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纬纱筒子架和一种纺织系统生产线。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织布车间对纬纱筒子架上的筒纱更换操作主要是人工来完成,筒纱上的纬纱剩余情况也是依靠人工观察,在纬纱用完时需要人工取来新的筒纱并将其更换至纬纱筒子架上。
从而,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不断地观察筒纱上的纬纱剩余情况,以保证及时去仓库运输取来新的筒纱并将其更换至纬纱筒子架上。
可见,这种通过人工方式来回更换筒纱的操作,响应时间长、生产效率低,尤其是在大规模织造工厂尤为明显,所以,传统的人工运输筒纱的更换方式无法满足高质量高效率的生产工艺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纬纱筒子架和一种纺织系统生产线,能够及时提醒上料换纱,避免人工取纱换纱不及时导致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纬纱筒子架,包括纱架、筒纱安装支架、传感器安装支架和位移传感器,其中:
所述纱架能够固定在地面上;
所述筒纱安装支架设置在所述纱架上,用于安装筒纱;
所述传感器安装支架设置在所述纱架上,用于安装所述位移传感器;
若所述位移传感器检测到靠近其检测端的所述筒纱上的纬纱量小于预设值,出现空筒纱轴,则发出上料信号。
优选地,在上述智能纬纱筒子架中,所述纱架为竖直支架,并通过底座固连在地面上。
优选地,在上述智能纬纱筒子架中,所述筒纱安装支架通过锁孔套设在所述纱架上,其在所述纱架上的固定位置可调。
优选地,在上述智能纬纱筒子架中,所述传感器安装支架通过锁孔套设在所述纱架上,其在所述纱架上的固定位置可调。
优选地,在上述智能纬纱筒子架中,所述位移传感器通过锁孔套设在所述传感器安装支架上,其在所述传感器安装支架上的固定位置可调。
优选地,在上述智能纬纱筒子架中,所述纱架上设置有多个所述筒纱安装支架和多个所述传感器安装支架,用于通过多个所述位移传感器对多个所述筒纱分别进行检测。
一种纺织系统生产线,包括织机主机和纬纱筒子架,所述纬纱筒子架为上文中所述的智能纬纱筒子架;
并且,每个所述织机主机附近分别设置有一个所述智能纬纱筒子架。
优选地,在上述纺织系统生产线中,还包括用于运输筒纱的装载箱和与所述位移传感器信号连接的机械手,所述机械手能够接收所述上料信号,并启动上料过程,所述上料过程包括:所述机械手将所述空筒纱轴取下放入回收箱,并抓取所述装载箱内满纱状态的筒纱放置在缺纱位置。
优选地,在上述纺织系统生产线中,还包括用于运输筒纱的装载箱和与所述位移传感器信号连接的报警器,所述报警器能够接收所述上料信号,并提醒工作人员上料。
优选地,在上述纺织系统生产线中,所述装载箱为手推车或agv运输车。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纬纱筒子架和纺织系统生产线,通过在智能纬纱筒子架上设置位移传感器,对筒纱上的纬纱量进行监控,能够及时提醒上料换纱,避免背景技术中所说的人工取纱换纱不及时导致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具体实施例中提供的智能纬纱筒子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具体实施例中提供的纺织系统生产线中智能纬纱筒子架和织机主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具体实施例中提供的纺织系统生产线中装载箱、机械手、智能纬纱筒子架和织机主机配合工作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具体实施例中提供的纺织系统生产线中装载箱、机械手、智能纬纱筒子架和织机主机配合工作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07-筒纱,
119-纱架,120-筒纱安装支架,121-传感器安装支架,122-位移传感器;
200-机械手,300-装载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第一具体实施例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具体实施例中提供的智能纬纱筒子架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第一具体实施例中提供的智能纬纱筒子架,用于安装筒纱107,并布置在织机主体附近,向织机主体上供应纬纱。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第一具体实施例中提供的智能纬纱筒子架,包括纱架119、筒纱安装支架120、传感器安装支架121和位移传感器122。其中:纱架119能够固定在地面上,为整个智能纬纱筒子架提供支撑;筒纱安装支架120设置在纱架119上,用于安装筒纱107;传感器安装支架121设置在纱架119上,用于安装位移传感器122。若位移传感器122检测到靠近其检测端的筒纱107上的纬纱量小于预设值,出现空筒纱轴,则发出上料信号。
可见,本实用新型第一具体实施例中提供的智能纬纱筒子架,能够及时提醒上料换纱,避免背景技术中所说的人工取纱换纱不及时导致生产效率低的问题。
