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浮选脱墨机用多级浮选单元槽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940563发布日期:2021-07-20 16:28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一种浮选脱墨机用多级浮选单元槽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造纸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浮选脱墨机用多级浮选单元槽体。



背景技术:

浮选脱墨机基于浮选工艺设计,用于对纸浆的脱墨处理。浆料在一定的进浆压力下进入射流分配器,在射流分配器内被带入的空气被分散成最佳直径的浮选气泡与浆料充分混合,以切线流的形式进入浮选脱墨机的浮选单元,吸附在气泡上的油墨随气泡浮上液面,并在一定的压力下进入积墨槽内,这些气泡还能对贮存在积墨槽内的油墨粒子进行压力浓缩,并且在该压力的作用下排出设备外。而被浮选后的浆料则进入除气室,浆料在此被充分除气后由出浆管排出。

公告号cn2302281y的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射流式浮选脱墨机,其结构是在一个圆筒体的上部装有若干支纸浆射流喷射器,筒体中心有油墨泡沫溢流管,底部设有排浆口并通过稳浆箱,它利用射流喷射器喷出的沫状气液在筒体内急剧旋转,将油墨沫从中心管排走,而纸浆利用离心力从底部排出至稳浆箱进入第二级浮选。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消耗动力少,用水少,脱墨效果好,占地省,产量高。

公告号cn2637535y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封闭式浮选脱墨机,属造纸机械制造领域,包括外壳、进浆口、脱墨区、级间贮浆槽、级间出浆管、良浆出口、排油墨管、级间进浆口、中空管,级间贮浆槽内设置有至少一片脱气叶片。本实用新型具有成本低、体积小、生产能力大等优点。

公告号cn2828112y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封闭式浮选脱墨机,包括外壳、进浆口、脱墨区、级间贮浆槽、级间出浆管、良浆出口、集墨槽、级间进浆口、中空管,在集墨槽的顶部与外壳之间连接有至少一块油墨刮板。具有除油墨快,脱墨效果好的优点。

公告号cn201447631u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封闭式脱墨机,在槽体中设有一泡沫收集槽,在泡沫收集槽的四周设有多个良浆槽,各个良浆槽的一端均与一自清洗射流分配器连接,各自清洗射流分配器均通过进浆管与一泵连接,在泡沫收集槽的底部设有一渣浆管,渣浆管与渣浆槽连接。通过以上设置,本实用新型与传统浮选脱墨设备相比,油墨去除率提高10%,白度还原率提高10%iso,从而达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

包括上述技术方案在内的现有浮选脱墨机浮选槽体的效率低,能耗高,脱墨后的浆料白度低,亮度差,无法满足现代造纸业对纸浆质量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浮选脱墨机用多级浮选单元槽体。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浮选脱墨机用多级浮选单元槽体,包括封闭式的浮选槽体,浮选槽体包括外筒体以及在外筒体中心设置的内筒体,内筒体内布置有油墨排出装置,内筒体外沿轴向间隔布置有若干个良浆锥槽,每个良浆锥槽的外周与外筒体之间均设有导流环,导流环将浮选槽体分为上下布置的多级浮选单元,外筒体的外壁上与每级浮选单元对应处均设有进浆口,进浆口处均连接有进浆射流分配器,所述导流环由若干个导流板沿圆周首尾相叠而成,相邻导流板的首尾连接处通过立柱支撑,每个导流板沿浆液流向均向上倾斜,从而在导流环上形成螺旋上升梯式进浆流道;

所述良浆锥槽内设有仿锥式加强装置,仿锥式加强装置包括上小下大的仿锥筒,仿锥筒套设在内筒体上,仿锥筒的上端与内筒体固定连接,仿锥筒的下端与良浆锥槽的锥体部固定连接,且仿锥筒的下端设有一圈缺口;仿锥筒与良浆锥槽的锥体部和内筒体之间形成除气室,内筒体上与除气室连接设有出浆口。

