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加弹机假捻器入口导丝器。
背景技术:2.加弹机假捻器入口导丝器加工poy原料时,化纤纺丝卷绕头进丝处有一个固定导丝器,导丝器固定连接在长方体支架上,化纤加弹丝生产时,丝条线速度达1200m/min,甚至更快,生产阳离子、黑丝等品种时,高速的丝条与导丝器之间存在很大的摩擦力,导致导丝器磨损严重,导致dty(拉伸变形丝,是在加弹机器上进行连续或同时拉伸、经过加捻器变形加工后的成品丝)强伸异常、毛絮严重,当设计导丝器相对长方体支架转动时,目前的长方体支架的支撑性不好,无法承受共振产生的振动,极大影响导丝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加弹机假捻器入口导丝器。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加弹机假捻器入口导丝器,其包括导丝组件、用于支撑固定所述的导丝组件的支撑组件,所述的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部、设置在所述的第一支撑部下的第二支撑部,所述的第一支撑部自其一端向其另一端倾斜,且所述的第一支撑部上表面的表面积大于所述的第二支撑部上表面的表面积,使所述的第一支撑部、所述的第二支撑部之间形成空间,所述的第一支撑部的一端设置有朝向该空间的安装部;所述的导丝组件包括导丝部,所述的导丝部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的安装部上,所述的导丝部上开设有向内凹进的凹槽,所述的凹槽围绕所述的导丝部周向设置用于供丝条通过。
6.优选地,所述的第一支撑部的上表面的前边、后边平行,所述的第一支撑部的上表面的前边、后边的延长线与所述的导丝部的中心线呈锐角夹角。
7.优选地,所述的第二支撑部具有相对的前表面、后表面,所述的第二支撑部的前表面与所述的第一支撑部的前表面共面,所述的第二支撑部的上表面与所述的第一支撑部的下表面共面,所述的第二支撑部的后表面、所述的第一支撑部的下表面、所述的安装部之间形成所述的空间。
8.优选地,所述的第二支撑部上开设有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所述的第一缺口较所述的第二缺口靠近所述的安装部。
9.优选地,所述的第一支撑部的另一端开设有安装孔,通过在所述的安装孔内安装紧固件将所述的支撑组件固定在机架上,所述的第二缺口与所述的安装孔相贯通。
10.优选地,所述的安装部所在的面与所述的第一支撑部所在面垂直设置;所述的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安装部一体设置。
11.优选地,所述的第二支撑部的宽度自远离所述的安装部向靠近所述的安装部的方向上逐渐变窄。
12.优选地,所述的导丝组件还包括转动部,所述的导丝部通过所述的转动部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的安装部上,所述的转动部包括轴承、轴件,所述的轴承设置在所述的导丝部内,所述的轴件的一端与所述的轴承外圈连接,所述的轴件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的安装部至所述的空间内,且该端设置有紧固件。
13.优选地,所述的导丝部远离所述的安装部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护罩,所述的第一护罩具有罩体,所述的罩体上设置有连接轴,所述的连接轴与所述的轴承内圈相配合,所述的第一护罩随所述的导丝部的转动发生转动;所述的罩体的两侧分别超过所述的导丝部的两侧。
14.优选地,所述的导丝部靠近所述的安装部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护罩,所述的第二护罩具有与所述的导丝部的另一端相配合的容纳空间,所述的第二护罩与所述的安装部相抵,所述的第二护罩的两侧分别超过所述的导丝部的两侧。
15.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加弹机假捻器入口导丝器,通过设置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安装部,利于导丝部转动运行的稳定性,可承受共振产生的振动,提高导丝部的使用寿命,提升dty质量。
附图说明
17.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丝组件与支撑组件的第一视角的立体图;
18.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丝组件与支撑组件的主视图;
19.附图3为附图2中a-a方向的剖视图;
20.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丝组件与支撑组件的俯视图;
21.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丝组件与支撑组件的第二视角的立体示意图;
22.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丝组件与支撑组件的后视图。
