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87921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诸如喷墨打印机的打印设备。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已知一种打印设备,其设置有:保持单元(轴),其保持辊体,诸如纸张的介质以圆筒形状缠绕在辊体上;传送单元(传送辊),其传送从辊体解绕的介质;以及打印单元(打印头),其通过将油墨排出到由传送单元传送的介质上来在介质上打印图像。

在这种打印设备内,存在如下的一种设备:通过将两个辊体在宽度方向上排列并保持在保持单元中,该设备能够在从两个辊体解绕的多个介质上同时执行打印(例如,ptl1)。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ptl1:jp-a-2003-326781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在此,在上述的打印设备中,在打印期间,传送单元同时传送从两个辊体解绕的两个介质。出于这个原因,即使在一个介质上打印完成而在另一个介质上打印未完成的情况下,也持续如下的状态:随着继续在另一个介质上打印而传送所述一个介质。

即,在这种情况下,不管在所述一个介质上的打印是否完成,该一个介质的消耗量往往很大,这是由于该一个介质上的传送量持续增加直到在另一个介质上的打印完成。在此,在另一个介质上的打印完成之后,认为该一个介质要被重绕在辊体上,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打印效率趋于减小,这是由于将该一个介质重绕在辊体上需要时间。

在此,实际情况不限于预先完成在一个介质上的打印的情况,并且即使在一个介质上的打印未被执行的情况下,诸如在一个介质上的打印暂时停止的情况下,实际情况一般也很普遍。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情况而执行。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打印设备,当在从多个辊体解绕的多个介质上执行打印时,在介质的一部分上的打印未执行的情况下,该打印设备能够抑制多个介质的该部分的传送量。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下面将描述用于解决该问题的装置及其操作效果。

解决上述问题的打印设备设置有:保持单元,其保持多个辊体使得能够旋转,介质以圆筒形状缠绕在所述辊体上;传送装置,其具有传送单元、按压单元和调节单元,并且能够在沿宽度方向排列的状态下在传送方向上传送多个介质,所述传送单元通过与从保持在所述保持单元中的所述辊体解绕的所述介质接触而在传送方向上给予传送力,所述按压单元将所述介质朝向所述传送单元按压,所述调节单元能够调节所述按压单元在与所述传送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上的多个区域中的每个区域中对所述介质的按压力;打印单元,其在由所述传送装置传送的所述介质上执行打印;以及控制单元,其控制所述调节单元使得当在介质上执行打印的介质状态是打印状态并且在介质上未执行打印的介质状态是非打印状态时,从所述打印状态而处于所述非打印状态的所述介质上的按压力比在所述打印状态下小。

根据上面的构造,在从多个辊体解绕的多个介质由传送装置传送之后,由打印单元进行打印。在此,在多个介质中的一部分处于非打印状态的情况下,处于非打印状态的介质上的按压力小于当处于打印状态时的按压力。结果,通过减小从传送单元施加的传送力,处于非打印状态的介质趋于不被在传送方向上传送。

以这种方式,根据上面的构造,在多个介质中的至少一个介质上继续打印的状态下,即使在另一介质上不执行打印的情况下,随着在该一个介质上的打印的继续,另一介质也趋于不在传送方向上传送。因此,可以抑制不执行打印的介质(处于非打印状态的介质)的传送量增加。

可取地,所述打印设备进一步设置有获取单元,其获取所述介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并且所述控制单元基于处于所述非打印状态的所述介质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而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多个区域内选择要对所述调节单元上的所述按压力进行调节的区域。

根据上面的构造,即使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不同的多个介质上执行打印的情况下,控制单元也能够使用获取单元获取介质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结果,控制单元能够使调节单元适当地调节介质上的按压力,而不管处于非打印状态的介质的宽度方向上的长度如何。

可取地,所述打印设备进一步设置有传送阻力施加单元,其对所述多个介质中的处于所述非打印状态的介质施加传送阻力。

即使由于处于非打印状态的介质上的按压力小而传送力趋于不施加到该介质,仍然担心该介质也会在传送方向上被传送。对于这一点,根据上面的构造,因为传送阻力(在与传送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的力)被施加到处于非打印状态的介质,所以介质趋于不在传送方向上被传送。因此,可以进一步抑制处于非传送状态的介质的传送量的增加。

可取地,所述打印设备进一步设置有支撑单元,其通过吸附由所述传送装置传送的所述介质来支撑所述介质。

根据上面的构造,因为支撑单元吸附介质,因此对于打印单元而言可以在具有稳定姿态的介质上执行打印。同时,通过支撑单元吸附介质,介质趋于不在传送方向上被传送。即,根据该构造,因为支撑单元起到对介质施加传送阻力的传送阻力施加单元的作用,所以不必单独地提供传送阻力施加单元。

另外,在支撑单元不吸附介质的情况下,当介质上的按压力在非打印状态下减小时,会担心由于介质趋于被从传送单元升起,从支撑单元升起的介质与打印单元形成接触。在这一点上,在上面的构造中,即便因为支撑单元吸附介质从而介质在非打印状态下趋于从传送单元升起,但是因为介质趋于不从支撑单元升起,所以也可以抑制介质与打印单元形成接触。

可取地,所述打印设备进一步设置有加热单元,其在相比于所述打印单元更靠所述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处加热所述介质,并且当在所述介质上执行打印的区域是打印区域并且所述加热单元加热所述介质的区域是加热区域时,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调节单元使得在处于所述非打印状态的所述介质的所述打印区域经过所述加热区域之后,所述介质上的所述按压力减小。

