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渐变式人棉纱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88791发布日期:2021-11-25 12:57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一种渐变式人棉纱线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人棉纱线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渐变式人棉纱线。


背景技术:

2.人棉纱线时纱线的一种,为人造纱线,其主要用于织布、制绳、制线、针织和刺绣等,且根据使用方式,纱线又分为短纤维纱和连续长丝等。
3.众所周知,刺绣是针线在织物上绣制各种装饰图案,人们利用各种色调的纱线绣制在织物的表面,为了使得图案更加充实,往往会将同种色调的纱线多次绣制在同一处位置,使得图案更加的饱满,但是这种方式需要使用大量的纱线且多次往复绣制,现今市面上并没有适合刺绣所使用的纱线,为了提高绣制图案的饱满度以及降低纱线的使用量为本实用所需要的解决的技术难点。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5.为此,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渐变式人棉纱线,包括渐变外层、蓬松层、防断层和多色层,所述渐变外层包括作为主导引线的内芯线、缠绕在所述内芯线上的基线以及连接在所述基线一端且缠绕在所述内芯线上的染色线,所述蓬松层内置于所述渐变外层内,所述防断层位于所述蓬松层的内侧,所述多色层包括呈螺旋缠绕的蓝色线和绿色线、缠绕在所述蓝色线和所述绿色线外的黄色线和紫色线以及包裹在所述黄色线和紫色线外的红色线和呢绒。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图1所示,在使用时,使用者需要利用该渐变式人棉纱线对织物进行刺绣处理,当刺绣图案的局部需要加厚处理时,使用者可以通过将固定在织物上的局部纱线向上轻微提拉,使得此处的纱线开始蓬松,此时即可降低大量现有纱线的使用量,同时避免了使用者重复对图案局部位置的刺绣,导致刺绣图案局部位置发生皱褶的问题。
8.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内芯线是由腈纶纤维制成,且所述内芯线为白色,用于作为渐变人棉纱线的主体。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腈纶制成的内芯线作为该渐变式纱线的主体引线,利用腈纶的性能,能够提高该渐变式纱线整体的韧性,同时能够提高该纱线的防晒能力。
10.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基线和染色线采用间隔缠绕的方式以所述内芯线为中心线为基准进行缠绕。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基线和染色线分批次进行不同颜色的印染,并将不同批次以及不同颜色的基线和染色线依次首尾堆叠的方式缠绕在内芯线上,能够使得渐变外层形成不同颜色的有序渐变,大大提高了该纱线对刺绣的实用性。
12.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蓬松层是由氨纶纤维制成,且所述蓬松层呈螺旋状内置于所述渐变外层内。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弹性在500%

