所述加热装置靠下游侧的位置,对纱线进行冷却;加捻装置,配置在所述假捻部中的纱线通道的、相比所述冷却装置靠下游侧的位置,对纱线实施假捻加工;一次喂纱辊,配置在所述假捻部中的纱线通道的、相比所述加热装置靠上游侧的位置,将来自所述喂纱部的纱线朝所述加热装置传送;以及二次喂纱辊,配置在所述假捻部中的纱线通道的、相比所述加捻装置靠下游侧的位置,将由所述加捻装置实施了假捻加工后的纱线朝纱线通道的下游侧传送,所述加捻装置配置在相比所述二次喂纱辊靠上侧的位置,所述一次喂纱辊配置在与所述加捻装置相同的高度。根据本实用新型,一次喂纱辊配置在与加热装置大致相同的高度,由此,与一次喂纱辊配置在相比加捻装置靠下侧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较,能够缩短一次喂纱辊与加捻装置之间的纱线通道的长度、即纱线的被加捻的区间的长度。由此,能够高效地对纱线加捻。第6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卷绕装置单元,是在具备用于供给纱线的喂纱部、用于对从所述喂纱部供给的纱线进行假捻的假捻部、以及用于将在所述假捻部中被实施假捻后的纱线卷绕于筒管的卷绕部的在机体长度方向上较长的假捻加工机中,分别配置于在所述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区域的、用于构成所述卷绕部的卷绕装置单元,其具备:多个卷绕装置,构成为能够安装筒管,且以所安装的所述筒管的轴向与所述机体长度方向平行的姿态配置,朝所述筒管卷绕纱线;以及支承框架,支承所述多个卷绕装置,在所述支承框架中,在所述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成4列的所述卷绕装置在铅垂方向上设置有5排以上。即便将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成5列以上的卷绕装置在铅垂方向上设置4排,也能够将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数量的卷绕装置设置于1个卷绕装置单元。然而,在该情况下,与本实用新型的情况相比较,各卷绕装置单元在机体长度方向上变长。因此,具备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卷绕装置单元的假捻加工机的、沿机体长度方向的大型化变得显著。在本实用新型中,由于将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成4列的卷绕装置在铅垂方向上设置5排以上,因此,与上述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抑制假捻加工机的沿机体长度方向的大型化。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与将卷绕装置在铅垂方向上设置4排的情况相比较,卷绕装置单元的高度变高(铅垂方向的尺寸变大),假捻加工机在铅垂方向上大型化。然而,假捻加工机的沿铅垂方向的大型化的程度并不根据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的卷绕装置单元的数量而变化。即,具备多个卷绕装置单元的假捻加工机的沿铅垂方向的大型化不会变得显著。对于第7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卷绕装置单元,在第6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卷绕装置单元中,所述支承框架具备:一对对置部件,在所述机体长度方向上对置配置;以及梁部件,在所述一对对置部件之间沿所述机体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机体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被固定于所述一对对置部件,所述梁部件在铅垂方向上设置有5排以上,在各梁部件上安装有在所述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的4个所述卷绕装置。与本实用新型不同,若在各梁部件上安装有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的5个以上的卷绕装置,则与本实用新型的情况相比,安装有卷绕装置的梁部件在机体长度方向变长,从卷绕装置施加于梁部件的载荷也变大。因此,在该情况下,为了抑制梁部件的沿着机体长度方向的挠曲,需要加粗梁部件等从而提高梁部件的刚性。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梁部件上安装有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的4个卷绕装置。因而,与上述的情况相比,梁部件的机体长度方向的长度短,针对每个梁部件的卷绕装置的数量少,因此从卷绕装置施加于梁部件的载荷也小。并且,与上述的情况相比较,卷绕装置单元中的梁部件的数量多。