加热单元相比于打印单元更靠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设置,通过由加热单元加热介质的用打印设备打印的打印区域来固定可以在介质上打印的图像。在此,在这种打印设备中,当处于非打印状态的介质上的按压力在处于非打印状态时减小时,担心因处于非打印状态的介质的打印区域被留在加热区域中而使在介质上打印的图像的质量劣化。对于这一点,根据上面的构造,由于在处于非打印状态的介质的打印区域经过加热区域之前介质上的按压力未减小,因此可以抑制在处于非打印状态的介质上打印的图像的质量的劣化。

在所述打印设备中,可取地,所述控制单元基于所述多个介质的类型调节所述多个介质上的按压力。

根据介质的类型,存在传送单元趋于施加传送力的介质,也存在传送单元趋于不施加传送力的介质。出于这个原因,在传送不同类型的多个介质的情况下,当多个介质上的按压力相等时,在多个介质中,可能存在产生传送量的差异的时候、产生褶皱的程度会改变的时候、以及介质的一部分会改变形状的时候。根据上面的构造,因为介质上的按压力基于介质的类型来调节,因此在同时传送多个介质的情况下,可以抑制上述情况的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图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打印设备的概要构造的侧视图。

图2是图示出打印设备的概要构造的平面图。

图3是图示出检测单元的概要构造的前表面图。

图4是图示出从动辊布置在按压位置处的传送装置的概要构造的侧视图。

图5是图示出打印设备的电气构造的框图。

图6是图示出由控制单元为执行打印而执行的处理例程的流程图。

图7是图示出第一打印处理例程的流程图。

图8是图示出第二打印处理例程的流程图。

图9是图示出当完成第二介质上的打印时打印设备的概要构造的平面图。

图10是图示出从动辊布置在未按压位置处的传送装置的概要构造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打印设备的实施例。在此,本实施例的打印设备是喷墨型大幅面(largeformat)打印机,其通过在从辊体解绕的介质上喷射油墨来在长介质上打印图像。另外,本实施例中的图像不仅是诸如照片或图画的图像,而且还包括文本、表格、图形等。

如图1所示,打印设备1设置有:供给单元20,其将介质m从辊体r沿着介质m的移动方向供给;传送装置100,其传送介质m;支撑单元30,其支撑介质m;打印单元40,其在介质m上执行打印;以及加热单元50,其加热介质m。

在此,根据以下描述,在图1中,与纸面正交的方向是宽度方向x(参照图2),并且介质m从供给单元20的朝向加热单元50移动的方向是传送方向f。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宽度方向x上的一端(图2中的右端)是“第一端”,而宽度方向x上的另一端(图2中的左端)是“第二端”。

如图1和图2中所示,供给单元20具有保持单元21,该保持单元21能旋转地保持在以圆筒形状缠绕有介质m的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为两个)辊体r。如图2所示,保持单元21在宽度方向x上的第一端侧保持缠绕有第一介质m1的第一辊体r1,并且在宽度方向x上的第二端侧保持缠绕有第二介质m2的第二辊体r2。另外,保持单元21保持多个辊体r使得能够以不同的转速旋转。然后,在介质m的传送期间,供给单元20通过允许辊体r沿着一个方向(图1中的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而供给从辊体r解绕的介质m。

如图1和图2中所示,支撑单元30设置有第一支撑单元31和第二支撑单元32,该第一支撑单元31在传送方向上的上游侧支撑介质m,该第二支撑单元32在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支撑介质m。第一支撑单元31设置在面向打印单元40的区域中,而第二支撑单元32设置在面向加热单元50的区域中。

如图1中所示,第一支撑单元31具有封闭空间311和减少封闭空间311中的压力的减压机构312。另外,在第一支撑单元31中,与封闭空间311连接的吸孔314形成为经过支撑有介质m的支撑表面313侧。如图2中所示,多个吸孔314形成为在第一支撑单元31中排列在宽度方向x上和传送方向f上。在此,在图2中,吸孔314也形成在隐藏于介质m中的区域中。

另外,可取地,当与由第一支撑单元31支撑的介质m进行比较时,第一支撑单元31的支撑表面313具有反射率差异。例如,在介质m是白色的情况下,可取地,第一支撑单元31的支撑表面313是黑色的。

以这种方式,第一支撑单元31通过驱动减压机构312而经由吸孔314吸附通过传送装置100传送到支撑表面313的介质m,并且稳定介质m在打印期间的姿态。另外,第二支撑单元32将通过打印单元40完成打印的介质m向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引导。

在此,当传送介质m时,相较于介质m未被第一支撑单元31吸附在支撑表面313上的情况,介质m被第一支撑单元31吸附在支撑表面313上的情况趋于不传送介质m。在本实施例中,这一点相当于使用吸附了介质m的第一支撑单元31对介质m施加传送阻力的“传送阻力施加单元”的示例。

如图1和图2中所示,打印单元40设置有:排出单元41(排出头),其排出油墨;检测单元42,其能够检测支撑在支撑单元30上的介质m;滑架43,其支撑排出单元41和检测单元42;以及引导轴44,其支撑滑架43以能够在宽度方向x上往复运动。另外,如图2中所示,打印单元40设置有:驱动滑轮45,其设置在宽度方向x上的第一端侧;从动滑轮46,其设置在宽度方向x上的第二端侧;同步带47,其缠绕在驱动滑轮45和从动滑轮46上;以及滑架电机48,其驱动驱动滑动45。

如图3中所示,检测单元42具有:光投射单元421,其朝向检测对象(支撑单元30和支撑单元30上支撑的介质m)投射光;以及光接收单元422,其接收从检测对象反射的光。例如,从光投射单元421发送的光可以是红外光等。

