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云母浆化学制备法的生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95580发布日期:2020-07-31 22:33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云母浆化学制备法的生产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云母纸加工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云母浆化学制备法的生产系统。



背景技术:

云母纸是一种纸状的非金属矿物材料,它是以细片状碎云母为原料,经过制浆、抄造成型和烘干等步骤而成的一种优质介电材料,被广泛用于电气和电子工业中。云母纸完全由纯天然的云母制成,保持了天然云母的优良性能,其介电强度波动范围小、电晕起始电压高而稳定;但云母纸介质损耗的电压特性比云母片要稳定得多,导热性良好,使用时温升低,同时云母纸已具备与云母片制品相对应的全部品种,故在许多领域已取代天然云母片。

目前,云母纸制备工艺常采用煅烧法,其制备工艺中环保处理成本底,故广泛应用于对绝缘性要求不高的云母纸生产。但随着用电设备的增多、用电设备的体积向小型化发展等原因,对云母纸的绝缘性、使用寿命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故对绝缘性要求较高的云母纸采用化学制备法,其工艺是将初加工后的云母矿加入到反应釜中与硫酸等成分反应后制成云母初浆,然后再进行过滤、离心等工序得到可进行抄造的云母浆;在进行过滤时,为确保过滤效果,从反应釜中出来的云母初浆不能一次性加入到过滤设备中而是先进入存储设备,然后利用上料装置将浆料周期性地加入到过滤设备中;且现有的过滤设备难以连续运转导致过滤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用于云母浆化学制备法的生产系统,能够提高过滤效率。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云母浆化学制备法的生产系统,它包括储料系统和过滤系统,所述储料系统用于暂存从反应釜中出来的云母初浆,同时储料系统内设置有将云母初浆取出的机构,为此,所述储料系统包括上端开放的储液池,所述储液池上端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上设置有转盘,所述转盘与支架上的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且两者均与储液池的宽度方向同向设置,所述转盘下端面伸入储液池液面下,所述转盘上设置有用于将储液池内液体舀出的捞液筒,根据需要捞液筒可沿转盘的旋转轴而环形阵列设置多个;所述过滤系统用于将云母初浆中的云母矿残余物分离出来,为此所述过滤系统包括同向设置的过滤筒和导流板,所述过滤筒和导流板均倾斜设置在机架上,所述过滤筒进料端的位置高于出料端且过滤筒进料端位于储料系统一侧;所述过滤筒侧壁上间隔设置有筛孔,所述过滤筒在第二电机带动下绕其轴线旋转,随着过滤筒的旋转,使得物料从其进料端向出料端移动,移动过程中,云母初浆中的液体成分从筛孔中掉落至导流板上,从而完成过滤;过滤后的云母浆流动到所述导流板末端后进入到储液池内,然后再经过储液池上的出液管排出;过滤筒内留下的残余物移动到过滤筒传送方向的末端后排出;所述储料系统和过滤系统之间设置有承担转运任务的连接管,所述连接管上端以及过滤系统一侧开放,所述捞液筒转动到转盘上半部分时位于连接管上方,所述连接管一端从过滤筒进料端一侧伸入过滤筒内。

进一步的,所述储液池内壁截面为弧形,其轴线与第一电机轴线同向,以方便捞液筒的移动以及后续清洁。

进一步的,为快速将沉于储液池下端的云母片捞出,所述储液池下端与排污仓连通,所述排污仓内设置有集料盒,所述集料盒上端开放且集料盒外壁与排污仓内壁无限接近,所述排污仓侧壁上设置有用于抽取集料盒的通孔,所述排污仓上设置有用于封闭通孔的密封门。

进一步的,为托住过滤筒,同时便于过滤筒旋转,所述导流板上设置有滑轮,所述滑轮与过滤筒侧壁上的导轨相适配。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板上于过滤筒传送方向的末端设置有过滤池,所述过滤池内设置有浑液区和清液区,所述浑液区和清液区之间设置有过滤网,所述出液管设置于过滤池的清液区一侧,云母浆经过滤网进一步过滤,以提高过滤效果;所述出液管设置于清液区一侧。

进一步的,为方便清洁,所述机架上设置有插入过滤筒内的水管,所述水管上于过滤筒内一侧间隔设置有喷嘴。

进一步的,为接住从过滤筒出料端掉出的固态物质,所述机架上于过滤筒传送方向的末端设置有上下两端开放的出料管,所述出料管下方设置有收集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管倾斜设置于立柱上,所述连接管于储料系统一侧高于过滤系统一侧,以确保云母初浆能从储料系统移动到过滤系统。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利用第一电机带动转盘旋转,使得转盘上的捞液筒周期性的以开口朝下的方式进入储液池液面下,当捞液筒以开口向上的方式从储液池液面内伸出时,储液池内的云母浆被捞液筒带出,然后随着捞液筒开口逐渐朝下时,云母初浆掉落至连接管内,然后沿连接管加入过滤系统中;以完成自动上料,以提高生产效率并降低劳动强度。

