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脱墨浆漂白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87250阅读:44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造纸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脱墨浆漂白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在废纸脱墨制浆后的还原漂白工序中均使用二氧化硫脲(FAS)作为漂白物质,FAS为固体粉末,需要和烧碱反应后起到还原漂白作用,但是目前FAS在应用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安全性能方面:FAS粉末易燃,存在安全隐患;

第二、环保性能方面:FAS加入系统中会产生氮类物质,影响污水处理;

第三、稳定性能方面:FAS为粉末固体,需要计量溶解才能使用,在计量溶解过程中经常出现下料卡等现象,造成制备浓度不稳定,因为影响漂白效果的稳定性,除此,FAS需要和碱液反应溶解,碱液的加入会造成制浆系统的PH值变化,影响纸浆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脱墨浆漂白系统,采用硼氢化钠的碱溶液替代固体漂白剂粉末对浆料进行漂白,安全环保,且提高了漂白效果的稳定性,提升漂白效率。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脱墨浆漂白系统,包括漂白剂储槽、反应剂储槽、清水输入管道及第一立管,第一动力机构与漂白剂储槽连接,第二动力机构与清水输入管道连接,第三动力机构与反应剂储槽连接,在所述第一动力机构与第二动力机构的驱动下,漂白剂储槽中的漂白剂与清水输入管道中的清水混合得到稀释剂,并进一步在第三动力机构的驱动下,所述反应剂储槽中的酸性剂与稀释剂进入第一立管并发生反应。

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包括浓缩浆料输入管道,所述浓缩浆料输入管道与多盘浓缩机,并向所述第一立管输入待漂白的浆料。

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包括蒸汽输入通道,所述蒸汽输入通道与所述第一立管连通,并用于向第一立管输入加热蒸汽。

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二立管,所述第一立管与第二立管之间通过第四动力机构连通,所述第四动力机构用于将第一立管中的浓浆和漂白剂泵入第二立管,所述第二立管用于进一步对浆料进行漂白。

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包括混合器,所述混合器用于混合漂白剂储槽中的漂白剂与清水输入管道中的清水。

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包括清水过滤装置,所述清水输入管道中的清水经过清水过滤装置过滤,进而与漂白剂储槽中的漂白剂混合稀释。

进一步地,所述清水过滤装置包括第一过滤器和第二过滤器,所述第一过滤器和第二过滤器并联设置,所述第一过滤器和第二过滤器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均设有一手阀,所述清水输入管道中的清水经过第一过滤器或第二过滤器,进而与漂白剂储槽中的漂白剂混合稀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动力机构的输入端与第一前置阀连接,输出端与第一后置阀连接;所述第三动力机构的输入端与第三前置阀连接,输出端与第三后置阀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一流量计、第二流量计和第三流量计,所述第一流量计用于计量所述漂白剂储槽中的漂白剂,所述第二流量计用于计量所述反应剂储槽中的酸性剂,所述第三流量计用于计量所述清水输入管道中的清水。

进一步地,所述漂白剂储槽中的漂白剂为硼氢化钠的碱溶液,所述反应剂储槽中的酸性剂为亚硫酸氢钠溶液。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如下:

1)避免了FAS在应用中不安全、不环保及不稳定问题;

2)漂白稳定性提高,漂白效率提升,成浆PH值降低,提高浆料滤水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脱墨浆漂白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包括:1-漂白剂储槽,11-第一液位计,12-第一流量计,2-反应剂储槽,21-第二液位计,22-第二流量计,3-清水输入管道,31-第一过滤器,32-第二过滤器,33-手阀,34-第三流量计,4-混合器,5-第一立管,6-浓缩浆料输入管道,7-第二立管,81-第一动力机构,811-第一前置阀,812-第一后置阀,82-第二动力机构,83-第三动力机构,831-第三前置阀,832-第三后置阀,84-第四动力机构,9-蒸汽输入通道,91-第四流量计,92-蒸汽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装置、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实施例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脱墨浆漂白系统,参见图1,所述系统包括漂白剂储槽1、反应剂储槽2、清水输入管道3及第一立管5,第一动力机构81与漂白剂储槽1连接,第二动力机构82与清水输入管道3连接,第三动力机构83与反应剂储槽2连接,在所述第一动力机构81与第二动力机构82的驱动下,漂白剂储槽1中的漂白剂与清水输入管道3中的清水混合得到稀释剂,并进一步在第三动力机构83的驱动下,所述反应剂储槽2中的酸性剂与稀释剂进入第一立管5并发生反应。