然后,打印单元40基于从用户引入到打印设备10的打印作业在从传送装置100传送的介质m上执行打印。具体地,打印单元40通过驱动滑架电机48而使缠绕在驱动滑轮45和从动滑轮46上的同步带47旋转,并且使连接至同步带47的滑架43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此外,当滑架43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时,打印单元40通过从排出单元41在支撑在第一支撑单元31上的介质m上排出油墨来在介质m上执行打印。

在此,打印作业是包括如下信息的打印命令:与待被打印在介质m上的诸如图像的打印内容有关的信息、以及与用于打印图像的打印条件在位置、大小或范围方面有关的信息。

另外,当滑架43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时,打印单元40将光朝向检测对象投射,并且在检测单元42中接收来自检测对象的反射光。以这种方式,检测单元42检测光接收量相对于宽度方向x上的检测位置的分布。光接收量在检测位置处的反射率高的情况下高,而在检测位置处的反射率低的情况下低。

如图1和图2中所示,由于加热单元50加热在第二支撑单元32上传送的介质m,在介质m上打印的图像被固定在介质m上。在此,如图2中所示,在传送介质m的区域中,加热单元50执行加热的区域被设定为加热区域ha。另外,根据以下描述,如图2中所示,在传送方向f上,沿着传送路径从打印单元40的排出单元41的后端到加热区域ha的前端的距离是“参考传送量fb”。也就是说,当介质m从完成介质m上的打印的时刻沿传送方向f以参考传送量fb传送时,在介质m上完成打印的图像经过加热单元50的加热区域ha。

接下来,将参照图2和图4描述传送装置100。

如图2和图4中所示,传送装置100具有:传送单元110,其中传送力通过与从辊体r解绕的介质m形成接触而施加到介质m;按压单元120,其将介质m朝向传送单元110按压;以及调节单元140,其能够调节按压单元120将介质m朝向传送单元110按压的力(按压力)。

如图2中所示,传送单元110具有:传送辊111,其具有宽度方向x为纵向的圆筒形状;以及传送电机112,其传送该传送辊111。然后,传送单元110通过使传送辊111在与介质m的后表面形成接触的状态下旋转而向介质m施加传送力。

如图2中所示,按压单元120设置在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为四个)区域中从而在宽度方向x上排列。具体地,第一按压单元121、第二按压单元122、第三按压单元123和第四按压单元124在宽度方向x上从第一端朝向第二端设置。以这种方式,在宽度方向x上的多个区域中的每个中,多个按压单元120将介质m朝向传送辊111按压。

另外,如图2和图4中所示,按压单元12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为三个)从动辊131,其具有宽度方向x为纵向的圆筒形状;按压板132,其支撑多个从动辊131使得能够旋转;摆动轴133,其支撑按压板132来自由地摆动;以及弹簧134,其使按压板132偏置。在此,在按压板132上,传送方向f上的上游侧端单元是“参考单元”,而传送方向f上的下游侧端单元是“前导端单元”。

如图4中所示,在按压板132的前导端单元中,多个从动辊131被支撑从而在宽度方向x上排列。另外,摆动轴133经过按压板132的前导端单元和基端单元之间的在宽度方向x上的大致中心。以这种方式,按压板132通过使摆动轴133关于摆动中心摆动而使从动辊131靠近和远离传送辊111。在此,摆动轴133可以在多个按压单元120的每个按压单元中单独地设置,并且可以对于多个按压单元120设置为一个按压单元。

另外,弹簧134是所谓的拉伸螺旋弹簧。弹簧134通过在按压板132的基端单元的竖直上方提高张力而在图4中的按压板132上产生以摆动轴133为中心的逆时针旋转的力矩。即,弹簧134在压板132上产生力矩使得将从动辊131按压在传送辊111上。

如图2中所示,与多个按压单元120对应地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为四个)调节单元140以在宽度方向x上排列。具体地,第一调节单元141、第二调节单元142、第三调节单元143和第四调节单元144从第一端朝向第二端设置在宽度方向x上。

如图4中所示,调节单元140设置有:调节凸轮151,其调节按压板132的摆动量;转轴152,其在与调节凸轮151的中心偏心的位置处与调节凸轮151一体旋转;以及调节电机153,其使转轴152旋转。从图4中图示出的传送装置100的侧表面观看到,调节凸轮151从竖直上方在相比于按压板132的摆动中心更靠基端侧处与按压板132形成接触。

然后,如图4中的实线箭头所示出的,在调节单元140中,调节凸轮151通过使调节凸轮151以转轴152为中心偏心地旋转来改变按压板132上的按压力。以这种方式,调节单元140调节围绕按压板132的摆动轴133的摆动量,并且调节按压单元120的介质m上的按压力。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使用多个调节单元140调节多个按压单元120的按压力,可以调节宽度方向x上的多个区域中的每个区域中对介质m的按压力。

在此,此后在描述中,当从动辊131(按压单元120)朝向传送辊111(传送单元110)按压介质m时的从动辊131的位置也被称作“按压位置”,并且将从动辊131布置在按压位置处的调节凸轮151的旋转角度也被称作“第一旋转角度”。另外,当从动辊131(按压单元120)不朝向传送辊111(传送单元110)按压介质m时的从动辊131的位置也被称作“非按压位置”,并且将从动辊131布置在非按压位置处的调节凸轮151的旋转角度也被称作“第二旋转角度”。在此,在本实施例中,在从动辊131布置在非按压位置处的情况下,从动辊131不与介质m形成接触。即,按压单元120对介质m的按压力为“0(零)”。

以这种方式,通过在从动辊131朝向传送辊111按压介质m的状态下旋转传送辊111,传送装置100在沿宽度方向x排列的状态下在传送方向f上传送多个介质m。在此,在介质m的传送期间,从动辊131随着介质m的传送可驱动地旋转。另外,从动辊131朝向传送辊111按压介质m的状态也是介质m介于传送辊111和从动辊131之间的状态。

