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生产不同尺寸的包装盒的生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932015发布日期:2020-11-13 16:34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生产不同尺寸的包装盒的生产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包装盒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生产不同尺寸的包装盒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皮盒生产设备中,只能实现对固定尺寸的木皮包装盒的生产。但是,实际生产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客户的包装产品生产不同型号尺寸的包装盒。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包装盒生产方法,实现不同尺寸包装盒的生产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包装盒生产系统,其适应不同尺寸的包装盒的生产需求。

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一种用于生产不同尺寸的包装盒的生产方法,所述包装盒由两间隔布置的硬质的盒板和包裹在盒板边部的柔性的盒皮组成,包含如下步骤:根据待生产的包装盒的尺寸,调整生产线上的设备与盒板/盒皮/包装盒相适配;将盒皮和盒板投放到生产线的进料端;启动生产线上的设备,进行包装盒的生产。

优选地,盒板为矩形板;生产线上的设备包括盒板导送设备,盒板导送设备具有对盒板进行导送的导送通道,导送通道的轮廓形状与盒板保持一致,盒板在导送通道内导送的方向与盒板的厚度方向保持一致,盒板为矩形板;对导送通道的轮廓尺寸进行的方法为:先获取盒板的高度、宽度;然后根据盒板的高度和宽度,调整导送通道的高度、宽度分别与待输送的盒板的高度、宽度相适配,导送通道的高度方向、宽度方向与盒板的高度方向、宽度方向分别保持一致。

优选地,在各导送通道对盒板进行导送路径的旁侧布置环形涂胶带和装有胶液的胶槽,并将环形涂胶带的局部带体没入胶槽的胶液内,环形涂胶带上处于胶槽外的局部带体塑形成涂胶部,涂胶部用于对盒板进行涂胶;获取盒板的涂胶位置和涂胶范围;根据盒板的涂胶位置和涂胶范围,对涂胶部进行塑型调整和尺寸调整,使得环形涂胶带上处于胶液外的局部带体能够与途径的盒板上的待涂胶部位保持接触

优选地,侧板包括a侧边部、b侧边部、c侧边部,待涂胶部位的涂胶位置为a侧边部、b侧边部、c侧边部,其中,a侧边部和c侧边部位于侧板相对布置的两侧边上;盒板的涂胶范围为a侧边部、b侧边部、c侧边部的涂胶范围;依据a侧边部、b侧边部、c侧边部的涂胶范围,对涂胶带处于胶液外的不同身段分别进行塑形和尺寸调整,使得涂胶带处于胶液外的不同身段分别能够与途径的盒板上的a侧边部、b侧边部、c侧边部分别保持接触。

优选地,所述生产线上的设备包括定位机构,定位机构具有对盒皮进行定位的定位区域,处于定位区域内的盒皮部位在定位完成后呈水平平铺姿态布置,定位区域的宽度方向与盒皮的宽度方向、导送通道内盒板的厚度方向一致;调整定位区域与盒皮相适配的方法为:先获取盒皮的宽度;然后根据盒皮的宽度,调节定位区域的宽度,使得定位区域能够满足恰好容纳待定位的盒皮的需求。

优选地,将定位区域沿盒皮的宽度方向划分为a定位区域、b定位区域,并将a定位区域、b定位区域分别沿盒皮的宽度方向活动安装;通过调节a定位区域、b定位区域沿盒皮的宽度方向相互靠近/远离,来实现定位区域沿盒皮宽度方向的尺寸。

优选地,塑型模芯上具有实现对盒皮进行塑型的塑型面,塑型模芯的两侧设置用于容置盒板的容置部,容置部位于塑型面的两侧;容置部的间距方向与定位区域内盒皮的宽度方向保持一致;调整塑形模芯的尺寸与待组装的盒板、盒皮相适配的方法为:先获取盒板的高度、宽度、以及包装盒中两盒板的间距;然后根据所获得的盒板的高度、宽度、以及包装盒中两盒板的间距,调节塑型模芯上的容置部的高度、宽度、以及两容置部的间距,使得容置部能够容纳待装配的盒板,容置部内的盒板沿宽度方向的两侧边与已调整好的导送通道沿宽度方向的两侧边对应布置,以及使得两容置部分别与已调整好的定位区域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边对应布置。

优选地,所述生产线的设备包括循环输送线,循环输送线的首端对应布置在定位区域的下侧,循环输送线上沿输送方向间隔布置夹持区域用于夹装组装好的包装盒,夹持区域的高度方向、宽度方向分别与盒板的高度方向、宽度方向保持一致,夹持区域的宽度方向与循环输送线的输送方向保持一致;调整夹持区域与待夹装的包装盒相适配的方法为:先获取盒板的高度、宽度;然后根据盒板的高度和宽度,调整夹持区域沿输送方向的尺寸与盒板的宽度相适配,调整夹持区域沿盒板高度方向的尺寸与盒板的高度相适配,使得夹持区域恰好能够容纳待夹装的包装盒。

优选地,所述生产线的设备还包括设置在循环输送线上的烘干通道,烘干通道内沿包装盒中两盒板的间距方向布置两组加热体,加热体活动安装在包装盒输送路径的上侧,包装盒的输送方向与包装盒中盒板的宽度方向一致;循环输送线具有驻留状态和输送状态;调整两组加热体的间距与待烘干的包装盒相适配的方法为:先获取待烘干的包装盒中两盒板的间距;然后根据包装盒中两盒板的间距,调整两组加热体的间距,使得两组加热体的间距与包装盒中两盒板的间距一致,以便在两组加热体分别移至与两盒板相对应的位置后,能够对两盒板与盒皮胶粘部位进行局部加热。

优选地,导送通道内的盒板与定位区域内的盒皮具有高度差,所述生产线的设备还包括导送通道的出口与定位区域之间布置升降式活动安装的u形约束口;调整u形约束口与待转送的盒板相适配的方法为:先获取盒板的宽度;然后根据盒板的宽度,调节u形约束口的宽度尺寸,以使得u形约束口能够容置盒板,且使得u形约束口移至与导送通道位置对应时,u形约束口与已经调整好尺寸的导送通道的轮廓保持顺延状布置。

本发明取得的技术效果为:

本发明提供的用于生产不同尺寸的包装盒的生产方法,其首先根据待生产的包装盒的尺寸,调整生产线上的设备与盒板/盒皮/包装盒相适配;然后将盒皮和盒板投放到生产线的进料端;最后启动生产线上的设备,进行包装盒的生产。通过采用上述生产方法,能够适应不同尺寸的包装盒的生产需求。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发明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包装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适于生产不同尺寸的包装盒的生产系统的俯视图;

图3为导送机构与转料机构的装配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涂胶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盒皮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塑型模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塑型模芯在复位状态下与定位机构的位置分布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能够适应不同尺寸包装盒夹装输送的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b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11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能够适应不同尺寸包装盒夹装输送的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c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13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包装盒胶液固化装置的主视图;

图14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包装盒胶液固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未示出加热通道;

图15为图14中d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a加热体、b加热体、a滑块、b滑块、调节丝杆以及升降支架在装配完成时的轴测图。

各附图标号对应关系如下:

100-包装盒,110-盒板,120-盒皮,121-盒盖,200-导送机构,210-a导送部,220-b导送部,230-c导送部,240-a1安装支架,250-a2安装支架,260-约束部,261-底部支撑件,262-活动夹持件,270-弹性推头,300-涂胶机构,310-涂胶带,311-a涂胶带段,312-b涂胶带段,313-c涂胶带段,410-a1板,420-a2板,430-b1板,440-b2板,450-a1导送件,460-a2导送件,470-b1导送件,480-b2导送件,500-塑形模芯,510-a塑型模芯,511-a1模芯部,511a-a1外模块,511b-a1中模块,512-a2模芯部,520-b塑型模芯,530-容置部,540-限位部件,541-a1限位部件,542-a2限位部件,550-升降支架,560-模芯安装架,570-活动杆,580-模芯调节弹簧,600-输送线,610-a输送带,620-b1输送带,630-b2输送带,700-夹持单元,710-a夹持机构,711-a安装座,712-a夹持件,720-b夹持机构,721-b安装座,722-b夹持件,730-夹持区域;800-加热通道,810-a加热体,811-a1加热体,812-a2加热体,820-b加热体,821-b1加热体,822-b2加热体,871-掀盖件,871a-掀盖部,872-楔形块,873-导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具体说明。应当理解,以下文字仅仅用以描述本申请的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并不对本申请具体请求的保护范围进行严格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图1所示的木皮包装盒100,由两相对布置的盒板110和包裹在盒板110周边的盒皮120组成,盒皮120的两端分别设置纽扣和纽绳,纽扣和纽绳的锁扣实现包装盒100的关闭,盒板110与盒皮120之间采用胶粘连接。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盒板110上用于与盒皮120连接的部位进行涂胶,然后将涂胶后的盒板110和盒皮120粘到一起,组装成包装盒100。但是,不同生产厂家使用的包装盒100的尺寸不一,现有的包装盒100生产设备只能生产一种尺寸的包装盒100,无法适应不同尺寸包装盒100的生产需求。

