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13474发布日期:2019-02-10 14:00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关于具备堆叠机等的接收部的记录装置,该堆叠机等的接收部接收在在纸张等的介质被记录了之后,被从排出口排出的记录介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多功能一体机等的记录装置,其具备堆叠机(接收部的一例),该堆叠机接收在纸张等的介质记录(印刷)之后被从排出口排出的介质(记录介质)。在设定大量印刷的多功能一体机等的记录装置上设置的堆叠机,通常情况下,其构成为:被设定为,以能够累积载置(堆叠)大量的记录介质的方式,从排出口至堆叠机的接收面的铅直方向上的距离较长。这种情况下,自记录介质被排出起,至接触堆叠机的接收面或者接收面上的记录介质的上表面为止,受到的空气阻力的影响的时间变长。当下落中的记录介质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时,会随机地移动,其结果是,累积载置于堆叠机上的记录介质束(例如,纸张束)的对齐性变差。这种情况下,用户必须亲手整理对齐性变差的记录介质束,并且,印刷物的外观也变差。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记录装置中,堆叠机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设置。堆叠机处于从壳体向外侧延伸且通过压缩弹簧被向上方施力的状态。因此,堆叠机随着介质的累积载置量增加,由于自重而下降。因此,由于能够相对地较短地设定纸张从排出口下落至堆叠机的接收面或者接收面上的记录介质的上表面时的下落距离,因此,易于确保堆叠机上的记录介质束的良好的对齐性。

另外,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记录装置中设置有能够载置记录前的介质的供给托盘(载置部的一例)。供给托盘为能够相对于记录介质的壳体转动的开闭式,用户能够操作至不使用时关闭的收纳状态和为了载置(放置)介质而打开的供给状态。

但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记录装置中,尽管通过堆叠机下降而能够较多地确保能够累积载置的记录介质的累积载置量,但是,由于供给托盘位于其下方,因此,其下限位置被限制为相比供给托盘位于上方位置。因此,为了增加被排出的记录装置的累积载置量,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15550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记录装置,在具备载置部和接收部的结构中,能够增加接收部中的介质的累积载置量。

以下记载了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技术方案及其作用效果。

解决上述课题的记录装置,包括:载置部,载置记录前的介质;记录部,在从所述载置部供给的所述介质上记录;排出口,将被记录的所述介质排出;接收部,配置在所述载置部的上方,接收从所述排出口排出的所述介质,所述载置部和所述接收部在铅直方向上重合,所述接收部使所述排出口至所述接收部的铅直方向的距离变化而移动,移动至使第二距离比第一距离更长的位置,所述第一距离为接收的介质的累积载置高度处于第一累积载置高度时的所述距离,所述第二距离为接收的介质的累积载置高度处于比所述第一累积载置高度高的第二累积载置高度时的所述距离,所述接收部包括退避部,在所述接收部下降至下限的期间,所述载置部的一部分进入所述退避部。此外,在接收部的下限变化的情况下,在变化的下限中,至少存在一个所述载置部的一部分能够进行退避部的下限即可。

根据该结构,载置部和接收部在铅直方向上重合。接收部使从排出口至接收部的铅直方向的距离变化而移动。此时,接收部移动至与接收的介质的累积载置高度位于第一累积载置高度时的第一距离相比,使位于高于第一累积载置高度的第二累积载置高度时的第二距离更长的位置。另外,在接收部下降至下限的期间内,载置部的一部分进入退避部,从而,接收部和载置部在水平方向上重合。因此,在具备载置部和接收部的结构中,能够增加接收部中的介质的累积载置量。

所述记录装置,优选的是,所述载置部包括能够将被载置的所述介质在宽度方向上定位的纸幅校正器,在所述接收部下降至下限的期间,所述纸幅校正器的至少一部分进入所述退避部。

根据该结构,在接收部移动至下限的期间内,设置于载置部的纸幅校正器的至少一部分进入接收部的退避部,从而,接收部和载置部(纸幅校正器)在水平方向上重合。因此,能够使接收部下降至接收部和纸幅校正器在水平方向上重合的位置。因此,能够增加接收部中的介质的累积载置量。

所述记录装置,优选的是,还包括介质收容部,收容被供给至所述记录部前的介质,所述介质收容部、所述载置部和所述接收部,在铅直方向上重合。

根据该结构,由于介质收容部和载置部和接收部在铅直方向上重合,因此,记录介质的与铅直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尺寸能够保持很小,记录装置的设置空间能够保持很小。

所述记录装置,优选的是,还包括:移动机构,使所述接收部上下移动;控制部,使所述移动机构驱动,控制所述接收部的移动位置,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接收部上的所述介质的累积载置量,控制使所述接收部下降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由于根据接收部上的介质的累积载置量,控制接收部的移动位置,因此,能够使接收部下降至对应于其上的介质的累积载置量的适当的位置。因此,能够将介质从排出口的下落距离较小地抑制于规定范围内,能够更加对齐性良好地将介质束累积载置于接收部上。

所述记录装置,优选的是,还包括检测部,检测所述接收部上的所述介质的累积载置量,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将至所述接收部上的所述介质的上表面的下落距离维持为设定值以下,控制所述接收部的移动位置。

根据该结构,由于根据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将从排出口至接收部上的介质的上表面的下落距离维持为设定值以下,因此,与介质下落超过设定值的相当长的下落距离的结构相比,下落至接收部上时的介质的位置偏差能够保持很小。因此,能够更加对齐性良好地将介质束累积载置于接收部上。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在将所述检测部设为第一检测部的情况下,还具备第二检测部,所述第二检测部检测由所述接收部和所述载置部或者所述载置部上的介质的位置关系确定的所述接收部的下限位置,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接收部在所述第二检测部检测出的下限位置以上的范围内移动。

根据该结构,通过第二检测部检测由接收部和载置部或者载置部上的介质的位置关系确定的接收部的下限位置。通过控制部,接收部能够在第二检测部检测出的下限位置以上的范围内移动。也就是说,接收部移动时的下限被限制为第二检测部检测出的下限位置。从而,能够避免下降的接收部与载置部或者载置部上的介质发生干涉。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二检测部,检测所述载置部上的所述介质的累积载置量,所述控制部使所述接收部在与所述第二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载置部上的所述介质的累积载置量对应的下限位置以上的范围内移动。

根据该结构,接收部能够在通过第二检测部检测出的、对应于载置部上的介质的累积载置量的下限位置以上的范围内移动。因此,能够在避免接收部和载置部上的介质的干涉的同时,使接收部尽量地下降至下方。因此,能够较多地确保接收部上的累积载置量。

上述记录装置,优选的是,还包括显示部,所述控制部,在所述接收部到达下限位置的状态下,当所述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介质的累积载置量为禁止所述介质从所述排出口的排出的累积载置量时,使所述显示部显示指示信息,所述指示信息以促使清除所述接收部上的所述介质为内容。

根据该结构,接收部,在到达下限位置的状态下,当接收部上的介质的累积载置量为禁止介质从排出口的排出的累积载置量时,使以促使清除接收部上的介质为内容的指示信息显示于显示部。因此,能够促使用户从接收部去除介质。其结果是,记录装置能够避免中断记录而被放置。

上述记录装置,优选的是,还包括第三检测部,检测位于下降临界位置的所述接收部,所述控制部,当所述载置部上没有所述介质时,使该接收部下降,直至所述第三检测部检测到所述接收部,设定该接收部的所述下降临界位置。

根据该结构,当载置部上没有介质时,使接收部下降,通过使第三检测部检测出接收部的下降临界位置,进行接收部的原点出发等,从而设定下降临界位置。例如,在以检测出的下降临界位置为原点、计测接收部的移动位置的情况下,能够进行接收部的正确的移动位置的计测。因此,能够提高接收部的位置控制的精度。

附图说明

图1为由一实施方式中的多功能一体机构成的记录装置的概略立体图。

图2为示出供给托盘的周边部分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3为示出记录装置的示意性侧截面图。

图4为示出记录装置中的堆叠机的移动机构的示意性侧截面图。

图5为示出记录装置中的堆叠机的、与图4不同的移动机构的示意性侧截面图。

图6为示出供给托盘和堆叠机的立体图。

图7为说明堆叠机的下限位置的计算方法的示意性图。

图8为示出记录装置的电气构成的模块图。

图9为示出印刷控制用程序的流程图。

图10为示出比较例的堆叠机中的介质载置时的样子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11为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堆叠机的介质载置开始时的状态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12为同样地示出堆叠机的移动的样子的示意性立体图。

图13为示出记录装置中的堆叠机的介质载置开始时的状态的示意性侧截面图。

图14为示出记录装置中的接近印刷结束的堆叠机的介质载置状态的示意性侧截面图。

图15为示出供给托盘上有介质时的、堆叠机的下限位置的示意性侧截面图。

图16为示出供给托盘上没有介质时的、堆叠机的下限位置的示意性侧截面图。

图17为示出变更例的记录装置中的堆叠机的移动机构的示意性侧截面图。

图18为示出检测变更例中的供给托盘上的介质的构成的示意性侧截面图。

图19为示出变更例的记录装置中的供给托盘上没有介质时的、堆叠机的下限位置的示意性侧截面图。

图20为示出变更例的记录装置中的堆叠机以及供给托盘的示意性平面图。

图21为示出与图20不同的变更例的记录装置中的供给托盘上没有介质时的、堆叠机的下限位置的示意性侧面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记录装置(多功能一体机)、12…壳体、13…凹部、131…第一开口、132…第二开口、16…显示部、21…印刷功能部、22…纸盒、23…作为载置部的一例的供给托盘、23a…载置面、24…作为接收部的一例的堆叠机(排出堆叠机)、24a…接收面、24b…退避部、25…纸幅校正器、26…输送口、27…料斗、28…排出口、30…图像读取装置、40…第一输送部、41…拣纸辊、42…分离机构、43…输送辊、44…阻滞辊、45…第二输送部、46…拣纸辊、47…分离机构、48…输送辊、49…阻滞辊、50…印刷机构、51…运送部、52…运送路径、53…辊对、54…记录部、55…支承台、56…运送辊对(辊对)、57…排出辊对、60…移动机构、61…带式驱动机构、62…电动电机、65…定时带、71…齿轮式驱动机构、72…齿条和小齿轮、73…齿条、74…小齿轮、80…控制部、81…构成第二检测部的一例的计算机、82…计数器、83…存储器、84…输送电机、85…运送电机、86…编码器、91…作为第一检测部的一例的第一传感器、92…作为第二检测部的一例的第二传感器、93…作为第三检测部的一例的第三传感器、94…作为第二检测部的一例的第四传感器、100…移动机构、pa1…作为接收部对于载置部的投影区域的一例的接收面的投影区域、pa2…作为载置部对于扫描仪的投影区域的一例的载置面的投影区域、pa3…作为接收部对于扫描仪的投影区域的一例的接收面的投影区域、ta…供给托盘的配置区域、sa…扫描仪本体的配置区域、zst…移动位置、zd…下落距离、zf…作为设定值的一例的设定距离、zl…下限位置、zlo…下降临界位置、h1…第一累积载置高度、h2…第二累积载置高度、l1…第一距离、l2…第二距离、m…介质、m1…作为被记录的介质的记录介质、x…宽度方向、y…输送方向(运送方向)、-y…排出方向、z…铅直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记录装置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记录装置11为除了印刷功能之外,还具备扫描功能以及复印功能等的多功能一体机。如图1所示,记录装置11包括:在介质m上进行记录(印刷)的印刷装置20、以及进行文稿等的读取(扫描)的图像读取装置30(扫描)。记录装置11中,以印刷装置20和图像读取装置30在铅直方向z上重合的方式构成。即,图像读取装置30配置于印刷装置20的上部。记录装置11包括壳体12,壳体12在上部具有图像读取装置30的本体31。