800%的氨纶纤维制成蓬松层,利用蓬松层呈蓬松状包裹在防断层的外部,当刺绣图案局部需要进行加厚处理时,利用轻微拉扯该图案的局部固定的纱线,从而能够使得纱线内的蓬松层快速蓬松,进而产生相应的厚度。
14.本实用新型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防断层是由锦纶纤维缠绕制成,且所述防断层内置于所述蓬松层内,用于增强该渐变式纱线的强度。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防断层采用锦纶制成,利用锦纶纤维自身的耐磨损性,当该渐变式纱线被固定在织物上后,受到长时间的空气以及外界环境中各种因素的氧化影响,被包裹住的防断层由于很难直接接触外界环境,因此其自身的强度会保持稳定,进而提高该渐变式纱线的稳固。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所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7.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以内芯线为纱线的主芯线,并将基线和染色线依次缠绕在内芯线的外部,利用内芯线将多组不同色调的基线和染色线进行牵引,能够确保该纱线颜色的渐变,同时在渐变外层的内侧设置蓬松层,利用蓬松层自身的蓬松特性,能够使得该纱线刺绣在织物上后,位于织物表面的纱线线段能够快速蓬松起来,从而能够降低了以往刺绣闪现的使用量,并提高了刺绣图案的饱满度。
18.2.本实用新型中,根据上述所示,在蓬松层的内侧设置防断层,同时在防断层的内侧设置呈螺旋缠绕的红色线、黄色线、蓝色线、绿色线、紫色线以及呢绒,当刺绣过程中需要对刺绣图案局部进行收尾描边时,通过剪断该纱线并将多色层整体逆向拧松,利用蓬松的多色层以及其内部各种色调的纱线做承托,从而能够方便刺绣的描边处理。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局部俯视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图2的局部分散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图1的内部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图4的内部分散示意图。
24.附图标记:
25.100、渐变外层;110、内芯线;120、基线;130、染色线;
26.200、蓬松层;
27.300、防断层;
28.400、多色层;410、红色线;420、黄色线;430、蓝色线;440、绿色线;450、紫色线;460、呢绒。
具体实施方式
29.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0.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31.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渐变式人棉纱线。
32.实施例一:
33.结合图3、4和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渐变式人棉纱线,包括渐变外层100、蓬松层200、防断层300和多色层400,其中,多色层400为多种染色限位缠绕而成,且防断层300缠绕在多色层400的外部,同时蓬松层200缠绕在防断层300的外部,此外渐变外层100以防断层300为旋转主体进行缠绕。
34.渐变外层100包括内芯线110、基线120以及染色线130,其中蓬松层200位于螺旋状态下基线120和染色线130的内侧,且防断层300位于蓬松层200内,同时多色层400包括红色线410、黄色线420、蓝色线430、绿色线440、紫色线450以及呢绒460。
35.具体的渐变外层100包括作为主导引线的内芯线110、缠绕在内芯线110上的基线120以及连接在基线120一端且缠绕在内芯线110上的染色线130,蓬松层200内置于渐变外层100内,防断层300位于蓬松层200的内侧,多色层400包括呈螺旋缠绕的蓝色线430和绿色线440、缠绕在蓝色线430和绿色线440外的黄色线420和紫色线450以及包裹在黄色线420和紫色线450外的红色线410和呢绒460。
3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根据图1所示,在使用时,使用者需要利用该渐变式人棉纱线对织物进行刺绣处理,当刺绣图案的局部需要加厚处理时,使用者可以通过将固定在织物上的局部纱线向上轻微提拉,使得此处的纱线开始蓬松,此时即可降低大量现有纱线的使用量,同时避免了使用者重复对图案局部位置的刺绣,导致刺绣图案局部位置发生皱褶的问题。
37.实施例二:
38.结合图3所示,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通过利用腈纶制成的内芯线110作为该渐变式纱线的主体引线,利用腈纶的性能,能够提高该渐变式纱线整体的韧性,同时能够提高该纱线的防晒能力,同时将基线120和染色线130分批次进行不同颜色的印染,并将不同批次以及不同颜色的基线120和染色线130依次首尾堆叠的方式缠绕在内芯线110上,能够使得渐变外层100形成不同颜色的有序渐变,内芯线110是由腈纶纤维制成,且内芯线110为白色,用于作为渐变人棉纱线的主体,基线120和染色线130采用间隔缠绕的方式以内芯线110为中心线为基准进行缠绕。
39.实施例三:
40.结合图2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利用蓬松层200呈蓬松状包裹在防断层300的外部,当刺绣图案局部需要进行加厚处理时,利用轻微拉扯该图案的局部固定的纱线,从而能够使得纱线内的蓬松层200快速蓬松,蓬松层200是由氨纶纤维制成,且蓬松层200呈螺旋状内置于渐变外层100内。
41.实施例四:
42.结合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将防断层300采用锦纶制成,利用锦纶纤维自身的耐磨损性,当该渐变式纱线被固定在织物上后,受到长时间的空气以及外界环境中各种因素的氧化影响,被包裹住的防断层300由于很难直接接触外界环境,因此其自身的强度会保持稳定,防断层300是由锦纶纤维缠绕制成,且防断层300内置于蓬松层200内,用于增强该渐变式纱线的强度。
43.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
44.使用前:操作人员需要先将不同批次的基线120和染色线130分别印染不同的颜
色,根据颜色的渐变方式来印染基线120和染色线130,接着将分别独立的基线120和染色线130呈首尾叠加的方式缠绕在内芯线110上,使得缠绕完成后的内芯线110整体呈现颜色的渐变;
45.使用前:在完成上述操作后,接着将不同颜色纱线和呢绒460组成的多色层400作为旋绕主体,并将防断层300缠绕在多色层400的外部,同时将蓬松层200再以防断层300为中心旋绕的主体,接着操作人员需要将渐变外层100整体以蓬松层200为中心主体进行螺旋缠绕,使得蓬松层200呈蓬松状态位于螺旋状态的渐变外层100内;
46.使用时:使用者需要将该纱线穿入针上,并对织物进行刺绣,当刺绣完成后,使用者需要将固定后的渐变式纱线向上轻微提拉,使得位于渐变外层100内的蓬松层200处于蓬松状态,当遇到需要描边处理时,使用者可以将该纱线剪断,使得位于防断层300内的多色层400断开,并通过拧松多色层400内的组合纤维,从而使得该纱线的颜色更加匀称即可。
47.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8.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装配于”、“安装于”、“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49.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50.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