参阅图1至图16,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适于生产不同尺寸的包装盒的生产系统,包括导送机构200,导送机构200具有对送盒板110的导送通道,导送通道的轮廓形状与盒板110的轮廓形状相一致,盒板110在导送通道内的导送方向记为a方向,a方向与导送通道内盒板110的厚度方向相一致,导送通道设有两个,两个导送通道沿a方向相对布置且两个导送通道的出料口靠近布置,导送通道的轮廓尺寸设置成可调式结构;定位机构,其对应布置在两导送通道之间,定位机构具有对盒皮120进行支撑定位的定位区域,定位区域内的盒皮120的宽度方向与a方向保持一致,定位区域的尺寸设置成可调式结构;塑型模芯500,其活动安装在定位区域的上方,塑型模芯500上形成有塑型面和相对布置在塑型面两侧的容置部530,塑型面用于对处于定位区域的盒皮120进行塑形,容置部530用于容置由导送通道卸出的盒板110,两容置部530的间距方向与a方向保持一致,容置部530的尺寸和两容置部530的间距设置成可调式结构,所述塑型面和容置部530处于工作状态时,塑型面的局部压靠在定位区域的盒皮120上,容置部530处的盒板110上涂胶处的板侧边和塑型面顺延布置,且容置部530处的盒板110上涂胶处的板侧边的局部与定位区域的盒皮120贴靠布置;辊压机构,其活动安装在定位区域处,且位于盒皮120的下侧,所述塑型面和容置部530处于工作状态时,辊压机构对盒皮120的边部涂胶处与盒板110的涂胶处进行辊压粘合。

本实施例提供的适于生产不同尺寸的包装盒100的生产系统,其通过导送机构200提供的导送通道对盒板110进行导送,通过定位机构提供的定位区域对盒皮120进行定位,再通过塑型模芯500对盒皮120进行塑形以及对涂胶后的盒板110进行容置和定位,再通过辊压机构将盒皮120与盒板110辊压粘合在一起。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能够实现对包装盒100的组装生产。另外,由于导送通道的轮廓尺寸、定位区域的尺寸、塑型模芯500上容置部530的尺寸和容置部530的间距均为可调式结构,从而可以根据待生产的包装盒100的尺寸,调整生产设备,以满足不同尺寸包装盒100的生产需求。

其中,参阅图3至图5,导送机构200导送盒板110的路径中设置有涂胶机构300,a侧边部和c侧边部位于盒板110相对布置的两侧边上,b侧边部位于a侧边部、c侧边部之间,涂胶机构300包括分别对a侧边部、b侧边部、c侧边部进行涂胶的a涂胶单元、b涂胶单元、c涂胶单元,a涂胶单元、b涂胶单元、c涂胶单元中的一者或几者设置为涂胶位置和/或涂胶范围可调节式结构,根据a侧边部、b侧边部、c侧边部的位置和尺寸调整a涂胶单元、b涂胶单元、c涂胶单元进行涂胶。具体地,涂胶机构300包括可以进行塑型和粘附胶液的涂胶带310,涂胶带310的不同身段构成所述的a涂胶单元、b涂胶单元、c涂胶单元。

为了保证涂胶带310的带体能够保持适当的张紧度,以便保持较好的涂胶效果,上述的涂胶机构300还包括储带机构,所述的储带机构在a涂胶单元、b涂胶单元、c涂胶单元中的一者或几者进行涂胶位置和/或涂胶范围调节时对涂胶带310进行释放和/或张紧。

盒板110呈矩形,拐角处倒圆角处理,盒板110在导送机构200对其实施导送时的姿态为,盒板110整体立状布置,导送方向与板厚方向一致,盒板110的b侧边部水平布置,盒板110的a侧边部和c侧边部竖直布置。根据盒板110在导送时的姿态,本实施例提供了a涂胶单元、b涂胶单元、c涂胶单元的布置形式:b涂胶单元横状布置,以便对水平状布置的b侧边部实施涂胶,a涂胶单元、c涂胶单元竖状布置,以实现分别对竖直布置的a侧边部、c侧边部的涂胶处理。

上述的b涂胶单元包括位于两端的b1塑型部、b2塑型部和位于b1塑型部、b2塑型部之间的b涂胶带段312,b1塑型部、b2塑型部分别装配在a1安装支架240、a2安装支架250上,a1安装支架240和/或a2安装支架250活动安装在机架上,a1安装支架240和/或a2安装支架250与调节机构相连接,调节机构调节b1塑型部、b2塑型部之间的间距。调节机构通过调节a1安装支架240和/或a2安装支架250相对于机架活动,实现调节b涂胶单元的涂胶范围和/或涂胶位置的目的。a涂胶单元安装在a1安装支架240上,a涂胶单元包括上、下布置的a1塑型部、a2塑型部和位于a1塑型部、a2塑型部之间的a涂胶带段311,a1塑型部和/或a2塑型部活动安装在a1安装支架240,调节机构调节a1塑型部、a2塑型部之间的间距。上述的c涂胶单元安装在a2安装支架250上,c涂胶单元包括上、下布置的c1塑型部、c2塑型部和位于c1塑型部、c2塑型部之间的c涂胶带段313,c1塑型部和/或c2塑型部活动安装在a2安装支架250,调节机构调节c1塑型部、c2塑型部之间的间距。a1塑型部、a2塑型部、b1塑型部、b2塑型部、c1塑型部、c2塑型部均可以采用导辊构成。

储带机构包括a1储带单元和a2储带单元,a1储带单元设置在a1安装支架240上,a2储带单元安装在a2安装支架250上。具体地,a1安装支架240上设置有固定安装的a1导送部,a2安装支架250上设置有固定安装的a2导送部,a1导送部位于a涂胶单元的外侧,a2导送部位于c涂胶单元的外侧,a1导送部和a涂胶单元之间设置a1储带单元,a2导送部和c涂胶单元之间设置a2储带单元。

a1储带单元包括升降式活动安装在a1安装支架240上的a11滑动座、a12滑动座,a11滑动座的两端分别设置a11储送部和a12储送部,a1塑型部安装在a12滑动座的一端,a12滑动座的另一端装配有a1过渡部,a11滑动座、a12滑动座位于a1导送部的上、下两侧,a1导送部和a11储送部沿竖直方向对应布置,a12储送部和a1过渡部沿竖直方向对应布置。a2储带单元包括升降式活动安装在a2安装支架250上的a21滑动座、a22滑动座,a21滑动座的两端分别设置a21储送部和a22储送部,a2塑型部安装在a22滑动座的一端,a22滑动座的另一端装配有a2过渡部,a21滑动座、a22滑动座位于a2导送部的上、下两侧,a2导送部和a21储送部沿竖直方向对应布置,a22储送部和a2过渡部沿竖直方向对应布置。

上述的调节机构包括a调节单元和b调节单元,a调节单元包括a调节丝杆,a调节丝杆具有位于杆身两端的a1丝杆段、a2丝杆段,a1丝杆段的螺纹旋向与a2丝杆段的螺纹旋向相反,a1丝杆段与a1安装支架240构成丝杆螺母配合连接,a2丝杆段与a2安装支架250构成丝杆螺母配合连接.b调节单元包括b1调节部和b2调节部,b1调节部包括b1调节丝杆,b1调节丝杆具有位于杆身两端的b11丝杆段、b12丝杆段,b11丝杆段的螺纹旋向与b12丝杆段的螺纹旋向相同,b11丝杆段与a11滑动座构成丝杆螺母配合连接,b12丝杆段与a12滑动座构成丝杆螺母配合连接;b2调节部包括b2调节丝杆,b2调节丝杆具有位于杆身两端的b21丝杆段、b22丝杆段,b21丝杆段的螺纹旋向与b22丝杆段的螺纹旋向相同,b21丝杆段与a21滑动座构成丝杆螺母配合连接,b22丝杆段与a22滑动座构成丝杆螺母配合连接。a调节丝杆、b1调节丝杆、b2调节丝杆,分别采用步进电机或其他能够精确控制转动的角位移量的电机等作为动力源,以驱使其转动。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所需的传动比,在动力源与相应的丝杆之间布置变速传动装置,以使得最终输出的转速符合实际需求。