在图1中,壳体12具有开口于近前侧的正面和右侧的侧面这两面的凹部13。凹部13包括:开口于壳体12的正面侧的第一开口131、在壳体12的一方向(图1的示例中为右方)的侧面侧开口的第二开口132。凹部13被与正面侧的第一开口131对向的内侧的部分闭塞的同时,与右侧面侧的第二开口132对向的部分被方柱状的印刷功能部21闭塞。另外,凹部13上侧内壁面,通过构成图像读取装置30的大致方板状的本体31的底面的一部分形成。即,凹部13的上方被本体31的一部分覆盖。此外,以下也将“本体31”称为“扫描本体31”。

进一步,凹部13的内底面的部分成为作为能够载置供给的印刷前的介质m的载置部的一例的供给托盘23。另外,在凹部13内设置有堆叠机24(排出堆叠机),该堆叠机24(排出堆叠机)为作为在凹部13内接收被记录(印刷)后从壳体12所具有的排出口28排出的介质(以下也称为“记录介质m1”)的接收部的一例。堆叠机24配置于供给托盘23的上方。用户通过经由开口131、132的至少一方将手插入凹部13,能够实现介质m的载置(放置)以及记录介质m1的取出等的访问。

如图1所示,图像读取装置30包括自动输送装置32,该自动输送装置32自动地将文稿输送至图像读取装置30的扫描仪本体31的上侧。另外,图像读取装置30包括读取部(图示省略),该读取部读取记录于通过自动输送装置32输送的文稿的文字或照片等的图像。自动输送装置32包括能够以层叠状态载置文稿的托盘33,逐张地输送被载置于托盘33上的文稿。图像读取装置30,通过读取部读取被从托盘33输送的文稿,读取后的文稿被向设置于托盘33的下侧的被排出部34排出。自动输送装置32能够相对于扫描仪本体31转动,其下部兼作图像读取装置30的文稿台盖。自动输送装置32通过从图1所示的关闭状态向打开状态转动,形成本体31的上表面的未图示的文稿载置面(玻璃面)露出。此外,本体31例如通过构成部件和壳体部构成,所述构成部件包括:读取文稿的读取部以及在扫描方向上使读取部移动的移动机构,所述壳体部收容上述的构成部件,并且通过将载置文稿的玻璃板组装于其上部从而上表面部形成文稿台。

用于向记录装置11施加指示的各种操作的操作面板14设置于记录装置11中的图像读取装置30的前侧。操作面板14包括:操作部15以及显示部16。在本例中,显示部16例如通过触摸面板构成,操作部15通过触摸面板的触摸操作输入功能构成。此外,也可以通过操作键等构成操作部15。

印刷装置20在壳体12中的凹部13的邻接(左邻接)部分具有方柱状的印刷功能部21。在成为壳体12中的印刷功能部21以及凹部13的下侧的部分(下部),插装有纸盒22,该纸盒22为能够以层叠状态收容多张纸张等的介质m的介质收容部的一例。凹部13位于纸盒22的铅直方向z的上侧。纸盒22在其前面具有握持部22a。用户使用握持部22a能够进行纸盒22相对于壳体12的拆装。另外,在印刷功能部21中的操作面板14的下侧,设置有拆装后述的油墨收容部59(参照图3)时开闭的盖21a。此外,记录装置11能够在纸盒22的下侧增设一个或者多个纸盒22。

在记录装置11中,四个侧面中配置有操作面板14一侧的一个侧面为正面。另外,在记录装置11中,四个侧面中包含被收容于壳体12的纸盒22的握持部22a的一部分露出一侧的一个侧面为正面。在图1中,记录装置11的近前侧的面为正面。

另外,如图1及图2所示,相当于壳体12中的凹部13的底部的部分,成为能够将印刷前的介质m载置(放置)于凹部13内的供给托盘23(托盘部)。供给托盘23包括能够以层叠状态载置应该输送的多张介质m的载置面23a,与载置面23a上的介质m的供给方向交叉(例如,正交)方向(进深方向)的一侧(近前侧)通过第一开口131开放,载置面23a上的介质m的供给方向的上游侧通过第二开口132开放。因此,用户能够经由开口131、132实现介质m向位于凹部13的底面的供给托盘23的载置面23a上的载置。供给托盘23以倾斜的姿势被固定于壳体12中的纸盒22的上侧的部分。也就是说,供给托盘23采取向如下的方向倾斜的倾斜姿势:载置有印刷前的介质m的载置面23a,越向载置于载置面23a上的介质m的输送方向y的前端侧(下游端侧)(在图1中为左侧)则铅直方向z的位置变得越低。此外,以下将载置面23a上的介质m被供给的供给方向称为输送方向y(在图1、图2中为左方向)、将与输送方向y交叉(例如,正交)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x。

另外,如图1所示,在凹部13中的相比供给托盘23靠上方的位置,配置有接收作为印刷后(记录后)的介质m的记录介质m1的堆叠机24。本例的堆叠机24以如下方式设置:沿印刷功能部21的侧面(图1中为右侧面),在凹部13内能够在铅直方向z上移动(能够升降)。如图3所示,在壳体12内设置有使堆叠机24沿铅直方向z移动的电动式的移动机构60。

堆叠机24被移动机构60驱动而上下移动。凹部13通过能够上下移动的堆叠机24,在铅直方向z上被划分为第一空间133和第二空间134。第一空间133作为被供给的介质m在供给托盘23上累积载置的累积载置空间使用,第二空间134作为被从排出口28排出的记录介质m1在堆叠机24上累积载置的累积载置空间使用。

如图1及图3所示,供给托盘23和堆叠机24在铅直方向z上重合。在本例中,供给托盘23和堆叠机24在凹部13内位于至少一部分在铅直方向z上重合的位置。另外,纸盒22和供给托盘23和堆叠机24在铅直方向z上重合。进一步,供给托盘23和堆叠机24和图像读取装置30的本体31在铅直方向z上重合。

如图3所示,当从正面水平观察记录装置11时,供给托盘23和堆叠机24处于如下的位置关系:当将堆叠机24的接收面24a相对于供给托盘23的载置面23a向铅直方向z投影的情况下的该接收面24a的投影区域pa1被包含于供给托盘23的载置面23a(即,载置面23a的配置区域ta)。也就是说,当从正面水平观察记录装置11时,供给托盘23和堆叠机24,以接收面24a的投影区域pa1被包含于载置面23a的配置区域ta的位置关系,在铅直方向z上重合。

另外,如图1及图3所示,扫描本体31的底面31a形成凹部13的顶面(上侧内壁面)。并且,本体31、供给托盘23和堆叠机24在铅直方向z上重合。如图3所示,将供给托盘23的载置面23a相对于扫描本体31的底面31a(包含底面31a的假想平面)在铅直方向z上投影的情况下的该载置面23a的投影区域作为pa2。当从正面水平观察记录装置11时,供给托盘23和扫描仪本体31,处于载置面23a的投影区域pa2被包含于扫描仪本体31的底面31a(即,底面31a的配置区域sa)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说,当从正面水平观察记录装置11时,供给托盘23和扫描仪本体31,以载置面23a的投影区域pa2被包含于扫描仪本体31的底面31a(即,配置区域sa)的位置关系,在铅直方向z上重合。另外,当从正面水平观察记录装置11时,将堆叠机24的接收面24a相对于扫描仪本体31的底面31a在铅直方向z上投影的情况下的接收面24a的投影区域作为pa3。当从正面水平观察记录装置11时,供给托盘23、堆叠机24和扫描仪本体31,以底面31a的配置区域sa包含载置面23a的投影区域pa2以及接收面24a的投影区域pa3的任一个的位置关系,在铅直方向z上重合。进一步,当从正面水平观察记录装置11时,纸盒22和扫描仪本体31,以将纸盒22相对于扫描仪本体31的底面31a在铅直方向z上投影的情况下的纸盒22的投影区域(图示省略)也被包含于底面31a(即,底面31a的配置区域sa)的位置关系,在铅直方向z上重合。

在图1所示的本例中,供给托盘23和堆叠机24被全部配置于凹部13内,并且,一方相对于另一方在铅直方向z上重合的重合量的比例在八成以上。详细而言,将供给托盘23和堆叠机24中的一方向另一方在铅直方向z上投影时,以输送方向y的长度来说,一方相对于另一方的投影部分所占的尺寸比例例如为八成以上。