接下来,将参照图5描述打印设备10的电气构造。

如图5中所示,打印设备10具有:控制单元60,其整体地控制装置;显示单元70,其显示打印设备10的多种信息;以及操作单元80,其在打印设备10的用户向打印设备10发送指令(例如,打印指令)时进行操作。控制单元60是具有cpu、rom、ram等的微型计算机。另外,例如,显示单元70可通过液晶显示器等来构造,并且例如,操作单元80可由多个按钮来构造。

另外,检测单元42和操作单元80连接到控制单元60的输入侧接口,并且排出单元41、检测单元42、滑架电机48、加热单元50、显示单元70、传送电机112、调节电机153和减压机构312连接到控制单元60的输出侧接口。然后,控制单元60通过基于从连接至输入侧接口的每个构造输入的信息,来控制连接到输出侧接口的每个构造的驱动从而执行打印。

即,控制单元60通过交替地执行传送操作和排出操作而在介质m上执行打印,所述传送操作以传送方向f上的预定量在传送装置100中传送介质m,所述排出操作在沿宽度方向x移动滑架43使得在掠过第一介质m1和第二介质m2的同时从排出单元41排出油墨。另外,此后在描述中,在介质m上,打印图片的区域也被称为“打印区域pa”。

正如在本实施例的打印设备10中,执行同时在沿宽度方向x排列地传送的第一介质m1和第二介质m2上的打印的打印设备10,在第一介质m1上的打印和在第二介质m2上的打印在不同的时刻结束。即,即使在一个介质m上的打印完成的情况下,当未完成另一介质m上的打印时,仍重复执行上述传送操作和上述排出操作以继续在另一介质m上打印。

另外,因为本实施例的打印设备10通过使用单个传送电机112旋转地驱动单个传送辊111来同时传送第一介质m1和第二介质m2,所以即使在一个介质m上的打印完成的情况下,当在另一介质m上继续打印时,所述一个介质m的传送量也逐渐增加。也就是说,通过传送由于打印完成而不需要传送的一个介质m,介质m的消耗量趋于很大而与打印无关。另外,在与打印无关地传送的介质m被重绕在辊体r上的情况下,由于重绕需要时间,因此打印效率(生产能力)趋于降低。

由此,在本实施例中,调节单元140被控制为使得按压单元120作用在打印完成的介质m上的按压力比在介质m上的打印完成之前的按压力短。具体地,在多个按压单元120中,调节单元140的调节凸轮151从第一旋转角度改变到第二旋转角度,其中,调节凸轮151调节按压单元120按压完成打印的介质m时的的按压力。由此,通过使按压完成打印的介质m的从动辊131从按压位置移位到非按压位置,完成打印的介质m趋于不被按压在传送辊111上并且趋于不被在传送方向f上传送。

另外,如果被执行打印的介质m的状态是“打印状态”并且未被执行打印的介质m的状态是“非打印状态”,则还可以参考调节单元140的调节,使得按压单元120从打印状态至非打印状态作用在介质m上的按压力小于处于打印状态的按压力。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的非打印状态是打印完成的介质m的状态。

在此,在按压完成打印的介质m的从动辊131在打印完成后即刻从按压位置移位到非按压位置的情况下,存在完成打印的介质m的打印区域pa留在加热区域ha中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担心由于长时间加热完成打印的介质m的打印区域pa而使打印在打印区域pa中的图像的质量劣化。

由此,在本实施例中,调节单元140被控制成使得按压单元120作用在完成打印的介质m上的按压力在完成打印的介质m的打印区域pa经过加热区域ha之后减小。具体地,在从打印完成的时刻起介质m的传送量为参考传送量fb以上之后,按压介质m的从动辊131的布置从按压位置移位到非按压位置。

接下来,将参照图6至图8中图示出的流程图描述由控制单元60实施以便执行在介质m上的打印的处理例程。在此,对于打印设备10,该处理例程是当设定了第一辊体r1和第二辊体r2并且对于第一介质m1和第二介质m2引入了打印作业时进行的处理例程。即,在开始本处理例程的时刻,通过由减压机构312驱动,第一介质m1和第二介质m2被吸附到第一支撑单元31,并且加热区域ha由于由加热单元50驱动而被加热。另外,多个按压单元120的从动辊131布置在所有的按压位置处。

如图6中所示,控制单元60基于检测单元42的检测结果来获取第一介质m1和第二介质m2的在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和宽度方向x上的位置(步骤s11)。例如,在介质m的反射率比第一支撑单元31的支撑表面313高的情况下,在宽度方向x上的接收光量的分布中,具有高接收光量的部分相当于第一支撑单元31支撑介质m的区域,而具有低接收光量的部分相当于第一支撑单元31不支撑介质m的区域。以这种方式,控制单元60基于检测单元42的检测结果确定具有特定长度的介质m在宽度方向x上被支撑在第一支撑单元31的哪个位置处。在本实施例中,这一点相当于使用检测单元42获取介质m在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的“获取单元”的示例。

另外,随着本步骤s11的执行,可以理解第一介质m1和第二介质m2是否被支撑在沿宽度方向x布置有一些按压单元120的区域中。例如,根据图2中示出的打印设备10,控制单元60识别出存在其第一按压单元121和第二按压单元122按压第一介质m1的按压单元120,并且识别出存在其第三按压单元123和第四按压单元124按压第二介质m2的按压单元120。出于这个原因,在调节第一介质m1上的按压力的情况下,控制单元60调节第一调节单元141和第二调节单元142上的按压力,并且在调节第二介质m2上的按压力的情况下,控制单元60调节第三调节单元143和第四调节单元144上的按压力。