由于这些原因,即便不提高各个梁部件的刚性,安装有卷绕装置的梁部件的挠曲也不会增大。并且,由于梁部件的机体长度方向的长度短,因此,梁部件欲使对置部件挠曲的力矩比上述的情况小。因而,即便卷绕装置单元中的卷绕装置的数量增加,对置部件也难以相对于铅垂方向挠曲。对于第8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卷绕装置单元,在第7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卷绕装置单元中,所述一对对置部件是以与所述机体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面方向的板状部件,所述一对对置部件的与所述机体长度方向以及所述铅垂方向双方正交的机体宽度方向上的端部朝所述机体长度方向折弯。根据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对置部件的机体宽度方向上的端部朝机体长度方向折弯,能够提高对置部件的弯曲刚性。对于第9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卷绕装置单元,在第6~第8的任一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卷绕装置单元中,该卷绕装置单元构成为能够分割成:下侧部分单元,在所述支承框架中的形成下侧的部分的下侧框架中,在所述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成4列的所述卷绕装置在铅垂方向上设置有3排;以及上侧部分单元,在所述支承框架中的形成相比所述下侧框架靠上侧的部分的上侧框架中,在所述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成4列的所述卷绕装置在铅垂方向上设置有2排或者3排,所述下侧部分单元以及所述上侧部分单元的高度比2200[mm]低,并且,所述下侧部分单元的高度与所述上侧部分单元的高度之和比2200[mm]高。现存的40ft集装箱的高度方向的内尺寸比2200[mm]稍大(例如为2260[mm]~2340[mm]左右)。根据本实用新型,下侧部分单元以及上侧部分单元的高度比40ft集装箱的铅垂方向的高度方向的内尺寸短,因此,能够将下侧部分单元以及上侧部分单元以在形成假捻加工机的状态下成为铅垂方向的方向与集装箱的高度方向平行的姿态装载于集装箱。另外,下侧部分单元的高度与上侧部分单元的高度之和、即卷绕装置单元整体的高度比2200[mm]高,因此若不将卷绕装置单元分割成下侧部分单元和上侧部分单元则无法将其装载于40ft集装箱。对于第10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卷绕装置单元,在第6~第9的任一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卷绕装置单元中,所述机体长度方向的长度比2250[mm]短,并且,将所述机体长度方向的长度乘以1.25倍后的长度比2250[mm]长。现存的40ft集装箱的宽度方向的内尺寸(门开口宽度尺寸)比2250[mm]稍大(例如为2280[mm]~2390[mm]左右)。根据本实用新型,卷绕装置单元的机体长度方向的长度比40ft集装箱的宽度方向的宽度方向内尺寸(门开口宽度尺寸)短,因此能够将卷绕装置单元以在形成假捻加工机的状态下成为机体长度方向的方向与集装箱的宽度方向平行的姿态装载于集装箱。并且,将卷绕装置单元的机体长度方向的长度乘以1.25倍(=5/4倍)后的长度比2250[mm]长,因此,当将卷绕装置单元形成为卷绕装置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成5列的情况下,无法将卷绕装置单元装载于40ft集装箱。实用新型效果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抑制假捻加工机的沿机体长度方向的大型化。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卷绕装置单元的高度变高(铅垂方向的尺寸变大),假捻加工机在铅垂方向上大型化。然而,假捻加工机的沿铅垂方向的大型化的程度并不根据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的卷绕装置单元的数量而变化。即,具备多个卷绕装置单元的假捻加工机的、沿铅垂方向的大型化不会变得显著。附图说明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假捻加工机的各装置的配置的图。图2是从箭头II的方向观察图1的图。图3是从图2的箭头III的方向观察的、卷绕装置单元的图。图4是从箭头IV的方向观察图3的图。图5是将卷绕装置单元分割成下侧部分单元和上侧部分单元后的图。图6是卷绕装置在机体长度方向上设置5列且在铅垂方向上设置4排的情况下的、与图3相当的图。图7是卷绕装置在机体长度方向上设置4列且在铅垂方向上设置4排的情况下的、与图3相当的图。图8是示出在输送时装载卷绕装置单元的集装箱的图。