另外,供给托盘23及堆叠机24相对于壳体12既不从正面侧的第一开口131也不从右侧面侧的第二开口132向外侧(图1中的右侧)突出。

也就是说,供给托盘23及堆叠机24无论使用/不使用,均被收纳于凹部13内,不从壳体12的正面及侧面向外侧突出。因此,记录装置11的设置空间被相对地较小地设置。

如图1及图3所示,供给托盘23被配置为载置面23a上的介质m的输送方向y的下游端侧相比上游端侧成为重力方向(铅直方向z)的下侧的斜向地倾斜的姿势。因此,载置于供给托盘23的介质m,通过其自重向输送方向y侧移动,介质m的前端碰撞印刷功能部21的壁面,从而在前端被对齐的状态下整齐排列。因此,不需要用于引导介质m的输送方向y的后端的后端纸幅校正器。另外,通过采取供给托盘23倾斜的姿势,与采取不倾斜的姿势(例如,水平姿势)的情况相比较,由于能够在载置面23a上载置规定长度的介质m,因此,能够相对地缩短供给托盘23所必要的输送方向y的长度尺寸。也就是说,与应该载置的介质m的长度相比较,能够缩短供给托盘23的输送方向y的长度尺寸。另外,通过供给托盘23的姿势倾斜,在将比较长的介质m载置于供给托盘23的情况下,介质m的后端部可以实现不从凹部13向外侧突出。因此,即使在介质m载置于供给托盘23上的状态下放置,尘埃也难以堆积于介质m。

如图1及图3所示,就堆叠机24而言,其上表面成为接收记录后的介质m1的接收面24a,以接收面24a上的介质m1的排出方向-y的上游端侧相比下游端侧成为重力方向(铅直方向z)的下侧的斜向地倾斜的姿势被配置。也就是说,供给托盘23和堆叠机24向相同的方向倾斜。当被排出至堆叠机24上时,介质m1通过其自重向排出方向-y的相反侧移动,介质m1的后端碰撞印刷功能部21的壁面,从而在后端对齐的状态下整齐排列于接收面24a上。因此,不需要用于引导介质m1的排出方向-y的前端的前端纸幅校正器。另外,通过堆叠机24的姿势倾斜,与不倾斜的情况(例如,采取水平姿势的情况)相比较,由于能够在接收面24a上载置规定长度的介质m1,因此,能够相对地缩短堆叠机24所必要的排出方向-y的长度尺寸。因此,与堆叠机24能够接收的介质m1的长度相比较,能够缩短堆叠机24的排出方向-y的长度尺寸。此外,排出方向-y为输送方向y的相反侧的方向。

在记录装置11设定的介质m的最大尺寸例如为a4开的情况下,在供给托盘23上,a4开的介质m不从壳体12的侧面突出而被累积载置,并且,在堆叠机24上,a4开的记录介质m1不从壳体12的侧面突出而被累积载置。另外,在记录装置11设定的介质m的最大尺寸例如为a3开的情况下,在供给托盘23上,a3开的介质m不从壳体12的侧面突出而被累积载置,并且,在堆叠机24上,a3开的介质m不从壳体12的侧面突出而被累积载置。

如图1所示,供给托盘23包括在宽度方向x上引导载置面23a上的介质m的一对纸幅校正器25。当将被载置于载置面23a上的介质m在宽度方向x上定位时,一对纸幅校正器25由用户进行操作。一对纸幅校正器25以如下方式构成:从载置面23a向上方突出的同时,能够在介质m的宽度方向x连动地移动。本实施方式中的一对纸幅校正器25采用如下的中心输送方式:向相对于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m的宽度中心线在宽度方向x上对称的位置连动地移动,将介质m向介质m的宽度中心与输送口26的宽度中心一致的位置引导而能够定位。此外,代替中心输送方式的结构,一对纸幅校正器25也可以为如下的结构:一方的纸幅校正器固定、另一方的纸幅校正器可动地构成,通过以固定侧的纸幅校正器为基准使另一方的纸幅校正器移动,使介质m靠近宽度方向x的一端而定位。

如图1所示,在印刷功能部21的面向凹部13的侧面(右侧面),开口有用于供给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m的输送口26。供给托盘23配置于相比输送口26的下方的位置。供给托盘23包括能够将放置于载置面23a的介质m抬升的板状的料斗27。如图1所示,料斗27包括大致h字状的板材,下游侧部分能够以位于其输送方向y的上游侧一端的转动轴27a(参照图15、图16)为中心上下移动。料斗27通过弹簧29(参照图15)的施力(弹性力)被向上方施力,通过输送电机84(参照图8)或者专用的电动电机的动力,经由未图示的升降机构,在图2所示的待机位置和图15、图16所示的供给位置(上升位置)之间上下移动。

如图1及图2所示,在壳体12内的输送口26的附近位置,设置有将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m从输送口26向印刷功能部21内输送的第一输送部40。第一输送部40包括:料斗27、位于料斗27的输送方向y上的下游侧端部的上方的拣纸辊41、相对于拣纸辊41位于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的邻接位置的分离机构42。在图2的示例中,分离机构42包括:输送辊43和分离辊44(阻滞辊)。如图3所示,在输送方向y上,输送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m的拣纸辊41相比排出口28位于下游侧。也就是说,在铅直观察记录装置11的情况下,就拣纸辊41和排出口28而言,拣纸辊41更靠近记录部54。此外,分离机构,代替上述的辊分离方式,也可以为堤式分离方式,即,具备相对于输送方向以规定的倾斜角立设并具有斜状的摩擦面的分离部(堤部),通过沿斜状的摩擦面输送介质m,将应该输送的一张介质m从其他介质分离。

图2、图15所示的料斗27,当保持机构通过动力源的动力被解除时,通过弹簧29(图15)的施力从待机位置上升,上升至使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m抵接于拣纸辊41的图15、图16所示的供给位置,通过动力源的动力,抵抗弹簧29的施力而从供给位置下降,重回图2所示的待机位置。在印刷开始时,料斗27上升,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m被从下侧抵接于拣纸辊41,通过在该状态下旋转驱动拣纸辊41,供给托盘23上的最上面的一张介质m被输送。假设即使被拣纸辊41送出的介质m被多张输送(叠送),也可以利用构成分离机构42的两个辊43、44的摩擦力之差分离为一张。

如图2所示,拣纸辊41和输送辊43以如下的状态被连结:经由包括设置于各自的旋转轴41a、43a的各齿轮401的动力传递机构400而能够与后述的输送电机84(参照图15、图16)进行动力传递。另外,操作部25a设置于纸幅校正器25的上端部,当操作部25a被按压操作时,能够实现纸幅校正器25向宽度方向x的移动;当不再按压操作操作部25a时,纸幅校正器25被锁定于该位置。

如图1所示,在印刷功能部21的面向凹部13的侧面(右侧面),在铅直方向z上的与输送口26不同的位置(在图1的示例中为上侧的位置),开口有用于将印刷后的记录介质m1排出的排出口28。堆叠机24在能够接收被从排出口28排出的记录介质m1的位置中的最上面的上限位置、不与配置于堆叠机24下侧的供给托盘23或者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m干涉的下限位置的范围内上下移动。堆叠机24将以规定空余距离设定于上限边界位置下方的位置作为上限位置。本例中的堆叠机24的上限位置为以较少的距离(例如,1~50mm范围内的规定值)位于排出口28的位置(详细而言为图3中的排出辊57的按压位置)的下方的位置。

并且,堆叠机24在维持从排出口28(排出辊57的按压位置)至接收面24a或者接收面24a上的记录介质m1的最上面的铅直方向z的距离即下落距离zd(参照图7)为满足设定距离zf以下的条件的规定范围内的同时,在铅直方向z上移动。例如,堆叠机24对应于接收面24a上的记录介质m1的累积载置量而下降。另外,堆叠机24的下限位置对应于位于其下方的供给托盘23或者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m的累积载置量而变化。详细而言,在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m为规定累积载置量以上的情况下,堆叠机24将以规定空余距离位于相当于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m的最上面的位置的上方的位置作为下限位置(图15)。此外,在供给托盘23上没有介质m的情况下、以及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m不足规定累积载置量的情况下,堆叠机24将以规定空余距离(例如,0~10mm范围内的规定值)位于相当于纸幅校正器的位置的上方的位置作为下限位置(图16)。

如图3所示,在纸盒22的输送方向y的下游侧端部的上方附近位置配置有第二输送部45,第二输送部45将被收容于纸盒22内的多张介质m从最上面开始按照顺序逐张地输送。第二输送部45,与第一输送部40同样地,包括:输送介质m的拣纸辊46、相对于拣纸辊46位于输送方向y侧的邻接位置的分离机构47。在图3的示例中,分离机构47,在辊分离方式中,包括:输送辊48和分离辊49(阻滞辊)。此外,分离机构47可以为堤式分离方式。

被收容于壳体12的纸盒22内的介质m被向铅直方向z的上侧施力,被抵接于拣纸辊46。在印刷开始时,当拣纸辊46及输送辊48通过第二输送部45的动力源的动力旋转驱动时,纸盒22内的介质m从最上面的介质开始按照顺序逐张地被输送。被拣纸辊46送出的介质m,通过构成分离机构47的两个辊48、49,利用摩擦力被分离为一张,向印刷功能部21内输送。此外,两个输送部40、45的动力源为输送专用的输送电机84(参照图8),代替该输送电机84,可以使用作为后述的运送部51的动力源的运送电机85(参照图8),形成运送部51和输送部40、45共用动力源的结构。

如图3所示,在印刷功能部21内,收容有进行被供给的介质m的运送和向介质m的印刷的印刷机构50。包括运送部51,将从纸盒22及供给托盘23输送的介质m从输送口26沿图3中一点划线所示的运送路径52运送至位于路径的下游端的排出口28。运送部51包括多个辊对53。

与运送路径52对向的记录部54设置于运送路径52的中途的位置。记录部54包括能够在介质m的宽度方向x上吐出油墨的行喷头。此外,记录部54不限于通过行喷头一次进行一行的宽度的记录的行记录方式,也可以为串行记录方式,在该方式中,记录头设置于能够沿宽度方向x移动的滑架,在滑架的移动过程中从记录头吐出油墨进行一行的宽度的记录。另外,记录部54的位置及配置角度不限于图3的示例,能够适当地变更。

支承介质m的支承台55配置于相对于记录部54将运送路径52夹持于其间的相反侧的位置。支承台55,将介质m保持于相对于记录部54间隔规定的间隔(空隙)的位置。在构成运送部51的多个辊对53中,包含一组运送辊对56,运送辊对56位于在输送方向y上夹持记录部54的两侧(上游侧及下游侧),运送被保持于支承台55的记录中的介质m。另外,在多个辊对53中包含将记录介质m1从排出口28排出的排出辊对57。另外,在图3所示的示例中,通过各输送部40、45进行的介质m的输送方向y,与在支承台55上运送的介质m中的、与记录部54对向的部分的运送方向相同。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指通过记录部54进行的记录过程的介质m的运送方向时,有时也称为“运送方向y”。

