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27567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绕卷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绕卷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绕卷方法,存在一边将棉卷按压于两个辊一边缠绕于筒管的卷绕(windup)方式。在该方式中,棉卷每卷绕于筒管一周,棉卷在辊受到两次加重而被压缩。若棉卷通过辊,则压缩被解除的棉卷吸入空气。因此,棉卷反复吸入、排出空气,因此纤维在片材之间搅在一起。因此,在将棉卷用于精梳机时,存在棉卷的顺畅的剥离受阻的情况。即,存在产生黏连(licking)的情况。另外,存在棉卷的卷绕密度低,无法在筒管卷绕足够的重量的情况。此外,棉卷意味着将多根通常为20~36根纱条并排形成宽度为30cm左右的片状。

为了弥补上述缺点,提出了向利用循环的无缝的带而在固定位置旋转的筒管缠绕棉卷的绕卷装置。参照日本特表平10-511632号公报。该绕卷装置如图10所示,将棉卷l卷绕于通过循环的无缝的带71驱动的筒管72。带71由张力调节装置73赋予张力。带71具有形成于两个变向辊r1、r2之间的环孔74。筒管72在环孔74内被配设为能够以固定的轴线75为中心旋转。筒管72以及两变向辊r1、r2以在卷绕过程的开始时环孔74以大于120°的初始的最小卷挂角度包围筒管72的方式进行尺寸设定,并且相互相对地配置。

带71也卷挂于变向辊r1、r2以外的变向辊r3、r4、r5。变向辊r4、r5配置于在带71通过满管时的棉卷体76的下方的状态下移动的位置。变向辊r5在固定位置旋转,变向辊r4设置为能够凭借张力调节装置73在图10中由双点划线表示的卷绕开始状态的位置与由实线表示的满管状态的位置之间移动。张力调节装置73为了形成与漫卷体76的直径相关的张力而连接于控制装置77。

如图11所示,筒管72紧固固定于两个卷绕板78、79之间。两卷绕板78、79具备突起80、81。筒管72在与上述突起80、81嵌合的状态下被固定。

作为棉卷的原料的纱条为棉块且是包含较多空气的弹性体。因此,在向筒管绕卷棉卷时需要通过某些方法按压棉卷,一边除去空气一边卷绕。在上述公报记载的装置中,在利用未图示的多个轧光辊按压棉卷l来除去空气后,向变向辊r2供给棉卷l。但是,在从轧光辊到达变向辊r2为止棉卷l再次含有空气。因此,在利用带71将棉卷l卷绕于筒管72时挤出空气,从而棉卷l的宽度变宽。为了抑制该情况,在上述装置中,在筒管72的左右设置卷绕板(凸缘)78、79。

但是,若设置卷绕板(凸缘)78、79,则如图11所示,在带71与卷绕板(凸缘)78、79之间需要间隙t。棉向间隙t露出。露出的棉成为棉卷不良的原因。棉卷不良主要是耳部的黏连。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不产生棉卷不良地对棉卷进行卷绕的绕卷装置。

实现上述目的的一方式的绕卷装置具备:多个引导辊、卷挂于上述引导辊的无缝的带、利用上述带而旋转的筒管、轧光辊。绕卷装置构成为对被上述轧光辊压缩的棉卷进行卷绕。上述多个引导辊包含从上述轧光辊接受上述棉卷的供给的供给引导辊。绕卷装置具备在与上述供给引导辊之间对上述棉卷进行压缩的棉卷压缩部。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卷绕装置的简图。

图2是图1的a-a线的简要剖视图。

图3a是表示滑动件与筒管支承体的关系的主视图。

图3b是图3a的b-b线剖视图。

图4是图3a的c-c线剖视图。

图5是棉卷被卷绕为满管的状态的卷绕装置的简图。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卷绕装置的简图。

