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纤纺丝用可更换油嘴及化纤纺丝用可更换油嘴用陶瓷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486076发布日期:2022-04-02 10:23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化纤纺丝用可更换油嘴及化纤纺丝用可更换油嘴用陶瓷部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化纤纺丝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化纤纺丝用可更换油嘴。


背景技术:

2.合成纤维在制造过程中,合成纤维的制造原料经过加热融解后通过纺丝喷丝板挤出后再经过拉伸等工序形成连续的纤维状物质。纺丝工序中的油嘴的作用是对连续高速行走的纤维丝束附加油剂。纤维上油后能降低单丝之间的相互摩擦,消除纤维高速行进中与空气摩擦形成的静电,提高纤维的平滑性及集束性,改善后道工序的加工性能,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合成纤维的纺丝生产中。同时,陶瓷油嘴属于易耗品,采购和维护成本都比较高。
3.因此,希望有一种技术方案来克服或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至少一个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了一种化纤纺丝用可更换油嘴,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至少一个问题。
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化纤纺丝用可更换油嘴,用于为经过所述化纤纺丝用可更换油嘴的纤维丝束提供润滑油,所述化纤纺丝用可更换油嘴包括:
7.陶瓷部,所述陶瓷部包括陶瓷主体部、陶瓷第一侧壁以及陶瓷第二侧壁,所述陶瓷主体部分别与所述陶瓷第一侧壁以及陶瓷第二侧壁连接,所述陶瓷主体部、陶瓷第一侧壁以及所述陶瓷第二侧壁围合形成一个化纤纺丝滑道,所述化纤纺丝滑道用于供所述纤维丝束穿过;
8.非陶瓷部,所述非陶瓷部包括非陶瓷主体部、非陶瓷第一侧壁以及非陶瓷第二侧壁,所述非陶瓷主体部分别与所述非陶瓷第一侧壁以及非陶瓷第二侧壁连接,所述非陶瓷第一侧壁上设置有第一侧壁通孔;所述非陶瓷第二侧壁上设置有第二侧壁通孔;其中,
9.所述非陶瓷第一侧壁、非陶瓷第二侧壁以及所述非陶瓷主体部围合形成一个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用于容置自所述第一侧壁通孔或自所述第二侧壁通孔进入的陶瓷部的化纤纺丝滑道部分;
10.所述第一侧壁通孔用于容置陶瓷第一侧壁;
11.所述第二侧壁通孔用于容置陶瓷第二侧壁。
12.可选地,所述非陶瓷主体部上设置有非陶瓷进油孔;
13.所述陶瓷主体部上设置有陶瓷进油孔,在所述化纤纺丝滑道容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时,所述陶瓷进油孔与所述非陶瓷进油孔连通。
14.可选地,所述化纤纺丝滑道容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时,所述陶瓷主体部的一个面与所述非陶瓷主体部的一个面相对,该面称为陶瓷主体部背面,所述陶瓷主体部背面向远离所述非陶瓷主体部的方向凹入,形成至少一个容纳槽;
15.所述化纤纺丝用可更换油嘴的陶瓷部进一步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设置在所述容纳槽内。
16.可选地,所述非陶瓷部进一步包括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非陶瓷主体部连接,所述连接部内设置有进油通道,所述进油通道与所述非陶瓷进油孔连通。
17.可选地,在所述化纤纺丝用可更换油嘴使用时,纤维丝束自所述非陶瓷主体部的一端进入,并依次经过陶瓷主体部的一端、陶瓷主体部的陶瓷出油孔、陶瓷主体部的另一端后自所述非陶瓷主体部的另一端伸出;
18.所述非陶瓷主体部的首先供纤维丝束进入的一端的内壁上设置有标识线,所述标识线的中心线与所述非陶瓷进油孔的中心线重合。
19.可选地,所述非陶瓷主体部的设置有标识线的一端的顶面为圆弧形。
20.可选地,所述非陶瓷第一侧壁包括非陶瓷第一侧面、非陶瓷第二侧面、非陶瓷第三侧面以及非陶瓷第四侧面;其中,
21.所述非陶瓷第一侧面与所述非陶瓷第二侧壁相对;
22.所述非陶瓷第二侧面与所述非陶瓷第一侧面相对;
23.所述非陶瓷第三侧面与所述非陶瓷第四侧面相对;