运送路径52包括:将介质m从供给托盘23输送至与记录部54对向的记录位置的供给路径521、将介质m从纸盒22输送至与记录部54对向的记录位置的供给路径522。另外,运送路径52包括反转运送路径523,该反转运送路径523使通过记录部54记录后的记录介质m1反转并朝向排出口28运送,其为反转运送路径的一例。进一步,运送路径52包括反转路径524,该反转路径524为在双面记录的情况下,使结束了单面记录的介质m反向运送的同时反转并再次向记录部54的上游侧返回、再次向记录部54输送的路径。此外,运送部51可以包含例如运送印刷中的介质m的输送带。这种情况下,运送带,优选的是,通过静电吸附而将介质m保持于其外周面的状态下进行回转的构成。

如图3所示,供给托盘23用的第一输送部40和纸盒22用的第二输送部45在输送方向y上错开位置配置。并且,第一输送部40和第二输送部45,彼此的一部分在铅直方向z上分别被配置于相同的高度。

在图3所示的示例中,构成第一输送部40的分离辊44和构成第二输送部45的输送辊48,以各自的一部分在铅直方向z上位于相同的高度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使纸盒22和供给托盘23的配置位置接近铅直方向z,能够相对地较低地抑制记录装置11的高度。

如图3所示,油墨收容单元58设置于壳体12内的反转运送路径523和图像读取装置30之间的位置。将多个(图3的示例中为四个)收容有油墨的油墨收容部59(例如,墨盒或者墨罐)以能够拆装的状态安装于油墨收容单元58。多个油墨收容部59分别收容不同颜色的油墨。油墨收容部59分别收容各一色的例如包含黑色(k)、青色(c)、品红色(m)、黄色(y)的多色的油墨。在图3的示例中,图示了对应于四色(kcmy)的四个油墨收容部59,例如,可以追加对应于浅青色、浅品红色、浅黄色、灰色、绿色、紫色等的其他颜色的油墨收容部59。

如图3所示,使在壳体12内的运送路径52中从输送口26供给的介质m上记录(印刷)后的记录介质m1反转的同时运送至排出口28的路径的内侧的区域中,油墨供给部35及维护装置36在铅直方向z上并列配置。油墨供给部35位于将各油墨收容部59和记录部54连接的未图示的油墨管的中途,将来自各油墨收容部59的油墨向记录部54供给。记录部54,通过油墨供给部35从各油墨收容部59吐出经由未图示的油墨管供给的各色的油墨,从而记录于介质m。维护装置36,为了防止由于记录部54吐出油墨而产生的喷嘴的堵塞等,进行喷嘴的清洁等的维护。

接着,参照图4及图5,说明使堆叠机24上下移动的移动机构(升降机构)。此外,在图4、图5中,省略印刷功能部21内的印刷机构50以及纸盒22等的部分的构成。作为使堆叠机24上下移动的移动机构60,例如可以列举图4所示的带驱动方式、以及图5所示的齿轮驱动方式等。图4所示的移动机构60包括:带式驱动机构61和作为其动力源的电动电机62。带式驱动机构61包括:在铅直方向z上分开规定距离对峙的一对滑轮63、64、钩挂于两滑轮63、64的定时带65。堆叠机24的基部连结于定时带65的一部分。通过正/反转驱动电动电机62,经由带式驱动机构61,堆叠机24上下移动。

另外,图5所示的移动机构60包括:齿轮驱动机构71和作为其动力源的电动电机62。齿轮驱动机构71作为一例,包含齿条和小齿轮72。

构成齿条和小齿轮72的齿条73,其长度方向配置于平行于铅直方向z的朝向,同时,在其长度方向的中途的位置固定有堆叠机24的基部。通过电动电机62的输出轴的旋转而能够旋转的齿轮74与齿条73咬合。通过电动电机62的驱动,齿轮74正反旋转,从而,堆叠机24与齿条73一起上下移动。并且,后述的控制部80(参照图8),通过根据堆叠机24上的记录介质m1的累积载置量而使移动机构60驱动,对于堆叠机24的移动位置进行位置控制。

如图6所示,在堆叠机24的底部形成有用于使纸幅校正器25退避的退避部24b。退避部24b由在堆叠机24的底部上的与一对纸幅校正器25相对的位置上、在宽度方向x上的纸幅校正器25能够移动的范围内凹设的凹部构成。一对纸幅校正器25经由连动机构(均图示省略)相对于构成供给托盘23的四方板状的基板相互地连动,在宽度方向x上能够滑动地设置。也就是说,一对纸幅校正器25,当一方被向扩大二者的间隔的方向操作时,另一方也向扩大二者的间隔的方向连动地移动;当一方被向缩小二者的间隔的方向操作时,另一方也向缩小二者的间隔的方向连动地移动。一对纸幅校正器25的移动范围,被设定为能够引导设定最小宽度至设定最大宽度(例如,a4开或者a3开的宽度)的介质m的范围。一对纸幅校正器25无论位于宽度方向x的哪个位置,当堆叠机24下降至图6所示的高度位置时,一对纸幅校正器25的一部分都会进入退避部24b。

当累积载置于供给托盘23的介质m的累积载置量为后述的规定累积载置量zm1以上时,堆叠机24能够下降至不与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m接触的图15所示的下限位置zl。另外,当累积载置于供给托盘23的介质m的累积载置量不足规定累积载置量zm1时,堆叠机24能够下降至不与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m接触的图16所示的下限位置zl。在堆叠机24下降至图16所示的下限位置zl的期间内,通过作为供给托盘23的一部分的纸幅校正器25的上端部进入堆叠机24的凹状的退避部24b,堆叠机24和供给托盘23在水平方向上重合(参照图16)。因此,特别地,相对地较低地设定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m的累积载置量不足规定累积载置量zm1时的、堆叠机24的图16所示的下限位置zl。

接着,参照图7,说明使堆叠机24上下移动的位置控制(升降控制)。后述的控制部80,根据累积载置于堆叠机24的接收面24a的记录介质m1的累积载置量(累积载置高度),在至下限位置zl为止的范围内,对于堆叠机24进行位置控制。不过,下限位置zl为以堆叠机24的物理的下降临界位置zlo为最低位置,根据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m的累积载置量,在相比下降临界位置zlo的上侧变化的位置。在以堆叠机24的上限位置为基准的情况下,从上限位置至下限位置zl的距离即能够下降距离zd,根据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m的累积载置量而变化,通过下式(1)计算。

zd=zo-(zhmax-zh)…(1)

在此,zo为从堆叠机24的上限位置至物理的下降临界位置zlo为止的下降临界距离,zhmax为料斗27的上升临界距离(最大上升量),zh为料斗27的上升距离(上升量)。堆叠机24的下降临界位置zlo为,与堆叠机24的例如下表面(底面)抵接于旋转轴43a的位置和堆叠机24抵接于进入退避部24b的纸幅校正器25的上端部的位置中的较高的位置相比,以规定空余距离(例如1~10mm范围内的规定值)设定于上方的位置。上升临界距离zhmax,相当于没有介质m时的料斗27从待机位置上升至抵接于拣纸辊41的供给位置时的距离。上升距离zh相当于料斗27的印刷中的从待机位置的上升量,根据料斗27上的介质累积载置量而变化。

如图7所示,记录装置11中安装有检测堆叠机24上的记录介质m1的累积载置量的检测部以及作为第一检测部的一例的第一传感器91。本例的第一传感器91安装于相比壳体12中的排出口28的位置(即,排出辊57的按压位置)位于下方的位置,检测出堆叠机24上的记录介质m1的累积载置高度达到设定高度。第一传感器91由在宽度方向x上夹持介质m1被从排出口28排出的区域的两侧具有发光部和受光部的例如光耦合器等的光学式传感器构成。控制部80,当构成第一传感器91的发光部和受光部之间的光被遮挡一定时间以上时,判定为堆叠机24上的记录介质m1的累积载置量达到了设定高度,该设定高度为相比能够通过接收面24a顺利地接收被从排出口28排出的记录介质m1的临界的高度稍微下方的设定高度。详细而言,每当介质m1被排出结束的定时的一定时间期间,控制部80监视第一传感器91的检测出的状态,如果该检测出的状态在该一定时间内继续的话,则判断为堆叠机24上的记录介质m1达到了设定高度。并且,每当堆叠机24上的记录介质m1达到设定高度时,控制部80通过使堆叠机24分别以规定量下降,控制堆叠机24的移动位置zst(铅直方向z的位置)。

另外,记录装置11包括构成第二检测部的一例的第二传感器92(参照图8、图15等),该第二检测部能够检测料斗27从图7中的二点划线所示的待机位置的上升量zh。记录装置11包括作为第三检测部的一例的第三传感器93,该第三检测部能够检测达到图16所示的下降临界位置zlo时的堆叠机24。在此,下降临界位置zlo,相对于堆叠机24的基部下面抵接于旋转轴43a的位置和堆叠机24抵接于进入退避部24b的纸幅校正器25的上端部的位置中的较高的位置,以规定空余距离设定于上方的位置。本例的控制部80,以通过第三传感器93检测出的堆叠机24的图7所示的下降临界位置zlo为原点,计测(计数)从原点朝向铅直方向z的上侧的方向的堆叠机24的位置,根据该计测值(计数值)取得堆叠机24的图7所示的移动位置zst。在以下降临界位置zlo为原点的计测尺度中,根据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m的累积载置量而变化的堆叠机24的下限位置zl通过下式(2)示出。

zl=zhmax-zh-zm1…(2)

在此,zm1为相当于堆叠机24抵接于进入退避部24b的纸幅校正器25的上端部时的位置、和堆叠机24的下面抵接于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m时的位置变为相同时的介质m的累积载置量的、规定累积载置量(规定累积载置距离)。上式(2)中的项(zhmax-zh)相当于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m的累积载置量zm(以下也称为“介质累积载置量zm”)。当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累积载置量zm(=zhmax-zh)不足规定累积载置量zm1时,从上式(2)的计算结果,确定纸幅校正器25进入堆叠机24的退避部24b规定深度为止的、图16所示的下限位置zl。此时的下限位置zl例如相当于下降临界位置zlo,zl=0。另一方面,当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累积载置量zm为规定累积载置量zm1以上时,从上式(2)的计算结果,确定根据供给托盘23的介质累积载置量zm而变化的图15所示的下限位置zl。