图9(a)是示出从集装箱的进深方向观察的、在集装箱中装载下侧单元的状态的图,图9(b)是示出从集装箱的进深方向观察的、在集装箱中装载上侧单元的状态的图。图10是卷绕装置在铅垂方向上设置4排的情况下的、与图2相当的图。标号说明1假捻加工机2喂纱部20一次喂纱辊21一次加热装置23冷却装置24加捻装置25二次喂纱辊32卷绕装置33支承框架51对置部件52梁部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假捻加工机1是构成后述的假捻部3的各装置(后述的一次喂纱辊20、一次加热装置21、止捻导纱器22、冷却装置23、加捻装置24、二次喂纱辊25、二次加热装置26、三次喂纱辊27等)分别在与从喂纱部2通过假捻部3直至卷绕部4的纱线通道所被配置的纱线的行进面(图2的纸面)正交的、水平的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有多个的、在机体长度方向上较长的装置。进而,如图1所示,如以下即将说明的那样,在假捻加工机1的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区域K(例如24区域)分别配置有构成喂纱部2的筒子架11、构成假捻部3的各装置、以及构成卷绕部4的卷绕装置单元31。另外,以下,将重力所作用的方向(图1的上下方向)定义为铅垂方向、将与机体长度方向以及铅垂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定义为机体宽度方向而进行说明。并且,在假捻加工机1中,以喂纱部2位于假捻加工机1的机体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的方式,使喂纱部2、假捻部3以及卷绕部4在机体宽度方向上对称地配置。并且,假捻部3(后述的一次加热装置21)与卷绕部4(后述的卷绕装置单元31)如图2所示局部地在铅垂方向上重叠,但在图1中,为了容易理解附图,使假捻部3和卷绕部4在机体宽度方向上分离而进行图示。喂纱部2具备多个筒子架11。筒子架11如图2所示在每1个区域K各设置1个。筒子架11具有40个线轴架11a。线轴架11a保持喂纱卷装S。进而,40个线轴架11a中的、由20个线轴架11a保持的20个喂纱卷装S的纱线Y被朝假捻部3传送。并且,由这20个线轴架11a保持的喂纱卷装S的纱线Y的纱线端部、和由其余20个线轴架11a保持的喂纱卷装S的纱线Y的纱线端部相连(所谓的尾端连接)。假捻部3从纱线通道的上游侧开始依次具备一次喂纱辊20、一次加热装置21、冷却装置23、加捻装置24、二次喂纱辊25、二次加热装置26、以及三次喂纱辊27等。一次喂纱辊20相对于从喂纱卷装S供给的多条纱线Y相独立地设置有多个,且配置在后述的卷绕装置单元31的上方。上述多个一次喂纱辊20沿着机体长度方向排列,在1个区域K配置有与20条纱线Y对应的一次喂纱辊20。一次喂纱辊20将纱线Y朝一次加热装置21输送。一次加热装置21相对于从喂纱卷装S供给的多条纱线Y相独立地设置有多个,配置在一次喂纱辊20的上方、且为从一次喂纱辊20到机体宽度方向的与喂纱部2相反侧的位置。上述多个一次加热装置21沿着机体长度方向排列,在1个区域K内配置有与20条纱线Y对应的一次加热装置21。一次加热装置21对传送来的纱线Y进行加热。并且,在各一次加热装置21的紧上游侧(机体宽度方向的端部侧)设置有止捻导纱器22。止捻导纱器22位于一次喂纱辊20的大致正上方。止捻导纱器22是用于使得当如后所述对纱线Y加捻时捻不会传递至相比止捻导纱器22靠上游侧的位置的部件。冷却装置23相对于从喂纱卷装S供给的多条纱线Y相独立地设置有多个,且在一次加热装置21的机体宽度方向上的与一次喂纱辊20相反侧、与一次加热装置21在机体宽度方向上并排配置。上述多个冷却装置23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在1个区域K配置有与20条纱线Y对应的冷却装置23。冷却装置23对传送来的纱线Y进行冷却。另外,一次加热装置21以及冷却装置23的配置(与后述的卷绕装置单元31之间的位置关系等)将在后面详细说明。加捻装置24相对于从喂纱卷装S供给的多条纱线Y相独立地设置有多个,且配置在冷却装置23的机体宽度方向上的与加热装置22相反侧。上述多个加捻装置24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在1个区域K配置有与20条纱线Y对应的加捻装置24。加捻装置24对纱线Y实施假捻加工。此时,纱线Y中的、位于止捻导纱器22与加捻装置24之间的部分被加捻。并且,此时,纱线Y在由一次加热装置21加热的基础上被加捻,被加捻后的纱线Y由冷却装置23冷却,由此被热定形。并且,在止捻导纱器22与加捻装置24之间捻被热定形后的纱线Y在加捻装置24与二次喂纱辊25之间被退捻。由此,虽然纱线Y被退捻,但纱线Y的捻被热定形,因此各长丝形成为呈波浪状的形态的被假捻后的状态。二次喂纱辊25相对于从喂纱卷装S供给的多条纱线Y相独立地设置,配置在加捻装置24的下侧、且为机体宽度方向上的与冷却装置23相反侧。