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覆纱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抗菌除臭包覆纱。
背景技术:
包覆纱又称包缠纱,是一种新型结构的纱线,它是以长丝或短纤维为纱芯,外包另一种长丝或短纤维纱条,外包纱按照螺旋的方式对芯纱进行包覆,其特点为条干均匀、膨松丰满、纱线光滑而毛羽少、强力高、断头少;包覆纱多用于要求高弹的针织物,部分用于机织物,是高档细薄的毛、麻织物、提花双层纬编针织物和经编织物等的理想纱线,包覆纱对于粗细号纱都可纺,其中以弹力纱居多,适用于织造运动紧身衣,如游泳衣、滑雪服、女内衣等,包覆纱根据用途,选择适当的芯纱和外包纱,其强力比任何一种单纱都高。
现有的包覆纱内部结构较为简单,在后期的纺织使用过程中的使用性能较低,仅仅具备普通的纺织纱线的编织能力,无法做到抗菌除臭的能力,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针对上述情况,在现有的包覆纱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菌除臭包覆纱,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一般的包覆纱内部结构较为简单,在后期的纺织使用过程中的使用性能较低,仅仅具备普通的纺织纱线的编织能力,无法做到抗菌除臭的能力,不能很好的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抗菌除臭包覆纱,包括纱芯体和第一编织线,所述纱芯体的外部分别设置有第一编织线和第二编织线,且第一编织线位于第二编织线的内部,所述纱芯体包括外部纱层、碳层、填充层和尼龙线,且外部纱层的内部设置有碳层,所述碳层的内部设置有填充层,且填充层的内部设置有尼龙线。
优选的,所述碳层的外部表面与外部纱层的内部表面之间以及碳层的内部表面与填充层的外部表面之间均为紧密贴合,且外部纱层、碳层和填充层的中轴线之间相重合。
优选的,所述尼龙线等距均匀的分布于填充层的内部,且尼龙线两两之间均关于纱芯体的中心线对称分布。
优选的,所述第一编织线和第二编织线均等距分布于纱芯体的外部表面,且第一编织线和第二编织线之间为交错分布。
优选的,所述第一编织线和第二编织线均通过氨纶线和外包纱组合而成,且第一编织线和第二编织线的外部纹路方向相反。
优选的,所述外包纱等距包裹于氨纶线的外部表面,且外包纱的外侧与氨纶线的内侧紧密贴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增加结构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整个装置的自身使用性能,改良后的包覆纱具有更加良好的功能性,通过碳层可以使该包覆纱在纺织使用时具有除异味能力,从而间接的达到抗菌除臭的能力;
1.本实用新型通过纱芯体、第一编织线和第二编织线的设置,构成该包覆纱的整体外部结构,其中纱芯体可以起到主支撑受力的作用,理考纱芯体有效的保持整个包覆纱在使用过程中的抗拉能力,并且通过第一编织线和第二编织线对纱芯体的包裹,保持内部的纱芯体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受损;
2.本实用新型通过外部纱层、碳层、填充层和尼龙线的设置,构成了纱芯体的基本结构,其中内部设置的碳层可以在使用过程中对异味进行过滤清除操作,尽可能的减少异味的排出,从而实现该包覆纱的除臭能力,并且其内部的填充层和尼龙线的配合使该纱芯体具有足够的抗拉能力;
3.本实用新型通过氨纶线和外包纱的设置,分别构成了第一编织线和第二编织线,依靠外包纱可以对氨纶线的外部形成包裹,从而减少氨纶线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纱芯体全剖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编织线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纱芯体;101、外部纱层;102、碳层;103、填充层;104、尼龙线;2、第一编织线;3、第二编织线;4、氨纶线;5、外包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抗菌除臭包覆纱,包括纱芯体1和第一编织线2,纱芯体1的外部分别设置有第一编织线2和第二编织线3,且第一编织线2位于第二编织线3的内部,第一编织线2和第二编织线3均等距分布于纱芯体1的外部表面,且第一编织线2和第二编织线3之间为交错分布,本实用新型通过纱芯体1、第一编织线2和第二编织线3的设置,构成该包覆纱的整体外部结构,其中纱芯体1可以起到主支撑受力的作用,理考纱芯体1有效的保持整个包覆纱在使用过程中的抗拉能力,并且通过第一编织线2和第二编织线3对纱芯体1的包裹,保持内部的纱芯体1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受损;
纱芯体1包括外部纱层101、碳层102、填充层103和尼龙线104,且外部纱层101的内部设置有碳层102,碳层102的内部设置有填充层103,且填充层103的内部设置有尼龙线104,碳层102的外部表面与外部纱层101的内部表面之间以及碳层102的内部表面与填充层103的外部表面之间均为紧密贴合,且外部纱层101、碳层102和填充层103的中轴线之间相重合,尼龙线104等距均匀的分布于填充层103的内部,且尼龙线104两两之间均关于纱芯体1的中心线对称分布,本实用新型通过外部纱层101、碳层102、填充层103和尼龙线104的设置,构成了纱芯体1的基本结构,其中内部设置的碳层102可以在使用过程中对异味进行过滤清除操作,尽可能的减少异味的排出,从而实现该包覆纱的除臭能力,并且其内部的填充层103和尼龙线104的配合使该纱芯体1具有足够的抗拉能力;
第一编织线2和第二编织线3均通过氨纶线4和外包纱5组合而成,且第一编织线2和第二编织线3的外部纹路方向相反,外包纱5等距包裹于氨纶线4的外部表面,且外包纱5的外侧与氨纶线4的内侧紧密贴合,本实用新型通过氨纶线4和外包纱5的设置,分别构成了第一编织线2和第二编织线3,依靠外包纱5可以对氨纶线4的外部形成包裹,从而减少氨纶线4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抗菌除臭包覆纱时,首先通过填充层103和尼龙线104之间的配合构成纱芯体1的内部主体结构,其内部的填充层103和尼龙线104的配合使该纱芯体1具有足够的抗拉能力,而填充层103外部表面包裹的碳层102可以在使用过程中对异味进行过滤清除操作,尽可能的减少异味的排出,从而实现该包覆纱的除臭能力,在纱芯体1通过组合编织后,对纱芯体1的外部表面进行编织操作,分别将第一编织线2和第二编织线3等距交叉的包裹于纱芯体1的外部,通过氨纶线4和外包纱5的设置,分别构成了第一编织线2和第二编织线3,依靠外包纱5可以对氨纶线4的外部形成包裹,从而减少氨纶线4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这就是该抗菌除臭包覆纱的工作原理。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