所述进浆口由切向连接在外筒上的矩形进浆管而成,矩形进浆管的出口与导流环上的螺旋上升梯式进浆流道切向连接,矩形进浆管的进口连接有进浆法兰,进浆射流分配器与进浆法兰连接。

所述仿锥筒与内筒体不同轴设置。

所述仿锥筒的上端也有一个缺口。

所述仿锥筒的侧部设有缝隙。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浮选槽体为全封闭式结构,其工作原理是:浆料通过泵在一定的进浆压力下进入进浆射流分配器,在分配器内被带入的空气被分散成最佳直径的浮选气泡与浆料充分混合,以切线流的形式进入浮选单元,吸附在气泡上的油墨随气泡浮上液面,并在一定的压力下进入油墨排出装置,之后又在一定压力下被浓缩排出设备外。而被浮选后的浆料则进入良浆锥槽的除气室,浆料在此被充分除气后进入出浆口。

本实用新型通过导流环将浮选槽体分为多级浮选单元(浮选槽体内可设3-5级浮选单元,从上至下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五级浮选单元),导流环上形成螺旋上升梯式进浆流道,可将不同级间浆料独立分开,避免不同级间浆料的混合,而又不阻碍下一级浆料中的空气泡向上一级浆料中移动,从而提高浮选质量。同时由于该设置进入设备内的空气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除第一级浮选所带入的空气只能为第一级所独自利用外,第二级浮选所带进的空气不但为第二级所全部利用,而且还可全部为第一级的进浆所全部利用,利用率提高了一倍;而第三级浮选所带入的空气不但为第三级利用,还可以为第二级和第一级再反复利用,即利用率提高了二倍;依次类推,第四级浮选所带入的空气可利用四次,空气利用率提高了三倍;第五级浮选所带入的空气可利用五次,空气利用率提高了四倍。由此导致浮选效率大大提高,油墨去除率达到95%以上(三级)和99%以上(五级),由此导致浮选效率大大提高。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良浆锥槽内设有仿锥式加强装置,仿锥式加强装置的仿锥筒与良浆锥槽的锥体部和内筒体之间形成除气室,内筒体上与除气室连接设有出浆口,被浮选后的浆料进入除气室,浆料在此被充分除气后,由出浆口排出。

3.本实用新型的浮选槽体结构使浆液浮选脱墨效率大大提高,脱墨后的浆料白度高,亮度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中浮选脱墨机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中浮选脱墨机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中浮选脱墨机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施例中浮选槽体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施例中导流环的立体示意图一:

图6是本实施例中导流环的立体示意图二:

图7是本实施例中仿锥式加强装置部位的俯视图;

图8是图7的c-c剖面示意图;

图9是本实施例中仿锥式加强装置的锥筒示意图;

图10是本实施例中射流分配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的侧视图;

图12是本实施例中射流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施例中射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的a-a剖面示意图;

图15是本实施例中引流器的立体示意图;

图16是本实施例中引流器的侧视图;

图17是图16中的b-b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17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一种浮选脱墨机,包括封闭式的浮选槽体5,浮选槽体5包括外筒体51以及在外筒体51中心设置的内筒体52,外筒体51顶部设有上盖50密封。内筒体52内布置有油墨排出装置53。内筒体52外沿轴向间隔布置有若干个良浆锥槽54,每个良浆锥槽54的外周与外筒体51之间均设有导流环55,导流环55将浮选槽体5分为上下布置的多级浮选单元,外筒体51的外壁上与每级浮选单元对应处均设有进浆口,进浆口处均连接有进浆射流分配器10。外筒体的底部还设有排污口57。

良浆锥槽54由上大下小的锥体部和与锥体部上端对接的圆筒部组成,良浆锥槽54内设有仿锥式加强装置,仿锥式加强装置包括上小下大的仿锥筒6,仿锥筒6套设在内筒体52上,且仿锥筒6与内筒体52不同轴设置。仿锥筒6的上端与内筒体52固定连接,仿锥筒6的下端与良浆锥槽54的锥体部固定连接,且仿锥筒6的下端设有一圈矩形缺口63,仿锥筒6的上端也有一个矩形缺口64,仿锥筒6的侧部设有缝隙65。