堆叠机24在达到下限位置zl(参照图15、图16)位置的期间的范围内,在铅直方向z上移动。如图11、图12所示,对于堆叠机24进行如下的位置控制:从排出口28的排出位置(排出辊对57的按压位置)至堆叠机24的接收面24a或者接收面24a上的记录介质m1的最上面的高度即下落距离zd,落入设定距离zf以下的范围内。

堆叠机24使从排出口28至堆叠机24的铅直方向z的距离变化而移动。如图11、图12所示,堆叠机24被进行如下位置控制:使该距离与接收到的记录介质m1的累积载置高度为第一累积载置高度h1时的第一距离l1相比,使为高于第一累积载置高度h1的第二累积载置高度h2时的第二距离l2更长。在图11所示的示例中,堆叠机24被进行如下位置控制:第一距离l1为记录介质m1未被累积载置时的l1=0,记录介质m1被累积载置于堆叠机24上,与满足0<h1<h2的第一累积载置高度h1时的第一距离l1相比,使第二累积载置高度h2时的第二距离l2更长。

另外,换言之,堆叠机24被进行如下位置控制:将从排出口28朝向堆叠机24下落的记录介质m1的下落距离zd,维持为与堆叠机24的铅直方向z的移动范围相比更短的规定范围内的同时进行移动。在此,所谓堆叠机24的铅直方向z的移动范围为堆叠机24能够从上限位置移动至下限位置zl的范围。下落距离zd比堆叠机24的移动范围短。因此,堆叠机24能够以使下落距离zd落入比移动范围短的设定距离zf以下的规定范围内的方式被进行位置控制。此外,在图7的示例中,将确定下落距离zd的下侧基准位置作为堆叠机24的接收面24a的变为最低的基部的位置,例如,也可以以从堆叠机24的基端向排出方向(-y方向)离开规定距离(例如1~20cm的范围内的规定值)的接收面24a上的位置作为基准位置而确定下落距离zd。

接着,参照图8对于记录装置11的电气结构进行说明。如图8所示,统一地控制记录装置11的控制部80具备例如由lsi等构成的计算机81。计算机81例如内置有cpu(中央处理器)及asic(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面向特定用途ic))。另外,计算机81包括计数器82以及存储器83。计数器82用于为了计测堆叠机24的移动位置zst的计数处理等。存储器83例如由ram以及非易失性存储器构成,存储有计算机81所执行的程序等。

控制部80经由未图示的接口,与操作面板14、印刷装置20以及图像读取装置30电气地连接。印刷装置20作为电气的构成要素,包括:输送电机84、运送电机85、记录部54、电动电机62以及编码器86,上述的构成要素与控制部80电气地连接。

控制部80根据记录装置11从主计算机等的主机装置(图示省略)接收到的印刷数据,控制输送电机84、运送电机85以及记录部54,将图像等印刷于介质m。另外,控制部80,当接收到用户通过操作操作部15而指示的印刷指示时,基于根据被指示的图像数据和印刷条件信息而生成的印刷数据,控制各电机84、85及记录部54,将图像等印刷于介质m。

控制部80通过输送电机84的驱动,使第一输送部40及第二输送部45中的被选择的一方驱动,从纸盒22或者供给托盘23输送介质m。

另外,控制部80,通过运送电机85的驱动使辊对53旋转,使被输送的介质m沿运送路径52运送。控制部80,根据印刷数据驱动控制记录部54,在运送路径52的中途的印刷位置将基于印刷数据的图像等印刷于介质m。

另外,控制部80通过使电动电机62正/反转驱动而使堆叠机24上下移动。控制部80,从编码器86输入包含与堆叠机24的移动量成正比的数量的脉冲的脉冲信号,使计数器82计数输入的脉冲信号的脉冲边沿部的数量,从该计数值取得堆叠机24的移动位置zst。编码器86采用能够检测电动电机62的旋转、或者构成移动机构60的滑轮63或者齿轮74等的旋转体的旋转的旋转编码器,或者,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地检测堆叠机24的铅直方向z的位移的线性编码器等。另外,也可以为如下的结构:使电动电机62为步进电机,代替编码器86,控制部80使计数器82计数用于电动电机62的控制的步进数,从该计数值取得堆叠机24的移动位置zst。

存储器83中作为程序之一存储有图9中的流程图所示的印刷控制用程序。控制部80的计算机81,通过执行图9所示的印刷控制用程序,在印刷控制的同时进行堆叠机24的铅直方向z上的位置控制。如图8所示,控制部80上电气连接有取得在进行堆叠机24的位置控制方面所必要的各种检测值的、前述的第一传感器91、第二传感器92以及第三传感器93。

第一传感器91由图7所示的光耦合器等的光学式传感器构成,检测堆叠机24上的记录介质m1到达对应于排出口28的位置的设定高度。控制部80,当来自第一传感器91的输入从非检知信号(关闭信号)切换为检知信号(打开信号)时,使电动电机62驱动而以设定量使堆叠机24下降。这样,控制部80,通过根据第一传感器91的检测结果对于堆叠机24的移动位置zst进行位置控制,将从排出口28至堆叠机24上的记录介质m1的上表面的下落距离zd维持为设定距离zf以下。设定量作为一例,被设定为1~10mm的范围内的规定值。此时,堆叠机24的下降速度可快可慢,优选的是,不使堆叠机24的动作显著且能够顺畅地进行记录介质m1下落后的着地的速度(例如为2cm/秒以下)。另外,如果规定量例如为5mm以下的话,即使断续地控制堆叠机24的下降,用户也会容易地识别堆叠机24连续地下降。

在此,规定量被设定为满足以下条件的值:即使堆叠机24以该规定量下降,下落距离zd也会落入设定距离zf以下的范围内,在该范围内,记录介质m1不会由于下落中的空气阻力而随机地移动从而损害堆叠机24上的记录介质m1的整齐排列性。因此,即使堆叠机24下降规定量,其下降完成即后的下落距离zd也满足设定距离zf以下的条件。作为下落距离zd的最大容许量的设定距离zf,作为一例,被设定为5~30mm的范围内的规定值。因此,从排出口28排出的记录介质m1,其以设定距离zf以下的比较小的下落距离zd下落即可,因此,受到下落时的空气阻力时的记录介质m1的随机的移动量被保持很小,累积载置于堆叠机24上的记录介质束的整齐排列性变得良好。

另外,第二传感器92检测从料斗27的待机位置(原点位置)的上升量zh。当供给托盘23上没有介质m时,料斗27上升至抵接于拣纸辊41的供给位置(图16),此时,第二传感器92作为上升量zh检测出最大上升量zhmax。另外,当供给托盘23上有介质m时,第二传感器92检测出上升至料斗27上的介质m的最上面抵接于拣纸辊41的供给位置时(图15)的料斗27的上升量zh。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二传感器92、和通过使用第二传感器92的检测值即料斗27的上升量zh并基于前述(2)式算出下限位置zl的计算机81,构成第二检测部的一例。并且,控制部80将使位于供给托盘23的上方的堆叠机24下降的范围限制为下限位置zl。也就是说,控制部80使堆叠机24在下限位置zl以上的范围内移动。

第三传感器93检测堆叠机24的物理的下降临界位置zlo。在此,下降临界位置zlo,对应于堆叠机24在其下降过程中的、与旋转轴43a和纸幅校正器25中的首先抵接一方的位置,被确定为与另一方不抵接的稍微上方位置。控制部80通过第三传感器93检知位于下降临界位置zlo的堆叠机24而取得下降临界位置zlo。当第三传感器93检知位于下降临界位置zlo的堆叠机24时,纸幅校正器25的上端部处于进入堆叠机24的退避部24b的状态。此外,只要能够检知堆叠机24到达物理的下降临界位置zlo,第三传感器93可以为接触式传感器和非接触式传感器中的任一种。

接着,对于记录装置11的作用进行说明。记录装置11在能够确认供给托盘23上没有介质m的状态下,使堆叠机24下降而使第三传感器93检知下降临界位置zlo。控制部80当第三传感器93检知到达下降临界位置zlo的堆叠机24时,以此时的堆叠机24的移动位置zst作为原点位置,重置计数器82。也就是说,控制部80通过该原点设定动作,将第三传感器93检知堆叠机24时的堆叠机24的位置作为下降临界位置zlo而设定。该原点设定动作在能够确认供给托盘23上没有介质m的状态下定期地或者不定期地进行。作为原点设定动作的实施时期,可以列举记录装置11出厂前检查时;在记录装置11的电源打开时或者启动后的非印刷期间内,能够检知或者确认供给托盘23上没有介质时。作为能够检知供给托盘23上没有介质m的情况,例如可以列举如下情况:设置能够检知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m的有无的介质有无传感器,基于介质有无传感器的检测结果,检知供给托盘23上没有介质m。作为能够确认供给托盘23上没有介质m的情况,可以列举以下的情况:在显示部16上显示以促使全部清理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m为内容的消息,用户全部除去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m之后,通过操作部15的规定的操作将该内容通知记录装置11,从而,控制部80能够确认介质除去的内容。

另外,控制部80当结束原点设定动作时,或者,在省略原点设定动作的情况下当结束之前的初始动作时,基于检测堆叠机24上的记录介质m1的累积载置量的第一传感器91的检测结果,以满足将下落距离zd维持为设定距离zf以下的条件的方式,在铅直方向z上对于堆叠机24进行位置调整。堆叠机24位置被调整为满足下落距离zd为设定距离zf以下的条件的、例如图13所示的初始位置。

记录装置11例如从主计算机接收印刷数据。印刷数据中包含指定纸盒22和供给托盘23中的一方的输送源的信息,例如,作为输送源而指定供给托盘23。当通过印刷数据的接收而接受印刷开始的指示时,控制部80使输送电机84驱动,经由未图示的升降机构使料斗27上升,使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m抵接于拣纸辊41。之后,控制部80开始图9中流程图所示的印刷控制。