图7是剖切图6的满管筒管以及引导辊而成的简要剖视图。

图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卷绕装置的简图。

图9是其他的实施方式的卷绕装置的简图。

图10是现有的卷绕装置的简图。

图11是图10的装置的棉卷体形成的开始阶段的简要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至图5对将本发明具体化的绕卷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绕卷装置具备多个引导辊11~15、卷挂于引导辊11~15的无缝的带16、利用带16而旋转的筒管17、以及轧光辊18,绕卷装置构成为对被轧光辊18压缩的棉卷19进行卷绕。

轧光辊18包含四个辊。轧光辊18的四个辊中的、棉卷19最后卡合的辊为最终轧光辊18a。如图2所示,最终轧光辊18a设置为通过弹簧20将棉卷19向下方施力的状态。如图1所示,其他的三个辊18b构成为在朝向前侧的辊18a或者8b被弹簧20施力的状态下旋转。

引导辊11至15中的两个引导辊11、12以如下方式配置,即:在卷绕棉卷19时,筒管支承轴21的移动轨迹与连结两引导辊11、12的中心轴线的线的二等分线一致。引导辊11配置于引导辊11至15中的最接近轧光辊18的位置。即,引导辊11为从轧光辊18供给棉卷19的供给引导辊11。在引导辊13的驱动轴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有杆24的第一端部。引导辊1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杆24的第二端部。引导辊12是被设置为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机构,例如气缸而能够在图1中由实线表示的卷绕位置与由双点划线表示的落卷位置之间移动的移动引导辊12。即,移动引导辊12在卷绕位置与落卷位置之间摆动。

两个引导辊13、14配置于供给引导辊11以及移动引导辊12的下方。引导辊13、14配置于以使带16通过比满管筒管22更靠下方的方式对带16进行引导的位置。引导辊13被马达23驱动,作为驱动辊而发挥功能。

引导辊14配置于轧光辊18的下方。引导辊14凭借作为移动机构的气缸25而能够向在图1中由实线表示的卷绕开始位置p1和由双点划线表示的满管位置p2以及落卷位置p3移动。

引导辊15配置为在比配置于落卷位置p3的引导辊14接近满管筒管22的位置与带16的外周面抵接。如图2所示,带16的宽度被设定为比棉卷19的宽度宽。

绕卷装置具备筒管支承轴21、引导机构26(图3a以及图3b)以及限制机构27(图4)。筒管支承轴21固定筒管17。引导机构26对与筒管支承轴21的轴向正交的方向的筒管支承轴21的移动进行引导。限制机构27限制支承于筒管支承轴21的筒管17向筒管支承轴21的轴向移动。

如图3a、图3b以及图4所示,引导机构26具备多根引导轴28、滑动件29以及轴承30。在该实施方式中,引导轴28为两根。各引导轴28沿与筒管支承轴21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滑动件29被支承为能够沿着引导轴28移动。轴承30设置于滑动件29并将筒管支承轴21支承为能够旋转。在该实施方式中,筒管支承轴21通过单侧支承被支承。

滑动件29被保持为将固定于筒管支承轴21的筒管17经由带16向供给引导辊11、移动引导辊12按压的状态。滑动件29在向筒管17卷绕棉卷19时,伴随着卷绕于筒管17的棉卷19的卷径增大而向下方移动。即,引导机构26在卷绕开始时将支承轴21保持在筒管17经由带16被按压于两个供给引导辊11、移动引导辊12的位置。引导机构26伴随着卷绕于筒管17的棉卷19的卷径增大,以与供给引导辊11以及移动引导辊12的距离增大的方式使筒管支承轴21移动。

限制机构27具备设置于筒管支承轴21的外表面的多个弹性部件31。如图2、图3b以及图4所示,在该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31合计设置6个。如图3a所示,弹性部件31在筒管17的长边方向的各端部沿周向等间隔地各设置三个,合计六个。各弹性部件31被设置为能够与筒管17的内周面抵接。在筒管支承轴21的与各弹性部件31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供给压缩空气的通路32。而且,从连接于通路32的配管33供给压缩空气。在向通路32供给压缩空气的状态下,各弹性部件31被保持为按压筒管17的状态,从而限制筒管17向筒管支承轴21的轴向移动。在不向通路32供给压缩空气的状态下,基于限制机构27的弹性部件31的对筒管17向筒管支承轴21的轴向的移动的限制被解除。