导送机构200包括对a侧边部、b侧边部、c侧边部所在的盒板110边部分别进行装配导送的a导送部210、b导送部220、c导送部230,a导送部210、b导送部220、c导送部230中的一者或几者活动安装在机架上,根据盒板110的形状和尺寸调整a导送部210、b导送部220、c导送部230对盒板110进行导送。

a导送部210、c导送部230可以是安装在a1安装支架240、a2安装支架250上的杆体构成,其中,构成a导送部210的杆体记为a杆,构成c导送部230的杆体记为c杆;b导送部220包括位于中部的b固定杆和b固定杆两外侧分别设置的b1活动杆570、b2活动杆570,其中,b固定杆两外侧是指,b固定杆的沿b涂胶带段312的带长方向的两侧。a杆和b1活动杆570安装在a1安装支架240上,c杆和b2活动杆570安装在a2安装支架250上。

在导送通道对盒板110导送的轨迹上侧,还可以布置d导送部,具体可以采用d杆构成,d杆的杆长方向与盒板110的导送方向一致,也即平行于a杆、c杆布置。d杆的安装方式可以采用固定安装,也可以采用活动安装的方式。

由于盒板110的拐角部位通常是呈倒角状/圆角状,为了保证涂胶带310的带面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与拐角部位的接触面积,a11滑动座上设置有a11浮动座,a11浮动座通过弹簧浮动安装在a11滑动座上,a11储送部和a12储送部安装在a11浮动座上;a21滑动座上设置有a21浮动座,a21浮动座通过弹簧浮动安装在a21滑动座上,a21储送部和a22储送部安装在a21浮动座上。

参阅图3和图4,当导送通道的出口端卸出的盒板110与定位区域内的盒皮120上表面具有高度差时,还需要在导送机构200的出口端与盒皮120定位机构之间设置转料机构,用于实现盒板110的转料,转料机构包括约束部260,约束部260上具有用于维持盒板110立状布置的u型夹持口,约束部260升降式装配,约束部260处于两种状态:其一为:u型夹持口与导送机构200顺延布置对导送机构200输出的盒板110进行承接的承接状态;其二为:u型夹持口与导送机构200错开布置对承接的盒板110进行转运的转料状态;所述的u型夹持口的夹口宽度设置成可调节式机构。

具体地,u型夹持口由底部支撑件261和底部支撑件261上设置的两活动夹持件262组成,活动夹持件262沿u型夹持口的夹口宽度方向活动安装。将两活动夹持件262分别与a1安装支架240、a2安装支架250相连接。通过将两活动夹持件262分别装配在a1安装支架240、a2安装支架250上,可以通过调节a1安装支架240、a2安装支架250之间的间距,获得两个目的,其一是对导送机构200进行尺寸调节,使得导送机构200能够对相应尺寸的盒板110进行导送,其二是能够调节两个活动夹持件262的间距,也即调节u型夹持口的夹口宽度,使得u型夹持口能够对相应尺寸的盒板110进行承接和转送,实现转料功能。

为了使得活动夹持件262升降运动的轨迹更加精确,以便是转送到位的物料能够与组装工位的盒皮120准确对位,a1安装支架240、a2安装支架250上分别设置有调节安装块,调节安装块上设置有立状布置的导轨,活动夹持件262沿竖直方向滑动安装在导轨上。底部支撑件261为立状布置的支撑板构成,约束部260处于转料状态时,支撑板的板面对导送机构200的出口进行阻挡。

活动夹持件262、底部支撑件261上与盒板110相接触的部位设置抵靠处,抵靠处与盒板110呈点或线接触,抵靠处沿着盒板110的边部间隔设置。这样可以有效减小活动夹持件262、底部支撑件261与盒板110的接触面积,进而降低截留的胶液量,起到保护盒板110上胶液膜层的效果,保证后续组装的可靠性;同时,还可以降低对活动夹持件262、底部支撑件261上残留胶液的清理难度。

u型夹持口处于承接状态时,u型夹持口的外侧设置有用于阻挡盒板110从u型夹持口远离导送机构200一侧的口部滑脱的a1阻挡件。导送机构200的上侧设置有立状布置的阻止转料状态的u型夹持口内的盒板110从靠近导送机构200一侧口部移出的a2阻挡件,a2阻挡件对应盒板110两立状边部分别设置,两a2阻挡件之间设置有推动转料状态的u型夹持口内的盒板110的推料气缸,推料气缸的活塞杆上设置弹性推头270。弹性推头270与盒板110的重心对应布置。弹性推头270可以采用橡胶等软质弹性材料制成。a2阻挡件安装在机架上。

支撑板与立状布置的调节其进行升降的顶升气缸相连接。

参阅图2、图7和图8,上述的塑型模芯500上具有实现对盒皮120进行塑型的塑型部,塑型部上具有塑型面,塑型面用于在对盒皮120进行塑型时与盒皮120的一表面贴合布置,塑型模芯500的两侧设置用于容置盒板110的容置部530,容置部530位于塑型面的两侧,塑型面和容置部530处于工作状态时,容置部530处的盒板110上涂胶处的板侧边和塑型面顺延布置,辊压机构对盒皮120的边部涂胶处与盒板110的涂胶处进行辊压粘合,两容置部530的间距方向与容置部530处的盒板110的厚度方向相一致,容置部530沿容置部530处的盒板110的宽度方向和/或盒板110高度方向的尺寸和/或两容置部530的间距设置成可调式结构。通过将容置部530的尺寸和/或两容置部530的间距设置成可调式结构,可以满足不同尺寸的包装盒100的组装需求。

上述的塑型模芯500包括沿盒板110厚度方向相对布置的a塑型模芯510和b塑型模芯520,a塑型模芯510上具有a塑型子面,a塑型子面用于对盒皮120上沿盒板110厚度方向的一侧边部进行塑形,b塑型模芯520上具有b塑型子面,b塑型子面用于对盒皮120上沿盒板110厚度方向的一侧边部进行塑形,a塑型子面与b塑型子面构成所述塑型面;a塑型模芯510、b塑型模芯520沿盒板110厚度方向活动安装在升降支架550上,通过调节升降支架550升降实现塑型模芯500靠近和远离组装工位,组装工位用于定位盒板110、盒皮120以及实现盒皮120与盒板110的组装,通过调节a塑型模芯510、b塑型模芯520中的一者或两者沿盒板110厚度方向移动,可以实现改变a塑型模芯510、b塑型模芯520的间距的目的;a塑型模芯510和/或b塑型模芯520与间距调节机构相连,间距调节机构调节a塑型模芯510、b塑型模芯520沿盒板110的盒板110厚度方向相互靠近/远离。

a塑型模芯510、b塑型模芯520沿盒板110厚度方向滑动装配在升降支架550上,间距调节机构包括转动安装在升降支架550上的间距调节丝杆,间距调节丝杆的杆长方向与盒板110厚度方向保持一致,间距调节丝杆上沿其杆长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a间距调节丝杆段、b间距调节丝杆段,a间距调节丝杆段、b间距调节丝杆段的螺纹旋向相反,a间距调节丝杆段与a塑型模芯510构成丝杆螺母配合连接,b间距调节丝杆段与b塑型模芯520构成丝杆螺母配合连接,转动间距调节丝杆调节a塑型模芯510、b塑型模芯520沿盒板110的盒板110厚度方向相互靠近/远离。

间距调节丝杆的杆端可以设置调节手轮或者调节旋钮抑或是调节手柄,从而便于实施手动调节间距调节丝杆转动。当然,也可以将间距调节丝杆与步进电机等驱动源相连,自动控制间距调节丝杆的转动。

a塑型模芯510、b塑型模芯520的结构相同,a塑型模芯510包括沿着盒板110宽度方向相对布置的a1模芯部511和a2模芯部512,a1模芯部511上具有a1塑型子面,a2模芯部512上具有a2塑型子面,a1塑型子面和a2塑型子面构成所述的a塑型子面,a1模芯部511、a2模芯部512沿盒板110宽度方向活动安装在a模芯安装架上,a1模芯部511和/或a2模芯部512与宽度调节机构相连,宽度调节机构调节a1模芯部511、a2模芯部512沿盒板110宽度方向相互靠近/远离。上述的模芯安装架560包括a模芯安装架和b模芯安装架,a模芯安装架、b模芯安装架分别与a塑型模芯510、b塑型模芯520对应布置。

a1模芯部511和a2模芯部512沿盒板110宽度方向滑动安装在a模芯安装架上;宽度调节机构包括转动安装在模芯安装架560上的宽度调节丝杆,宽度调节丝杆的杆长方向与盒板110宽度方向保持一致,宽度调节丝杆上沿其杆长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a宽度调节丝杆段、b宽度调节丝杆段,a宽度调节丝杆段、b宽度调节丝杆段的螺纹旋向相反,a宽度调节丝杆段与a1模芯部511构成丝杆螺母配合连接,b宽度调节丝杆段与a2模芯部512构成丝杆螺母配合连接,转动宽度调节丝杆调节a1模芯部511、a2模芯部512沿盒板110宽度方向相互靠近/远离。

