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印刷机的喷墨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04372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一种印刷机的喷墨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印刷机,特别是一种印刷机的喷墨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印刷机包括版式印刷机和辊式应刷机,版式应刷机是通过印刷版来实现印刷,辊式印刷机时通过印刷辊来实现印刷。

辊式印刷机的印刷效率较高,应用广泛,先有的辊式印刷机在印刷时先将印刷辊的一侧浸入油墨中,油墨会附着在印刷辊的外周面上,随着印刷辊的转动将油墨印刷至面料上,为了保证印刷质量,先有在印刷时会通过刚性的压辊将面料压紧在印刷辊上。由于采用印刷辊的一侧浸入油墨中的方式来附着油墨,会存在附着的油墨厚度不均匀的情况,导致印刷后颜色有深浅,印刷质量无法控制;通过刚性的压辊将面料压紧在印刷辊上时面料与印刷辊为线接触,由于印刷辊是在持续转动的,因此面料与印刷辊的接触时间极短,会导致油墨没有足够的时间转移到面料上,为了保证印刷往往需要降低印刷辊的转动速度,导致印刷效率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印刷机的喷墨机构,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印刷质量。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印刷机的喷墨机构,印刷机包括机壳、转动连接在机壳内的放卷辊筒和收卷辊筒,所述机壳内位于放卷辊筒和收卷辊筒之间转动连接有印刷辊筒,其特征在于,本喷墨机构设置在机壳上且位于印刷辊筒的正上方,喷墨机构包括呈长条形的墨盒和固定在墨盒下部的若干喷嘴,所述墨盒与印刷辊筒平行,所述墨盒内沿墨盒的长度方向分隔有若干墨池腔,若干所述喷嘴沿着墨盒的长度方向排列且每个喷嘴对应连通一个墨池腔,所述墨盒的下端固定有罩体,所述喷嘴均位于罩体内。

油墨储存在墨盒中,墨盒内的墨池腔能分别储存不同的油墨,可根据实际印刷的需求添加油墨,每个喷嘴对应一个墨池腔,能将墨池腔中的油墨喷在印刷辊筒的周面上,喷嘴的参数根据实际印刷需要设置以满足印刷质量的要求,采用喷嘴将油墨喷在印刷辊筒上,能保证印刷辊筒上的油墨均匀,从而使得印刷在面料上的油墨达到要求。

在上述的印刷机的喷墨机构中,所述罩体包括前挡板、后挡板以及连接前挡板和后挡板两端的端板,所述端板的下部开有内凹的让位槽,所述让位槽与印刷辊筒对齐,所述前挡板和后挡板的中部向内凹且前挡板和后挡板的下部向外延伸。该结构的罩体能最大限度的与印刷辊筒对齐,使得罩体能覆盖住印刷辊筒的上侧面,避免油墨的飞散。

在上述的印刷机的喷墨机构中,所述前挡板的下底面上设有清洗刷,所述清洗刷与印刷辊筒的外周面贴靠。由于印刷后印刷辊筒上会残留少量油墨,通过清洗刷将印刷后的印刷辊筒刷洗干净,使得喷嘴重新喷刷的印刷辊筒上的油墨保持均匀,从而使得印刷在面料上的油墨达到要求。

在上述的印刷机的喷墨机构中,所述前挡板的下底面上开有呈长条形的通槽,所述清洗刷包括呈长条形的刷板和固定在刷板上的刷毛,所述刷板能插接卡入通槽内,所述刷毛能与印刷辊筒的外周面贴靠。清洗刷需要更换时只需将刷板从通槽内拔出再将新的清洗刷的刷板插入通槽即可,方便更换。

在上述的印刷机的喷墨机构中,所述刷毛分为两条,分别为由玻璃纤维组成的第一刷毛条和由羊毛组成的第二刷毛条,所述第一刷毛条和第二刷毛条均沿着刷板的长度方向分布,所述第一刷毛条相对第二刷毛条靠近前挡板的外侧。通过第一刷毛条能阻挡油墨,避免油墨通过第一刷毛条,通过第二刷毛条能吸收油墨,能将少量通过第一刷毛条的油墨吸收,从而使得通过刷毛的印刷辊筒的外周面上的油墨被擦除干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印刷机的喷墨机构具有提高印刷质量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印刷机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及局部放大图。