在供给引导辊11与移动引导辊12之间设置有棉卷压缩部34。棉卷压缩部34在将棉卷19卷绕于筒管17之前,在与供给引导辊11之间对棉卷19进行压缩。棉卷压缩部34包含按压辊35。详细而言,棉卷压缩部34具备支承臂36、按压辊35以及按压弹簧37。支承臂36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第一端部。按压辊35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支承臂36的第二端部。按压弹簧37对按压辊35朝向供给引导辊11施力。按压辊35具有带16的宽度以上的长度。按压辊35构成为能够将沿着供给引导辊11而与带16一同移动的棉卷19遍及整个宽度地朝向供给引导辊11按压。

接下来,对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绕卷装置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卷绕开始之前,将空的筒管17固定于筒管支承轴21。在将筒管17固定于筒管支承轴21时,在停止向筒管支承轴21的通路32供给压缩空气而使筒管17能够沿着筒管支承轴21移动的状态下,将筒管17安装于筒管支承轴21的固定位置。然后,向通路32供给压缩空气。通过向通路32供给压缩空气,从而成为弹性部件31从内侧对筒管17进行按压的状态,从而筒管17被保持为向筒管支承轴21的轴向的移动被限制的状态。

接下来,驱动气缸25,将引导辊14配置于在图1中由实线表示的位置。将筒管17配置于经由带16而被两供给引导辊11、移动引导辊12按压的卷绕开始位置。从该状态开始驱动马达23以及轧光辊18。带16被引导辊11至15引导,从而向图1的箭头方向移动。供给引导辊11向图1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卷挂有带16的一部分的筒管17与筒管支承轴21一同向图1的顺时针方向旋转。

棉卷19被轧光辊18压缩而除去空气。被除去了空气的棉卷19在如下状态,即:与卷挂于供给引导辊11的状态下移动的带16的与供给引导辊11接触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接触的状态下移动。棉卷19在与筒管17的外表面接触的状态下,被导入带16与筒管17的外表面之间。被导入带16与筒管17的外表面之间的棉卷19伴随着带16的移动而在被带16按压于筒管17的外表面的状态下卷绕于筒管17。

伴随着卷绕于筒管17的棉卷19的卷径增大,筒管支承轴21在连结供给引导辊11的中心轴线与移动引导辊12的中心轴线的线的二等分线上移动。在卷绕于筒管17的棉卷19始终相对于供给引导辊11以及移动引导辊12在相同的位置被按压的状态下进行卷绕。带16通过引导辊14被给予适当的张力,并且在按压卷绕于筒管17的棉卷19(棉卷l)的状态下,从卷绕开始位置移动至满管位置,由此对应卷绕于筒管17的棉卷l的直径的变化。而且,未被带16按压的棉卷表面的范围不取决于棉卷l的卷径而与卷绕开始时相同地被最小化。

对于参照图10以及图11而在背景技术中说明的以往的卷绕装置,从卷绕开始至满管,筒管72在相同的位置进行卷绕。因此,从卷绕开始直至卷绕于筒管72的棉卷l成为经由带71而被按压于变向辊r1、r2的状态为止,棉卷表面在暴露于空气的状态下移动的距离较大。因此,直至成为被轧光辊压缩而除去空气后的棉卷l卷绕于筒管72并被带71覆盖的状态为止,在能够吸入空气的状态下移动的距离较大。棉卷l在纤维密度较低且厚度较厚的状态下被卷绕于筒管72。

但是,在该实施方式中,棉卷19在卷挂于供给引导辊11的状态下移动,在进入带16与筒管17的外表面之间后,在被带16按压于筒管17的外表面的状态下卷绕于筒管17。其结果是,直至成为被轧光辊18压缩而除去空气后的棉卷19卷绕于筒管17并被带16覆盖的状态为止,在能够吸入空气的状态下移动的距离与以往的装置相比非常小。因此,棉卷19在纤维密度较高且厚度较薄的状态下被卷绕于筒管17。

