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复合式包芯纱,特指一种新型复合式包芯纱具有新型复合式包芯纱,属于纺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包芯纱又称复合纱或包覆纱,它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纤维组合而成的一种新型纱线。最初的包芯纱是以棉纤维为皮、涤纶短纤纱为芯开发的短纤维与短纤维包芯纱。新珠线带涤包涤包芯线。
但现有的包芯纱结构性单一,在遇高温或熨烫时易发生褶皱,且不耐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使用寿命,及衣物面料材质偏硬,影响穿着者的穿着感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新型复合式包芯纱,该新型复合式包芯纱具有在遇高温和熨烫时不易出现褶皱,耐磨及质地较软,提高穿着者的穿着感受。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复合式包芯纱,包括:引纱罗拉、纱线、转杯、分梳盒、分梳辊、条子喂入、喂入口、喂给罗拉、纤维、包芯纱线、氨纶纤维、晴纶纤维、涤纶纤维、芳纶纤维;所述分梳盒的内部中心处设置有分梳辊,且分梳辊的一侧下部设置有喂给罗拉;所述喂给罗拉的上部设置有条子喂入,且喂入口设置在条子喂入与喂给罗拉之间;所述转杯设置在分梳盒的另一侧,且引纱罗拉设置在转杯的上部;所述喂入口的内部设置有纤维,且纤维经分梳盒的内壁与分梳辊之间的间隙进入转杯;所述纤维由转杯进入引纱罗拉,且包芯纱线由氨纶纤维与晴纶纤维、涤纶纤维及芳纶纤维组成。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复合式包芯纱所述分梳辊呈圆盘状,且分梳辊的外周均布设置有分梳齿。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复合式包芯纱所述包芯纱线为螺旋方式缠绕编织。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复合式包芯纱所述氨纶纤维与晴纶纤维、涤纶纤维及芳纶纤维的编织位置可进行调换。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方案的一种新型复合式包芯纱,具有在遇高温和熨烫时不易出现褶皱,耐磨及质地较软,提高穿着者的穿着感受。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复合式包芯纱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新型复合式包芯纱的纺纱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引纱罗拉1、纱线2、转杯3、分梳盒4、分梳辊5、条子喂入6、喂入口7、喂给罗拉8、纤维9、包芯纱线10、氨纶纤维1001、晴纶纤维1002、涤纶纤维1003、芳纶纤维100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附图1和图2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复合式包芯纱,包括:引纱罗拉1、纱线2、转杯3、分梳盒4、分梳辊5、条子喂入6、喂入口7、喂给罗拉8、纤维9、包芯纱线10、氨纶纤维1001、晴纶纤维1002、涤纶纤维1003、芳纶纤维1004;分梳盒4的内部中心处设置有分梳辊5,且分梳辊5的一侧下部设置有喂给罗拉8;喂给罗拉8的上部设置有条子喂入6,且喂入口7设置在条子喂入6与喂给罗拉8之间;转杯3设置在分梳盒4的另一侧,且引纱罗拉1设置在转杯3的上部;喂入口7的内部设置有纤维9,且纤维9经分梳盒4的内壁与分梳辊5之间的间隙进入转杯3;纤维9由转杯3进入引纱罗拉1,且包芯纱线10由氨纶纤维201与晴纶纤维202、涤纶纤维203及芳纶纤维204组成,分梳辊5呈圆盘状,且分梳辊5的外周均布设置有分梳齿,包芯纱线10为螺旋方式缠绕编织,氨纶纤维1001与晴纶纤维1002、涤纶纤维1003及芳纶纤维1004的编织位置可进行调换。
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将条状的纤维9塞入喂入口7,通过分梳辊5的转动,使纤维9进入分梳盒4的内壁与分梳辊5之间的间隙内,在分梳辊5的转动下,纤维9进入转杯3内,在转杯3的旋转下,使纤维9旋转成为一股纱线2后,进入引纱罗拉1引出,并进行收集,由四套本实用新型输出的纱线2组成包芯纱线10。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应用范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任何限制。凡采用等同变换或者等效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