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工位自动丝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70797阅读:737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工位自动丝印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丝印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多工位自动丝印机。



背景技术:

丝印是需要先将要印刷的文字和图像制成丝印版,装在丝印机上,然后由刮刀把油墨挤过丝印版粘敷在承印物(如纺织品、金属板、塑胶、皮革、木板、玻璃和陶瓷)上,从而在承印物上丝印出与丝印版相同的图案。

传统的丝印机的自动化程度较低,多是手工操作丝印,每个工序都需要配备人员,丝印的效率不高且提高了生产成本;还有一种跑台式的丝印生产线,但是跑台式的丝印生产线占地面积大,功耗较大,同时压印在产品上的油墨凝固需要时间,拖慢了丝印生产线的丝印速度,增加了丝印的整体用时,若不让油墨凝固后再进行下一个工序,搬移产品时油墨容易流淌使丝印图案失真,影响丝印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多工位自动丝印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多工位自动丝印机;包括机架以及设置在机架上的旋转式送料装置,沿着送料方向设置有上料工位、丝印工位、烘干工位和下料工位,在丝印工位和烘干工位上分别设置丝印装置和烘干装置;所述送料装置包括转盘以及等角度间隔分布在转盘上的放置待丝印工件的托盘;所述丝印装置通过一龙门架安装在机架上,所述丝印装置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龙门架上的刮刀组件和丝印网框,所述龙门架上设置有驱动刮刀组件移动的移动装置。

进一步阐述方案,所述机架在丝印工位下方设置有托盘升降定位装置,所述升降定位装置包括顶杆、移动板、固定在机架上的导杆以及驱动件,所述顶杆和驱动件固定在移动板上,所述驱动件驱动移动板以及顶杆相对机架上下移动;所述顶杆的上端和位于丝印工位的托盘的下端定位配合。

进一步阐述方案,所述烘干装置为红外线烘干箱,所述机架设置有一固定烘干箱的支架。

进一步阐述方案,所述上料工位、丝印工位、烘干工位和下料工位呈多工位等角度分布,所述上料工位和下料工位相邻设置。

进一步阐述方案,所述移动装置包括平行丝印网框长度方向的两个导轨、架设在两导轨之间的移动座,所述刮刀组件包括两个刮刀以及由气缸和连接杆组成的调节刮刀高度的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设置在移动座上,所述连接杆下端穿过移动座与刮刀上端枢接,所述连接杆上端通过一连接板和气缸的驱动端固接。

进一步阐述方案,所述龙门架在丝印网框的两侧设置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设置有多个自动夹紧丝印网框的固定气缸,所述龙门架和固定座之间设置有调节丝印网框水平位置和倾斜角度的调节结构。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在于:通过烘干装置对丝印后的产品进行烘干,使得油墨快速凝固,提高丝印的质量,同时便于后续的搬移;通过旋转式的送料装置,使得下料工位和上料工位相邻,方便进料和出料,便于建立自动生产线,提高企业生产效益,同时减少了丝印机所占用的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1、机架;11、安装位;2、转盘;21、托盘;22、上料工位;23、丝印工位;24、烘干工位;25、下料工位;31、龙门架;32、导轨;33、移动座;35、驱动组件;36、刮刀;37、丝印网框;38、固定气缸;4、顶杆;5、烘干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至附图3介绍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一种多工位自动丝印机;包括机架1以及设置在机架1上的旋转式送料装置,沿着送料方向设置有上料工位22、丝印工位23、烘干工位24和下料工位25,在丝印工位23和烘干工位24上分别设置丝印装置和烘干装置;送料装置包括转盘2以及等角度间隔分布在转盘2上的放置待丝印工件的托盘21,机架1在转盘2的轴心下方设置有驱动电机以及减速机,以驱动转盘2转动;丝印装置通过一龙门架31安装在机架1上,丝印装置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龙门架31上的刮刀组件和固定丝印版的丝印网框37,龙门架31上设置有驱动刮刀组件移动的移动装置。龙门架31的架体为长方形的框体,刮刀组件设置在框体内。龙门架31在丝印网框37的两侧设置有“]”型的固定座,固定座上设置有四个自动夹紧丝印网框的固定气缸38,来将丝印网框37夹紧在龙门架31上,通过四个固定气缸38来自动固定丝印网框37,龙门架和固定座之间设置有调节丝印网框水平位置和倾斜角度的调节结构,调节结构由三个水平调节旋钮和角度调节旋钮组成,以手动调节丝印网框37的水平位置以及倾斜角度。

机架1在丝印工位23下方设置有托盘21升降定位装置,升降定位装置包括顶杆4、移动板、固定在机架1上的导杆以及驱动件,顶杆4和驱动件固定在移动板上,驱动件驱动移动板以及顶杆4相对机架1上下移动,驱动件为气缸,气缸的驱动端枢接在机架上部,气缸主体与移动板固定,以驱动移动板相对机架1上下移动,顶杆4下端固定在移动板上,顶杆4的上端和位于丝印工位23的托盘21的下端连接,气缸工作后可将移动板以及顶杆4上移,将丝印工位23的托盘21顶起。

烘干装置为红外线烘干箱5,机架1设置有一固定烘干箱5的支架,烘干箱内设置红外线发热线,烘干箱5外接有风机将红外线的热量吹向烘干工位,将工件上的油墨烘干。上料工位22、丝印工位23、烘干工位24和下料工位25呈四角分布,上料工位22和下料工位25相邻设置,机架1在下料工位25的外侧还预留有安装自动下料装置的安装位11,方便接驳,以便建立自动生产线。

移动装置包括平行丝印网框37长度方向的两个导轨32、架设在两导轨32之间的移动座33,导轨32的一侧设置有电机,电机通过皮带传动来带动移动座33沿着导轨32移动。刮刀组件包括两个刮刀36以及由气缸和连接杆组成的调节刮刀36高度的驱动组件35,驱动组件35设置在移动座33上,连接杆下端穿过移动座33与刮刀36上端枢接,连接杆上端通过一连接板和气缸的驱动端固接。

本实用新型工作过程是,将待丝印的工件放置在上料工位22的托盘21上,转盘2将上料工位22的托盘21转动到丝印工位23上,丝印工位23下方的托盘21升降定位装置的顶杆4将转盘2上的托盘21顶起,顶到与丝印网框37的丝印版下端贴近,刮刀36通过移动装置和驱动组件35在丝印版上沿着丝印网框37刮动将油墨挤压到待丝印的工件上,托盘21升降定位装置将托盘21降到转盘2上,转盘2带动转盘2到烘干工位24,烘干箱5对丝印后的工件进行烘干使油墨凝固,然后转盘2带动托盘21转动下料工位25,将丝印并烘干的工件送到下一工序中。

以上所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凡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的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