上述多个二次喂纱辊25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在1个区域K配置有与20条纱线Y对应的二次喂纱辊25。二次喂纱辊25将由加捻装置24实施了假捻加工后的纱线Y朝二次加热装置26输送。并且,基于二次喂纱辊25的纱线Y的输送速度比基于一次喂纱辊20的纱线Y的输送速度快,纱线Y借助基于一次喂纱辊20与二次喂纱辊25的输送速度之差被拉伸。二次加热装置26针对每1个区域K分别设置1个,配置在二次喂纱辊25的下侧,且沿着铅垂方向延伸。二次加热装置26对被拉伸、且被实施了假捻加工的20条纱线Y实施预定的松弛热处理。三次喂纱辊27相对于多条纱线Y相独立地设置有多个,在相比二次加热装置26靠机体宽度方向上的卷绕部4侧的位置与二次加热装置26隔开间隔而配置。上述多个三次喂纱辊27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在1个区域K配置有与20条纱线Y对应的三次喂纱辊27。并且,在二次加热装置26与三次喂纱辊27之间的纱线所行进的空间的上部设置有未图示的作业台、作业台车,作业者能够在该作业台或者作业台车之上进行生头等作业。卷绕部4具备多个卷绕装置单元31。卷绕装置单元31针对各区域K分别设置1个。卷绕装置单元31如图2~图4所示具备20台卷绕装置32、以及用于支承20台卷绕装置32的支承框架33。另外,图4中,为了容易观察支承框架的构造,省略卷绕装置32以及后述的连结部件54的图示,并且将上述位置以点划线示出。卷绕装置32构成为能够安装筒管B,通过使从三次喂纱辊27传送来的纱线Y一边在筒管B的轴向横动一边卷绕于筒管B来形成卷装P。多个卷绕装置32的配置将在后面详细说明。支承框架33具备一对对置部件51、5条梁部件52、以及连结部件53、54。一对对置部件51是以铅垂方向以及机体宽度方向作为面方向的大致矩形的板状部件,且在机体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配置。此处,对置部件51由形成其下侧的部分的下侧对置部件51a、和形成相比下侧对置部件51a靠上侧的部分的上侧对置部件51b构成。下侧对置部件51a和上侧对置部件51b由连结部件55连结。连结部件55跨越下侧对置部件51a和上侧对置部件51b的、位于机体长度方向上的卷绕装置单元31的内侧的端面而延伸,连结下侧对置部件51a和上侧对置部件51b。并且,对于对置部件51(下侧对置部件51a以及上侧对置部件51b),为了提高弯曲刚性,机体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被朝机体长度方向上的卷绕装置单元31的内侧折弯。并且,配置于邻接的2个区域K的2个卷绕装置单元31的对置部件51彼此借助未图示的螺栓等相互连结。梁部件52是由金属材料等形成的、在机体长度方向上延伸的矩形筒状的部件。梁部件52在铅垂方向上设置成5排。进而,设置成5排的梁部件52在机体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被固定于一对对置部件51。更详细地说明,5排中的下侧3排的梁部件52在机体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被固定于一对下侧对置部件51a。另一方面,5排中的上侧2排的梁部件52在机体长度方向的两端部被固定于一对上侧对置部件51b。在各梁部件52上安装有4个卷绕装置32。更详细地说明,卷绕装置32以所安装的筒管B的轴向与机体长度方向平行的姿态安装于梁部件52。并且,安装于各梁部件52的4个卷绕装置32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这样,在卷绕装置单元31中,梁部件52在铅垂方向上设置成5排,在各梁部件52上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安装有4个卷绕装置32,由此,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成4列的卷绕装置32在铅垂方向上设置成5排。连结部件53是沿机体长度方向延伸的板状部件,将一对对置部件51(下侧对置部件51a)的下端部彼此连结。并且,在连结部件53的下表面,在机体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部分别安装有调整螺栓56。调整螺栓56是用于进行卷绕装置单元31的高度的微调的部件。连结部件54是沿机体长度方向延伸的大致矩形的板状部件,将一对对置部件51(上侧对置部件51b)的上端部彼此连结。此处,调整螺栓56无需经由连结部件53固定于对置部件51,经由相对于对置部件51分体设置的未图示的支架部件固定于对置部件51也无妨。此处,卷绕装置单元31的机体长度方向的长度W1为2000[mm]左右,高度H1为3380[mm]左右,机体宽度方向的长度D1为1500[mm]左右。并且,对于卷绕装置单元31,通过将对置部件51分割成下侧对置部件51a和上侧对置部件51b,如图5所示,能够分割成下侧部分单元31a和上侧部分单元31b。进而,在下侧部分单元31a中,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成4列的卷绕装置32在铅垂方向上设置成3排。