然后,打印单元40开始在第一介质m1和第二介质m2上打印(步骤s12)。即,控制单元60交替地执行在传送方向f上传送介质m的传送操作和朝向介质m排出油墨的排出操作。在此,在传送操作中,第一介质m1和第二介质m2以相同的传送量被传送。另外,在排出操作中,当滑架43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时,在排出单元41面向第一介质m1的同时基于对第一介质m1的打印作业来从排出单元41排出油墨,并且在排出单元41面向第二介质m2的同时基于对第二介质m2的打印作业来从排出单元41排出油墨。

随后,控制单元60判定第一介质m1上的打印是否全部完成(步骤s13),并且第一介质m1上的打印未全部完成的情况下(步骤s13:否),控制单元60判定第二介质m2上的打印是否全部完成(步骤s14)。在第二介质m2上的打印未全部完成的情况下(步骤s14:否),控制单元60使处理转移到步骤s13。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介质m1和第二介质m2中的至少一个介质m上的打印完成之前,重复地执行步骤s13和s14中的处理。

同时,在步骤s14中,在第二介质m2上的打印全部完成(步骤s14:是)的情况下,控制单元60进行图7中示出的第一打印处理(步骤s15)。第一打印处理是在第二介质m2上的打印完成的情况下继续在第一介质m1上的打印时进行的处理。然后,当进行第一打印处理时,控制单元60暂时完成当前的处理例程。

同时,在步骤s13中,在第一介质m1上的打印全部完成(步骤s13:是)的情况下,控制单元60判定第二介质m2上的打印是否全部完成(步骤s16)。在第二介质m2上的打印全部完成(步骤s16:是)的情况下,控制单元60暂时完成当前的处理例程。

同时,在第二介质m2上的打印未全部完成(步骤s16:否)的情况下,控制单元60进行图7中示出的第二打印处理(步骤s17)。第二打印处理是在第二介质m1上的打印完成的情况下继续第一介质m2上的打印时进行的处理。然后,当进行第二打印处理时,控制单元60暂时完成当前的处理例程。

在此,在本处理例程中,在第一介质m1上的打印全部完成的情况意指对于第一介质m1的打印作业被全部处理的情况,并且在第二介质m2上的打印全部完成的情况意指对于第二介质m2的打印作业被全部处理的情况。

随后,将参考图7描述步骤s15中的第一打印处理例程。在此,如上所述,进行当前的处理例程的情况是在第二介质m2上的打印全部完成的情况。

如图7中所示,控制单元60判定第一介质m1上的打印是否全部完成(步骤s21),并且在第一介质m1上的打印全部完成(步骤s21:是)的情况下,控制单元60暂时完成当前的处理例程。

同时,在第一介质m1上的打印未全部完成(步骤s21:否)的情况下,控制单元60获取第二传送量f2(步骤s22),其为从第二介质m2上的打印完成的时刻起第二介质m2的传送量。在此,通过继续在第一介质m1上打印,即,通过重复传送操作,第二传送量f2逐渐增加。

随后,控制单元60判定第二传送量f2是否在参考传送量f2以上(步骤s23),在第二传送量f2小于参考传送量f2(步骤s23:否)的情况下,处理转移到步骤s21。即,在这种情况下,打印完成了的第二介质m2的打印区域pa尚未经过加热区域ha,并且第二介质m2的传送不停止。

同时,在第二传送量f2在参考传送量fb以上(步骤s23:是)的情况下,控制单元60将对应于第二介质m2的从动辊131(即,按压第二介质m2的从动辊131)布置在非按压位置(步骤s24)。具体地,通过将第三调节单元143和第四调节单元144的调节凸轮151从第一旋转角度旋转到第二旋转角度,控制单元60将第三按压单元123和第四按压单元124的从动辊131从按压位置移位到非按压位置。以这种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打印完成了的第二介质m2的打印区域pa经过加热区域ha,并且第二介质m2的传送停止。

然后,控制单元60判定第一介质m1上的打印是否全部完成(步骤s25),并且在第一介质m1上的打印未全部完成(步骤s25:否)的情况下,控制单元60使处理转移到步骤s25。即,控制单元60递归地执行步骤s25的处理,直到第一介质m1上的打印完成。同时,在第一介质m1上的打印全部完成(步骤s25:是)的情况下,控制单元60暂时地完成当前的处理例程。

随后,将参照图8描述步骤s17中的第二打印处理例程。在此,如上所述,进行当前的处理例程的情况为在第一介质m1上的打印全部完成的情况。

如图8中所示,控制单元60判定第二介质m2上的打印是否全部完成(步骤s31),并且在第二介质m2上的打印全部完成的情况下(步骤s31:是),控制单元60暂时完成当前的处理例程。

同时,在第二介质m2上的打印未全部完成的情况下(步骤s31:否),控制单元60获取第一传送量f1(步骤s32),该第一传送量f1是从第一介质m1上的打印完成的时刻起第一介质m1的传送量。在此,通过继续在第二介质m2上打印,即,通过重复传送操作,第一传送量f1逐渐增加。

随后,控制单元60判定第一传送量f1是否在参考传送量fb以上(步骤s33),在第一传送量f1小于参考传送量fb(步骤s33:否)的情况下,处理转移到步骤s31。即,在这种情况下,打印完成了的第一介质m1的打印区域pa还未经过加热区域ha,并且第一介质m1的传送不停止。

同时,在第一传送量f1为参考传送量fb以上(步骤s33:是)的情况下,控制单元60将对应于第一介质m1的从动辊131(即,按压第一介质m1的从动辊131)布置在非按压位置(步骤s34)。具体地,通过将第一调节单元141和第二调节单元142的调节凸轮151从第一旋转角度旋转到第二旋转角度,控制单元60将第一按压单元121和第二按压单元122的从动辊131从按压位置移位到非按压位置。以这种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打印完成了的第一介质m1的打印区域pa经过加热区域ha,并且第一介质m1的传送停止。