图2是印刷辊筒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烘干箱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壳;2、放卷辊筒;21、收卷辊筒;3、印刷辊筒;31、内辊体;32、印刷环;33、环形卡槽;34、定位凸环;35、磁铁;36、锁紧环;4、烘干箱;41、箱体;42、过渡辊筒;43、风扇;44、电热丝;45、分散网格;5、张紧辊筒;6、压紧辊筒;61、内滚筒;62、外滚筒;63、固定杆;64、充气压筒;65、通气管;66、充气管;67、减压气孔;68、金属环;7、墨盒;71、喷嘴;72、罩体;721、前挡板;722、通槽;723、后挡板;724、端板;725、让位槽;73、刷板;731、第一刷毛条;732、第二刷毛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印刷机包括机壳1、转动连接在机壳1内的放卷辊筒2和收卷辊筒21,机壳1内位于放卷辊筒2和收卷辊筒21之间转动连接有印刷辊筒3,机壳1内位于印刷辊筒3的正下方设有能将面料与印刷辊筒3的下侧面压紧的压紧辊筒6,机壳1内还固定有烘干箱4,烘干箱4位于印刷辊筒3和收卷辊筒21之间。

印刷辊筒3包括内辊体31和若干外表面刻有花纹的印刷环32,若干印刷环32套在内辊体31上,印刷环32与内辊体31周向固定,印刷环32的一端端面上开有环形卡槽33,印刷环32的另一端端面上具有凸起的定位凸环34,相邻两个印刷环32中其中一个印刷环32的定位凸环34能卡入另一个印刷环32的环形卡槽33内,内辊体31的两端均螺接有锁紧环36,位于两段的印刷环32的外侧面均为平面,锁紧环36能与对应的印刷环32顶靠。若干印刷环32组成完整的印刷图案,通过更换不同花纹的印刷环32能灵活的调节印刷图案,同时在需要印刷不同图案时无需更换整根印刷辊筒3,只需要更换印刷环32即可,操作方便,节约成本。定位凸环34的端面上固定有磁铁35,磁铁35能与印刷环32相吸。磁铁35能起到辅助定位的作用。印刷环32的内壁上固定有滑块,内辊体31的外周面上沿其轴线方向开设有滑槽,印刷环32的滑块能卡入滑槽内。通过该结构实现印刷环32与内辊体31的周向固定。印刷辊筒3和放卷辊筒2之间设有张紧辊筒5。该结构能使得面料保持张紧。

烘干箱4包括箱体41和转动连接在箱体41的过渡辊筒42,过渡滚筒至少具有两个,至少两个过渡辊筒42呈水平排列,过渡辊筒42位于印刷辊筒3的上方,箱体41的顶部固定有朝下设置的风扇43,箱体41内位于风扇43的正下方固定有电热丝44。喷有油墨的面料通过过渡辊筒42,此时面料的印刷面朝上设置,电热丝44加热空气,通过风扇43将加热后的空气吹至面料上使得油墨快速被烘干;风扇43和电热丝44单独设置既能采用面积交到的电热丝44,同时也能使得热风更均匀的吹至面料上,避免破坏面料的印刷效果。箱体41内位于电热丝44和过渡辊筒42之间还固定有分散网格45,分散网格45的网眼呈多边形。通过分散网格45进一步分隔热风,使得吹至面料上的热风更均匀,同时多边形的网眼使得热风经过时受到阻挡,使得通过的热风更柔和,使得油墨能同步烘干,保证印刷效果。

压紧辊筒6包括截面呈环形的内滚筒61和截面呈环形的外滚筒62,内滚筒61和外滚筒62之间通过若干呈辐射状分布的固定杆63固定,内滚筒61的两端与壳体转动连接,外滚筒62外套有呈环形筒状的充气压筒64,充气压筒64与外滚筒62固定,充气压筒64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充气压筒64在充气后能贴靠至印刷辊筒3的下侧面上。由于充气压筒64具有弹性,因此冲压压筒与印刷辊筒3贴靠时是面接触的方式,且贴靠面与印刷辊筒3的外周面时匹配的,因此通过充气压筒64来将面料顶靠在印刷辊筒3上时面料能有较大的面积贴靠在印刷辊筒3上,面料在印刷时有相对较长的时间与印刷辊筒3接触,从而使得油墨能完全附着到面料上,提高了印刷面料的效果;同时也能提高印刷辊筒3的转动速度,提高印刷效率。