仿锥筒6与良浆锥槽54的锥体部和内筒体52之间形成除气室61,内筒体52上与除气室61连接设有出浆口62。

本实施例通过锥式加强装置在良浆锥槽54内形成特殊形状的除气室,被浮选后的浆料进入除气室,浆料在此被充分除气后,由出浆口排出。

导流环55由若干个导流板551沿圆周首尾相叠而成,相邻导流板551的首尾连接处通过立柱552支撑,每个导流板551沿浆液流向均向上倾斜,从而在导流环上形成螺旋上升梯式进浆流道。

本实施例中的导流环55相对于老式的平板圆槽式进浆流道改进为螺旋上升梯式进浆流道,螺旋上升梯式进浆流道能够形成浮选气泡上浮的推动力,提高浮选效率。

本实施例通过导流环将浮选槽体5分为多级浮选单元(浮选槽体内可设3-5级浮选单元,从上至下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五级浮选单元),导流环55上形成螺旋上升梯式进浆流道,可将不同级间浆料独立分开,避免不同级间浆料的混合,而又不阻碍下一级浆料中的空气泡向上一级浆料中移动,从而提高浮选质量。

同时由于该设置进入设备内的空气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除第一级浮选所带入的空气只能为第一级所独自利用外,第二级浮选所带进的空气不但为第二级所全部利用,而且还可全部为第一级的进浆所全部利用,利用率提高了一倍;而第三级浮选所带入的空气不但为第三级利用,还可以为第二级和第一级再反复利用,即利用率提高了二倍;依次类推,第四级浮选所带入的空气可利用四次,空气利用率提高了三倍;第五级浮选所带入的空气可利用五次,空气利用率提高了四倍。由此导致浮选效率大大提高,油墨去除率达到95%以上(三级)和99%以上(五级),由此导致浮选效率大大提高。

浮选槽体在外筒体51上还设有防爆装置56,用以控制槽体内的压力。防爆装置为现有技术,本实施例不再详述。

本实施例的浮选槽体结构使浆液浮选脱墨效率大大提高,脱墨后的浆料白度高,亮度好。

本实施例中,进浆口由切向连接在外筒体51上的矩形进浆管71而成,矩形进浆管71的出口与导流环55上的螺旋上升梯式进浆流道切向连接,矩形进浆管71的进口连接有进浆法兰72,进浆射流分配器10与进浆法兰72连接。

本实施例中,油墨排出装置53选用积墨斗。在浮选槽体内,吸附在气泡上的油墨随气泡浮上液面,并在一定的压力下进入积墨斗内,这些气泡还能对贮存在积墨斗内的油墨粒子进行压力浓缩,并且在该压力的作用下排出设备外。排出油墨的浓度高达3%以上,且纤维流失少。

进浆射流分配器为由进浆锥管11、分配管12和出浆锥管13依次连接形成的三体式结构,分配管12内呈阵列布置有若干射流器,每个射流器均沿轴向延伸布置;分配管12的两端分别设置端板,端板12上与射流器的两端口对应处分别设有通孔,射流器的两端口分别与对应的通孔密封连接。分配管12的侧部分别连接空气进管21和冲洗水进管22。

本实施例中,分配管12的截面为圆形。

本实施例将老式进浆射流分配器圆管一体直通式结构改成锥管三体式结构,扩大了中间分配器的体积,射流器安装扩容至十六通道,促使更多的空气与浆液混合。

射流器由引流器3和射流管4组成,引流器3与射流管4的进口同轴连接。

引流器3在进浆一端设有锥形导流孔31,锥形导流孔31的大直径端面向进浆锥管11一侧;引流器3中间设有与锥形导流孔31小直径端连接的梅花形通孔32。

本实施例中,引流器入口由一块圆柱形聚四氟乙烯制成,将引流器入口进浆端制造成圆锥面结构,进浆圆孔改成梅花形结构。圆锥面结构对浆液起到了导流作用,梅花形结构的孔则扩大了浆流的表面积,促使在分配器内被带入的空气与浆料充分混合。