优选地,所述漂白剂储槽1中的漂白剂为硼氢化钠的碱溶液,硼氢化钠为最常用的还原剂之一,常温常压下稳定,硼氢化钠在酸性条件会快速分解释放氢气,所以它不能在酸性条件反应,但可以在碱性条件下使用,所述反应剂储槽2中的酸性剂为亚硫酸氢钠溶液,两种反生反应,所述硼氢化钠将亚硫酸氢钠还原为连二亚硫酸钠,以作为细木纸浆的漂白光亮剂。

另一方面,由于漂白需要浓度条件,所以需要多盘浓缩机对待漂白的浆料进行浓缩操作,并通过浓缩浆料输入管道6将多盘浓缩机浓缩得到的浆料向所述第一立管5中输入,优选地,浓缩前的浆料浓度为1%,经过多盘后的浆料浓度为12%。

再一方面,由于漂白需要温度,因此所述系统还包括蒸汽输入通道9,所述蒸汽输入通道9与所述第一立管5连通,并用于向第一立管5输入加热蒸汽,所述蒸汽用于为浆料加温,提高漂白效率。为了控制加热蒸汽的输入,在所述蒸汽输入通道9上设置有蒸汽阀92;为了精确控制加热蒸汽的输入量,在所述蒸汽输入通道9上设置有第四流量计91。

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二立管7,所述第一立管5与第二立管7之间通过第四动力机构84连通,由于漂白至少需要温度、PH环境及浓度这几方面条件,因此,所述第一立管5的作用主要是为漂白准备以上条件,包括在第一立管5中所述硼氢化钠与亚硫酸氢钠发生反应实现PH调节,蒸汽进入第一立管5为漂白准备温度条件,以及与浓缩浆料输入管道6连通实现浓缩条件,所述第四动力机构84用于将第一立管5中满足漂白条件的浓浆和漂白剂泵入第二立管7,并在第二立管7中实现充分漂白,充分漂白的浆料进入浆塔(图中未示出)进行存储。

为了提高漂白剂和清水的混合效率,所述系统还包括混合器4,漂白剂储槽1的出口和清水输入管道3的出口均与所述混合器4的入口连接,所述混合器4优选为静态混合器结构。

为了避免清水中的杂质影响漂白质量,所述系统还包括清水过滤装置,所述清水输入管道3中的清水经过清水过滤装置过滤,进而与漂白剂储槽1中的漂白剂混合稀释。

优选地,所述清水过滤装置包括第一过滤器31和第二过滤器32,所述第一过滤器31和第二过滤器32并联设置,分别作为一用一备,所述第一过滤器31和第二过滤器32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均设有一手阀33,即当关闭所述第一过滤器31前后的手阀33时,则所述第一过滤器31为备用过滤器,当需要对第二过滤器32更换滤芯时,关闭第二过滤器32前后的手阀33,而打开第一过滤器31前后的手阀33,所述清水输入管道3中的清水经过第一过滤器31或第二过滤器32,进而与漂白剂储槽1中的漂白剂混合稀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动力机构81的输入端与第一前置阀811连接,输出端与第一后置阀812连接;所述第三动力机构83的输入端与第三前置阀831连接,输出端与第三后置阀832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动力机构81和第三动力机构83均为变频螺杆泵,所述第二动力机构82为变频泵,所述第一前置阀811、第一后置阀812、第三前置阀831与第三后置阀832均为变频螺杆泵的电子阀。

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一流量计12、第二流量计22和第三流量计34,所述第二流量计22用于计量所述反应剂储槽2中的酸性剂,计为流量F1,所述第一流量计12用于计量所述漂白剂储槽1中的漂白剂,计为流量F3,所述第三流量计34用于计量所述清水输入管道3中的清水,计为流量F2,通过设定稀释比例F2:F3的比例值,精确控制稀释水量,通过设定反应比例F1:F3的比例值,精确控制反应浓度。

为了防止漂白剂储槽1和反应剂储槽2中的液面过低而造成第一动力机构81和第三动力机构83(即变频螺杆泵)空转运行,进而在所述漂白剂储槽1的槽壁上设置有第一液位计11,在所述反应剂储槽2的槽壁上设置有第二液位计21,当所述漂白剂储槽1和反应剂储槽2中的液面过低时,所述第一液位计11和第二液位计21发送液位信号给控制器,控制器判断液位信号低于最低液位阈值,则触发告警系统,并停止变频螺杆泵运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