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瓦楞纸加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中心距调节机构的自制花刀辊。
背景技术:2.瓦楞纸是由挂面纸和通过瓦楞棍加工而形成的波形的瓦楞纸粘合而成的板状物,一般分为单瓦楞纸板和双瓦楞纸板两类,瓦楞纸板在加工时,需要使用花刀辊将瓦楞纸压制成瓦楞形状,为了提高花刀辊的压制效果,需要在花刀辊上安装中心距调节机构,现有调节方式通过手动调节斜块距离,两个辊上的斜块相互配合,从而控制两个辊中心距,这种方式在进行调节时,首先需要控制辊体停止转动,不仅影响辊体的工作效率,同时大大降低了辊体的功能性。
技术实现要素:3.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中心距调节机构的自制花刀辊,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4.本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具有中心距调节机构的自制花刀辊,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设置有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固定连接于底座的顶部,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相对的一侧设置有两个方形杆,一个所述方形杆与第二支撑板的侧壁活动连接,两个所述方形杆的外侧壁均套设有方形管,所述方形管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两个槽体,两个所述槽体的内部均铰接有弧形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相对的一侧设置有两个辊体,两个所述辊体的外侧壁均套设有两个皮带轮,所述弧形板贴合与所述皮带轮的外壁,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两个通槽,所述辊体转轴的两端均贯穿所述通槽的内部。
5.通过以上设置,推动方形管在方形杆的外侧壁滑动,从而将皮带轮套设到辊体的外侧壁,从而对两个辊体进行定位,通过转动穿设在通孔内的转杆,使得与其对应的方形管和槽体转动,由于弧形板和皮带轮固定连接,当槽体转动时拉动弧形板和皮带轮移动时,皮带轮即可拉动辊体转轴在通槽的内部滑动,从而调节两个辊体的中间距,两个辊体调节时,辊体带动另一个皮带轮和弧形板转动,另一个弧形板带动另一个方形管和方形杆转动,从而对辊体移动调节时起到支撑作用。
6.优选的,所述皮带轮的内壁安装有轴承,所述轴承的内圈粘接有密封圈,所述辊体的一端插设于密封圈的内壁。通过以上设置,辊体插设在皮带轮的内部时,轴承和密封圈配合,避免皮带轮跟随辊体发生转动,而密封圈可以对辊体和轴承内圈之间的缝隙进行填充,从而提高辊体与轴承连接时的稳定性。
7.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侧壁开设有通孔,一个所述方形杆贯穿所述通孔的内部且固定连接有转板。通过以上设置,当需要调节两个辊体中心距时,转板和通孔配合,从
而方便控制方形杆转动情况。
8.优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侧壁均匀开设有限位槽,所述转板的侧壁均匀开设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与所述限位槽相对应。通过以上设置,转板带动方形杆转动时,限位孔和限位槽对应配合,从而及时了解转杆转动的行程。
9.优选的,所述限位槽的内部插设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远离第一支撑板的一端贯穿所述限位孔的内部。通过以上设置,当转板带动辊体调节完成后,限位孔和限位槽相对应,限位杆即可贯穿限位孔并插设到与其对应的限位槽内部,从而对转板进行限位。
10.优选的,两个所述方形杆相对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挡板。通过以上设置,当方形管在方形杆的外侧壁滑动时,挡板可以对方形管的行程进行控制,避免方形管与方形杆发生脱离。
11.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12.1.通过调节组件的设置,通过转动穿设在通孔内的转杆,使得与其对应的方形管和槽体转动,槽体拉动弧形板和皮带轮移动,使得辊体转轴在通槽的内部滑动,两个辊体同时在竖直方向上相互靠近或分离,从而对辊体中间距进行调节,两个辊体在调节的同时可以继续转动,大大提高了花刀辊的功能性和工作效率。
13.2.通过方形杆、挡板和方形管的配合,推动方形管在方形杆的外侧壁滑动,使得皮带轮发生位置改变,从而对不同长度的辊体进行定位,大大提高了花刀辊中间距调节机构的功能性。
附图说明
14.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是本技术中第一支撑板侧视结构示意图。
16.图3是本技术中皮带轮内部结构示意图。