1、刚制得的云母初浆从过滤筒进料端进入到过滤筒内,随着过滤筒的旋转以及过滤筒自身的倾斜角度使得物料向出料端移动,云母初浆从过滤筒侧壁上的筛孔流到导流板上,云母片残余物移动到过滤筒出料端并排出;上述过程中,云母浆的添加和过滤可同时进行,不需要等待,从而提高过滤效率。

2、储液池经过滤网分为浑液区和清液区,云母浆首先进入到浑液区再经过滤网的过滤流入到清液区,从而确保从出液管流出的云母浆内无残余物。

3、储液池下端与排污仓连通,储液池内较重的剩余物可沉淀到排污仓内的集料盒处,当储液池内的液体排出后,打开密封门即可快速取出集料盒,完成对储液池内剩余物的回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储料系统主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储料系统侧视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过滤系统前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述文字标注表示为:1、连接管;2、储液池;3、支架;4、转盘;5、捞液筒;6、机架;7、过滤筒;8、导流板;9、出液管;10、排污仓;11、集料盒;12、密封门;13、滑轮;14、导轨;15、过滤池;16、浑液区;17、清液区;18、过滤网;19、水管;20、出料管;21、立柱;22、第一电机;23、第二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如图1-图4所示,本发明的具体结构为:它包括储料系统和过滤系统,所述储料系统包括上端开放的储液池2,所述储液池2上端设置有支架3,所述储液池2侧壁下端设置有排料管,所述支架3上设置有第一电机22,所述第一电机22的输出轴与转盘4连接,所述转盘4为轴线水平设置的圆盘结构,所述转盘4可设置为镂空,以减轻其重量;所述转盘4下端面伸入储液池2液面下,所述转盘4上设置有捞液筒5,所述捞液筒5尽量靠近转盘4的外侧,所述捞液筒5一端位置为开口,捞液筒5以开口朝下的方式进入储液池2液面下然后以开口朝上的方式从储液池2液面下伸出,从而将储液池2内的云母初浆舀出;当捞液筒5转动至连接管1上方时,云母初浆掉落至连接管内,然后沿连接管1加入过滤系统中的过滤筒7内,其中连接管1的末端可分为多根支管,每根支管与一个过滤系统适配,从而可为多个过滤系统上料;所述过滤系统包括同向设置的过滤筒7和导流板8,所述过滤筒7和导流板8均设置在机架6上,所述机架6为多根横杆和竖杆焊接而成的框架结构;所述过滤筒7绕其倾斜设置的轴线旋转,为了带动过滤筒7旋转,所述机架6上设置有第二电机23,所述第二电机23通过皮带等与过滤筒7传动连接,所述过滤筒7为前后两端开放的圆管形结构,所述过滤筒7较高的一端为进料端,所述过滤筒7较低的一端为出料端;所述机架6上于过滤筒7下方设置有导流板8,所述导流板8的横截面为与过滤筒7外壁相适配的弧形,所述储液池2上设置有出液管9,云母浆从出液管9流动至下道工序中。

优选的,所述储液池2内壁横截面为弧形。

优选的,所述储液池2下端与排污仓10连通,所述排污仓10内设置有集料盒11,所述排污仓10侧壁上设置有用于抽取集料盒11的通孔,所述排污仓10上设置有用于封闭通孔的密封门12,所述密封门12侧壁上设置有防水圈,以将排污仓10上的通孔封闭。

优选的,所述导流板8上于过滤筒一侧设置有滑轮13,所述滑轮13外壁上设置有一圈凹槽,所述滑轮13与过滤筒7侧壁上的导轨14相适配,所述导轨14沿过滤筒7外壁设置有一圈。

优选的,所述导流板8上于过滤筒7传送方向的末端设置有过滤池15,所述过滤池内设置有浑液区16和清液区17,所述清液区17更靠近过滤筒7的出料端,所述浑液区16和清液区17之间设置有过滤网18,所述出液管9设置于过滤池15的清液区17一侧。

优选的,所述机架6上水管19,所述水管19一端与水源连接,所述水管19另一端伸入过滤筒7内,所述水管19上于过滤筒7内一侧间隔设置有喷嘴。

优选的,所述机架1上于过滤筒7传送方向的末端设置有出料管20,所述出料管20上下两端开放且为上宽下窄的梯形。

优选的,所述连接管1倾斜设置于立柱21上,所述连接管1于储料系统一侧高于过滤系统一侧。

具体实施例:反应完成后,云母初浆连带着云母片进入到储液池2内,然后转盘4在第一电机22的带动下旋转以使捞液筒5以开口朝下的方式沉进入储液池2液面下,随着转盘4地旋转使捞液筒5带出定量的云母初浆,再随着转盘4地旋转,将云母初浆倒于连接管1内;云母初浆沿着连接管1从过滤筒7进料端进入到过滤筒7内,第二电机23带动过滤筒7旋转,使得云母初浆向过滤筒7出料端移动,云母浆从过滤筒7侧壁上的筛孔流出,云母初浆中残余物从出料管20移动到收集装置内。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