然后,控制单元60判定在第二介质m2上的打印是否全部完成(步骤s35),并且在第二介质m2上的打印未全部完成(步骤s35:否)的情况下,控制单元60使处理转移到步骤s35。即,控制单元60递归地执行步骤s35的处理,直到第二介质m2上的打印完成。同时,在第二介质m2上的打印全部完成(步骤s35:是)的情况下,控制单元60暂时地完成当前的处理例程。

接下来,将参照图2、图4、图9和图10描述本实施例的打印设备10的动作。在此,后面在描述中,将描述在从两个辊体r解绕的两个介质m上同时执行打印的情况。

在本实施例的打印设备10中,在执行打印的情况下,从保持在保持单元21中的两个辊体r解绕的介质m支撑在支撑单元30上。随后,作为执行打印之前的准备,第一介质m1和第二介质m2由于减压机构312的驱动而被吸附到第一支撑单元31,并且第二支撑单元32上的加热区域ha的温度由于加热单元50的驱动而升高。

然后,当第一介质m1和第二介质m2支撑在第一支撑单元31上时,第一支撑单元31上支撑的第一介质m1和第二介质m2的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以及支撑位置通过在使滑架43从宽度方向x上的第一端朝向第二端移动的同时执行检测单元42中的检测而获得。

另外,在传送单元10中,如图4中所示,通过使得每个调节单元140的调节凸轮151旋转约第一旋转角度,从动辊131被布置在按压位置,使得可以在传送方向f上传送第一介质m1和第二介质m2。结果,第一介质m1由第一按压单元121和第二按压单元122的从动辊131按压,并且第二介质m2由第三按压单元123和第四按压单元124的从动辊131按压。

以这种方式,当完成打印准备时,开始在第一介质m1上的打印和第二介质m2上的打印。即,交替地执行在传送方向f上传送第一介质m1和第二介质m2的传送操作和在使滑架43沿着宽度方向x移动的同时从排出单元41在第一介质m1和第二介质m2上排出油墨的排出操作。另外,被执行打印的第一介质m1和第二介质m2比打印单元40更远地传送到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并且经过加热区域ha。以这种方式,在第一介质m1和第二介质m2上打印的图像通过加热第一介质m1和第二介质m2的打印区域而被固定在第一介质m1和第二介质m2上。

在此,如图9中所示,在继续第一介质m1上的打印的同时,第二介质m2上的打印完成。在这种情况下,随着第一介质m1上的打印继续,第一介质m1和第二介质m2被传送,直到第二介质m2的打印区域pa经过加热区域ha。然后,当第二介质m2的打印区域pa经过加热区域ha时,由于在第二介质m2上的打印完成之后第二传送量f2为参考传送量fb以上,因此打印单元120作用在第二介质m2上的按压力被调节以减小。

即,如图10中所示,第三调节单元143和第四调节单元144的调节凸轮151旋转大约第二旋转角度,并且按压第二介质m2的第三按压单元123和第四按压单元124的从动辊131布置在非按压位置。

结果,第三按压单元123和第四按压单元124的从动辊131不按压第二介质m2,并且从传送辊111施加到第二介质m2的传送力由于第二介质m2未被传送辊111按压而减小。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因为第一介质m1和第二介质m2被吸附到支撑单元30,使得第一介质m1和第二介质m2趋于不在传送方向f上被传送的传送阻力被施加到第一介质m1和第二介质m2。因此,当按压第二介质m2的从动辊131布置在非按压位置时,第二介质m2不在传送方向f上被传送。

以这种方式,在继续第一介质m1上的打印的同时,在第二介质m2上的打印完成的情况下,第二介质m2在传送方向f上的传送被限制同时允许第一介质m1在传送方向f上的传送。因此,通过与打印无关地在传送方向f上传送第二介质m2,可以抑制由于在传送方向f上传送的第二介质m2被从第二辊体r2解绕而引起的第二介质m2的浪费消耗和打印效率的降低。

根据上述实施例,可以得到下面指出的效果。

(1)在提前完成一个介质m上的打印的情况下,按压单元120作用在提前完成了打印的介质m上的按压力小于打印完成之前按压单元120的按压力。结果,通过减小从传送辊111施加的传送力,提前完成了打印的介质m趋于不被在传送方向f上传送。因此,在一个介质m(第二介质m2)上的打印完成而在另一个介质m(第一介质m1)上的打印未完成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继续在所述另一个介质m上打印来抑制所述一个介质m的传送量增加。

(2)因为介质m在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基于检测单元42的检测结果而获取,不管打印完成了的介质m的在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如何,控制单元60都能够适当地调节打印单元120作用在介质m上的按压力。另外,相较于介质m在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输入到用户的情况,能够减小对用户的负担。

(3)即便按压单元120作用在完成了打印的介质m上的按压力小,也担心完成了打印的介质m由于传送力被施加在介质m上而被在传送方向f上传送。对于这一点,根据本实施例,因为传送阻力(在与传送方向f相反的方向上的力)被施加到打印完成了的介质m,介质m由于第一传送单元31被吸附到介质m而趋于不被在传送方向f上传送。因此,可以进一步抑制提前完成了打印的介质m的传送量的增加。

(4)第一支撑单元31被设置成使得通过吸附介质m来稳定介质m的姿态,但是还起到如上所述的“传送阻力施加单元”的作用。出于这个原因,在不必单独地提供传送阻力施加单元的部分中,可以简化打印设备10的构造。