17.图中,1、底座;10、调节组件;11、第一支撑板;12、辊体;13、皮带轮;14、弧形板;15、槽体;16、方形杆;17、通孔;18、转板;19、限位孔;191、限位槽;192、限位杆;193、轴承;194、密封圈;195、方形管;196、挡板;197、第二支撑板;198、通槽。
具体实施方式
1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19.参照图1-3,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具有中心距调节机构的自制花刀辊,包括底座1,底座1的顶部设置有调节组件10,调节组件10包括第一支撑板11,第一支撑板11固定连接于底座1的顶部,底座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197,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97相对的一侧设置有两个辊体12,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97相对的一侧均开设有两个通槽198,辊体12转轴的两端均贯穿通槽198的内部。将两个辊体12放置在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97相对的一侧,且两个辊体12的转轴均插设到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97侧壁开设的通槽198内部,从而对两个辊体12进行放置。
20.参照图1-3,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97相对的一侧设置有两个方形杆16,一个方形杆16与第二支撑板197的侧壁活动连接,第一支撑板11的侧壁开设有通孔17,另一个方形杆16贯穿通孔17的内部且固定连接有转板18,两个方形杆16相对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挡
板196,两个方形杆16的外侧壁均套设有方形管195,方形管195的外侧壁固定连接有两个槽体15,两个槽体15的内部均铰接有弧形板14,两个辊体12的外侧壁均套设有两个皮带轮13,弧形板14贴合与皮带轮13的外壁,皮带轮13的内壁安装有轴承193,轴承193的内圈粘接有密封圈194,辊体12的一端插设于密封圈194的内壁。推动方形管195带动槽体15和弧形板14移动,弧形板14带动皮带轮13向辊体12的方向移动,使得辊体12插设到安装在皮带轮13内部的轴承193内圈,轴承193和密封圈194配合,从而对辊体12起到支撑作用。
21.手持转板18带动穿设在通孔17内部的方形杆16转动,穿设在通孔17内部的方形杆16带动与其对应的方形管195和槽体15转动,槽体15带动弧形板14和皮带轮13转动,此时皮带轮13和轴承193配合拉动两个辊体12相互靠近,辊体12的转轴在通槽198的内部滑动,从而对两个辊体12起到导向作用,使得两个辊体12在调节中心距时只能进行竖直方向的移动。
22.两个辊体12调节时,辊体12带动另一个皮带轮13和弧形板14转动,另一个弧形板14带动另一个方形管195和方形杆16转动,从而对辊体12移动调节时起到支撑作用。
23.参照图1-3,第一支撑板11的侧壁均匀开设有限位槽191,转板18的侧壁均匀开设有限位孔19,限位孔19与限位槽191相对应,限位槽191的内部插设有限位杆192,限位杆192远离第一支撑板11的一端贯穿限位孔19的内部。两个辊体12的中心距调节完成后,转板18上的限位孔19与第一支撑板11上的限位槽191对应,限位杆192贯穿限位孔19并插设到与其对应的限位槽191内部,从而对转板18进行限位。
24.上述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将两个辊体12放置在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97相对的一侧,且两个辊体12的转轴均插设到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97侧壁开设的通槽198内部,从而对两个辊体12进行放置,推动方形管195带动槽体15和弧形板14移动,弧形板14带动皮带轮13向辊体12的方向移动,使得辊体12插设到安装在皮带轮13内部的轴承193内圈,轴承193和密封圈194配合,从而对辊体12起到支撑作用。
25.手持转板18带动穿设在通孔17内部的方形杆16转动,穿设在通孔17内部的方形杆16带动与其对应的方形管195和槽体15转动,槽体15带动弧形板14和皮带轮13转动,此时皮带轮13和轴承193配合拉动两个辊体12相互靠近,辊体12的转轴在通槽198的内部滑动,从而对两个辊体12起到导向作用,使得两个辊体12在调节中心距时只能进行竖直方向的移动,两个辊体12调节时,辊体12带动另一个皮带轮13和弧形板14转动,另一个弧形板14带动另一个方形管195和方形杆16转动,从而对辊体12移动调节时起到支撑作用,两个辊体12的中心距调节完成后,转板18上的限位孔19与第一支撑板11上的限位槽191对应,限位杆192贯穿限位孔19并插设到与其对应的限位槽191内部,从而对转板18进行限位。
26.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