上述的宽度调节丝杆设有两组,两组宽度调节丝杆分别与a模芯安装架、b模芯安装架对应布置。

两组宽度调节丝杆可以采用涡轮蜗杆组件建立传动连接关系,以便仅操纵一组宽度调节丝杆,就能够实现同步调节两组宽度调节丝杆转动,提高调节效率。

参阅图8,为了在包装盒100组装完成后,方便包装盒100的卸载,a1模芯部511包括沿盒板110宽度方向依次布置的a1外模块511a、a1中模块511b,a1外模块511a活动安装在a1中模块511b上,a2模芯部512包括沿盒板110宽度方向依次布置的a2中模块、a2外模块,a2外模块活动安装在a2中模块上,a1中模块511b、a2中模块分别位于a1模芯部511、a2模芯部512相靠近的一侧;a1外模块511a、a1中模块511b的外模面组成所述的a1塑型子面,a2中模块、a2外模块的外模面组成所述的a2塑型子面;a1外模块511a上沿盒板110高度方向布置的外模面可以向靠近a1中模块511b的一侧移动收拢,a2外模块上沿盒板110高度方向布置的外模面可以向靠近a2中模块的一侧移动收拢。

具体地,a1模芯部511与a2模芯部512相同,a1外模块511a包括a1外模块511a本体和a1外模块511a本体上活动设置的a1外模活动部,a1外模活动部、a1中模块511b处于a1和a2两种状态,a1状态为:a1外模活动部的外表面和a1中模块511b的下表面组成所述的a1塑型子面;a2状态为:a1外模活动部的外表面向靠近a1中模块511b的一侧移动,方便a1模芯部511从粘贴好的包装盒100内移出。

下面以a1模芯部511在a1状态、a2状态的切换为例进行说明:

a1外模活动部和a1中模块511b之间设置有楔面驱动组件,a1外模块511a本体沿着盒板110高度方向相对a1中模块511b移动,且a1外模块511a本体相对a1中模块511b下移时触发楔面驱动组件调整a1外模活动部处于a1状态。具体地,a模芯安装架的下端设置有活动杆570,a1中模块511b装配在活动杆570的下端,a1活动杆570和a模芯安装架之间设置有模芯调节弹簧580,模芯调节弹簧580驱使a1中模块511b向远离a模芯安装架一侧移动。

盒板110在容置部530内立状布置,容置部530的上侧形成具有对盒板110沿盒板110宽度方向移动、沿盒板110高度方向移动进行限制的限位部件540,a塑型模芯510上的限位部件540与b塑型模芯520上的限位部件540相同。为了能够适应不同高度尺寸的盒板110的容置和定位需求,本实施例进一步的实施方案包括:a塑型模芯510上的限位部件540包括a1限位部件541和a2限位部件542,a1限位部件541沿盒板110的高度方向活动安装在a1外模块511a上,a2限位部件542沿盒板110的高度方向活动安装在a2外模块上,a1限位部件541、a2限位部件542与高度调节机构相连,高度调节机构调节a1限位部件541、a2限位部件542沿盒板110的高度方向移动。a1限位部件541沿盒板110高度方向滑动安装在a1外模块511a上,a2限位部件542沿盒板110高度方向滑动安装在a2外模块上;高度调节机构包括a1高度调节丝杆、a2高度调节丝杆,a1高度调节丝杆、a2高度调节丝杆的杆长方向均与盒板110高度方向保持一致;a1高度调节丝杆的下端与a1限位部件541相连,a1高度调节丝杆的上端通过a1螺母组件与a1外模块511a构成锁紧连接,a1螺母组件与a1高度调节丝杆构成丝杆螺母配合连接,转动a1螺母组件/a1高度调节丝杆调节a1限位部件541沿盒板110高度方向移动;a2高度调节丝杆的上端通过a2螺母组件与a2外模块构成锁紧连接,a2螺母组件与a2高度调节丝杆构成丝杆螺母配合连接,转动a2螺母组件/a2高度调节丝杆调节a2限位部件542沿盒板110高度方向移动。

参阅图6至图8,上述的塑型模芯500升降式安装在机架上;上述的辊压机构包括沿盒板110的输送方向布置的两个压辊,压辊的辊长方向与盒板110的厚度方向一致,两压辊至少沿盒板110宽度方向活动安装在机架上。

两压辊沿盒板110宽度方向活动安装在机架上,两压辊与辊压调节机构相连,辊压调节机构调节两压辊沿盒板110宽度方向相互靠近和远离,当盒皮120位于a1状态下的a塑型子面的下表面与两压辊之间时,辊压调节机构调节两压辊沿盒板110宽度方向相互远离,直至压辊的辊面与盒板110宽度方向的侧边部相切布置,使得盒皮120辊压粘接在盒板110的下侧边部;升降支架550与升降调节机构相连,升降调节机构在压辊的辊面与盒板110宽度方向的侧边部相切布置时调节塑型模芯500下降,使得盒皮120与盒板110宽度方向的侧边部粘接。其中,两压辊相互远离到极限位置,恰好两压辊相向布置的一侧辊面与盒板110宽度方向的侧边部相切,此时通过将塑型模芯500下移,可以将盒皮120与盒板110宽度方向的两侧边辊压粘合起来,从而完成盒皮120与盒板110的组装。

参阅图6至图8,定位机构布置在塑型模芯500的下方,定位机构对盒皮120进行定位,定位机构包括沿a方向能够相互远离和靠近的a板组件、b板组件,a方向与b方向垂直,b方向为盒皮120向定位机构输送的方向。a板组件、b板组件上相邻的边部上表面向a板组件、b板组件本体设置凹陷部,凹陷部的表面形成a定位支撑面、b定位支撑面,a定位支撑面对盒皮120沿b方向的一边部进行支撑,b定位支撑面对盒皮120沿b方向的另一边部进行支撑,凹陷部周边的高于凹陷部表面的a板组件的板身形成a1定位部、a2定位部,凹陷部周边的高于凹陷部表面的b板组件的板身形成b1定位部、b2定位部,a1定位部、b1定位部对盒皮120沿a方向的偏移进行限定,a2定位部、b2定位部对盒皮120沿b方向的移动停止位置进行限定。a板组件上的凹陷部与b板组件上的凹陷部,组成上述的定位区域。调节a板组件和b板组件相互靠近/远离,实现调节定位区域压a方向的尺寸,a板组件包括沿b方向依次顺延布置的a1板410和a2板420,b板组件包括沿b方向依次顺延布置的b1板430和b2板440,a1板410和b1板430相对布置组成盒皮120前端定位部,a2板420和b2板440相对布置组成盒皮120后端定位部,盒皮120前、后端定位部沿b方向可相互靠近和远离,靠近时组成定位区域对盒皮120进行定位,远离用于配合辊压机构将盒皮120与盒板110辊压粘接。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采用气缸作为动力分别驱动盒皮120前、后端定位部相互靠近和远离。

两个压辊分别安装在a板组件、b板组件相互靠近的一端,两个压辊分别记为a辊、b辊,a辊包括沿a方向布置的a1辊、a2辊,a1辊、a2辊分别安装在a1板410、b1板430上,a1辊与a2辊的轴线重合布置,b辊包括沿a方向布置的b1辊、b2辊,b1辊、b2辊分别安装在a2板420、b2板440上,b1辊、b2辊的轴线重合布置,a1辊与b1辊对应布置,a2辊与b2辊对应布置。