筒管17在经由限制机构27被限制向筒管支承轴21的轴向的移动的状态下,并且在被带16按压于棉卷19的状态下与筒管支承轴21一同向卷绕方向旋转。因此,即使筒管17不具备凸缘,棉卷19也无障碍地被卷绕于筒管17的适当的位置。

另外,对于图10以及图11中的以往的卷绕装置,从卷绕开始直至卷绕于筒管72的棉卷l成为经由带71被按压于变向辊r1、r2的状态为止,需要通过筒管72的支承轴承受带71按压筒管72的力。因此,筒管72的支承轴需要能够充分担负基于带71的按压力的强度。

但是,在该实施方式中,存在从卷绕开始成为筒管17的表面经由带16或者经由带16以及卷绕于筒管17的棉卷19而被按压于供给引导辊11、移动引导辊12的状态。因此,筒管支承轴21不需要承担经由带16而作用于筒管17的按压力。

卷绕于筒管17的棉卷19在与供给引导辊11之间被棉卷压缩部34压缩之后而卷绕于筒管17。详细而言,棉卷19经由带16被棉卷压缩部34的按压辊35按压于供给引导辊11,其按压力由按压弹簧37设定。因此,与不承受棉卷压缩部34的压缩而卷绕于筒管17的情况相比,能够在棉卷19所含的空气较少的状态下卷绕于筒管17。因此,不增强将棉卷19卷绕于筒管17的带16的按压力,能够以纤维密度较高的状态将棉卷19卷绕于筒管17。

如图5所示,若卷绕进行直至满管,则轧光辊18以及马达23的驱动被停止,从而卷绕结束。然后,支承引导辊12的杆24向图5中由双点划线表示的落卷位置移动,在引导辊14移动至比满管位置p2更接近引导辊15的落卷位置p3的状态下,进行落卷作业。在落卷结束后,向筒管支承轴21安装筒管17,在引导辊12移动至卷绕位置、引导辊14移动至卷绕开始位置p1之后,再次开始对棉卷19的卷绕。

根据该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所示的效果。

(1)绕卷装置具备:多个引导辊11至15、卷挂于引导辊11至15的无缝的带16、通过带16而旋转的筒管17、以及轧光辊18,绕卷装置构成为卷绕被轧光辊18压缩的棉卷19。绕卷装置具备压缩部34,该压缩部34在与多个引导辊11至15中的从轧光辊18接受棉卷19的供给的供给引导辊11之间对棉卷19进行压缩。而且,棉卷19在与供给引导辊11之间被棉卷压缩部34压缩之后被卷绕于筒管17。因此,与不承受棉卷压缩部34的压缩而将棉卷19卷绕于筒管17的情况相比,能够在棉卷19所含的空气较少的状态下将棉卷19卷绕于筒管17。因此,不增强将棉卷19卷绕于筒管17的带16的按压力,而能够以纤维密度较高的状态将棉卷19卷绕于筒管17。

(2)棉卷压缩部34为被按压于供给引导辊11的按压辊35。根据该构成,能够通过由按压辊35按压棉卷19的简单的结构来从棉卷19排出空气。

(3)按压辊35配置于供给引导辊11与移动引导辊12之间。移动引导辊12能够在卷绕位置与落卷位置之间移动。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将棉卷19卷绕于筒管17的紧前对棉卷19进行压缩,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抑制在筒管17卷绕棉卷19时的棉卷19的宽度的扩宽。

