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仓混棉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469971发布日期:2021-03-30 20:04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多仓混棉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仓混棉装置。



背景技术:

无纺布生产过程中多仓混棉机主要用于清梳联流程中“抓、开、混、清”工序中的混棉工序,其作用是将原料进行均匀混合,使单位重量的原料所含有的不同成分组份相同,消除因原料混合不均匀引起后工序的纱线色差和强度不匀。主要是将原料由前工序设备经输棉风机和管道喂入本机,在输送气流的作用下,原料被均匀地吹入各个棉仓,形成初步混和;各仓纤维层经90°转弯输送,利用其路程差获得并和混合;过量纤维经均棉罗拉剥离被抛入混棉室,达到细致混和。通过上述三重混和作用达到均匀混棉的目的。

但是现有的多仓混棉装置中,其储棉仓通常采用多仓式结构,储棉仓的一端设置于有配棉通道,另一端设置有混棉仓。原棉在经过抓棉机的抓取以及精开装置的初步开松后被运输至所述配棉通道,经过初步开松的原棉纤维在配棉通道内往往不会进行混合,而是直接被分配至所述储棉仓的不同仓体内,同时,原棉纤维在经过所述储棉仓后进入所述混棉仓后,落入设置于所述混棉仓内的帘子或钉角帘上,利用不同仓体的落棉时间差将不同仓体的原棉纤维进行混合。然而,在所述混棉仓的密封结构中,利用帘子进行原棉纤维的混合运输,原棉纤维容易在所述混棉仓内堆积,时间久了,很容易将帘子卡死,从而需要开仓维修或更换帘子,造成了材料与人力资源的浪费。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结构精简、混棉效果更强且更为安全的多仓混棉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结构精简、混棉效果更强且更为安全的多仓混棉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仓混棉装置,包括储棉仓组、设置于所述储棉仓组一端的给棉仓、设置于所述储棉仓组另一端的混棉仓及设置于所述储棉仓组与所述混棉仓之间的罗拉组件,所述储棉仓组包括多个依次间隔设置的子仓体,所述混棉仓包括分别与多个所述子仓体连通的本体部、沿多个所述子仓体的分布方向设置于所述本体部一端的出棉管及设置于所述出棉管远离所述本体部一端的抽真空装置。

优选的,所述给棉仓包括主体部及与所述主体部连通的给棉管,所述主体部包括底壁、与所述底壁相对设置的顶壁、连接所述底壁与所述顶壁的侧壁及开设于所述底壁的棉导开关,所述棉导开关的数量与所述子仓体的数量相同,且一所述棉导开关对应一所述子仓体设置。

优选的,所述给棉管包括与所述侧壁平行的第一管道及自所述第一管道垂直弯折延伸的第二管道,所述第二管道通过所述侧壁与所述主体部连通,所述第二管道的内壁的横截面积沿其延伸方向逐渐减小。

优选的,所述第二管道靠近所述主体部一端的横截面积为远离所述主体部一端的横截面积的1/2。

优选的,所述罗拉组件的数量与所述子仓体的数量相同,所述罗拉组件包括相平行的两个打手及给棉罗拉,两个所述打手形成的平面与所述底壁平行,所述给棉罗拉设置于所述打手远离所述给棉仓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棉导开关、所述子仓体及所述罗拉组件的数量均为四个。

优选的,所述混棉仓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出棉管内的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用于监测所述出棉管内的压强。

综上所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仓混棉装置,通过设置所述混棉仓体包括设置于所述储棉管远离所述本体部一端的抽真空装置,在所述多仓混棉装置的使用过程中,利用所述抽真空装置在所述本体部的两端制造压强差,利用压强差将落入所述本体部的原棉纤维吸出,免去了现有技术中再所述本体部内设置帘子或钉角帘的过程,同时,所述本体部的空间无死角,原棉纤维不会在本体部内堆积,在降低了装置的故障率的同时提升了装置的安全性能;通过设置所述第二管道靠近所述主体部一端的横截面积为远离所述主体部一端的横截面积的1/2,使得原棉纤维在进入所述主体部前被初步挤压,并在进入所述主体部后充分混合,加强了原棉的混合效果,同时,这样的设计也能够避免原棉回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仓混棉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多仓混棉装置沿a-a线的剖视图。