在此,图10所示的比较例的堆叠机120,由于在铅直方向z上被固定于规定的高度,因此,从排出口28至接收面120a的记录介质m1的下落距离za相对较长。这种情况下,如图10所示,下落中的记录介质m1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而随机地移动,下落距离za越长则下落至堆叠机120上时的记录介质m1的位置偏差量越大,因此,堆叠机120上的记录介质束的整齐排列性变差。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80进行图9的流程图所示的印刷控制,如图11及图12所示,根据接收面24a上的记录介质m1的累积载置量,以满足记录介质m1从排出口28的下落距离zd被维持为设定距离zf以下的规定范围的条件的方式,对于堆叠机24的移动位置zst进行位置控制。

首先,在步骤s11中,控制部80通过第二传感器92检测出供给托盘23的介质累积载置量。在此,由于料斗27从待机位置上升至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m抵接于拣纸辊41的供给位置(参照图7、图15),因此,其上升量zh取决于供给托盘23的介质累积载置量。因此,当开始印刷时,通过第二传感器92检测出上升的料斗27的上升量zh,根据该检测出的上升量zh取得供给托盘23的介质累积载置量(介质累积载置高度)。

在步骤s12中,控制部80根据介质累积载置量设定堆叠机24的下限位置。即,计算机81使用料斗27的上升量zh,基于前述的(1)式计算从堆叠机24的上限位置至下限位置zl的能够下降距离zd。并且,计算机81基于前述的(2)式计算以下降临界位置zlo为原点的下限位置zl。这样,计算机81通过将算出的下限位置zl(=zhmax-zh-zm1)写入存储器83的规定存储区域而设定。

在步骤s13中,控制部80进行通过第一传感器91检测出堆叠机24上的介质m1的上表面高度的上表面高度检测处理。在本例中,作为上表面高度检测处理,控制部80进行判定堆叠机24上的记录介质m1的上表面高度是否已经达到对应于排出口28的位置的设定高度、第一传感器91是否处于检知状态的处理。例如,当在图7所示的堆叠机24上,如二点划线所示,当记录介质m1的上表面已经达到设定高度时,第一传感器91变为检知状态。另一方面,当堆叠机24上的记录介质m1的上表面还未达到设定高度时,第一传感器91为非检知状态。此外,也可以通过能够非接触地检测出堆叠机24上的记录介质m1的上表面高度的非接触式的传感器构成第一传感器91,基于第一传感器91的检测值检测出上表面高度。

在步骤s14中,控制部80判定能否进行介质m1的排出。

控制部80,例如在堆叠机24上的记录介质m1的上表面高度(累积载置量)不足相当于禁止记录介质m1向堆叠机24排出的累积载置量的设定高度期间,判定为能够进行记录介质m1向堆叠机24的排出。另一方面,控制部80,当堆叠机24上的记录介质m1的上表面高度已经达到相当于禁止记录介质m1向堆叠机24的排出的累积载置量的设定高度时,判定为不能够进行记录介质m1的排出。如果不能够进行介质m1的排出的话则前进至下一步骤s15,如果能够进行介质m1的排出的话则前进至步骤s19。此外,上述设定高度不限于相当于禁止记录介质m1向堆叠机24排出的累积载置量的设定高度,也可以设定为比被禁止的累积载置量(累积载置高度)低规定的空余高度的设定高度。

在步骤s15中,控制部80判定能否使堆叠机24下降。详细而言,在堆叠机24到达下限位置zl之前能够下降,不能使堆叠机24向超过下限位置zl的下侧的位置下降。因此,控制部80通过判定堆叠机24是否到达了下限位置zl,而判定能否使堆叠机24下降。在堆叠机24已经到达下限位置zl不能进一步下降的情况下推进至步骤s16,在堆叠机24还未到达下限位置zl能够从当前位置下降的话则推进至步骤s18。

在步骤s16中,控制部80将清理堆叠机24上的印刷物的指示显示于显示部16的画面。也就是说,控制部80将以促使清理堆叠机24上的印刷物为内容的消息等的指示信息显示于显示部16。看到显示部16的画面的用户,根据消息等的指示信息,清理堆叠机24上的记录介质m1。接着,用户操作操作部15,向记录装置11通知已经清理了堆叠机24上的记录介质m1的内容。当收到该通知时,控制部80向步骤s17的处理推进。

在步骤s17中,控制部80使堆叠机24上下移动,以下落距离zd落入设定距离zf以下的范围内的方式进行位置调整。存在用户全部清理了堆叠机24上的记录介质束的情况和清理了堆叠机24上的记录介质束中的一部分的情况。控制部80,在监视示出以下降临界位置zlo为原点的堆叠机24的移动位置zst的计测值的同时,使堆叠机24朝向上限位置上升,如果第一传感器91在该上升中途没有任何检知的话,则使堆叠机24在上限位置停止。另一方面,如果第一传感器91在堆叠机24的上升中途检知堆叠机24上的记录介质m1的话,则使堆叠机24从该检知时的移动位置zst以规定量下降并停止。从而,在堆叠机24上没有记录介质m1的情况下,能够将从排出口28至堆叠机24的上表面的下落距离zd维持为设定距离zf以下;在堆叠机24上存在记录介质m1的情况下,能够将从排出口28至堆叠机24上的记录介质m1上表面的下落距离zd维持为设定距离zf以下。该下落距离zd调整后,控制部80向步骤s19的处理推进。

另一方面,在步骤s18中,控制部80使堆叠机24下降。也就是说,在通过步骤s15判定为堆叠机24能够下降而推进至步骤s18的情况下,控制部80使堆叠机24以预先设定的规定量(规定距离)下降。该规定量被设定为,由于下落中的空气阻力的影响而导致的记录介质m1在接收面24a上的位置偏差量能够落入最大容许值以内的、成为设定距离zf以下的下落距离zd的值。作为一例,规定量为1~10mm范围内的值(≤zf)。

因此,通过使堆叠机24从堆叠机24上的记录介质m1的上表面高度达到设定高度时的位置以规定量下降,下落距离zd被维持为设定距离zf以下的值。此时的堆叠机24的规定量的下降,既可以以高速度(例如10cm/秒以上)一次性地进行,也可以以低速度(例如2cm/秒以下)缓慢地进行。例如,在以低速度进行的情况下,不仅从用户来看难以识别堆叠机24的运动,而且,堆叠机24的下降动作时的冲击也被抑制得很小。

在接下来的步骤s19中,控制部80执行印刷。即,控制部80,通过基于印刷数据驱动控制输送电机84、运送电机85以及记录部54,对于进行介质m的输送及运送而被运送的介质m,使记录部54印刷基于印刷数据的图像。在记录部54为行记录方式的情况下,介质m以一定速度被运送,进行记录部54以该一定速度对于运送中的介质m一齐地印刷各一行的宽度的行印刷。另一方面,在记录部54为串行记录方式的情况下,进行大致交互地进行运送动作和记录动作的串行印刷,所述运送动作断续地运送介质m,所述记录动作为在运送动作的间歇,构成记录部54的滑架(图示省略)在沿主扫描方向(宽度方向x)移动的同时,在该移动过程中,构成记录部54的记录头吐出油墨而记录一行的宽度。

在步骤s20中,控制部80排出介质m1。也就是说,当记录部54完成向介质m的基于印刷数据的图像的印刷时,控制部80以规定旋转量使运送电机85驱动,通过各辊对53(包括排出辊对57)的旋转,使印刷后的记录介质m1从排出口28排出。被从排出口28排出的记录介质m1,被累积载置于堆叠机24的接收面24a或者接收面24a上的记录介质m1的上表面。例如图11、图13所示,堆叠机24接收被从排出口28排出的第一张记录介质m1。此时的下落距离zd,由于满足成为设定距离zf以下的范围内的值的条件,因此,在其下落过程中,空气阻力的影响所导致的随机的移动被抑制得很小。其结果是,堆叠机24上的记录介质m1的累积载置位置的位置偏移被抑制得很小。

在步骤s21中,控制部80判定是否结束了基于印刷数据的印刷。如果为印刷结束前(s21中否定判定)则返回步骤s11。并且,控制部80重复步骤s11~s21的处理。这样,控制部80,在基于印刷数据的印刷(印刷任务)结束前的期间内,根据由第二传感器92的检测值确定的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累积载置量设定堆叠机24的下限位置zl(s11、s12)。

并且,被从排出口28逐张地排出的记录介质m1,被顺次地累积载置于堆叠机24上。此时的记录介质m1的下落距离zd,由于落入设定距离zf以下的范围内,因此,下落中的记录介质m1的空气阻力的影响所导致的随机的移动被抑制得较小,累积载置于接收面24a上的记录介质m1的位置偏移量被抑制得较小。之后,如图14所示,当堆叠机24上的记录介质m1达到该图中的二点划线所示的设定高度时,第一传感器91检知此事,记录介质m1从排出口28的排出变为不可能的状态(被禁止的状态)(在s14中否定判定)。此时,如果堆叠机24还未到达下限位置zl、堆叠机24能够下降的话(s15中肯定判定),则使堆叠机24以规定量下降(s18)。通过堆叠机24的下降,当第一传感器91变为非检知状态而介质m从排出口28的排出变为可能时,继续地进行向介质m的印刷(s19)和记录介质m1的排出(s20)。并且,当从排出口28向堆叠机24上的记录介质m1的排出推进时,第一传感器91再次检知堆叠机24上的记录介质m1。通过第一传感器91的检知,当记录介质m1从排出口28的排出再次变为不可能时(s14中否定判定),此时,如果堆叠机24能够下降的话(s15中肯定判定),则使堆叠机24以规定量下降(s18)。这样,堆叠机24在满足下落距离zd为设定距离zf以下的条件的同时,通过在印刷中逐次反复下降,例如下降至图12、图14中实线所示的移动位置zst。另外,在印刷中,随着印刷推进,如图14所示,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累积载置量减少,因此,随着该减少,被设定的堆叠机24的下限位置zl逐渐地向下方移动(s12)。

另外,例如图15所示,通过在印刷的中途向供给托盘23补充介质m等,在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m为规定累积载置量zm1以上的情况下,下限位置zl被设定为堆叠机24抵接于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m的最上面即前的位置。

也就是说,下限位置zl通过介质m的补充而向上侧变化。这种情况下,堆叠机24能够下降至其底部抵接于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m的最上面即前的图15所示的下限位置zl。

另外,如图16所示,当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m1不足规定累积载置量zm1的情况下,下限位置zl被设定为堆叠机24抵接于纸幅校正器25即前的位置。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堆叠机24的底部存在能够插入纸幅校正器25的至少一部分的凹状的退避部24b,因此,堆叠机24能够下降至纸幅校正器25的上端部进入堆叠机24的底部的退避部24b的图16所示的下限位置zl。