23.以上附图中:1-第一支撑部,11-第一支撑部的上表面,12-安装孔,13-第一支撑部的左表面,2-第二支撑部,21-第一缺口,22-第二缺口,3-安装部,4-导丝部,5-第一护罩,51-连接轴,6-第二护罩,7-轴承,8-轴件,9-紧固件,10-密封件。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
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7.参见图1至图6的加弹机假捻器入口导丝器,其包括导丝组件、用于支撑固定导丝组件的支撑组件,导丝组件包括导丝部4,导丝部4可转动地连接在支撑组件上。
28.支撑组件的结构如下:其包括第一支撑部1、设置在第一支撑部1下的第二支撑部2,第一支撑部1自其一端向其另一端倾斜,且第一支撑部1上表面的表面积大于第二支撑部2上表面的表面积,使第一支撑部1、第二支撑部2之间形成空间,第一支撑部1的一端(如图5中的右端)设置有朝向该空间的安装部3,安装部3用于安装导丝部4,该空间便于安装导丝部4。设置第一支撑部1、第二支撑部2、安装部3,利于导丝部4转动运行的稳定性,可承受共振产生的振动,提高导丝部的使用寿命。
29.第一支撑部1具有依次连接的上表面11、左表面13、下表面,上、下、左、右参见图5,上表面与下表面上下相对设置,上表面、下表面平行。第一支撑部1的上表面的长度(长度方向指图5箭头所指方向)大于其宽度。安装部3设置在第一支撑部1的右侧并凸出于第一支撑部1的下表面,安装部3所在的面与第一支撑部1所在面(下表面)垂直设置,即安装部3朝下设置,便于安装导丝部4。
30.第一支撑部1自其一端向其另一端倾斜是指:第一支撑部1的上表面的前边、后边平行,第一支撑部1的上表面的前边、后边的延长线与导丝部4的中心线呈锐角夹角,前后方向指与图5箭头所指方向垂直的方向。
31.第二支撑部2具有相对的前表面、后表面,第二支撑部2的前表面与第一支撑部1的前表面共面,第二支撑部2的上表面与第一支撑部1的下表面重合,具体地,第二支撑部2的下表面的前边与第一支撑部1的上表面的前边平行,第二支撑部2的下表面的后边与第一支撑部1的上表面的后边不平行,即第一支撑部1上表面的表面积大于第二支撑部2上表面的表面积,便于第二支撑部2的后表面、第一支撑部1的下表面、安装部3之间形成空间。
32.第二支撑部2的宽度自远离安装部3向靠近安装部3的方向上逐渐变窄,即第二支撑部2的前表面、后表面不平行,以形成该空间。第二支撑部2的下表面的前边与后边不平行,该前边与后边的延长线形成锐角夹角,如第二支撑部2的截面呈三角形。
33.第一支撑部1的左表面13、第二支撑部2的左表面共面且呈弧形,便于成型加工。
34.第二支撑部2上开设有第一缺口21和第二缺口22,第一缺口21较第二缺口22靠近安装部3,设置第一缺口21,利于提高假捻器入口导丝部的支撑组件的牢固性、稳定性,第一缺口21可呈三角形。第二缺口22靠近第一支撑部1的另一端,第一缺口21呈六边形,利于假捻器入口导丝部4转动运行时不会左右摆动,防止打滑,提高导丝部4转动稳定性。
35.第一支撑部1的另一端开设有安装孔12,通过在安装孔12内安装紧固件9将支撑组件固定在机架上,第二缺口22与安装孔12相贯通。
36.第二支撑部2的一端(右侧)(参见图6)与安装部3连接或第二支撑部2的右侧与安装部3呈一体。第一支撑部1、第二支撑部2、安装部3一体设置,即一体成型加工生产,提高整体结构稳定性。
37.导丝组件的结构如下:其包括导丝部4、转动部,导丝部4通过转动部可转动地连接在安装部3上,导丝部4上开设有向内凹进的凹槽,凹槽围绕导丝部4周向设置用于供丝条通
过。凹槽具有底壁、与底壁的两侧分别连接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一侧壁、第二侧壁均呈弧形。
38.转动部包括轴承7、轴件8,轴承7设置在导丝部4内,轴件8的一端与轴承7外圈连接,轴件8的另一端穿过安装部3位于空间内,且该端部设置有紧固件9,轴件8用于限制轴承7,其不随轴承7转动而转动。紧固件9为螺母,螺母与安装部3之间设置有密封件10,密封件10为弹垫和窄平垫,提高连接稳固性。丝条高速通过导丝部4上的凹槽时,将带动导丝部4旋转,丝条与导丝部4之间的摩擦为滚动摩擦,摩擦力大大降低,丝条张力下降,改善dty强伸异常、毛絮情况,提升dty质量。
39.导丝部4远离安装部3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护罩5,第一护罩5具有罩体,罩体具有与导丝部4的一端相配合的容纳空间,罩体上设置有连接轴51,连接轴51与轴承7内圈相配合,第一护罩5随导丝部4转动发生转动;罩体的两侧(上下两侧)分别超过导丝部4的两侧(上下两侧),可防止通过导丝部4上凹槽的丝翘起而脱离凹槽。
40.导丝部4靠近安装部3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护罩6,第二护罩6具有罩体,罩体具有与导丝部4的另一端相配合的容纳空间,第二护罩6与安装部3相抵,第二护罩6两侧(上下两侧)分别超过导丝部4的两侧(上下两侧),可防止通过导丝部4上凹槽的丝缠绕。
41.第一护罩5与第二护罩6之间保持间隙,且第一护罩5与第二护罩6可拆卸地设置在导丝部4上。
42.使用时,先将安装导丝组件安装在支撑组件的安装部3上,支撑组件的第一支撑部1的上表面朝上,在安装孔内安装紧固件将支撑组件固定在机架上固定在机架上即可,操作简单,参见图5。
43.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