另外,第一支撑单元31设置在面向滑架43的移动区域的区域中,并且通过吸附来支撑被排有油墨的介质m。出于这个原因,即便由于减小了提前完成了打印的介质m上的按压力而使得介质m趋于从传送辊111升起,也抑制了介质m从第一支撑单元31升起。以这种方式,可以抑制排出单元41和使提前完成了打印的介质m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的滑架43形成接触。

(5)因为在完成了打印的介质m的打印区域pa经过加热区域ha之前,按压完成了打印的介质m的从动辊131未从按压位置移位到非按压位置,因此可以抑制完成了打印的介质m的打印区域pa留在加热区域ha中。结果,可以抑制在介质m上打印的图像的质量的劣化。

在此,本实施例可以如下所示地进行变形。

·例如,在传送不同类型的多个介质m的情况下,当按压单元120作用在多个介质m上的按压力相等时,在多个介质m中,存在产生传送量的差异的时候以及在传送期间产生褶皱的样貌改变的时候。同时,根据图4中示出的实施例的传送装置100,通过调节调节单元140的调节凸轮151的旋转量,可以改变围绕按压板132的摆动轴133的摆动量并且调节按压单元120在介质m上的按压力。

由此,基于多个介质m的类型,控制单元60可以调节按压单元120的按压力。具体地,在光滑介质m(例如,树脂膜)和非光滑介质m(例如,纸)上同时执行打印的情况下,按压光滑介质m的按压单元120的按压力可以大而按压非光滑介质m的按压单元120的按压力可以小。由此,在具有不同光滑性的多个介质m被传送的情况下,可以设定每个介质m的传送偏差。另外,可以根据从动辊131的加标记的容易性等以及介质m的形状改变的容易性来调节按压单元120的按压力。

·在本实施例中,四个按压单元120设置在宽度方向x上,但可以是将两个按压单元120设置在宽度方向x上,可以将三个按压单元120设置在宽度方向x上,以及可以将五个以上按压单元120设置在宽度方向上。另外,多个按压单元120的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不需要相等。例如,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可以在宽度方向x上从第一端侧朝向第二端侧变短。

·在本实施例的打印设备10中,四个按压单元120设置在宽度方向x上,并且同时在两个介质m上执行打印,但是在打印设备10中,可以仅在一个介质m上执行打印,并且可以同时在三个或四个介质m上执行打印。在此,打印设备10能够同时执行打印的介质m的最大数量等于按压单元120的数量。

·按压完成了打印的介质m的从动辊131可以在完成打印后即刻从按压位置移位到非按压位置。即,在完成了打印的介质m的打印区域pa经过加热区域ha之前,介质m的传送可以停止。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因为担心在打印区域pa中打印的图像由于完成了打印的介质m的打印区域pa留在加热区域ha中而劣化,因此使用高耐热性的油墨(图像形成材料)是可取的。

·加热单元50不是必需设置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抑制完成了打印的介质m的传送量增加,按压完成了打印的介质m的从动辊131在完成了打印后即刻从按压位置移位到非按压位置是可取的。

·在本实施例中,在多个介质m中的一部分介质m上的打印完成的情况下,调节单元140被控制成使得按压单元120在介质m上的按压力比打印完成之前的短,但是在另一情况下,可以对调节单元140进行控制。例如,在多个介质m中的一部分介质m上的打印由于来自用户的指令、产生传送故障等而暂时停止(打印作业中断)的情况下,调节单元140可以被控制成使得按压单元120作用在介质m上的按压力比打印停止之前的短。在此,在这种情况下,替代完成了打印的介质m,停止打印的介质m的状态相当于“非打印状态”。

·另外,在调节单元140被控制成使得按压单元120作用在暂时停止了打印的介质m上的按压力比打印完成之前的短并且在介质m上的打印恢复的情况下,按压单元120作用在恢复打印的介质m上的按压力控制调节单元140使得与停止打印之前相等是可取的。

·通过将从辊体r解绕的介质m从前表面到后表面夹持,传送阻力施加单元可以向介质m施加传送阻力,并且通过在辊体r上施加制动力,可以向从辊体r解绕的介质m施加传送阻力。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调节按压单元120的按压力,设置了多个调节凸轮151和驱动多个调节凸轮151的多个调节电机153,但是通过改变多个调节凸轮151的形状,多个调节凸轮151可以由单个调节电机驱动。另外,按压单元120的按压力可以由凸轮以外的机构来调节。

·在本实施例中,按压单元120的按压力可以通过将按压完成了打印的介质m的从动辊131布置到非按压位置而被设定成“0(零)”,但不是必需如此设定。即,按压完成了打印的介质m的从动辊131可以从第一按压位置移位到按压力小于第一按压位置处的第二按压位置。即使使用这种构造以能够减小按压单元120对介质m的按压力,也可以通过将从动辊131从第一按压位置移位到第二按压位置来获得本实施例的效果(1)。

·作为传送单元110的示例的传送辊111可以是传送带。即,传送单元110可以通过在与介质m接触的状态下宽度方向x作为旋转轴旋转来向介质m施加传送力。

·按压单元120不是必需设置有从动辊131。在这种情况下,按压板132将介质m朝向传送辊111按压。

·检测单元42不是必需设置在滑架43中。例如,在第一支撑单元31中可以存在跨宽度方向x嵌入的线中心。另外,检测单元42不必是反射型光电传感器。

·检测单元42不是必需作为获取单元的示例设置。在这种情况下,介质m的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经由操作单元80输入给用户是可取的。即,在这种情况下,操作单元80相当于获取单元的示例。