另一方面,在上侧部分单元31b中,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成4列的卷绕装置32在铅垂方向上设置成2排。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下侧对置部件51a和下侧3排的梁部件52结合后的部件相当于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下侧框架。并且,一对上侧对置部件51b和上侧2排的梁部件52结合后的部件相当于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上侧框架。并且,下侧部分单元31a的高度Ha为1970[mm]左右,上侧部分单元31b的高度Hb为1410[mm]左右。另外,下侧部分单元31a以及上侧部分单元31b的机体长度方向的长度以及机体宽度方向的长度分别与卷绕装置单元31整体的机体长度方向的长度W1(=2000[mm]左右)以及机体宽度方向的长度D1(=1500[mm]左右)大致相同。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通过将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成4列的卷绕装置32在铅垂方向上设置成5排来形成具有20台卷绕装置32的卷绕装置单元31。与此相对,与本实用新型不同,例如如图6所示,也可以通过将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成5列的卷绕装置32在铅垂方向上设置成4排来形成具有20台卷绕装置32的卷绕装置单元101。但是,卷绕装置单元101与如图7所示的、将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成4列的卷绕装置32在铅垂方向上设置成4排而得的卷绕装置单元102相比较,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的卷绕装置32的数量多。因此,卷绕装置单元101的机体长度方向的长度W2与卷绕装置单元102的机体长度方向的长度W3相比而变长。此处,在假捻加工机1中,如上所述,多个卷绕装置单元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因此,若卷绕装置单元在机体长度方向上变长,则假捻加工机1的沿机体长度方向的大型化显著。具体而言,例如在假捻加工机1的区域K的数量为N(例如N=24)的情况下,若各卷绕装置单元的机体长度方向的长度变长X[mm],则假捻加工机整体变长N×X[mm]。与此相对,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卷绕装置单元31,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成4列的卷绕装置32在铅垂方向上设置成5排。因此,能够使卷绕装置单元31的机体长度方向的长度W1与卷绕装置单元102的机体长度方向的长度W3大致相同。另一方面,对于卷绕装置单元31,与卷绕装置单元102相比,铅垂方向上的卷绕装置32的排数多,因此,卷绕装置单元31的高度H1比卷绕装置单元102的高度H3高,因此假捻加工机1在铅垂方向上大型化。然而,假捻加工机1的沿铅垂方向的大型化的程度并不根据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的卷绕装置单元31的数量(区域K的数量)而变化。即,具备多个卷绕装置单元的假捻加工机的沿铅垂方向的大型化不会变得显著。并且,在卷绕装置单元101中,与卷绕装置单元102相比,安装于1个梁部件52的卷绕装置52的数量多。因此,在卷绕装置单元101中,与卷绕装置单元102相比较,梁部件52的机体长度方向的长度变长,施加于各梁部件52的载荷也变大。因而,卷绕装置单元101的梁部件52与卷绕装置单元102的梁部件52相比较容易朝下侧挠曲。因此,在卷绕装置单元101中,为了防止梁部件52的挠曲,与卷绕装置单元102相比,需要加粗梁部件52(加大机体宽度方向以及铅垂方向的尺寸)从而大幅提高梁部件52的刚性等。由于这些原因,在卷绕装置单元101中,无法将卷绕装置单元102的梁部件52直接使用,而需要使用与卷绕装置单元102相比在机体长度方向上长、且粗的梁部件52。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卷绕装置单元31中,与卷绕装置单元102相比,安装于1个梁部件52的卷绕装置32的数量相同。因而,在卷绕装置单元31中,能够使用与卷绕装置单元102相同的梁部件52。即,在卷绕装置单元31中,与卷绕装置单元101相比,梁部件52的机体长度方向的长度短,从卷绕装置32施加于梁部件的载荷也小。并且,在卷绕装置单元31中,与卷绕装置单元102相比,梁部件52的数量多1个。由于这些原因,即便不提高梁部件52的刚性,梁部件52也不会挠曲。