24.所述非陶瓷第三侧面相对于所述非陶瓷第四侧面靠近所述标识线;
25.所述非陶瓷第三侧面的一端与所述非陶瓷主体部连接;所述非陶瓷第三侧面的形状为:
26.自与所述非陶瓷主体部连接的一端向另一端方向在第一方向上以尺寸减缩的方式延伸至第一位置后,以在第一方向尺寸不变的方式延伸至另一端;
27.所述第一方向为纤维丝束在所述化纤纺丝用可更换油嘴中的运动方向。
28.可选地,所述非陶瓷第二侧壁包括非陶瓷第五侧面、非陶瓷第六侧面、非陶瓷第七侧面以及非陶瓷第八侧面;其中,
29.所述非陶瓷第五侧面与所述非陶瓷第一侧壁相对;
30.所述非陶瓷第六侧面与所述非陶瓷第五侧面相对;
31.所述非陶瓷第七侧面与所述非陶瓷第八侧面相对;
32.所述非陶瓷第七侧面相对于所述非陶瓷第八侧面靠近所述标识线;
33.所述非陶瓷第七侧面的一端与所述非陶瓷主体部连接;所述非陶瓷第七侧面的形状为:
34.自与所述非陶瓷主体部连接的一端向另一端方向在第一方向上以尺寸减缩的方式延伸至第二位置后,在第一方向上以尺寸不变的方式延伸至另一端;
35.所述第一方向为纤维丝束在所述化纤纺丝用可更换油嘴中的运动方向。
36.可选地,所述非陶瓷部采用塑料或金属制成。
37.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化纤纺丝用可更换油嘴用陶瓷部,所述化纤纺丝用可更换油嘴用陶瓷部为如上所述的陶瓷部。
38.本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39.采用本技术的化纤纺丝用可更换油嘴采用陶瓷部和非陶瓷部组合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和采用整体的纯陶瓷材料的油嘴相比降低了原料的采购成本。与传统的油嘴更换需要用胶水与金属支座粘接相比,本技术的化纤纺丝用可更换油嘴的陶瓷部通过非陶瓷部
的两个侧壁的通孔中用手挤压进入即完成了安装,不需要借助专用工具,可实现轻松快速的更换陶瓷,有效降低了设备的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40.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化纤纺丝用油嘴的结构示意图。
41.图2是图1所示的化纤纺丝用油嘴的结构示意图。
42.图3是图1所示的化纤纺丝用油嘴的结构示意图。
43.图4是图1所示的化纤纺丝用油嘴的结构示意图。
44.图5是图1所示的化纤纺丝用油嘴的非陶瓷部的结构示意图。
45.图6是图1所示的化纤纺丝用油嘴的陶瓷部的结构示意图。
46.图7是图1所示的化纤纺丝用油嘴的陶瓷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47.其中:
48.1-纤维丝束;2-陶瓷部;21-陶瓷主体部;22-陶瓷第一侧壁;23-陶瓷第二侧壁;24-化纤纺丝滑道;3-非陶瓷部;31-非陶瓷主体部;32-非陶瓷第一侧壁;33-非陶瓷第二侧壁;34-容纳空间;321-第一侧壁通孔;322
‑ꢀ
非陶瓷第一侧面;323-非陶瓷第二侧面;324-非陶瓷第三侧面;325-非陶瓷第四侧面;331-非陶瓷第五侧面;332-非陶瓷第六侧面;333-非陶瓷第七侧面;334-非陶瓷第八侧面;311-非陶瓷进油孔;211-陶瓷进油孔;4
‑ꢀ
密封圈;5-连接部;51-进油通道;6-标识线;7-第二位置;8、容纳槽。
具体实施方式
49.为使本技术实施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在附图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50.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
51.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化纤纺丝用油嘴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 所示的化纤纺丝用油嘴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所示的化纤纺丝用油嘴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所示的化纤纺丝用油嘴的结构示意图。
52.如图1至图4所示的化纤纺丝用可更换油嘴,用于为经过所述化纤纺丝用可更换油嘴的纤维丝束1提供润滑油,所述化纤纺丝用可更换油嘴包括陶瓷部2以及非陶瓷部3,陶瓷部2包括陶瓷主体部21、陶瓷第一侧壁22 以及陶瓷第二侧壁23,陶瓷主体部21分别与陶瓷第一侧壁22以及陶瓷第二侧壁23连接,陶瓷主体部21、陶瓷第一侧壁22以及陶瓷第二侧壁
23围合形成一个化纤纺丝滑道24,化纤纺丝滑道24用于供纤维丝束穿过;