以a1辊为例,为了实现调节a1辊上下浮动,将a1板410的中部铰接安装在a11滑动支架上,a11滑动支架沿b方向滑动安装在a1滑动支架上;还包括有与a1板410相连的c楔面驱动组件,c楔面驱动组件分别设置在a1板410上远离a2板420的一端与b平移驱动组件之间,c楔面驱动组件用于调节a1板410正向转动,使得a1辊向高位移动,高位是指a1辊向上移动至距离定位浅槽的槽底面最远时的位置;其中,正向转动的方向为使得a1辊靠近盒皮120移动时a1板410的转动方向;a1板410与定位支架之间设置有b复位部,b复位部用于分别驱使a1板410反向转动,使得a1辊向低位移动,低位是指a1辊向下移动至不超出定位浅槽的槽底面的位置;其中,反向转动的方向为使得a1辊远离盒皮120移动时a1板410的转动方向;b平移驱动组件与定位支架相连,b平移驱动组件用于驱使定位支架滑动,b平移驱动组件沿盒皮120的身长方向相对于定位支架靠近运动时,触发c楔面驱动组件调整a1板410转动、a1辊上移;在两个a1辊分别随两个定位支架相互远离运动的过程中,a1辊上移与盒皮120接触,并使盒皮120上与a1辊接触的部位压贴在盒板110上的边部涂胶面。

具体实施时,c楔面驱动组件包括c1楔面驱动部和c2楔面驱动部,c1楔面驱动部设置在a1滑动支架上,c2楔面驱动部与c1楔面驱动部对应布置,c2楔面驱动部还与b平移驱动组件相连,b平移驱动组件驱使c2楔面驱动部与c1楔面驱动部相互靠近构成楔面驱动配合、以及驱使定位支架沿盒皮120的身长方向移动,使得a1辊将盒皮120压贴在盒板110上的边部涂胶面。c2楔面驱动部与c1楔面驱动部相互靠近构成楔面驱动配合,是用于实现调节a1板410进行正向和反向转动,a1板410的转动动作发生在b平移驱动组件驱使定位支架进行平移运动的过程中,即b平移驱动组件驱使定位支架进行平移运动是主运动,a1板410的转动是在定位支架滑移运动基础上的子运动,子运动的动作实现要与主运动的动作实现相适应。b平移驱动组件为气缸的活塞杆构成,活塞杆与c2楔面驱动部相连,气缸的缸身与机架相连。

为了便于容置部530处已组装完成的包装盒100移出,容置部530的下边部具有供盒板110向下移出容置部530的移出口231,盒板110从容置部530的外侧沿盒板110厚度方向水平移至容置部530内。

盒皮120在定位区域完成定位之后,接下来塑型模芯500将会下行压紧盒皮120,然后组装盒板110、以及将盒皮120辊压粘贴在盒板110上,组成包装盒100。在上述实施方案基础上,盒皮120能够沿a方向和b方向被限制在定位区域中的定位支撑面上,定位支撑面即a板组件和b板组件的凹陷部的表面。但是,盒皮120不一定是以平整的姿态铺设在定位支撑面上,因此,还有必要再对处于定位支撑面上的盒皮120进行整平处理。还包括a整料单元、b整料单元,所述的a整料单元、b整料单元分别与a板组件、b板组件相对应布置,a整料单元、b整料单元分别对a板组件、b板组件上的盒皮120进行整料处理。

a整料单元、b整料单元分别为相对布置的a辊组件、b辊组件构成,a辊组件、b辊组件沿竖直方向活动安装,a辊组件、b辊组件的下辊部对a板组件、b板组件上的盒皮120进行辊压整料。

a辊组件包括沿b方向依次顺延布置的a1辊和a2辊,b辊组件包括沿b方向依次顺延布置的b1辊和b2辊,a1辊和b1辊相对布置组成盒皮120前端整料部,a2辊和b2辊相对布置组成盒皮120后端整料部,盒皮120前、后端整料部沿b方向可相互靠近和远离。

还包括a导料单元、b导料单元,所述的a导料单元、b导料单元分别与a定位单元、b定位单元相对应布置,a导料单元、b导料单元分别对盒皮120上沿a方向的两边部进行导送。a导料单元和/或b导料单元沿a方向活动安装在定位支架上,a导料单元、b导料单元可沿a方向相互靠近或远离进行位置调整。

a导料单元、b导料单元为相对布置的a导送件、b导送件构成,a导送件与a定位支撑面之间形成a导送通道,b导送件与b定位支撑面之间形成b导送通道,a导送通道、b导送通道分别与盒皮120上沿a方向的两侧边对应布置,a导送通道、b导送通道用于分别对进入a定位单元、b定位单元的盒皮120上沿a方向的两边部进行导送;a导送通道、b导送通道的轮廓尺寸沿着b方向减小,a导送通道、b导送通道的末端能够限制盒皮120沿b方向移出。

具体地,a导送件包括沿b方向依次顺延布置的a1导送件450和a2导送件460,b导送件包括沿b方向依次顺延布置的b1导送件470和b2导送件480,a1导送件450和b1导送件470相对布置组成盒皮120前端导料部,a2导送件460和b2导送件480相对布置组成盒皮120后端导料部,盒皮120前端导料部、盒皮120后端导料部沿b方向可相互靠近和远离,靠近是为了对新的盒皮120进入定位区域进行导送,远离时为了对包装盒100的组装操作进行避让。

进一步地,a、b辊组件的辊长方向与a方向相一致,a1辊、a2辊上远离b定位单元的一端面靠近a1定位部布置,b1辊、b2辊远离a定位单元的一端面靠近b1定位部布置。

还包括有分别与a1导送件450、a2导送件460、b1导送件470、b2导送件480相连的a1翻转调节组件、a2翻转调节组件、b1翻转调节组件、b2翻转调节组件,a1翻转调节组件、a2翻转调节组件、b1翻转调节组件、b2翻转调节组件分别用于调节a1导送件450、a2导送件460、b1导送件470、b2导送件480正向翻转,使得a1辊、a2辊、b1辊、b2辊下移;其中,正向翻转的方向为分别使得a1辊、a2辊、b1辊、b2辊靠近盒皮120移动时的a1导送件450、a2导送件460、b1导送件470、b2导送件480的转动方向。a1导送件450与a11滑动支架之间设置有a1复位部,a2导送件460与a21滑动支架之间设置有a2复位部,b1导送件470与b11滑动支架之间设置有b1复位部,b2导送件480与b21滑动支架之间设置有b2复位部,a1复位部、a2复位部、b1复位部、b2复位部分别用于驱使a1导送件450、a2导送件460、b1导送件470、b2导送件480反向翻转,使得a1辊、a2辊、b1辊、b2辊向高位移动;其中,反向翻转的方向为分别使得a1辊、a2辊、b1辊、b2辊远离盒皮120移动时的a1导送件450、a2导送件460、b1导送件470、b2导送件480的转动方向。a1翻转调节组件、a2翻转调节组件、b1翻转调节组件、b2翻转调节组件分别为楔面驱动组件构成,a1翻转调节组件设置在a1导送件450远离a2导送件460的一端与b1气缸组件之间,a2翻转调节组件设置在a2导送件460远离a1导送件450的一端与b2气缸组件之间,b1翻转调节组件设置在b1导送件470上远离b2导送件480的一端与b1气缸组件之间,b2翻转调节组件设置在b2导送件480上远离b1导送件470的一端与b2气缸组件之间,b1气缸组件和b2气缸组件工作时,能够分别驱使a1导送件450、a2导送件460、b1导送件470、b2导送件480发生翻转,继而分别带动a1辊、a2辊、b1辊、b2辊靠近/远离盒皮120移动。

在a辊组件和b辊组件向塑型模芯500的外侧移动过程中,a辊组件和b辊组件下移与盒皮120接触并对盒皮120实施整平处理。

在具体实施时,上述的a1导送件450沿b方向滑动安装在a1板410上,a2导送件460沿b方向滑动安装在a2板420上,b1导送件470沿b方向滑动安装在b1板430上,b2导送件480沿b方向滑动安装在b2板440上。

a1翻转调节组件、a2翻转调节组件、b1翻转调节组件、b2翻转调节组件的结构相同和/或实现原理相同,以a1翻转调节组件为例,a1翻转调节组件包括a1楔面驱动部和a1楔面驱动块,a1楔面驱动部设置在a1导送件450上,a1导送件450的铰接轴与a1楔面驱动部沿着b方向间隔布置,a1楔面驱动块与b1气缸组件相连,b1气缸组件驱使a1楔面驱动部与a1楔面驱动块相互靠近构成楔面驱动配合、以及驱使a1导送件450沿b方向移动,使得a1辊对盒皮120实施整平处理。上述的a1复位部、a2复位部、b1复位部、b2复位部结构相同或实现原理相同。以a1复位部为例进行说明,a1复位部为设置在a1楔面驱动块与a1导送件450之间的压缩弹簧,压缩弹簧用于驱使a1楔面驱动部与a1楔面驱动块沿盒皮120身长方向相互远离运动、a1导送件450反向翻转。b1气缸组件为气缸的活塞杆构成,活塞杆与a1楔面驱动块相连,气缸的缸身与a1板410或者通过支架与a1板410相连。