并且,在卷绕装置单元101中,如上所述,为了与卷绕装置单元31相比,加粗梁部件52,可以想到加大梁部件52的铅垂方向的尺寸。此时,为了避免梁部件52与卷绕装置32的干涉,与卷绕装置单元31相比,需要加大铅垂方向上的梁部件52彼此的间隔。若加大铅垂方向上的梁部件52彼此的间隔,则卷绕装置单元101的高度变高。因而,在该情况下,如上所述的、能够使卷绕装置单元101相比卷绕装置单元31降低高度的优点变得不再那么大。即,高度H1与高度H3之差并不那么大。并且,在卷绕装置单元101中,与卷绕装置单元102相比,机体长度方向上的梁部件52的长度长。因此,在卷绕装置单元101中,与卷绕装置单元102相比,梁部件52欲使对置部件51挠曲的力矩大。因而,需要加大对置部件51的厚度(加大机体长度方向的尺寸)等从而提高刚性。与此相对,在卷绕装置单元31中,与卷绕装置单元102相比,机体长度方向上的梁部件52的长度大致相同。即,在卷绕装置单元31中,与卷绕装置单元102相比,梁部件52欲使对置部件51挠曲的力矩大致相同。因而,在卷绕装置单元31中,无需加大对置部件51的厚度(加大机体长度方向的尺寸)等从而提高刚性。或者,即便假设需要提高对置部件51的刚性,板状的对置部件51也只要使其厚度稍稍增大就能够充分地提高刚性。因而,即便在该情况下,因提高对置部件51的刚性而导致的、卷绕装置单元31的沿机体长度方向的大型化也很小。此处,卷绕装置单元31在输送时被装载于如图8所示的集装箱C。集装箱C是40ft的集装箱。40ft集装箱C的与进深方向正交且水平的宽度方向的内尺寸(门开口宽度尺寸)Wc比2250[mm]稍大(例如为2280[mm]~2390[mm]左右)、与进深方向以及宽度方向双方正交的高度方向的内尺寸Hc比2200[mm]稍大(例如为2260[mm]~2340[mm]左右)。另外,40ft集装箱C的长度方向(以下称为进深方向)的内尺寸Dc为12000[mm]左右。卷绕装置单元31如上所述机体长度方向的长度W1为2000[mm]左右,比2250[mm]短。因而,卷绕装置单元31的机体长度方向的长度W1比集装箱C的宽度方向的内尺寸(门开口宽度尺寸)Wc短。并且,卷绕装置单元31如上所述能够分割成下侧部分单元31a和上侧部分单元31b。进而,下侧部分单元31a的高度Ha为1970[mm]左右,上侧部分单元31b的高度Hb为1410[mm]左右,均比2200[mm]短。因而,下侧部分单元31a的高度Ha以及上侧部分单元31b的高度Hb均比集装箱C的高度方向的内尺寸Hc短。由于这些原因,下侧部分单元31a以及上侧部分单元31b均如图9(a)、图9(b)所示,能够以在形成假捻加工机1的状态下成为机体长度方向的方向与集装箱C的宽度方向平行、且在形成假捻加工机1的状态下成为铅垂方向的方向与集装箱C的高度方向平行的姿态被装载于集装箱C。另外,卷绕装置单元31整体的高度H1(=Ha+Hb)为3380[mm]左右,比2200[mm]高。因而,卷绕装置单元31整体的高度H1比集装箱C的高度方向的内尺寸Hc长。因此,若不将卷绕装置单元31分割成下侧部分单元31a和上侧部分单元31b,则无法以与上述同样的姿态装载于集装箱C。另一方面,如图6所示的、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成5列的卷绕装置32在铅垂方向上设置成4排的卷绕装置单元101的机体长度方向的长度W2为卷绕装置单元31的机体长度方向的长度W1(=2000[mm]左右)的大约1.25倍的长度(=2500[mm]左右),比2250[mm]长。因而,卷绕装置单元101的机体长度方向的长度W2比集装箱C的宽度方向的内尺寸(门开口宽度尺寸)Wc长。因此,无法将卷绕装置单元101以与上述同样的姿态装载于集装箱C。即,在欲将卷绕装置单元以在形成假捻加工机的状态下成为机体长度方向的方向与集装箱C的宽度方向平行、且在形成假捻加工机的状态下成为铅垂方向的方向与集装箱C的高度方向平行的姿态装载于集装箱C的情况下,在机体长度方向上能够排列的卷绕装置32的数量最大为4个。并且,集装箱C的进深方向的内尺寸Dc(=12000[mm]左右)相比下侧部分单元31a以及上侧部分单元31b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长度D1(=1500[mm]左右)很长。因而,能够将构成多个卷绕装置单元31的多个下侧部分单元31a以及上侧部分单元31b在进深方向上排列地装载于集装箱C。(一次加热装置以及冷却装置与卷绕装置单元之间的位置关系)其次,对一次加热装置21以及冷却装置23与卷绕装置单元31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如上所述,一次加热装置21与冷却装置23在机体宽度方向上并排配置。并且,一次加热装置21沿机体宽度方向延伸,在机体宽度方向上的与冷却装置23相反侧的端部,与卷绕装置单元31在铅垂方向上重叠。并且,一次加热装置21以在机体宽度方向上越是远离冷却装置23则越是位于上侧的方式相对于机体宽度方向倾斜。并且,冷却装置23配置在与一次加热装置21的机体宽度方向上的靠冷却装置23侧的端部大致相同的高度。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卷绕装置单元31中,卷绕装置32在铅垂方向上设置成5排,因此,与卷绕装置32在铅垂方向上设置成4排的情况相比卷绕装置单元31的高度变高。