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纺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空异形聚乳酸纤维。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纺织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市面上的锦纶纤维存在手感粗糙、柔韧性差、透气性差、吸水性差、易起球等问题。随之市面上开始出现超细锦纶纤维,手感柔软、穿着舒服,但是市面上的超细锦纶纤维的质量不高,不易染色、等级低、次品率高、经济效益差。而另一方面,聚乳酸是以微生物发酵产物乳酸为单位化合而成的;聚乳酸制品废弃后能够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不会污染环境,因而是一种完全自然循环型的可降解材料。聚乳酸纤维的抗菌性能好,透气性和吸湿性高,产品柔软,但在纺织领域,具有普通圆形截面的聚乳酸纤维,其染色性能差,色牢度低,尤其体现于深色纤维上,因此导致聚乳酸纤维的开发与应用受到限制,从而急需通过改变聚乳酸纤维的结构以改善聚乳酸纤维的染色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空异形聚乳酸纤维,在保证现有的聚乳酸纤维的抗菌性和透气性等性能的同时,提高其染色性能,使聚乳酸纤维织物具有更高的染色饱和度和色牢度。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中空异形聚乳酸纤维,由聚乳酸粒子熔体纺丝而成,其横截面结构包括两段圆弧形的包围部,两段包围部相对设置并且共圆心,两段包围部的端部之间设有缝隙,从而使两段包围部围合成一个半封闭式的空腔;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连接部,连接部的两端分别连接两个包围部的中段。半封闭式的空腔使纤维具有良好的保暖性和蓬松性,此外还可以将染料由包围部之间的缝隙中吸附于空腔的内壁上,增加了染料的附着量,提高了纤维面料的染色饱和度,使纤维面料的颜色更加鲜艳。由于空腔的内壁也被染色,而空腔内受到外力的摩擦和光线的辐射少,纤维制品长期使用后也不容易褪色,因此色牢度更高,空腔内的透光度小,还可提高织物的耐污性。连接部连接包围部的中段,增强了纤维的抗拉强度。
优选的,连接部的中部设有垂直于连接部的支撑部,支撑部位于半封闭式的空腔内,支撑部的宽度大于两段包围部的之间的缝隙的宽度,支撑部的长度小于包围部的半径。当包围部受到挤压而发生径向变形后,支撑部可支撑住包围部的端部,限制包围部过度变形,以保持包围部内具有空腔形态,保证使用本纤维的制成品的保暖性和蓬松性。
优选的,包围部的外侧设有多个凸起部。多个凸起部改善了现有的圆形聚乳酸纤维的蜡状感,增加了纤维的毛绒感,使其更加接近天然的麻棉纤维的手感,从而使纤维制品的使用更加柔软舒适。相对于现有的圆形纤维,由于凸起部具有异形结构,对光的反射量增加,改变了光的反射方向,使纤维具有优越的反光特性,纤维织物的光泽度好。
优选的,每个包围部的外侧各设有三个凸起部,三个凸起部均匀地分布于包围部上,以保证纤维织物稳定均一的柔软度和光泽度。
优选的,凸起部与包围部的连接处设有凹形的毛细管槽。毛细管槽可快速导流染料,进一步改善纤维的染色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用聚乳酸为原料熔体纺丝成聚乳酸纤维,使纤维织物的抗菌性和透气性好;通过在纤维的横截面上设置半封闭式的空腔结构,提高其染色性能,使聚乳酸纤维织物具有更高的染色饱和度和色牢度,实用性强;同时空腔结构有利于提高聚乳酸纤维的保暖性和蓬松性,纤维织物的使用更加舒适。连接部的结构,增强了聚乳酸纤维的抗拉强度,同时有利于补偿纺丝时熔体固有的挤出胀大作用,有助于在两个包围部之间形成缝隙结构。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包围部;2.缝隙;3.连接部;4.支撑部;5.凸起部;6.毛细管槽。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中空异形聚乳酸纤维,由聚乳酸粒子熔体纺丝而成,其横截面结构包括两段圆弧形的包围部1,两段包围部1相对设置并且共圆心,两段包围部1的端部之间设有缝隙2,从而使两段包围部1围合成一个半封闭式的空腔;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连接部3,连接部3连接两个包围部1的中段。本实施例的纤维细度为2-7D,半封闭式的空腔提高了染料附着量,加强了纤维的染色饱和度,染色效果更加鲜艳明亮,并且色牢度更高,耐久性强。两个包围部1之间的连接部3提高了纤维的抗拉强度,特别是径向抗拉强度。本中空异形聚乳酸纤维对应的喷丝板上的喷丝孔形状与纤维的横截面形状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喷丝孔上两个包围部之间的缝隙更大,从而熔体状态的聚乳酸纺丝成型时可以补偿熔体固有的挤出胀大作用,改善纤维内壁的自我膨胀效应,即使熔体挤出时稍有膨胀,其膨胀程度也足以形成纤维中的缝隙结构;本实施例的包围部1之间的连接部3,可以进一步引导熔体流向连接部3,避免纤维朝缝隙结构处膨胀,有利于缝隙结构的生成。
连接部3的中部设有垂直于连接部3的支撑部4,支撑部4位于半封闭式的空腔内,支撑部4的宽度大于两段包围部1的之间的缝隙2的宽度,支撑部4的长度小于包围部1的半径。支撑部4可限制包围部1过度变形,以保持包围部1内具有空腔形态,保证使用本纤维的制成品的保暖性和蓬松性。支撑部4还进一步增强了聚乳酸纤维的抗拉强度,并且与连接部一样,对熔体具有引流作用,有利于缝隙结构的生成。
包围部1的外侧设有多个凸起部5,凸起部5增加了纤维起毛感,提高了纤维柔软舒适度,同时提高了纤维织物的光泽度。
每个包围部1的外侧各设有三个凸起部5,三个凸起部5均匀地分布于包围部1上,以保证纤维织物稳定均一的柔软度和光泽度。
凸起部5与包围部1的连接处设有凹形的毛细管槽6,进一步增强了纤维的可染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