·在设置在打印设备10中的辊体r的宽度方向x上的长度是预定长度(例如,64英寸)的情况下,不是必需设置获取单元。

·支撑单元30(第一支撑单元31)不不必需具有减压机构312。在这种情况下,介质m仅置于第一支撑单元31中。

·打印设备10可以不设置有滑架43,可以设置有以与介质m的整个宽度相对应的细长形状的被固定的排出单元41,并且可以改为所谓的全线型的打印设备10。在这种情况下的排出单元41中,打印范围可以通过平行地布置形成有喷嘴的多个单元头而跨介质m的整个宽度,并且通过在单个细长头中布置多个喷嘴使得跨介质m的整个宽度,而使得打印范围可以跨介质m的整个宽度。

·打印设备10不限于通过喷射诸如油墨的流体来执行记录的打印机,例如,打印设备10可以是诸如激光打印机、led打印机和热转印打印机(包括染料升华印刷机)的非击打式打印机,并且可以是诸如点状击打式打印机之类的击打式打印机。

·介质m不限于纸张,而可以是塑料薄膜、薄板材料等,并且可以是在印刷设备中使用的织物等。

附图标记:

10打印设备

20供给单元

21保持单元

30支撑单元

31第一支撑单元

311封闭空间

312减压机构

313支撑表面

314吸孔

32第二支撑单元

40打印单元

41排出单元

42检测单元

421光投射单元

422光接收单元

43滑架

44引导轴

45驱动滑轮

46从动滑轮

47同步带

48滑架电机

50加热单元

60控制单元

70显示单元

80操作单元

100传送装置

110传送单元

111传送辊

112传送电机

120(121-124)按压单元

131从动辊

132按压板

133摆动轴

134弹簧

140(141至144)调节单元

151调节凸轮

152转轴

153调节电机

f传送方向

f1第一传送量

f2第二传送量

fb参考传送量

ha加热区域

m介质

m1第一介质

m2第二介质

r辊体

r1第一辊体

r2第二辊体

pa打印区域

x宽度方向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修改后)、一种打印设备,包括:

保持单元,其布置成保持多个辊体使得能够旋转,介质以圆筒形状缠绕在所述辊体上;

传送装置,其具有传送单元、按压单元和调节单元,所述传送单元布置成通过与从保持在所述保持单元中的所述辊体解绕的所述介质接触而在传送方向上给予传送力,所述按压单元布置成将所述介质朝向所述传送单元按压,所述调节单元布置成调节所述按压单元在与所述传送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上的多个区域中的每个区域中对所述介质的按压力,所述传送装置布置成在沿宽度方向排列的状态下在传送方向上传送多个介质;

打印单元,其布置成在由所述传送装置传送的所述介质上执行打印;以及

控制单元,其布置成控制所述调节单元使得处于非打印状态的所述介质上的按压力比处于打印状态的所述介质上的所述按压力小。

2.(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设备,进一步包括:

获取单元,其布置成获取所述介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布置成基于处于所述非打印状态的所述介质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而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多个区域内选择由所述调节单元调节所述按压力的区域。

3.(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打印设备,进一步包括:

传送阻力施加单元,其布置成对所述多个介质中的处于所述非打印状态的介质施加传送阻力。

4.(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印设备,进一步包括:

支撑单元,其布置成通过吸附由所述传送装置传送的所述介质来支撑所述介质。

5.(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打印设备,进一步包括:

加热单元,其布置成在所述打印单元的在所述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处加热所述介质,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布置成控制所述调节单元使得在处于所述非打印状态的所述介质的打印区域经过所述加热单元加热所述介质的加热区域之后,所述介质上的所述按压力减小。

6.(修改后)、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打印设备,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布置成基于所述多个介质的类型调节所述多个介质上的按压力。

7.(新的)、一种打印设备,包括:

保持单元,其布置成保持多个辊体使得能够旋转,介质以圆筒形状缠绕在所述辊体上;

传送装置,其具有传送单元、按压单元和调节单元,所述传送单元布置成通过与所述介质接触而在传送方向上给予传送力,所述按压单元布置成将所述介质朝向所述传送单元按压,所述调节单元布置成调节所述按压单元在与所述传送方向相交的宽度方向上的多个区域中的每个区域中对所述介质的按压力,所述传送装置布置成在沿宽度方向排列的状态下在传送方向上传送多个介质;以及

控制单元,其布置成根据所述多个介质的类型控制所述按压力。

8.(新的)、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打印设备,进一步包括:

打印单元,其布置成在由所述传送装置传送的所述介质上执行打印;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布置成控制所述调节单元使得处于非打印状态的所述介质上的按压力比处于打印状态的所述介质上的所述按压力小。

9.(新的)、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打印设备,进一步包括:

获取单元,其布置成获取所述介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布置成基于处于所述非打印状态的所述介质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长度而从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多个区域内选择由所述调节单元调节所述按压力的区域。

10.(新的)、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打印设备,进一步包括:

传送阻力施加单元,其布置成对所述多个介质中的处于所述非打印状态的介质施加传送阻力。

11.(新的)、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打印设备,进一步包括:

支撑单元,其布置成通过吸附由所述传送装置传送的所述介质来支撑所述介质。

12.(新的)、根据权利要求7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打印设备,进一步包括:

加热单元,其布置成在所述打印单元的在所述传送方向上的下游侧处加热所述介质,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布置成控制所述调节单元使得在处于非打印状态的所述介质的打印区域经过所述加热单元加热所述介质的加热区域之后,所述介质上的所述按压力减小。

13.(新的)、根据权利要求7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打印设备,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布置成基于所述介质的在所述多个区域的每个区域中的光滑度来调节所述按压力。

14.(新的)、根据权利要求7至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打印设备,

其中,所述控制单元布置成基于所述介质的在所述多个区域的每个区域中的形状改变的容易度来调节所述按压力。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