另一方面,如上所述,一次加热装置21在机体宽度方向上的与冷却装置23相反侧的端部,与卷绕装置单元31在铅垂方向上重叠,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一次加热装置21中的至少与卷绕装置单元31重叠的部分配置在与卷绕装置32在铅垂方向上设置成4排的情况相比更高的位置。此时,也考虑与本实施方式不同的、将一次加热装置21相对于机体宽度方向并不倾斜配置的情况。然而,在该情况下,一次加热装置21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靠冷却装置23侧的端部的位置也变高,与一次加热装置21的机体宽度方向上的靠冷却装置23侧的端部的高度相匹配而配置的冷却装置23的位置也变高。结果,导致假捻加工机1的沿铅垂方向的大型化。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一次加热装置21以在机体宽度方向上越是远离冷却装置23则越是位于上侧的方式相对于机体宽度方向倾斜。因而,与使一次加热装置21不倾斜而与所记载的宽度方向平行地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降低冷却装置23的位置。由此,能够极力抑制因将卷绕装置32在铅垂方向上设置成5排而导致的、假捻加工机1的沿铅垂方向的大型化。(卷绕装置的排数与一次、二次喂纱辊以及加捻装置的高度之间的关系)其次,对卷绕装置32的排数与喂纱辊20、25以及加捻装置24的高度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此处,首先,对与本实用新型不同的、如图10所示的具有卷绕装置32在铅垂方向上设置成4排的卷绕装置单元102的假捻加工机103进行说明。在假捻加工机103中,从生头的便利性等的观点出发,有时将一次喂纱辊20与二次喂纱辊25配置在大致相同的高度(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4-081221号公报)。另一方面,加捻装置24与二次喂纱辊25相比位于上侧。因而,在假捻加工机103中,一次喂纱辊20与加捻装置24相比位于下侧。与此相对,在具有卷绕装置32设置成5排的卷绕装置单元31的假捻加工机1中,卷绕装置单元31的高度比卷绕装置单元102的高度高。并且,一次喂纱辊20配置在卷绕装置单元31的上方。由于这些原因,在假捻加工机1中,与假捻加工机103相比,一次喂纱辊20配置在高的位置。另一方面,从极力抑制假捻加工机1的沿铅垂方向的大型化的观点出发,优选在假捻加工机1和假捻加工机103中,二次喂纱辊25以及加捻装置24所配置的高度大致相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通过将一次喂纱辊20配置在比二次喂纱辊25高的位置,能够使其位于与加捻装置24大致相同的高度。另外,在假捻加工机1与假捻加工机103中,机体宽度方向上的加捻装置24的位置相同。进而,在假捻加工机103中,纱线Y从一次喂纱辊20被朝位于相比一次喂纱辊20靠上侧的位置的加捻装置24输送。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假捻加工机1中,纱线Y从一次喂纱辊20被朝位于与一次喂纱辊20大致相同的高度的加捻装置24输送。因而,在假捻加工机1中,与假捻加工机103相比较,一次喂纱辊20与加捻装置24之间的纱线通道的长度(所谓的牵伸区的长度)变短。即,在假捻加工机1中,与假捻加工机103相比,纱线Y被加捻的区间的长度变短。由此,在假捻加工机1中,能够对纱线Y高效地加捻。其次,说明对本实施方式附加了各种变更后的变形例。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置部件51是以与机体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作为面方向的板状部件,机体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被朝机体长度方向上的卷绕装置单元31的内侧折弯,但并不限于此。对置部件51的机体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也可以被朝机体长度方向上的卷绕装置单元31的外侧折弯。并且,对置部件51也可以仅机体宽度方向上的单侧的端部被折弯。并且,若对置部件51具有足够的厚度,则对置部件51的机体宽度方向上的两端部不被折弯也无妨。此外,对置部件51并不限于板状部件。对置部件51例如可以是沿铅垂方向延伸的矩形筒状的部件等。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支承框架33具有一对对置部件51和5个梁部件52,但并不限于此。支承卷绕装置32的支承框架33也可以具有与此不同的结构。