参阅图9至图14,在上述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本实施例还提供了用于对包装盒100进行输送的输送线600,输送线600对包装盒100实施输送的输送方向为a方向;输送线600上设置有夹持单元700,用以对包装盒100进行夹装;夹持单元700沿a方向间隔设置,从而能在输送线600上装夹输送多个包装盒100,包装盒100相互之间间隔排布,以防输送过程中相互干扰;其中,夹持单元700包括沿a方向间隔设置的a夹持机构710和b夹持机构720,a夹持机构710和b夹持机构720之间形成用于夹持和容纳包装盒100的夹持区域730,夹持区域730的上部形成供包装盒100进入夹持区域730的夹持口,所述夹持口处于a1和a2状态;a1状态为:夹持口打开,包装盒100进入夹持区域730;a2状态为:夹持口关闭,对进入夹持区域730的包装盒100进行约束;所述a夹持机构710在输送线600上的安装位置记为a处,b夹持机构720在输送线600上的安装位置记为b处,夹持单元700设置成a、b处沿a方向的间距可调的可调节式结构。

为了实现调节夹持区域730沿a方向的尺寸,其实也就是调节a夹持机构710与b夹持机构720沿a方向的间距,a夹持机构710和/或b夹持机构720沿a方向活动安装在输送线600上。

输送线600包括a输送部和b输送部,a输送部、b输送部的输送方向均与b方向保持一致,组成各夹持单元700的a夹持机构710沿b方向间隔布置在a输送部上,组成各夹持单元700的b夹持机构720沿b方向间隔布置在b输送部上,a输送部、b输送部分别与同步运动调节机构和差速运动调节机构相连接,同步运动调节机构调节a输送部、b输送部同速输送,差速运动调节机构调节a输送部、b输送部差速输送。在调节a输送部、b输送部差速输送的过程中,至少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a输送部、b输送部都移动且两者输送方向相同,a输送部、b输送部的移动速度不同;(2)a输送部、b输送部都移动且两者输送方向相反;(3)a输送部、b输送部中的一者移动。上述同步运动调节机构调节a输送部、b输送部同速输送,也就是通过同步运动调节机构调节a输送部、b输送部同步运动,以实现对处于输送线600上的包装盒100的输送。上述的同步运动调节机构实现该功能或者实施该操作,与上述的差速运动调节机构不同时进行,前者用于实现包装盒100的输送,后者用于实现a夹持机构710、b夹持机构720之间沿b方向的间距调节。

进一步地,a输送部、b输送部均优选循环输送带。b输送部包括b1输送子部和b2输送子部,b1输送子部、b2输送子部分置于a输送部的两外侧,b1输送子部、b2输送子部为循环输送带构成,b夹持机构720的两端分别安装在b1输送子部、b2输送子部上。

具体地,同步运动调节机构包括a轴和与a轴相连接的驱动源,a输送部包括a输送带610和a输送带610两端的a主动带轮和a从动带轮,b1输送子部包括b1输送带620和b1输送带620两端的b1主动带轮和b1从动带轮,b2输送子部包括b2输送带630和b2输送带630两端的b2主动带轮和b2从动带轮,b1主动带轮、b2主动带轮通过a单向传动组件安装在a轴上,或者a主动带轮通过a单向传动组件安装在a轴上,a单向传动组件由单向轴承组成,a单向传动组件处于b1状态和b2状态;b1状态为:a单向传动组件用于调节a输送部、b输送部沿b方向同速输送;b2状态为:a单向传动组件用于调节a输送部、b输送部沿b方向或b方向的逆方向差速输送。其中,a单向传动组件包括a1单向轴承和a2单向轴承,b1主动带轮通过a1单向轴承安装在a轴上,b2主动带轮通过a2单向轴承安装在a轴上,a1单向轴承和a2单向轴承的锁死方向相同,a轴驱使a输送带610沿b方向进行输送时,a1单向轴承和a2单向轴承处于转动锁死状态,从而能够驱使a输送带610、b1输送带620、b2输送带630沿b方向同步输送。

上述的差速运动调节机构包括差速调节单元和传动传输单元,所述的差速调节单元至少具有一个动力接入端和a差速动力输出端、b差速动力输出端,a差速动力输出端、b差速动力输出端输出的传动速度相异;传动传输单元用于实现a差速动力输出端与a输送部之间、以及b差速动力输出端与b输送部之间的传动连接。为了实现a差速动力输出端、b差速动力输出端输出的传动速度相异的目的,上述的差速调节单元还包括a调速单元和b调速单元,动力接入端与a调速单元传动连接时,a差速动力输出端的传动速度大于b差速动力输出端的传动速度;动力接入端与b调速单元传动连接时,a差速动力输出端的传动速度小于b差速动力输出端的传动速度。

具体地,传动传输单元包括b11传动件、b21传动件、b31传动件,b11传动件通过b1单向轴承安装在b1主动带轮上,b21传动件通过b2单向轴承安装在b2主动带轮上,b31传动件通过b3单向轴承安装在a轴上。b1单向轴承、b2单向轴承、b3单向轴承的转动锁死方向与a1单向轴承、a2单向轴承的转动锁死方向相反,b11、b21传动件的外侧设置有b12传动件、b22传动件,b11传动件与b12传动件传动连接,b21传动件与b22传动件传动连接,b12传动件和b22传动件通过b轴同轴安装,b12传动件或b22传动件与a差速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b31传动件与b差速动力输出端传动连接。

更具体地,a调速单元包括a调速齿轮,b调速单元包括b调速齿轮,a调速齿轮通过c1单向轴承装配在c轴上,b调速齿轮通过c2单向轴承装配在c轴上,c1单向轴承、c2单向轴承的转动锁死方向相反,c轴平行与a轴布置,c2单向轴承的锁死方向与a1单向轴承、a2单向轴承的锁死方向相同,所述的传动速度为a调速齿轮、b调速齿轮的转速,b11传动件、b21传动件、b31传动件、b12传动件、b22传动件均为齿轮传动件,b调速齿轮与b31传动件啮合传动连接,b轴的轴端还装配有b40齿轮,a调速齿轮与b40齿轮啮合传动连接。

为了方便操作c轴转动,以调节a输送部与b输送部差速运动,c轴的轴端设置有调节把手。

上述的驱动源包括步进电机,步进电机的输出轴通过传动组件、a3单向轴承与a轴传动连接,a3单向轴承与a1单向轴承的锁死方向相反。

上述的a夹持机构710和b夹持机构720之间形成用于夹持和容纳包装盒100的夹持区域730,夹持区域730的上部形成供包装盒100进入夹持区域730的夹持口,所述夹持口处于a1和a2状态;a1状态为:夹持口打开,包装盒100进入夹持区域730;a2状态为:夹持口关闭,对进入夹持区域730的包装盒100进行约束;所述夹持区域730的高度设置为可调节式结构。

夹持口上设置有引导段,引导段使得夹持口沿b方向的尺寸自上而下逐渐减小,b方向为a夹持机构710、b夹持机构720的水平间距方向。通过在夹持口设置引导段,在包装盒100由夹持区域730上方自上而下进入夹持区域730时,能够通过抵靠引导段使得夹持口自适应打开,以便包装盒100顺利进入夹持区域730内。

上述的a夹持机构710包括a安装座711和a安装座711上设置的a夹持件712,b夹持机构720包括b安装座721和b安装座721上设置的b夹持件722,a夹持件712活动安装在a安装座711上,b夹持件722活动安装在b安装座721上,a夹持件712、b夹持件722与限位组件和/或复位组件相连接,限位组件用于对a1或a2状态的a夹持件712、b夹持件722进行限位,复位组件用于提供驱使力,该驱使力驱使a1状态的夹持口向a2状态进行转变。限位组件对a1或a2状态的a夹持件712、b夹持件722进行限位,是指限位组件能够用来限制夹口的打开程度,或者限制夹口的关闭程度。

