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印制品的印刷传送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印制品有时会采用两面印刷同时进行的印制方式,这种方式下承印物的传送依靠设置在印刷辊两端的输送辊带动承印物移动,承印物的两侧均设置有印刷辊,为了避免两侧的印刷辊相互影响,承印物两侧的印刷辊均采用间隔设置的方式,少采用对立设置的方式。
由于两端的输送辊是位于同一直线上,承印物通常是直线移动,由于其两侧没有重力承载,印刷辊上连接的版辊与承印物接触时,承印物通常会因重力和挤压作用而略微变形,较易导致承印物与版辊之间接触不紧密,甚至于出现缝隙,最终导致出现印制图案部分淡化,甚至于错层的可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印制品的印刷传送装置,其可以有效减少承印物与版辊之间出现接触不紧密、缝隙等情况。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即一种印制品的印刷传送装置,包括输送辊、承印物、若干印刷辊、若干版辊;输送辊设置在印刷辊的两侧位置,用于输送承印物;在承印物的输送方向的两侧间隔放置印刷辊,版辊设置在印刷辊的外周;
沿承印物输送方向,相邻印刷辊的圆心垂直距离小于相邻印刷辊的半径与匹配的两侧版辊的直径之和。
优选的,相邻印刷辊的圆心垂直距离是相邻印刷辊的半径与匹配的两侧版辊的直径之和的30%-60%。
优选的,相邻印刷辊的圆心水平距离不超过相邻印刷辊的半径之和的120%-150%。
优选的,相邻印刷辊的圆心水平距离不超过相邻印刷辊的半径之和的120%。
优选的,所述印刷辊的数量是2-5个。
优选的,所述一个印刷辊的外周连接的版辊的数量是3-7个。
本申请印制品的印刷传送装置,其利用在沿承印物输送方向,相邻印刷辊的圆心垂直距离小于相邻印刷辊的半径与匹配的两侧版辊的直径之和,促使承印物沿曲线输送,版辊与承印物的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始终保持一致,从而有效减少承印物与版辊之间出现接触不紧密、缝隙等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方式印制品的印刷传送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如图1所示,图1是本申请实施方式印制品的印刷传送装置的示意图。该实施方式的印制品的印刷传送装置,包括输送辊3、承印物4、若干印刷辊1、若干版辊2;输送辊3设置在印刷辊1的两侧位置,用于输送承印物4;在承印物4的输送方向的两侧间隔放置印刷辊1,版辊2设置在印刷辊1的外周;
沿承印物4输送方向,相邻印刷辊1的圆心垂直距离L1小于相邻印刷辊1的半径与匹配的两侧版辊2的直径之和,优选相邻印刷辊1的圆心垂直距离L1是相邻印刷辊1的半径与匹配的两侧版辊2的直径之和的30%-60%。
相邻印刷辊1的圆心水平距离L2不超过相邻印刷辊1的半径之和的120%-150%,特别优选相邻印刷辊1的圆心水平距离L2不超过相邻印刷辊1的半径之和的120%。
所述印刷辊1的数量是2-5个,所述一个印刷辊1的外周连接的版辊2的数量是3-7个。
本申请实施方式的印制品的印刷传送装置,其利用在沿承印物输送方向,相邻印刷辊的圆心垂直距离小于相邻印刷辊的半径与匹配的两侧版辊的直径之和,促使承印物沿曲线输送,版辊与承印物的接触面之间的压力始终保持一致,从而有效减少承印物与版辊之间出现接触不紧密、缝隙等情况。
另外,本申请实施方式优选采用相邻印刷辊的圆心水平距离不超过相邻印刷辊的半径之和的120%-150%。若相邻印刷辊的圆心水平距离过长,不利于承印物的输送保持稳定速度,因此优选采用前述设置方式。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应视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