与支承框架的构造无关,对于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成5列以上的卷绕装置32在铅垂方向上排列成4排的卷绕装置单元101,与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成4列的卷绕装置32在铅垂方向上设置成5排的卷绕装置单元31相比较,卷绕装置单元的机体长度方向变长。因此,假捻加工机1的沿机体长度方向的大型化变得显著。与此相对,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的4个卷绕装置32在铅垂方向上设置成5排的卷绕装置单元31中,能够将机体长度方向的长度形成为与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成4列的卷绕装置32在铅垂方向上设置成4排的卷绕装置单元102大致相同,因此能够防止假捻加工机1的沿机体长度方向的大幅的大型化。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一次加热装置21以越是在机体宽度方向上远离冷却装置23则越是位于上侧的方式相对于机体宽度方向倾斜,但并不限于此。一次加热装置21也可以并不相对于机体宽度方向倾斜,而与机体宽度方向平行地延伸。但是,在该情况下,一次加热装置21的机体宽度方向上的靠冷却装置23侧的端部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比位于高的位置。因此,与一次加热装置21的机体宽度方向的靠冷却装置23侧的端部的高度相匹配而配置的冷却装置23等也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情况相比处于高的位置。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卷绕装置单元31的机体长度方向的长度W1比上述40ft集装箱C的宽度方向的内尺寸(门开口宽度尺寸)Wc短,并且,将卷绕装置单元31的机体长度方向的长度W1乘以1.25倍后的长度比集装箱C的宽度方向的内尺寸(门开口宽度尺寸)Wc长,但并不限于此。将卷绕装置单元31的机体长度方向的长度W1乘以1.25倍后的长度也可以比集装箱C的宽度方向的内尺寸(门开口宽度尺寸)Wc短。或者,卷绕装置单元31的机体长度方向的长度W1也可以比集装箱C的宽度方向的内尺寸(门开口宽度尺寸)Wc长。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形成为能够将卷绕装置单元31分割成下侧部分单元31a和上侧部分单元31b,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为,对置部件51由1片板状部件构成,卷绕装置单元31无法在上下分割。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一次喂纱辊20相比二次喂纱辊25配置在上侧,由此位于与加捻装置24大致相同的高度,但并不限于此。一次喂纱辊20、二次喂纱辊25、加捻装置24之间的高度的关系也可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不同。例如,可以通过将一次喂纱辊20配置在与二次喂纱辊25相同的高度,而使一次喂纱辊20位于加捻装置24的下侧。或者,一次喂纱辊20、二次喂纱辊25、加捻装置24也可以配置在互不相同的高度。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于卷绕装置单元31,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成4列的卷绕装置32在铅垂方向上设置成5排,但并不限于此。卷绕装置单元也可以为,在机体长度方向上排列成4列的卷绕装置32在铅垂方向上设置成6排以上。此处,对于卷绕单元31,当卷绕装置32在铅垂方向上设置成6排的情况下,通过利用卷绕装置32在铅垂方向上分别设置成3排的上侧部分单元和下侧部分单元构成卷绕装置单元31,由此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能够使上述的部分单元的高度为2200[mm]以下。由此,能够将上述的部分单元装载于集装箱C。另一方面,对于卷绕装置单元31,当卷绕装置32在铅垂方向上设置成7排以上的情况下,通过利用卷绕装置32的铅垂方向的排数为3排以下的、3个以上的部分单元构成卷绕装置单元31,由此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能够使上述的部分单元的高度为2200[mm]以下。由此,能够将上述的部分单元装载于集装箱C。例如,对于卷绕装置单元31,当卷绕装置32在铅垂方向上设置成7排的情况下,利用卷绕装置32在铅垂方向上设置成3排的1个部分单元和设置成2排的2个部分单元总计3个部分单元构成卷绕装置单元。或者,利用卷绕装置32在铅垂方向上设置成3排的2个部分单元和设置成1排的1个部分单元总计3个部分单元构成卷绕装置单元。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