图中,100、多仓混棉装置;10、储棉仓组;11、子仓体;20、给棉仓;21、主体部;211、底壁;212、顶壁;213、侧壁;214、棉导开关;22、给棉管;221、第一管道;222、第二管道;30、混棉仓;31、本体部;32、出棉管;33、抽真空装置;34、传感器;40、罗拉组件;41、打手;42、给棉罗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下述实验例和实施例用于进一步说明但不限于本实用新型。

请结合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仓混棉装置100,所述多仓混棉装置100包括储棉仓组10、设置于所述储棉仓组10一端的给棉仓20、设置于所述储棉仓组10另一端的混棉仓30及设置于所述储棉仓组与所述混棉仓30之间的罗拉组件40。

所述储棉仓组10包括多个依次间隔设置的子仓体11。

所述给棉仓20包括主体部21及与所述主体部21连通的给棉管22。

所述主体部21包括底壁211、与所述底壁211相对设置的顶壁212、连接所述底壁211与所述顶壁212的侧壁213及开设于所述底壁211的棉导开关214。其中,所述棉导开关214的数量与所述子仓体11的数量相同,且一所述棉导开关214对应一所述子仓体11设置。

所述给棉管22包括与所述侧壁213平行的第一管道221及自所述第一管道221垂直弯折延伸的第二管道222。其中,所述第二管道221通过所述侧壁213与所述主体部21连通,所述第二管道222的内壁的横截面积沿其延伸方向逐渐减小。通过设置所述第二管道222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使得被抓棉装置抓取的原棉在通过所述给棉管22进入所述主体部21时被初步挤压,并在进入所述主体部21后充分混合,加强了原棉的混合效果,同时,这样的设计也能够避免原棉回流,即避免进入所述主体部21的原棉再次返入所述给棉管22。

优选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管道222靠近所述主体部21一端的横截面积为远离所述主体部21一端的横截面积的1/2。

所述混棉仓30包括分别与多个所述子仓体11连通的本体部31、沿多个所述子仓体11的分布方向设置于所述本体部31一端的出棉管32、设置于所述出棉管32远离所述本体部31一端的抽真空装置33及设置于所述出棉管32内的传感器34。所述传感器34用于监测所述出棉管32内的压强。

与现有技术相比,所述混棉仓30内并未设置帘子或钉角帘,而利用所述抽真空装置33在所述混棉仓30制造气压差,使得进入所述本体部31的原棉纤维在气压的作用下导入所述出棉管32内。如此一来,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帘子被棉纤维卡死现象的发生,同时,所述本体部31内不存在死角,无需开仓打扫,且安全性能更高。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多仓混棉装置100可以根据所述储棉仓组10中子仓体11的数量不同,通过所述抽真空装置33调节所述本体部31两侧的压强,以适应不同型号的储棉仓组10。

所述罗拉组件40的数量与所述子仓体11的数量相同。具体的,所述罗拉组件40包括相对平行的两个打手41及给棉罗拉42。两个所述打手41形成的平面与所述底壁211平行,所述给棉罗拉42设置于所述打手41远离所述给棉仓20的一侧。

优选的,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棉开关214、所述子仓体11及所述罗拉组件40的数量均为四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仓混棉装置,通过设置所述混棉仓体包括设置于所述储棉管远离所述本体部一端的抽真空装置,在所述多仓混棉装置的使用过程中,利用所述抽真空装置在所述本体部的两端制造压强差,利用压强差将落入所述本体部的原棉纤维吸出,免去了现有技术中再所述本体部内设置帘子或钉角帘的过程,同时,所述本体部的空间无死角,原棉纤维不会在本体部内堆积,在降低了装置的故障率的同时提升了装置的安全性能;通过设置所述第二管道靠近所述主体部一端的横截面积为远离所述主体部一端的横截面积的1/2,使得原棉纤维在进入所述主体部前被初步挤压,并在进入所述主体部后充分混合,加强了原棉的混合效果,同时,这样的设计也能够避免原棉回流。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