此时,堆叠机24和供给托盘23成为在水平方向上重合的位置关系。这样,通过将堆叠机24的下限位置zl设定为对应于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m的累积载置量而容许的尽量下方的位置,能够相对地较多地确保堆叠机24中的记录介质m1的最大累积载置量。

根据以上详述的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1)记录装置11包括:载置记录前的介质m的供给托盘23、记录于被从供给托盘23供给的介质m的记录部54、具有排出被记录的介质m1的排出口28的壳体12、配置于供给托盘23的上方并接受被从排出口28排出的记录介质m1的堆叠机24(接收部的一例)。供给托盘23和堆叠机24在铅直方向z上重合。堆叠机24使从排出口28至堆叠机24的铅直方向z的距离变化而移动。此时,堆叠机24移动至与接收的介质m1的累积载置高度位于第一累积载置高度h1时的所述距离即第一距离l1相比,使位于高于第一累积载置高度h1的第二累积载置高度h2时的所述距离即第二距离l2更长的位置。进一步,堆叠机24包括:在下降至下限位置zl的期间内,供给托盘23的一部分进入的退避部24b。因此,在堆叠机24下降至下限位置zl的期间内,由于供给托盘23的一部分进入退避部24b,堆叠机24和供给托盘23在水平方向上重合。因此,能够相对地较低地设定堆叠机24的下限位置zl,能够相对地较多地确保能够累积载置于堆叠机24的记录介质m1的累积载置量。因此,在具备供给托盘23和堆叠机24的结构中,能够增加堆叠机24中的介质m1的累积载置量。另外,由于与接收到的介质m1位于第一累积载置高度h1时的第一距离l1相比,使位于第二累积载置高度h2(>h1)时的第二距离l2更长,因此,能够将介质m1从排出口28的下落距离zd维持为设定距离zf以下,能够将介质束整齐排列性良好地累积载置于堆叠机24上。

(2)记录装置11包括:载置记录前的介质m的供给托盘23、记录于被从供给托盘23供给的介质m的记录部54、具有排出被记录的介质m1的排出口28的壳体12、配置于供给托盘23的上方并接受被从排出口28排出的记录介质m1的堆叠机24(接收部的一例)。供给托盘23和堆叠机24在铅直方向z上重合。堆叠机24在将从排出口28向堆叠机24下落的介质的下落距离zd维持为与堆叠机24的铅直方向z的移动范围相比更短的设定距离zf以下的规定范围内的同时进行移动。进一步,堆叠机24包括:在下降至下限位置zl的期间内,供给托盘23的一部分进入的退避部24b。因此,在堆叠机24下降至下限位置zl的期间内,由于供给托盘23的一部分进入退避部24b,堆叠机24和供给托盘23在水平方向上重合。因此,能够相对地较低地设定堆叠机24的下限位置zl,能够相对地较多地确保能够累积载置于堆叠机24的记录介质m1的累积载置量。

因此,在具备供给托盘23和堆叠机24的结构中,能够增加堆叠机24中的介质m1的累积载置量。另外,由于在将下落距离zd维持为规定范围内的同时使堆叠机24移动,能够整齐排列性良好地将介质束累积载置于堆叠机24上。

(3)供给托盘23包括能够将被载置的介质m在宽度方向x上定位的纸幅校正器,在堆叠机24下降至下限位置期间内,纸幅校正器25的至少一部分进入退避部24b。因此,在堆叠机24下降至下限位置期间内,纸幅校正器25的至少一部分进入退避部24b,能够使堆叠机24下降至与纸幅校正器25在水平方向上重合的位置。因此,能够增加堆叠机24中的介质m1的累积载置量。

(4)记录装置11包括收容被供给至记录部54前的介质的纸盒22(介质收容部的一例),纸盒22、供给托盘23和堆叠机24在铅直方向z上重合。因此,由于纸盒22和供给托盘23和堆叠机24在铅直方向z上重合,因此,记录介质11的与铅直方向z交叉的方向的尺寸能够保持很小,记录装置11的设置空间能够保持很小。

(5)记录装置11还包括:使堆叠机24上下移动的移动机构60、驱动移动机构60而控制堆叠机24的移动位置zst的控制部80。控制部80根据堆叠机24上的记录介质m1的累积载置量而控制使堆叠机24下降的位置。因此,使堆叠机24下降至对应于记录介质m1的累积载置量的适当的位置,能够维持为相对地小的下落距离zd(≤zf)。因此,能够更加对齐性良好地将记录介质m1累积载置于堆叠机24上。

(6)记录装置11还包括作为检测堆叠机24上的记录介质m1的累积载置量的检测部的一例的第一传感器91。控制部80根据第一传感器91的检测结果,将从排出口28至堆叠机24上的记录介质m1的上表面的下落距离zd维持为设定距离zf以下。从而,控制部80控制堆叠机24的移动位置zst。因此,由于下落距离zd被维持为设定距离zf以下,因此,与介质m1下落超过设定距离zf的相当长的下落距离的结构相比,下落至堆叠机24上时的记录介质m1的位置偏差量能够保持很小。因此,能够更加对齐性良好地将记录介质束累积载置于堆叠机24上。

(7)还包括检测从堆叠机24和供给托盘23或者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m的位置关系确定的堆叠机24的下限位置zl的第二传感器92。控制部80使堆叠机24在第二传感器92检测出的下限位置zl以上的范围内移动。也就是说,堆叠机24移动时的下限被限制为第二传感器92检测出的下限位置zl。从而,能够避免下降的堆叠机24与供给托盘23或者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m发生干涉。

(8)第二传感器92检测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m的累积载置量,控制部80使堆叠机24在第二传感器92检测出的对应于介质m的累积载置量的下限位置zl以上的范围内移动。因此,在避免堆叠机24和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m的干涉的同时,使堆叠机24尽量下降至下方,能够在堆叠机24上累积载置更多的记录介质m1。

(9)记录装置11还包括显示部16。控制部80在堆叠机24到达下限位置zl的状态下,当第一传感器91(检测部的一例)检测出的记录介质m1的累积载置量为禁止记录介质m1从排出口28的排出的累积载置量时,使促使清理被排出至堆叠机24的记录介质m1的指示信息显示于显示部16。因此,能够促使看到显示于显示部16的指示信息的用户从堆叠机24除去记录装置11。因此,能够避免记录装置11中断印刷而被放置不管。

(10)还包括检测位于下降临界位置zlo的堆叠机24的第三传感器93(第三检测部的一例)。控制部80,当供给托盘23上没有介质m时,使堆叠机24下降直至第三传感器93检知堆叠机24为止,设定堆叠机24的下降临界位置zlo。因此,例如,在以通过第三传感器93检知的下降临界位置zlo为原点计测堆叠机24的移动位置zst的情况下,能够进行堆叠机24的移动位置zst的正确的计测。因此,能够提高堆叠机24的位置控制的精度。另外,由于能够基于第三传感器93的检测结果确实地使堆叠机24停止于下降临界位置zlo,因此,能够确实地避免堆叠机24与其他的构件(旋转轴43a或者纸幅校正器25)的干涉。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为以下的方式。

·堆叠机24的移动机构不限于电动式。可以为图17所示的弹簧式的移动机构100。图17所示的移动机构100包括对于堆叠机24向上方施力的拉伸弹簧101。拉伸弹簧101通过其一端(上端)被固定于壳体12的上壁(顶板)而被安装为悬吊状态,其另一端(下端)被固定于板状的引导构件102的上端,其中,引导构件102被固定于堆叠机24的基部。引导构件102以被多个引导辊对103夹持而能够在铅直方向z上移动的状态而被导引。

堆叠机24被配置为,在接收面24a上没有记录介质m1的状态下,满足从排出口28至接收面24a的下落距离zd为设定距离zf以下的条件的范围内的位置。随着介质累积载置量增加,由于堆叠机24及被累积载置的记录介质m1的自重,堆叠机24抵抗拉伸弹簧101的向上方的施力而下降。因此,在较多地确保能够累积载置于堆叠机24的介质累积载置量的同时,维持为满足设定距离zf以下的条件的下落距离zd。另外,在堆叠机24的下表面凹设有退避部24b,当向接近供给托盘23的方向移动时,纸幅校正器25的至少一部分能够插入该退避部24b。在堆叠机24下降至下限位置的期间内,纸幅校正器25进入退避部24b时,堆叠机24和供给托盘23的纸幅校正器25在水平方向上重合。此外,在图17所示的示例中,通过拉伸弹簧101的施力而对于堆叠机24向上方施力,也可以形成通过压缩弹簧的施力而对于堆叠机24向上方施力,通过对应于介质累积载置量的自重而使堆叠机24下降的结构。另外,对于堆叠机24向上方施力的施力部可以为阻尼器。

·第二检测部,代替检测料斗27的上升量zh的第二传感器92,可以为能够检测出累积载置于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m的上表面高度的图18所示的第二传感器94(第二检测部的一例)。图18所示的第二传感器94,以配置于堆叠机24的底部中的凹部的状态被组装。第二传感器94为非接触式的传感器,其检测区域指向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m的上表面。第二传感器94包括:朝向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m的上表面射出检测波(例如,由可见光或者红外线等的电磁波构成的检测光或者声波等)的波发送部(例如,发光部)、检测检测波(例如,检测光)在介质m的上表面发生反射的反射波(例如,反射光)的波接收部(例如,受光部)。并且,第二传感器94,检测从其位置通过计测已知的堆叠机24的底部至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m的上表面的距离zs,基于堆叠机24的位置和其检测出的距离zs检测出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m的上表面高度。图18所示的堆叠机24的下表面也凹设有退避部24b,当向接近供给托盘23的方向移动时,纸幅校正器25的至少一部分能够插入该退避部24b。在堆叠机24下降至下限位置的期间内,纸幅校正器25进入退避部24b时,堆叠机24和供给托盘23的纸幅校正器25在水平方向上重合。此外,第二传感器94不限于检测光作为检测波的光学式传感器,只要能够取得相当于至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m的上表面的距离zs的检测值,可以为使用声波、电波、光以外的电磁波等作为检测波的非接触式的传感器。另外,第二传感器94,代替堆叠机24的底部,可以固定于能够指向壳体12中的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m的上表面而设定检测区域的位置。