通过复位组件用于提供驱使力,能够用来驱使a1状态的夹持口向a2状态进行转变,以确保对进入夹持区域730内的包装盒100进行可靠约束。

a夹持件712沿c方向活动安装在a安装座711上,b夹持件722沿c方向活动安装在b安装座721上,a夹持件712、b夹持件722与调节单元相连接,调节单元调节夹持区域730的高度,所述的c方向所在铅垂面与b方向平行布置。

具体地,a夹持件712包括用于夹持包装盒100的a夹持部和用于实现a夹持件712活动安装的a安装部,a安装部安装在a安装座711上,b夹持件722包括用于夹持包装盒100的b夹持部和用于实现b夹持件722活动安装的b安装部,b安装部安装在b安装座721上,a夹持部、b夹持部之间形成所述的夹持口。通过调节a夹持部、b夹持部沿b方向活动,可以调节夹持口的高度,进而适应不同高度尺寸的包装盒100的夹装。

作为复位组件的一种实施方案,a夹持件712、b夹持件722为弹性材料构成,弹性材料形变后提供所述的驱使力,也就是说,复位组件由a夹持件712、b夹持件722的本体构成。

作为复位组件的另一种实施方案,复位组件包括a安装座711、b安装座721上分别设置的调节a夹持件712、b夹持件722进行复位的a复位件、b复位件,a复位件、b复位件均为绕簧构成,a夹持部、b夹持部分别通过绕簧、铰接轴铰接安装在a安装部、b安装部上,铰接轴水平且垂直于b方向布置。绕簧提供所述的驱使力,使得夹持口有a1状态向a2状态进行切换。

上述的a夹持部、b夹持部结构相同,包括第一板面部和第二板面部,第一板面部、第二板面部呈“<”或“(”状布置,且第一板面部、第二板面部的交接线/交接面沿铰接轴的身长方向布置,第一板面部、第二板面部之间形成的夹口指向夹持区域730的外侧。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板面部、第二板面部制成“<”或“(”状,使得第一板面部、第二板面部的交接线/交接面以上的部位用于形成引导段,由于夹持口指向夹持区域730的外侧,当包装盒100由夹持区域730的外侧进入夹持口,可以在包装盒100途经引导段时自适应调整夹持口打开,以使得夹持口允许包装盒100进入夹持区域730内。

上述的a夹持机构710和b夹持机构720均安装在循环输送带上,a安装部、b安装部分别包括沿输送带的带宽方向布置的两安装杆,两安装杆的下端分别设置有齿条部,两安装杆的上端与a夹持件712/b夹持件722两端相连接,调节单元包括两齿条部旁侧分别设置转动安装在a安装座711、b安装座721上的调节齿轮,两调节齿轮通过沿输送带的带宽方向布置的调节杆件相连接,转动调节杆件调节a夹持件712、b夹持件722进行升降,从而实现调节夹持区域730的高度,以适应不同高度尺寸的包装盒100的夹装。

a安装座711安装在a输送带610上,b安装座721包括b1安装座和b2安装座,b1安装座和b2安装座相对应布置在b1输送带620、b2输送带630上,构成b安装部的两安装杆分别装在b1安装座、b2安装座上。

参阅图13至图16,为了对组装好的包装盒100进行胶液固化处理,将输送线600设置成交替处于两种状态,其一为,对已组装好的包装盒100进行夹装的驻留状态;其二为,对夹装的包装盒100进行输送的输送状态,输送线600对包装盒100进行输送的输送路径上设置有加热通道800,加热通道800内布置有加热体,加热体对包装盒100的粘接部位进行胶液固化处理。其中,加热体可以为具有热能的流体或者具有热辐射加热功能的加热装置等。

上述的包装盒100包括盒体和盒盖121,盒盖121与盒体上位于b方向上游的一侧相连。输送线600对包装盒100进行输送的输送路径上还设置有活动安装的掀盖组件,掀盖组件与包装盒100的盒盖121对应布置,掀盖组件用于在输送线600处于输送状态时将途经的盒盖121的悬伸端向b方向的上游进行掀开,并在输送线600处于驻留状态时使得包装盒100的盒口打开。通过设置掀盖组件将包装盒100的盒口打开,能够使得包装盒100的内部受热更加均匀,从而提高胶液固化的效率和效果。

输送线600包括对包装盒100进行输送的输送带;掀盖组件包括掀盖件871和掀盖调节件,掀盖件871立状布置,且掀盖件871通过导杆873和浮动弹簧沿盒体的高度方向浮动安装,掀盖件871的下端具有朝向b方向的上游弯折的掀盖部871a,掀盖调节件设置在输送带上,掀盖调节件与导杆873的下端对应布置,并通过接触/脱离导杆873调节掀盖件871上升。在包装盒100随输送带输送的过程中,位于包装盒100输送路径上的掀盖件871上的掀盖部871a先与盒盖121的悬伸端接触并勾住,接着,通过位于输送带上的掀盖调节件调节导杆873上升并带动掀盖件871上升,使得盒盖121的悬伸端被掀盖部871a带着一边上升一边向b方向的上游移动,直至输送带切换至驻留状态,完成盒盖121的掀开操作,至此盒口得以打开。具体地,掀盖调节件为具有楔面驱动部的楔形块872,楔面驱动部与导杆873的下端对应布置,楔面驱动部在随输送带移动过程中,与移动路径上的导杆873的下端接触构成楔面驱动配合,并驱使掀盖件871上升。

加热体沿盒板110的板高方向升降式装配在输送线600的旁侧,加热体在输送线600处于驻留状态时下移至与包装盒100的粘接部位对应布置的位置,以对包装盒100的胶粘部位进行加热,加热体在输送线600处于驻留状态时上移至对包装盒100的输送进行避让的位置;加热体包括沿盒板110的板厚方向间隔布置的a加热体810和b加热体820,a加热体810、b加热体820分别与两盒板110处的粘接部位对应布置;a加热体810与b加热体820之间的间距方向与包装盒100两盒板110的间距方向一致,a加热体810与b加热体820之间的间距可调。在对包装盒100实施胶液固化处理之前,先测量包装盒100沿盒板110厚度方向的尺寸,然后根据这个尺寸,调节a加热体810与b加热体820沿盒板110厚度方向的间距,调节完毕后,启动输送带进行输送。当输送带处于输送状态时,加热体处于高位,对包装盒100的输送进行避让;当输送带处于驻留状态时,加热体下降至低位,对包装盒100上的胶粘部位进行局部加热,以使得胶液加速固化。

以盒板110为矩形板为例,盒板110与盒皮120的粘接部位呈u形;a加热体810为u形加热体,u形加热体的外形、加热范围均与粘接部位的形状、范围相适应,b加热体820的结构与a加热体810的结构相同;a加热体810与a滑块相连,b加热体820与b滑块相连,a滑块和b滑块沿a加热体810、b加热体820的间距方向滑动安装在升降支架550上,a滑块与b滑块通过调节丝杆连接,调节丝杆上沿杆长方向的两端分别具有a丝杆段、b丝杆段,a丝杆段、b丝杆段的螺纹旋向相反,a丝杆段与a滑块构成丝杆螺母配合,b丝杆段与b滑块构成丝杆螺母配合,转动调节丝杆调节a加热体810、b加热体820相互靠近/远离,升降支架550与升降驱动组件相连,升降驱动组件驱使升降支架550进行升降运动。其中,升降驱动组件可以选用气缸或者液压缸。

a加热体810包括a1加热体811和a2加热体812,a1加热体811、a2加热体812沿盒板110的厚度方向间隔布置,a1加热体811、a2加热体812沿盒板110厚度方向的间距略大于盒板110的厚度;b加热体820包括b1加热体821和b2加热体822,b1加热体821、b2加热体822沿盒板110的厚度方向间隔布置,b1加热体821、b2加热体822沿盒板110的厚度方向的间距略大于盒板110的厚度。

a1加热体811和b1加热体821均与包装盒100的外侧对应布置,a2加热体812和b2加热体822均与包装盒100的内侧对应布置,a1加热体811的外轮廓尺寸与b1加热体821的外轮廓尺寸保持一致,a2加热体812的外轮廓尺寸与b2加热体822的外轮廓尺寸保持一致,a1加热体811沿输送方向的布置范围大于a2加热体812沿输送方向的布置范围。通过将a1加热体811沿输送方向的布置范围设置成大于a2加热体812沿输送方向的布置范围,能够充分利用包装盒100内外侧的操作空间布置各加热体,使得各加热体的加热范围与被加热的胶粘部位的分布范围更加契合,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胶液的固化速度。

