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瓦楞纸生产线领域技术,尤其是指一种用于瓦楞纸生产线的直驱式驱动机构。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瓦楞纸板生产线中驱动部的驱动方式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因素,造成在生产线驱动部结构冗余复杂,能耗利用率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生产线驱动部传动结构沿用带轮+齿轮箱+万向节的结构,最终传动给驱动轮的方式,其结构构成较为复杂,每一级的能效传递都有损失,导致能效损失大;2、受限于驱动部结构复杂,导致生产方和客户端安装都比较繁琐,容易造成安装误差,影响控制精度。
3.因此,需要研究出一种新的技术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瓦楞纸生产线的直驱式驱动机构,其实现了双马达分别直接驱动不同驱动轮式结构,解决了驱动机构结构复杂、能效传递损失大、安装繁琐易造成误差而影响控制精度等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之技术方案:
6.一种用于瓦楞纸生产线的直驱式驱动机构,包括动力输出部分及连接于动力输出部分的驱动部分;
7.该动力输出部分包括第一驱动马达、第二驱动马达,该驱动部分包括第一驱动轮、第二驱动轮,该第一驱动马达、第二驱动马达分别驱动连接于第一驱动轮、第二驱动轮。
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驱动马达、第二驱动马达分别定义为上驱动马达、下驱动马达,所述第一驱动轮、第二驱动轮分别定义为上驱动轮、下驱动轮,所述上驱动轮、下驱动轮两者上下层叠式间距布置,所述上驱动马达、下驱动马达分别驱动连接于上驱动轮、下驱动轮。
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上驱动马达的输出端通过上弹性联轴器连接有上减速机,所述上减速机的一端连接有上万向联轴器,所述上万向联轴器连接于上驱动轮;
10.所述下驱动马达的输出端通过下弹性联轴器连接有下减速机,所述下减速机的一端连接有下万向联轴器,所述下万向联轴器连接于下驱动轮。
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动力输出部分还包括有底座及连接于底座上方的机架,所述上驱动马达、上减速机均安装于机架的上方;所述下驱动马达安装于底座的左侧上方,并位于机架的外侧;所述下减速机安装于底座的右侧上方,并位于机架的下方内。
1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驱动部分还包括左侧安装臂、右侧安装臂,所述上驱动轮的左右两端分别安装于左侧安装臂、右侧安装臂的上端,所述下驱动轮的左右两端分别安装于左侧安装臂、右侧安装臂的下端。
13.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具体而言,由上述技术
方案可知,其主要是通过第一驱动马达、第二驱动马达、第一驱动轮、第二驱动轮的结合设计,并将第一驱动马达、第二驱动马达分别驱动连接于第一驱动轮、第二驱动轮,使其实现了双马达分别直接驱动不同驱动轮式结构,解决了驱动机构结构复杂、能效传递损失大、安装繁琐易造成误差而影响控制精度等问题;
14.以及,通过将第一驱动马达、第二驱动马达分别定义为上驱动马达、下驱动马达,第一驱动轮、第二驱动轮分别定义为上驱动轮、下驱动轮,上驱动轮、下驱动轮两者上下层叠式间距布置,上驱动马达、下驱动马达分别驱动连接于上驱动轮、下驱动轮,使其实现了上下分层式驱动结构,减少了空间的占用,整体布局更加巧妙合理。
15.为更清楚地阐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技术手段及其所达到的具体目的和功能,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大致结构示意图。
