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均匀上色的凹版印刷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35541阅读:865来源:国知局
一种均匀上色的凹版印刷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均匀上色的凹版印刷机。



背景技术:

凹版印刷机是采用凹版印刷技术,将图文信息印刷在胶带、纸张等印刷载体上的装置,凹版印刷机印刷时,印版滚筒全版面着墨,以刮墨刀将版面上空白部分的油墨刮清,留下图文部分的油墨,然后过纸/胶带,由压印滚筒在纸/胶带的背面压印,使凹下部分的油墨直接转移到纸/胶带上,最后经收卷部分将印刷品堆集或复卷好。凹版印刷机多采用浸墨方式给墨,在印刷过程中,对油墨的控制是获得高质量印刷品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而环境温度对油墨流动性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当环境温度较高时,油墨的流动性相应较大,反之则油墨流动性就较小,比如在夏天气温高时,油墨流动性较高,稍加调捣即能交付印刷机使用,且印刷过程中上色均匀,但是在冬季则流动性不高,导致印刷时上色不均,不适合印刷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均匀上色的凹版印刷机。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均匀上色的凹版印刷机,包括放卷装置、导向辊组、印版滚筒、压印滚筒、墨斗、刮料刀、干燥装置以及收卷装置;

所述放卷装置用于放置印刷载体,所述导向辊组设于所述放卷装置的印刷载体输出端,其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导向辊,用于将所述印刷载体从所述印版滚筒与所述压印滚筒之间输送至所述收卷装置;

所述墨斗用于装盛油墨,所述印版滚筒通过转轴设于所述墨斗中以便着墨,在所述印版滚筒侧方设有刮料刀,以便刮除着墨后所述印版滚筒表面的油墨,并留下着墨后所述印版滚筒图文信息部分的油墨;所述墨斗内还设有温度传感器、加热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加热器分别与控制装置电连接,以便检测墨斗内油墨的温度,并将油墨保持在预设的温度区间范围内;

所述干燥装置设于所述印版滚筒及所述压印滚筒的一侧,以便将印刷了油墨的印刷载体进行干燥。

优选的,所述墨斗内还设有搅拌叶片,用于将所述墨斗内的油墨进行搅拌,保持油墨的流动性。

优选的,所述搅拌叶片设于转轴上,通过所述转轴带动转动。

优选的,所述干燥装置包括发热装置及/或鼓风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均匀上色的凹版印刷机通过温度传感器、加热器保证了墨斗内油墨的温度,进而使墨斗内的油墨保持较高的流动性,确保了印刷期间印版滚筒能够对印刷载体均匀上色。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在此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

如图1所示,一种均匀上色的凹版印刷机,包括放卷装置1、导向辊组、印版滚筒3、压印滚筒4、墨斗5、刮料刀6、干燥装置7以及收卷装置8;所述放卷装置1用于放置印刷载体如纸张、胶带等,所述导向辊组设于所述放卷装置1的印刷载体输出端,其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设于机架上的导向辊21,用于将所述印刷载体从所述印版滚筒3与所述压印滚筒4之间输送至所述收卷装置8;所述墨斗5用于装盛油墨,所述印版滚筒3通过转轴设于所述墨斗5中以便着墨,在所述印版滚筒3侧方设有刮料刀6,以便刮除着墨后所述印版滚筒3表面的油墨,并留下着墨后所述印版滚筒3图文信息部分的油墨;所述墨斗5内还设有温度传感器51、加热器52,所述温度传感器51与所述加热器52分别与控制装置53电连接,以便检测墨斗5内油墨的温度,并将油墨保持在预设的温度区间范围内;所述干燥装置7设于所述印版滚筒3及所述压印滚筒4的一侧,以便将印刷了油墨的印刷载体进行干燥。当图文信息为彩色时,印版滚筒3、压印滚筒4、墨斗5、刮料刀6、干燥装置7可以为多组,以分别在印刷载体上印刷不同颜色的油墨。

本实施例方案中,所述墨斗5内还设有搅拌叶片54,用于将所述墨斗5内的油墨进行搅拌,保持油墨的流动性。

作为上述实施例方案的改进,所述搅拌叶片54设于转轴上,且搅拌叶片54可以设置两组,并分别位于所述印版滚筒3的两侧,通过所述转轴带动转动。

本实施例方案中,所述干燥装置7包括发热装置及/或鼓风装置,加速印刷载体上油墨的干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均匀上色的凹版印刷机通过温度传感器51、加热器52保证了墨斗5内油墨的温度,进而使墨斗5内的油墨保持较高的流动性,确保了印刷期间印版滚筒3能够对印刷载体均匀上色。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