将上述夹持区域730内能够夹持的包装盒100沿b方向尺寸记为x,而xmin≦x≦xmax;将夹持区域730内能够夹持的包装盒100沿盒板110高度方向的尺寸记为y,ymin≦y≦ymax;为了适应上述夹装的不同尺寸的包装盒100的胶液固化需求,a2加热体812沿b方向的外轮廓尺寸与具有沿b方向尺寸为xmin的包装盒100的内轮廓尺寸相适配,亦即,a2加热体812沿b方向的外轮廓尺寸只要能够满足具有沿b方向尺寸为xmin的包装盒100即可;另外,a2加热体812分别沿盒板110高度方向的外轮廓尺寸>具有沿盒板110高度方向尺寸为ymax的包装盒100的盒板110高度,换言之,a2加热体812分别沿盒板110高度方向的外轮廓尺寸,只要能够满足具有沿盒板110高度方向尺寸为ymax的包装盒100即可。由于上述加热体是采用热辐射加热原理对被加热对象实施加热,因此,只要a2加热体812沿b方向的外轮廓尺寸和/或沿盒板110高度方向的外轮廓尺寸只要能够满足上述设置,就能够适应沿b方向尺寸范围为xmin≦x≦xmax的包装盒100和/或沿盒板110高度方向的尺寸范围为ymin≦y≦ymax的包装盒100的胶液固化处理需求。

包装盒100中胶粘部位的范围通常是这样的,盒板110沿b方向下游一侧的胶粘范围的高度小于盒板110上靠近b方向上游一侧的胶粘范围。对此,a夹持机构710包括用于夹持包装盒100的a夹持部,b夹持机构720包括用于夹持包装盒100的b夹持部,a夹持部、b夹持部之间形成所述的夹持口,处于a2状态的a夹持部与盒体靠近b方向上游的一侧对应布置,a夹持部与盒体接触的部位对应胶粘部位的上端布置,处于a2状态的b夹持部与盒体靠近b方向上游的一侧对应布置,b夹持部与盒体接触的部位对应胶粘部位的上端布置,且a夹持部处于a2状态时的高度>b夹持部处于a2状态时的高度,掀盖件871与包装盒100的两盒板110之间的间隔区域对应布置,在掀盖调节件与导杆873的下端呈分离状布置时,掀盖部871a的高度略高于盒体上靠近b方向下游一侧的上边部的高度,这样能够在输送带处于输送状态下,掀盖部871a不会与包装盒100的盒体部位发生干涉,并能够直接作用与盒盖121部位,实现对盒盖121的掀开目的,从而保证盒体不受损伤和盒盖121的可靠掀开。

参阅图1至图16,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生产不同尺寸的包装盒的生产方法,其可以应用上述实施方案中所提及的、以及未提及的现有技术中的相关设备、装置等进行实施,所述包装盒100由两间隔布置的硬质的盒板110和包裹在盒板110边部的柔性的盒皮120组成,包含如下步骤:根据待生产的包装盒100的尺寸,调整生产线上的设备与盒板110/盒皮120/包装盒100相适配;将盒皮120和盒板110投放到生产线的进料端;启动生产线上的设备,进行包装盒100的生产。

盒板110为矩形板;生产线上的设备包括盒板110导送设备,盒板110导送设备具有对盒板110进行导送的导送通道,导送通道的轮廓形状与盒板110保持一致,盒板110在导送通道内导送的方向与盒板110的厚度方向保持一致,盒板110为矩形板;对导送通道的轮廓尺寸进行的方法为:先获取盒板110的高度、宽度;然后根据盒板110的高度和宽度,调整导送通道的高度、宽度分别与待输送的盒板110的高度、宽度相适配,导送通道的高度方向、宽度方向与盒板110的高度方向、宽度方向分别保持一致。

在各导送通道对盒板110进行导送路径的旁侧布置环形涂胶带310和装有胶液的胶槽,并将环形涂胶带310的局部带体没入胶槽的胶液内,环形涂胶带310上处于胶槽外的局部带体塑形成涂胶部,涂胶部用于对盒板110进行涂胶;先获取盒板110的涂胶位置和涂胶范围;然后根据盒板110的涂胶位置和涂胶范围,对涂胶部进行塑型调整和尺寸调整,使得环形涂胶带310上处于胶液外的局部带体能够与途径的盒板110上的待涂胶部位保持接触。

侧板包括a侧边部、b侧边部、c侧边部,待涂胶部位的涂胶位置为a侧边部、b侧边部、c侧边部,其中,a侧边部和c侧边部位于侧板相对布置的两侧边上;盒板110的涂胶范围为a侧边部、b侧边部、c侧边部的涂胶范围;依据a侧边部、b侧边部、c侧边部的涂胶范围,对涂胶带310处于胶液外的不同身段分别进行塑形和尺寸调整,使得涂胶带310处于胶液外的不同身段分别能够与途径的盒板110上的a侧边部、b侧边部、c侧边部分别保持接触。

所述生产线上的设备包括定位机构,定位机构具有对盒皮120进行定位的定位区域,处于定位区域内的盒皮120部位在定位完成后呈水平平铺姿态布置,定位区域的宽度方向与盒皮120的宽度方向、导送通道内盒板110的厚度方向一致;调整定位区域与盒皮120相适配的方法为:先获取盒皮120的宽度;然后根据盒皮120的宽度,调节定位区域的宽度,使得定位区域能够满足恰好容纳待定位的盒皮120的需求。

将定位区域沿盒皮120的宽度方向划分为a定位区域、b定位区域,并将a定位区域、b定位区域分别沿盒皮120的宽度方向活动安装;通过调节a定位区域、b定位区域沿盒皮120的宽度方向相互靠近/远离,来实现定位区域沿盒皮120宽度方向的尺寸。

塑型模芯500上具有实现对盒皮120进行塑型的塑型面,塑型模芯500的两侧设置用于容置盒板110的容置部530,容置部530位于塑型面的两侧;容置部530的间距方向与定位区域内盒皮120的宽度方向保持一致;调整塑型模芯500的尺寸与待组装的盒板110、盒皮120相适配的方法为:先获取盒板110的高度、宽度、以及包装盒100中两盒板110的间距;然后根据所获得的盒板110的高度、宽度、以及包装盒100中两盒板110的间距,调节塑型模芯500上的容置部530的高度、宽度、以及两容置部530的间距,使得容置部530能够容纳待装配的盒板110,容置部530内的盒板110沿宽度方向的两侧边与已调整好的导送通道沿宽度方向的两侧边对应布置,以及使得两容置部530分别与已调整好的定位区域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边对应布置。

所述生产线的设备包括循环输送线600,循环输送线600的首端对应布置在定位区域的下侧,循环输送线600上沿输送方向间隔布置夹持区域730用于夹装组装好的包装盒100,夹持区域730的高度方向、宽度方向分别与盒板110的高度方向、宽度方向保持一致,夹持区域730的宽度方向与循环输送线600的输送方向保持一致;调整夹持区域730与待夹装的包装盒100相适配的方法为:先获取盒板110的高度、宽度;然后根据盒板110的高度和宽度,调整夹持区域730沿输送方向的尺寸与盒板110的宽度相适配,调整夹持区域730沿盒板110高度方向的尺寸与盒板110的高度相适配,使得夹持区域730恰好能够容纳待夹装的包装盒100。

所述生产线的设备还包括设置在循环输送线600上的烘干通道,烘干通道内沿包装盒100中两盒板110的间距方向布置两组加热体,加热体活动安装在包装盒100输送路径的上侧,包装盒100的输送方向与包装盒100中盒板110的宽度方向一致;循环输送线600具有驻留状态和输送状态;调整两组加热体的间距与待烘干的包装盒100相适配的方法为:先获取待烘干的包装盒100中两盒板110的间距;然后根据包装盒100中两盒板110的间距,调整两组加热体的间距,使得两组加热体的间距与包装盒100中两盒板110的间距一致,以便在两组加热体分别移至与两盒板110相对应的位置后,能够对两盒板110与盒皮120胶粘部位进行局部加热。

若导送通道内的盒板110与定位区域内的盒皮120具有高度差,所述生产线的设备还包括导送通道的出口与定位区域之间布置升降式活动安装的u形约束口;调整u形约束口与待转送的盒板110相适配的方法为:先获取盒板110的宽度;然后根据盒板110的宽度,调节u形约束口的宽度尺寸,以使得u形约束口能够容置盒板110,且使得u形约束口移至与导送通道位置对应时,u形约束口与已经调整好尺寸的导送通道的轮廓保持顺延状布置。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中未具体描述和解释说明的结构、装置以及操作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和限定,均按照本领域的常规手段进行实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