射流管4沿轴向由进浆向出浆方向依次分为空气室段41、导流圆锥孔段42、圆柱孔段43和分散圆锥孔段44,其中空气室段41与导流圆锥孔段42的大直径端连接,空气室段41的直径大于导流圆锥孔段42的大直径端直径。导流圆锥孔段42的小直径端与圆柱孔段43等直径对接,圆柱孔段43的另一端与分散圆锥孔段44的小直径端等直径对接,分散圆锥孔段44的大直径端面向出浆锥管13。导流圆锥孔段42的轴向长度小于分散圆锥孔段44的轴向长度。空气室段41的侧部还设有空气入口45。

引流器2的梅花形通孔与射流管4的空气室段41连通。

本实施例中,射流管4由一根长圆柱尼龙棒加工而成,将老式进浆射流分配器用射流管圆孔前端改成导流短圆锥面结构,后端改成长分散圆锥面结构,扩大了空气混合浆流的体积,促使混合浆流中的空气被分散成最佳直径的浮选气泡进一步与浆料进行充分混合。

本实施例中,引流器3整体呈阶梯轴状结构,其包括大直径段和小直径段,锥形导流孔31位于大直径段,梅花形通32孔位于小直径段。

引流器3与射流管4装配时,引流器3的小直径段插设到射流管4的空气室段41,引流器3的小直径段的插入深度要保证空气入口45露出。引流器3的大直径段与射流管4的对应端部抵接配合。

本实施例中,进浆锥管11由锥台段和圆筒段组成,其中锥台段的小直径端作为进浆口,锥台段的大直接段与圆筒段对接,圆筒段的另一端与分配管的一端对接。

本实施例中,出浆锥管13由锥台段和圆筒段组成,其中锥台段的小直径端作为出浆口并与进浆法兰72连接,且出浆锥管13与进浆法兰72连接处设有浆料闸阀73。锥台段的大直接段与圆筒段对接,圆筒段的另一端与分配管的另一端对接。

工作时,浆液通过引流器入口、射流管将在分配器内混合浆液中的空气分散成最佳直径的浮选气泡与浆料进行充分混合,最后以切线流的形式进入浮选脱墨机。

本实施例的进浆射流分配器可将空气带入浆中,并能将空气分散成最佳直径的浮选气泡与纸浆混合,只须简单调整即可达到最佳状态,可随时开车或停车,而不影响出浆质量,实现了浮选脱墨机对在分配器内被带入的空气被分散成最佳直径的浮选气泡与浆料充分混合的要求。同时,可调节空气与浆料的比例,因此能对较宽尺寸范围内的油墨颗粒和轻质物取得既优越又稳定的去除效能。

本实施例的浮选脱墨机为全封闭式结构,其工作原理是:浆料通过泵在一定的进浆压力下进入进浆射流分配器,在分配器内被带入的空气被分散成最佳直径的浮选气泡与浆料充分混合,以切线流的形式进入浮选单元,吸附在气泡上的油墨随气泡浮上液面,并在一定的压力下进入油墨排出装置,之后又在一定压力下被浓缩排出设备外。而被浮选后的浆料则进入良浆锥槽的除气室,浆料在此被充分除气后进入出浆口。

本实施例的浮选脱墨机在浮选槽体内形成层次分明的多级浮选单元,防止了不同浮选级间浆料的混合,而空气的分散及与浆料的混合是靠进浆射流分配器来完成的,使纸浆进行内部循环,空气在纸浆内被多次利用,大大提高空气的利用率及浆料的脱墨率。该设备具有脱墨效率高,脱墨后的浆料白度高,亮度好,排除油墨的浓度大(可达3%以上),纤维流失极少,占地面积小,操作控制简单,能耗低等显著优点,满足了现代造纸业对纸浆质量的要求。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局部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为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内容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