具体地,在上述智能纬纱筒子架中,纱架119为竖直支架,并通过底座固连在地面上;筒纱安装支架120通过锁孔套设在纱架119上,其在纱架119上的固定位置可调;传感器安装支架121通过锁孔套设在纱架119上,其在纱架119上的固定位置可调;位移传感器122通过锁孔套设在传感器安装支架121上,其在传感器安装支架121上的固定位置可调。从而,在生产过程中,位移传感器122固定安装在传感器安装支架121上,筒纱107穿在筒纱安装支架120上,筒纱107和位移传感器122的位置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具体地,上述纱架119上设置有多个筒纱安装支架120和多个传感器安装支架121,用于通过多个位移传感器122对多个筒纱107分别进行检测。
具体地,上述位移传感器122能够测量其与纬纱筒子架上与其位置对应的筒纱107的侧壁之间的距离,当位移传感器122测量到的距离值小于预设距离值,则说明筒纱107上的纬纱量小于预设值,出现了空筒纱轴,从而及时发出上料信号。
可见,位移传感器122可以根据与筒纱107之间的距离变化进行实时监控,当筒纱107上的纱线所剩不多时,此时的距离设置为报警距离,以提示工作人员或调度系统或直接通知agv运输车前来进行上料。(上料过程包括:将空筒纱轴取下放入回收箱,并将满纱状态的筒纱107放置在智能纬纱筒子架中的缺纱位置。)
第二具体实施例
请参阅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具体实施例中提供的纺织系统生产线中智能纬纱筒子架和织机主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第二具体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纺织系统生产线,该纺织系统生产线包括织机主机和纬纱筒子架,每个织机主机附近分别设置有一个纬纱筒子架,该纬纱筒子架为如本实用新型第二具体实施例中提供的智能纬纱筒子架。
第三具体实施例
请参阅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具体实施例中提供的纺织系统生产线中装载箱、机械手、智能纬纱筒子架和织机主机配合工作时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第三具体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纺织系统生产线,该纺织系统生产线在上述第二具体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包括用于运输筒纱107的装载箱300和与智能纬纱筒子架上的位移传感器122信号连接的机械手200。其中,该机械手200能够接收位移传感器122发出的上料信号,并启动上料过程。
该上料过程包括:机械手200将空筒纱轴取下放入回收箱301,并抓取装载箱300内满纱状态的筒纱107放置在智能纬纱筒子架中的缺纱位置。
具体地,该装载箱300可以设置为手推车,也可以设置在agv运输车上。若装载箱300为手推车,则上料信号为声信号或光信号或声光信号,以提示工作人员将手推车推送至预设上料位置,再进行上料;若装载箱300为agv运输车,则agv运输车接收到取料信号后,便自动按照预设路径移动至预设上料位置,再进行上料。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说的“预设上料位置”是提前设置好的靠近织机主体和智能纬纱筒子架的固定位置。当装载箱移动到该预设上料位置后,机械手200能够抓取智能纬纱筒子架上的空筒纱轴,也能够抓取装载箱中满纱状态的筒纱放置在智能纬纱筒子架上。
具体地,agv运输车可以是在地面上进行运输的小车,也可以采用天轨装置来按照预设路线进行运输,通过升降装置实现升降。
具体地,机械手200可以如图3中所示,设置在地面上,靠近智能纬纱筒子架;上述“预设上料位置”也靠近智能纬纱筒子架。其中,每个智能纬纱筒子架的附近分别设置有一个机械手200和一个用于停靠装载箱300的预设上料位置。
可见,该智能纬纱筒子架能够适用于大规模织造工厂的智能化生产系统,满足高质量高效率的生产工艺要求。
第四具体实施例
请参阅图4,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四具体实施例中提供的纺织系统生产线中装载箱、机械手、智能纬纱筒子架和织机主机配合工作时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第四具体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纺织系统生产线,该纺织系统生产线与上述第三具体实施例中提供的纺织系统生产线的区别仅在于:机械手200设置在装载箱300上。从而能够减少机械手200的布置数量,压缩生产成本。
第五具体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第五具体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纺织系统生产线,该纺织系统生产线在上述第二具体实施例的基础上,还包括用于运输筒纱107的装载箱300和与智能纬纱筒子架上的位移传感器122信号连接的报警器,报警器能够接收位移传感器122发送的上料信号,并提醒工作人员上料。
其中:
若装载箱300为手推车,则上料信号为报警器发出的声信号或光信号或声光信号,以提示工作人员将手推车推送至预设上料位置,再进行上料;
若装载箱300为agv运输车,则可自动按照预设路径移动至预设上料位置,再进行上料;或者由工作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启动agv运输车上料。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