·如图19、图20所示,纸幅校正器25可以从堆叠机24贯通地突出。即,如图19、图20所示,在堆叠机24中的对应于纸幅校正器25的部分形成有贯通孔24c。如图20所示,贯通孔24c开口于一对纸幅校正器25能够在宽度方向x上移动的范围。如图19所示,在堆叠机24下降至下限位置的状态下,一对纸幅校正器25贯通贯通孔24c,向堆叠机24的上方突出。在此,如图20所示,一对纸幅校正器25的上部形成为越向上方则越向宽度方向外侧扩展的斜面25b,一对纸幅校正器25的相比堆叠机24向上方突出的部分的宽度方向x的间隔,与该图中二点划线所示的记录介质m1的宽度稍微扩展。在此,供给托盘23上的介质m的宽度与被排出至堆叠机24上的记录介质m1的宽度基本相同。因此,难以发生堆叠机24上的记录介质m1的对齐性由于一对纸幅校正器25的突出的部分而受损的现象。而且,当堆叠机24上的累积载置量少时,记录介质m1通过一对纸幅校正器25的突出部分被在宽度方向x上引导,因此,有助于记录装置11的宽度方向x的对齐性提高。根据该结构,能够将堆叠机24的下降临界位置zlo相比前述的实施方式将位置设定于更下侧,能够在堆叠机24上累积载置更多的记录介质m1。

·凹设于堆叠机24中的与供给托盘23对向的部分的退避部,不限于使纸幅校正器25退避的结构。例如,可以为供给托盘23的纸幅校正器25以外的一部分能够插入或者贯通堆叠机24的退避部的结构。例如图21所示,在供给托盘23的倾角比堆叠机24大的情况下,堆叠机24于下限位置,先于纸幅校正器25而抵接于供给托盘23的输送方向y的上游端部23b。在堆叠机24的底部,形成有供给托盘23的上游端部23b进入的凹状的退避部24b。在堆叠机24向接近供给托盘23的方向下降至下限位置的期间内,如图21所示,供给托盘23的上游端部23b进入凹状的退避部24b,堆叠机24和供给托盘23在水平方向上重合。

在该结构中,供给托盘23中的纸幅校正器25以外的至少一部分进入退避部24b,从而,能够使堆叠机24下降至相对于供给托盘23在水平方向上重合的位置,从而,能够较多地确保堆叠机24上的记录介质m1的累积载置量。此外,在图21中,退避部24b可以为贯通孔。这种情况下,在堆叠机24的下限位置,进入退避部24b的供给托盘23的上游端部23b既可以从接收面24a向上方突出,也可以不突出。

·可以使堆叠机24在印刷中以一定速度下降。另外,可以根据介质尺寸或者印刷模式使堆叠机24的下降速度变化。例如,当为第一介质尺寸时,使堆叠机24以第一速度下降,当为大于第一介质尺寸的第二介质尺寸时,使堆叠机24以低于第一速度的第二速度下降。另外,例如,当为第一印刷模式时,使堆叠机24以第一速度下降,当为印刷速度低于第一印刷模式的第二印刷模式时,使堆叠机24以低于第一速度的第二速度下降。此外,第一印刷模式例如为草稿印刷模式等的高速印刷模式,第二印刷模式例如为高精细印刷模式。高精细印刷模式为相比高速印刷模式以高清晰度其低速印刷的模式。另外,在即使介质尺寸相同,但从排出口28排出的时间间隔对应于印刷面积而变化的情况下,印刷面积越小,使堆叠机24的下降速度变化为越高速。

·可以使堆叠机24定期地下降。例如,每次经过预先确定的规定时间时,使堆叠机24下降预先确定的规定的距离。例如,每当经过1~30秒的范围内的规定时间时,使其下降0.1~3.0mm的范围内的规定距离。

·可以使堆叠机24对应于记录量而下降。例如,可以计数被从排出口28排出的记录介质m1的张数,对应于张数而使堆叠机24下降。另外,也可以在记录介质m1的排出中途不进行堆叠机24的下降动作,在记录介质m1在堆叠机24上累积载置结束的定时开始堆叠机24的下降动作。

·可以为如下结构:使作为第一检测部的一例的第一传感器91为能够检测至堆叠机24的接收面24a或者其上的记录介质m1的上表面的距离的距离传感器,控制部80根据距离传感器的检测距离而取得堆叠机24上的记录介质m1的累积载置量。这种情况下,控制部80根据距离传感器的检测距离,判定堆叠机24上的介质m1的累积载置高度是否达到了设定高度。在用户清理堆叠机24上的记录介质束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的情况下,控制部80从由距离传感器构成的第一传感器91的检测距离检知记录介质m1已经被清理,使堆叠机24上升至能够将从检测距离取得的下落距离zd维持为设定距离zf以下的移动位置zst。另外,第一检测部可以为如下结构:包括检测堆叠机24上的记录介质m1的有无的传感器,从传感器检知没有介质的状态开始管理对应于向堆叠机24上排出的介质种类的介质的厚度和张数,通过计算从厚度和张数推定累积载置高度,判定累积载置高度是否达到了设定高度。进一步地,代替光学式传感器或者距离传感器等的非接触式传感器,第一检测部可以为接触式传感器。

·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可以将堆叠机24的退避部24b形成为贯通孔而代替凹部。这种情况下,如图19所示,纸幅校正器25可以不向接收面24a的上侧突出。

·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在堆叠机24的下限位置zl总是与物理的下降临界位置zlo一致的结构的情况下,检测下降临界位置zlo的第三传感器93可以兼作第二检测部和第三检测部。

·在前述实施方式中,使供给托盘23(载置部)和堆叠机24(接收部)在凹部13内在铅直方向z上重合八成以上,也可以全部重合,也可以为不足八成的重合比例。总之,只要载置部和接收部在铅直方向z上重合的话,对应于二者的重合量,能够将记录装置11的设置空间相对地保持很小。

·可以使作为下落距离zd的最大值的设定距离zf对应于介质的种类(介质品种、介质尺寸)而变化。例如,可以将介质的厚度(例如,纸张厚度)薄、具有下落中容易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的第一厚度的第一介质时的第一设定距离zf1,与具有比第一厚度厚的第二厚度、不容易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的第二介质时的第二设定距离zf2相比,较小地设定。另外,例如将介质尺寸大、具有下落中容易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的第一介质尺寸的第一介质时的第一设定距离zf1,与具有比第一介质尺寸小、不容易受到空气阻力的影响的第二介质尺寸的第二介质时的第二设定距离zf2相比,较小地设定。另外,优选的是,配合设定距离zf的变化,使堆叠机24下降的每次的规定量变化,例如,优选的是,设定距离zf越小,则越减小使堆叠机24下降的每次的规定量。

·载置部(供给托盘23)和接收部(堆叠机24)中的至少一方,可以从开口131、132中的至少一方向外侧部分地突出。例如,即使载置部和接收部的至少一方从正面侧的开口131部分地突出,由于其正面侧原本也需要确保用户站立的空间,因此,即使多少突出一些,也不会显著地导致记录装置11的设置空间的增加。另外,例如即使载置部和接收部的至少一方从侧面侧的开口132部分地突出,与载置部和接收部的至少一方基本全部突出的结构相比,记录装置11的设置空间能够相对地保持很小。

·凹部13的开口可以仅形成于壳体12的一面。例如,可以仅为壳体12的正面侧的开口131,可以仅为壳体12的侧面侧的开口132,可以仅为壳体12的进深侧的开口。另外,在前述实施方式中,凹部13的进深侧的部分也可以开放,使壳体12的三侧面在各个面至少部分地开口,从而,设置三个开口。进一步,在使凹部的开口为两个的情况下,可以在壳体12的侧面和里面的两面设置两个开口,也可以在壳体12的正面和里面的两面设置两个开口。

·堆叠机24的移动机构,不限于带驱动方式或齿轮驱动方式,例如可以为球头螺钉驱动方式。

·移动机构使堆叠机24上下移动的方向不限于铅直方向z,只要为向具有铅直方向分量的方向的移动即可。也就是说,只要堆叠机24能够上下位移,堆叠机24可以为向与铅直方向形成锐角而交叉的倾斜的方向移动的结构。

·载置部可以为不具备料斗,能够将累积载置的介质m逐张地输送的手动进纸部(手动进纸托盘)。即使载置部为手动进纸部,只要在接收部下降至下限的期间内接收部和载置部在水平方向上重合,就能够较多地确保接收部上的介质的累积载置量。

·可以为具备卷纸等的、从卷辊体将长条状的介质送出的输送部的记录介质。这种情况下,形成印刷后的长条状的介质被切刀单元切断为规定长度之后被从排出口28排出,在堆叠机24上被累积载置的结构。堆叠机24,由于能够下降至与供给托盘23在水平方向上重合的下限位置,因此,能够较多地确保堆叠机24上能够累积载置的记录介质m1的累积载置量。

·控制部80既可以通过执行程序的计算机的软件和电子电路等的硬件的协同动作实现,也可以仅通过软件实现,还可以通过asic(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等的电子电路、仅通过硬件实现。

·记录装置不限于喷墨式打印机,例如可以为点阵式打印机、热转印式打印机以及电子照片式打印机。

·记录装置不限于串行记录方式或行记录方式,可以为记录头(滑架)能够向主扫描方向和副扫描方向这两个方向移动的横向扫描方式。

·记录装置不限于具有包括印刷功能在内的多种功能的多功能一体机,可以为仅具备印刷功能的记录装置。这种情况下,优选的是,代替图像读取装置30的本体31,设置覆盖堆叠机24的上方的延伸部。

·记录装置不限于向纸张或薄膜等的介质印刷图像等的记录装置,可以为使用印刷技术(喷墨技术)而用于电子构件等的制造的工业用的记录装置。例如,可以为将功能材料的粒子分散或者混合于液体而成的液状体、凝胶等的流状体吐出的工业用的记录装置。作为这种工业用的记录装置例如可以列举液体吐出装置,该液体吐出装置吐出以分散或者溶解的形式包含用于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以及面发光显示器的制造等的电极材料或有色材料(像素材料)等的材料的液状体。进一步,记录装置可以为吐出树脂液等的液体制造三维造型物的三维用喷墨打印机。如果在造型三维造型物的基础的薄片(介质的一例)上形成的造型物(记录介质的一例)为平坦的形状的话,可以以将平坦的造型物在接收部(堆叠机)上重合的状态接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