17.附图标识说明:
18.10、上驱动马达
ꢀꢀꢀꢀꢀꢀꢀꢀꢀ
20、下驱动马达
19.30、上驱动轮
ꢀꢀꢀꢀꢀꢀꢀꢀꢀꢀꢀ
40、下驱动轮
20.50、上减速机
ꢀꢀꢀꢀꢀꢀꢀꢀꢀꢀꢀ
60、上万向联轴器
21.70、下弹性联轴器
ꢀꢀꢀꢀꢀꢀꢀ
80、下减速机
22.90、下万向联轴器
ꢀꢀꢀꢀꢀꢀꢀ
101、底座
23.102、机架
ꢀꢀꢀꢀꢀꢀꢀꢀꢀꢀꢀꢀꢀꢀ
103、左侧安装臂
24.104、右侧安装臂
ꢀꢀꢀꢀꢀꢀꢀꢀ
105、安全护网。
具体实施方式
25.请参照图1所示,其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之实施例的具体结构。
26.所述直驱式驱动机构包括动力输出部分及连接于动力输出部分的驱动部分;该动力输出部分包括第一驱动马达、第二驱动马达,该驱动部分包括第一驱动轮、第二驱动轮,该第一驱动马达、第二驱动马达分别驱动连接于第一驱动轮、第二驱动轮。借此,使其实现了双马达分别直接驱动不同驱动轮式结构,解决了驱动机构结构复杂、能效传递损失大、安装繁琐易造成误差而影响控制精度等问题。
27.优选地,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驱动马达、第二驱动马达分别定义为上驱动马达10、下驱动马达20,所述第一驱动轮、第二驱动轮分别定义为上驱动轮30、下驱动轮40,所述上驱动轮30、下驱动轮40两者上下层叠式间距布置,所述上驱动马达10、下驱动马达20分别驱动连接于上驱动轮30、下驱动轮40。如此,使其实现了上下分层式驱动结构,减少了空间的占用,整体布局更加巧妙合理。当然,所述第一驱动马达、第二驱动马达、第一驱动轮、第二驱动轮并不局限于上述定义,可视实际生产需求进行设定定义,只需满足第一驱动马达、第二驱动马达分别驱动第一驱动轮、第二驱动轮即可,在此,不做赘述。
28.以及,于本实施例中,所述上驱动马达10的输出端通过上弹性联轴器连接有上减速机50,所述上减速机50的一端连接有上万向联轴器60,所述上万向联轴器60连接于上驱动轮30;所述下驱动马达20的输出端通过下弹性联轴器70连接有下减速机80,所述下减速
机80的一端连接有下万向联轴器90,所述下万向联轴器90连接于下驱动轮40。如此,通过减速机、弹性联轴器、万向联轴器的结合设计,可使驱动马达对驱动轮的驱动更加平稳可靠,保证工作的正常运行。
29.所述动力输出部分还包括有底座101及连接于底座101上方的机架102,所述上驱动马达10、上减速机50均安装于机架102的上方;所述下驱动马达20安装于底座101的左侧上方,并位于机架102的外侧;所述下减速机80安装于底座101的右侧上方,并位于机架102的下方内。
30.所述驱动部分还包括左侧安装臂103、右侧安装臂104,所述上驱动轮30的左右两端分别安装于左侧安装臂103、右侧安装臂104的上端,所述下驱动轮40的左右两端分别安装于左侧安装臂103、右侧安装臂104的下端。所述左侧安装臂103与机架102之间设置有安全护网105,所述安全护网105将万向联轴器包覆在内。
31.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设计重点在于,其主要是通过第一驱动马达、第二驱动马达、第一驱动轮、第二驱动轮的结合设计,并将第一驱动马达、第二驱动马达分别驱动连接于第一驱动轮、第二驱动轮,使其实现了双马达分别直接驱动不同驱动轮式结构,解决了驱动机构结构复杂、能效传递损失大、安装繁琐易造成误差而影响控制精度等问题;以及,通过将第一驱动马达、第二驱动马达分别定义为上驱动马达、下驱动马达,第一驱动轮、第二驱动轮分别定义为上驱动轮、下驱动轮,上驱动轮、下驱动轮两者上下层叠式间距布置,上驱动马达、下驱动马达分别驱动连接于上驱动轮、下驱动轮,使其实现了上下分层式驱动结构,减少了空间的占用,整体布局更加巧妙合理。
32.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