(4)绕卷装置具备筒管支承轴21、引导机构26、以及制机构27。筒管支承轴21固定筒管17。引导机构26在卷绕开始时,将筒管支承轴21保持于筒管17经由带16被两个供给引导辊11以及移动引导辊12按压的位置,随着卷绕于筒管17的棉卷19的卷径增大,以与两供给引导辊11以及移动引导辊12的距离增大的方式使筒管支承轴21移动。限制机构27限制筒管17向筒管支承轴21的轴向移动。根据该结构,筒管17不具有凸缘,而经由带16从被两个供给引导辊11、移动引导辊12按压的状态开始卷绕。因此,与经由带将棉卷卷绕于具有凸缘的筒管的以往的装置不同,能够防止被压缩的棉卷19进入带与凸缘之间,而使棉卷19的端部引起黏连。另外,筒管17不具有凸缘,因此能够扩宽带16的宽度,从而能够防止棉卷两端部的黏连所引起的品质不良。

另外,从卷绕开始筒管17的表面处于经由带16或者经由带16以及卷绕于筒管17的棉卷19而被供给引导辊11、移动引导辊12按压的状态。因此,筒管支承轴21不需要担负经由带16作用于筒管17的按压力。因此,筒管支承轴21的强度与以往的卷绕装置相比能够降低。

(5)筒管支承轴21为单侧支承。筒管支承轴21不局限于单侧支承,也可以为两侧支承。在单侧支承的情况下,与两侧支承相比,筒管17相对于筒管支承轴21的安装、取下的作业变得简单。

(6)引导机构26具备多根引导轴28、滑动件29以及轴承30。各引导轴28沿与筒管支承轴21的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滑动件29被支承为能够沿着引导轴28移动。轴承30设置于滑动件29并将筒管支承轴21支承为能够旋转。另外,引导机构26具备移动机构(气缸25)。移动机构(气缸25)使供给引导辊11以及移动引导辊12以外的引导辊中的一个引导辊14向如下方向移动,即:向卷挂于支承在筒管支承轴21的筒管17的带16将筒管17向接近两个供给引导辊11、移动引导辊12的方向施力的方向移动。根据该结构,能够不增加绕卷装置具备的引导辊的个数,而以将棉卷19无障碍地卷绕于筒管17的方式使带16移动。

(7)限制机构27具备多个弹性部件31、以及通路32。各弹性部件31设置于筒管支承轴21的外周。通路32形成于筒管支承轴21,并且能够向与各弹性部件31对应的位置供给压缩空气。而且,在向通路32供给压缩空气的状态下,各弹性部件31被保持为按压筒管17的状态,筒管17向筒管支承轴21的轴向移动被限制。因此,在不向通路32供给压缩空气的状态下,基于限制机构27的弹性部件31的对筒管17向筒管支承轴21的轴向的移动的限制被解除,从而能够容易地进行筒管17的相对于筒管支承轴21的安装以及取下。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根据图6以及图7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该实施方式的绕卷装置的供给引导辊11与轧光辊18的关系和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其他的结构为与第一实施方式基本相同的结构。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6所示,在实施方式中,对于轧光辊18,构成轧光辊18的最终轧光辊18a以及其他的轧光辊18b以位于大致垂直面上的状态下被配置这点,以及最终轧光辊18a经由带16以及棉卷19被供给引导辊11按压这点,与第一实施方式较大地不同。另外,构成轧光辊18的轧光辊18b的个数为两个,比第一实施方式的少。

如图7所示,在轧光辊18中,最终轧光辊18a被弹簧20朝向绕卷装置的供给引导辊11施力。两辊18b被弹簧20施力,使得经由棉卷19按压配置于下侧的辊18a或者18b。此外,在图7中,省略配置于上侧的辊18b的图示,在图6中,省略弹簧20的图示。

在该实施方式中,作为轧光辊18的最终的辊的最终轧光辊18a作为棉卷压缩部34而发挥功能。即,棉卷压缩部34包含最终轧光辊18a。根据该结构,不需要设置作为棉卷压缩部而发挥功能的其他的辊,被轧光辊18除去空气的棉卷19在吸入空气前被卷绕于筒管17。因此,能够以纤维密度较高的状态将棉卷19卷绕于筒管17。

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通过轧光辊18承受压缩作用的棉卷19经由供给引导辊11以及带16直至被卷绕于筒管17为止,棉卷19移动的距离缩短。因此,除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的(1)至(7)所记载的效果相同的效果之外,还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