53.非陶瓷部3包括非陶瓷主体部31、非陶瓷第一侧壁32以及非陶瓷第二侧壁33,非陶瓷主体部31分别与非陶瓷第一侧壁32以及非陶瓷第二侧壁 33连接,非陶瓷第一侧壁32上设置有第一侧壁通孔321;非陶瓷第二侧壁上设置有第二侧壁通孔;其中,
54.非陶瓷第一侧壁32、非陶瓷第二侧壁33以及非陶瓷主体部31围合形成一个容纳空间34,容纳空间34用于容置自第一侧壁通孔或自第二侧壁通孔进入的陶瓷部的化纤纺丝滑道部分;
55.第一侧壁通孔用于容置陶瓷第一侧壁22;
56.第二侧壁通孔用于容置陶瓷第二侧壁23。
57.采用本技术的化纤纺丝用可更换油嘴采用陶瓷部和非陶瓷部组合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和采用整体的纯陶瓷材料的油嘴相比降低了原料的采购成本。与传统的油嘴更换需要用胶水与金属支座粘接相比,本技术的化纤纺丝用可更换油嘴的陶瓷部通过非陶瓷部的两个侧壁的通孔中用手挤压进入即完成了安装,不需要借助专用工具,可实现轻松快速的更换陶瓷,有效降低了维护的时间成本。
58.在本实施例中,非陶瓷第一侧壁32、非陶瓷第二侧壁33为具有厚度的侧壁,具体而言,非陶瓷第一侧壁的内壁、非陶瓷第二侧壁的内壁以及非陶瓷主体部围合形成容纳空间。
59.参见图2,在本实施例中,非陶瓷主体部上设置有非陶瓷进油孔311;陶瓷主体部上设置有陶瓷进油孔211,在化纤纺丝滑道容置在容纳空间内时,陶瓷进油孔211与非陶瓷进油孔311连通。
60.参见图2,在本实施例中,化纤纺丝滑道24容置在容纳空间34内时,所述陶瓷主体部的一个面与非陶瓷主体部的一个面相对,该面称为陶瓷主体部背面,陶瓷主体部背面向远离非陶瓷主体部的方向凹入,形成至少一个容纳槽;
61.化纤纺丝用可更换油嘴进一步的陶瓷部包括密封圈4,密封圈4设置在容纳槽内。
62.参见图2,在本实施例中,容纳槽8为环形槽,容纳槽的数量为一个。通过设置密封圈可以防止漏油现象出现。
63.可以理解的是,容纳槽8以及密封圈4的数量可以根据需求自行设定。
64.参见图1至图3,在本实施例中,非陶瓷部进一步包括连接部5,连接部5与非陶瓷主体部连接,连接部内设置有进油通道51,进油通道51与非陶瓷进油孔311连通。
65.参见图4,在本实施例中,在化纤纺丝用可更换油嘴使用时,纤维丝束自所述非陶瓷主体部的一端进入,并依次经过陶瓷主体部的一端、陶瓷主体部的陶瓷出油孔、陶瓷主体部的另一端后自所述非陶瓷主体部的另一端伸出;
66.非陶瓷主体部的首先供纤维丝束进入的一端的内壁上设置有标识线 6,标识线6的中心线与非陶瓷进油孔的中心线重合。
67.在本实施例中,标识线可以是向非陶瓷主体的内壁方向凹入的凹槽,也可以是通过涂料或者其他方式画上的标识。
68.在实际使用中,通过标识线6能够确定纤维丝束在进入油嘴时的位置不会偏离非陶瓷油孔的中心线。在本实施例中,非陶瓷主体部的设置有标识线6的一端的顶面为圆弧形。
69.参见图1至图7,在本实施例中,非陶瓷第一侧壁32包括非陶瓷第一侧面322、非陶
瓷第二侧面323、非陶瓷第三侧面324以及非陶瓷第四侧面 325;其中,
70.非陶瓷第一侧面322与所非陶瓷第二侧壁33相对;
71.非陶瓷第二侧面323与非陶瓷第一侧面322相对;
72.非陶瓷第三侧面324与非陶瓷第四侧面325相对;
73.非陶瓷第三侧面324相对于非陶瓷第四侧面325靠近所述标识线6;
74.非陶瓷第三侧面的一端与非陶瓷主体部连接;非陶瓷第三侧面的形状为:
75.自与非陶瓷主体部连接的一端向另一端方向在第一方向上以尺寸减缩的方式延伸至第一位置后,以在第一方向尺寸不变的方式延伸至另一端;
76.第一方向为纤维丝束在所述化纤纺丝用可更换油嘴中的运动方向。
77.参见图1至图7,在本实施例中,非陶瓷第二侧壁33包括非陶瓷第五侧面331、非陶瓷第六侧面332、非陶瓷第七侧面333以及非陶瓷第八侧面 334;其中,
78.非陶瓷第五侧面331与非陶瓷第一侧壁32相对;
79.非陶瓷第六侧面332与非陶瓷第五侧面331相对;
80.非陶瓷第七侧面333与非陶瓷第八侧面334相对;
81.非陶瓷第七侧面333相对于非陶瓷第八侧面334靠近所述标识线6;
82.非陶瓷第七侧面333的一端与所述非陶瓷主体部连接;所述非陶瓷第七侧面的形状为:
83.自与非陶瓷主体部连接的一端向另一端方向在第一方向上以尺寸减缩的方式延伸至第二位置7后,在第一方向上以尺寸不变的方式延伸至另一端;
84.第一方向为纤维丝束在所述化纤纺丝用可更换油嘴中的运动方向。
85.采用上述结构,有利于气流平稳通过,减少扰流的产生。
86.在本实施例中,非陶瓷部采用塑料或金属制成。
87.在本实施例中,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化纤纺丝用可更换油嘴用陶瓷部,所述化纤纺丝用可更换油嘴用陶瓷部为如上所述的陶瓷部。
88.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