内滚筒61内穿设有通气管65,通气管65上连通有若干充气管66,充气管66穿过内滚筒61和外滚筒62与充气压筒64连通,充气压筒64上开设有若干减压气孔67。通气管65与气泵连通,使用时气泵向通气管65内实时冲气,冲入的气体通过充气管66均匀进入充气压筒64内,同时气体会从减压气孔67排除,充气压筒64内的气压形成动态平衡,由于印刷辊筒3上花纹的结构不同,气压动态平衡的充气压筒64能在与不同花纹段的印刷辊筒3抵靠时实时调节作用在面料上压力,从而使得面料抵靠在印刷辊筒3上的作用力保持恒定,使得油墨附着在面料上的效果保持一致,提高了印刷面料的效果。

充气压筒64采用硅胶或者橡胶制成。充气压筒64和外滚筒62之间通过魔术贴固定。通过魔术贴能方便充气压筒64的拆卸和安装。减压气孔67开设在充气压筒64的两端,减压气孔67的边沿固定有金属环68。金属环68能避免减压气孔67处被撕裂,减压气孔67的设置位置使得排除的气体不会影响印刷。充气压筒64外周面转动的线速度和印刷辊筒3外周面转动的线速度相同。压紧辊筒6和印刷辊筒3分别通过电机带动,上述结构能使得面料与充气压筒64在接触位置相对静止,充气压筒64只起到压紧面料的作用。

喷墨机构设置在机壳1上且位于印刷辊筒3的正上方,喷墨机构包括呈长条形的墨盒7和固定在墨盒7下部的若干喷嘴71,墨盒7与印刷辊筒3平行,墨盒7内沿墨盒7的长度方向分隔有若干墨池腔,若干喷嘴71沿着墨盒7的长度方向排列且每个喷嘴71对应连通一个墨池腔,墨盒7的下端固定有罩体72,喷嘴71均位于罩体72内。

油墨储存在墨盒7中,墨盒7内的墨池腔能分别储存不同的油墨,可根据实际印刷的需求添加油墨,每个喷嘴71对应一个墨池腔,能将墨池腔中的油墨喷在印刷辊筒3的周面上,喷嘴71的参数根据实际印刷需要设置以满足印刷质量的要求,采用喷嘴71将油墨喷在印刷辊筒3上,能保证印刷辊筒3上的油墨均匀,从而使得印刷在面料上的油墨达到要求。

罩体72包括前挡板721、后挡板723以及连接前挡板721和后挡板723两端的端板724,端板724的下部开有内凹的让位槽725,让位槽725与印刷辊筒3对齐,前挡板721和后挡板723的中部向内凹且前挡板721和后挡板723的下部向外延伸。该结构的罩体72能最大限度的与印刷辊筒3对齐,使得罩体72能覆盖住印刷辊筒3的上侧面,避免油墨的飞散。

前挡板721的下底面上设有清洗刷,清洗刷与印刷辊筒3的外周面贴靠。由于印刷后印刷辊筒3上会残留少量油墨,通过清洗刷将印刷后的印刷辊筒3刷洗干净,使得喷嘴71重新喷刷的印刷辊筒3上的油墨保持均匀,从而使得印刷在面料上的油墨达到要求。前挡板721的下底面上开有呈长条形的通槽722,清洗刷包括呈长条形的刷板73和固定在刷板73上的刷毛,刷板73能插接卡入通槽722内,刷毛能与印刷辊筒3的外周面贴靠。清洗刷需要更换时只需将刷板73从通槽722内拔出再将新的清洗刷的刷板73插入通槽722即可,方便更换。刷毛分为两条,分别为由玻璃纤维组成的第一刷毛条731和由羊毛组成的第二刷毛条732,第一刷毛条731和第二刷毛条732均沿着刷板73的长度方向分布,第一刷毛条731相对第二刷毛条732靠近前挡板721的外侧。通过第一刷毛条731能阻挡油墨,避免油墨通过第一刷毛条731,通过第二刷毛条732能吸收油墨,能将少量通过第一刷毛条731的油墨吸收,从而使得通过刷毛的印刷辊筒3的外周面上的油墨被擦除干净。

待印刷的面料成卷套在放卷辊筒2上,印刷辊筒3上的油墨通过喷墨机构均匀喷涂上,面料通过印刷辊筒3并与印刷辊筒3贴靠,油墨会印刷在面料上,通过压紧辊筒6使得油墨与印刷辊筒3之间贴靠的更紧密,使得油墨能完全被印刷至面料上,印刷有油墨的面料通过烘干箱4将油墨快速烘干,烘干后的油墨被定型在面料上,最后通过收卷辊筒21将印刷完成的面料收卷。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