(8)绕卷装置在构成轧光辊18的多个辊18a、18b位于大致垂直面上的状态下被配置。而且,最终轧光辊18a经由带16以及棉卷19被弹簧20向供给引导辊11施力。两辊18b被弹簧20施力使得经由棉卷19按压配置于下侧的辊18a或者18b。因此,成为最终的轧光辊的最终轧光辊18a作为棉卷压缩部而发挥功能。被轧光辊18除去空气的棉卷19在吸入空气之前被卷绕于筒管17,因此能够以纤维密度较高的状态将棉卷19卷绕于筒管17。另外,在通过轧光辊18的最终轧光辊18a而承受压缩作用的棉卷19经由供给引导辊11以及带16直至被卷绕于筒管17为止,棉卷19移动的距离变短。因此,在被轧光辊18压缩后,在直至卷绕于筒管17为止,棉卷19难以吸入空气,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棉卷19的向宽度方向的扩展。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根据图8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该实施方式的绕卷装置中,棉卷压缩部34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其他的结构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棉卷压缩部34具备多个辊41、42、43以及卷挂于辊41、42、43的带44。支承臂36以能够摆动的方式支承于第一端部。辊4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于支承臂36的第二端部。辊42被按压弹簧45施力,使得将带44朝向供给引导辊11按压。带44从轧光辊18的最终轧光辊18a被送出,在覆盖移动至带16的卷挂于供给引导辊11的位置的棉卷19的单面的状态下,在两辊41、42之间移动。因此,根据该实施方式的结构,在棉卷19通过轧光辊18的最终轧光辊18a,直至接受基于供给引导辊11与棉卷压缩部34的辊42的按压力为止,在棉卷19难以进入空气。

实施方式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例如,也可以如接下来那样具体化。

○如图9所示,也可以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绕卷装置中,在与供给引导辊11对置的位置设置对与卷挂于供给引导辊11的带16一同移动的棉卷19进行按压的按压辊35。按压辊35具备与供给引导辊11平行地延伸并将按压辊35的旋转轴向接近供给引导辊11的中心轴线的方向施力的按压弹簧37。在该结构中,被轧光辊18压缩的棉卷19被按压辊35进一步压缩,从而从棉卷19排出空气。

○构成轧光辊18的辊的个数不限定于三个或者四个,也可以为五个以上。

○如第二实施方式那样,在轧光辊18的最终轧光辊18a经由带16被供给引导辊11按压的结构中,构成轧光辊18的多个辊18a、18b不限定于其旋转轴心位于垂直面上的结构。例如,也可以为位于水平面上或者位于倾斜的平面上的结构。

○卷绕开始位置与满管位置之间的筒管17的移动方向不限定于上下方向。例如,也可以为水平方向或倾斜方向。

○限制机构27只要在覆盖通路32的开口端的状态下设置于筒管支承轴21即可,代替针对每个开口端设置弹性部件31,例如,在筒管支承轴21的外周面形成环状槽,且该环状槽通过与形成于筒管支承轴21的通路32的开口端对应的位置。而且,也可以在收容于该环状槽的状态下设置形成为环状的橡胶制的环。橡胶制的环在不向通路32供给压缩空气的状态下,被保持于从筒管支承轴21的外周面凹陷的位置,通过向通路32供给压缩空气,从而其一部分从环状槽突出而支承筒管17。

○对于限制机构27,代替设置弹性部件31,也可以为从筒管支承轴21的外周面突出并与筒管17的长边方向端部卡合来限制筒管17向轴向的移动的部件。

○筒管支承轴21也可以不是悬臂状态,而是在两侧被支承的结构。

○绕卷装置不限定于具备随着卷绕于筒管17的棉卷19的卷径增大而使筒管支承轴21以与供给引导辊11、移动引导辊12的距离增大的方式移动的引导机构26的结构。例如,如在背景技术中说明的以往的卷绕装置那样,也可以应用于使固定筒管17的筒管支承轴21从卷绕开始时至卷绕结束时在固定位置旋转的结构的绕卷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