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加热辊加热的热升华显色机用布料传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15410发布日期:2019-05-21 21:50阅读:343来源:国知局
一种基于加热辊加热的热升华显色机用布料传输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升华印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加热辊加热的热升华显色机用布料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市场对面料的外观要求越来越高,花型和品种趋于个性化,另外,从设计到成品的运作周期越来越短,从而对织物印花的生产技术有了革新,数码印花以其强大的图案印花优势,被厂家广泛使用,数码印花过程先是通过打印喷墨设备,将分散染料直喷在织物上,然后经过加热装置加热后显色固色,具备独立的显色固色功能的设备称之为热升华显色机。

热升华显色机由传统的热灯管加热正在逐步演变为加热辊加热的方式,传统的热灯管加热由于热量分布不均匀,固色能力差,产品图案不清晰,容易发生变形等因素逐渐被淘汰,加热辊则采用面接触式方式加热,使得加热更快速更全面,能够始终保持一个较为恒定的温度,帮助布料显色。

如公开号为CN106739551A的专利文献公开的“一种恒温热升华发色机”,包括机架、开幅放布辊、收布传输辊、油电加热辊、减速电机、支架、旋转接头、油箱、电加热器、电刷装置、集烟罩、排烟管、风机、前盖板和后盖板;可通过采用导热油加热,使得布料受热均匀,从而提升显色固色性能,但需要人工将布料经开幅放布辊平铺环绕绕在加热后的油电加热辊上,并通过收布传输辊穿出,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布料加热过程曝露于空气中,热量流失明显,若要理想显色,必然会加长加热时间,不利于高效生产,布料在油电加热辊上加热一周后直接通过收布传输辊穿出缠绕收布,对于较厚实的布料来说不能达到理想的干燥、降温和固色效果,同时,也不方便工人对显色效果进行检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安全系数高,能够帮助布料自动进料加热并传送,加热过程热量流失少,加热均匀,能够帮助布料更好的干燥降温和固色,同时还能便于检验显色效果的基于加热辊加热的热升华显色机用布料传输系统。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加热辊加热的热升华显色机用布料传输系统,包括放料机构、收料机构、位于所述放料机构与所述收料机构之间的第一传输机构以及位于所述第一传输机构上方的第二传输机构,所述第一传输机构包括毯带以及用于固定所述毯带的第一固毯轴和第二固毯轴,所述第一固毯轴位于加热辊上方,所述第二固毯轴位于加热辊下方,所述毯带绕设于所述第一固毯轴、所述第二固毯轴以及加热辊之间并使得所述毯带从加热辊的下端贴附加热辊表面绕入加热辊远离所述放料机构的一侧并从加热辊的上端绕出,所述第二传输机构包括传送带,用于将从加热辊的上端绕出的布料传送至所述收料机构一侧。

上述技术方案中,放料机构用于舒放待显色的布料,可由人工操作放布,也可由机械操作放布,具体设计使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方式即可,收料机构用于卷收显色固色完毕的布料,具体设计可参见现有技术;第一传输机构的毯带包覆于加热辊的一侧与加热辊配合,可将放置在加热辊下端的布料,随着加热辊转动卷入加热辊与毯带之间,并随着加热辊转动最终从加热辊上端绕出,此过程不仅实现了布料加热过程无收料机构牵引力状态下还能自动进料到加热区域进行加热,操作安全系数高,并能在加热过程随着加热辊转动而传输布料,使得布料能够逐步被加热直至所有布料加热完毕,而且,加热过程受毛毯的阻隔,热量散失较少,加热显色更均匀;第二传输机构设于第一传输机构的上方,使得从加热辊上端绕出的布料需要进行翻转后放置在第一传输机构传输,相比直接收布,有利于更好的帮助布料完成散热干燥的过程,有利于染料更好的固着,提升显色效果同时延长使用寿命,也有利于方便操作人员检验显色效果;相比直接在地面架设平台,一方面有利于节省占地空间,另一方面有利于方便操作人员随着第二传输机构对布料的传输直接对布料的显色效果进行检验,而无需操作布料将布料翻转后进行检查(一般情况下,与加热辊表面直接接触的面为需要显色的图案的正面,若直接在地面架设平台没有对布料进行翻转,故图案正面处于朝下状态,需要人工翻转检验,尤其当布料牵引在收料机构后,根本无法翻转)。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传输机构还包括两个架体、两个转辊以及两个散热机构,每个所述转辊的两端分别安装于两个所述架体内,所述传送带包饶于两个所述转辊上受所述转辊带动传输,两个所述散热机构分别安装于两个所述架体内且位于两个所述转辊之间,两个所述散热机构的出风口相对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毯带为条状耐高温毛毯,所述毯带的一端卷绕于所述第一固毯轴,另一端卷绕于所述第二固毯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传输机构还包括位于加热辊远离所述放料机构的一侧的第三固毯轴,所述毯带为环状耐高温毛毯,所述毯带依次包绕于所述第一固毯轴、所述第三固毯轴以及所述第二固毯轴。

进一步地,所述收料机构包括收料架、安装于所述收料架上彼此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转筒和第二转筒以及设于所述第一转筒远离所述第二转筒一侧斜上方且与所述第一转筒平行的压杆,所述收料架包括底部支撑架和设于所述底部支撑架两侧的第一机箱和第二机箱,所述第一机箱内设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转轴套设有电机齿轮,所述电机齿轮通过一链条分别与所述第一转筒一端和所述第二转筒的一端啮合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筒和所述第二转筒均包括中心轴和设于所述中心轴外与所述中心轴同轴设置外筒体;所述第一机箱和所述第二机箱相对的两个侧面均设有穿轴孔,所述穿轴孔内设有橡胶轴套,所述中心轴的两端分别穿设于所述橡胶轴套内,穿设于所述第一机箱的所述橡胶轴套内的所述中心轴的一端套设有转筒齿轮,所述转筒齿轮通过链条与电机齿轮啮合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转筒和所述第二转筒外均设有防滑套层,所述防滑套层内表面设有真空吸盘,外表面设有若干有序排列防滑纹路。

进一步地,所述放料机构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内穿设有螺杆,所述螺杆朝向所述第二安装座的一端过盈装配有第一滚动轴承,所述第二安装座设有朝向所述第一安装座延伸设置的柱杆,所述柱杆端部过盈装配有第二滚动轴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滚动轴承和所述第二滚动轴承均包括轴承内圈和轴承外圈,所述轴承外圈设有用于穿设于待放料布卷筒筒内的固定部和设于所述固定部一端用于阻挡待放料布卷筒两端的阻挡部,所述固定部的直径向所述阻挡部逐渐递增。

进一步地,还包括:

绷紧机构,设于所述放料机构和所述第一传输机构之间,所述绷紧机构包括两个相互平行并固定于热升华显色机的光滑钢杆;

毯带调节装置,所述毯带调节装置包括滑轨组、齿条、调节辊以及调节手轮,所述滑轨组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固毯轴两端端部或所述第二固毯轴两端端部下方的下滑轨,设于所述第一固毯轴两端端部或所述第二固毯轴两端端部上方与所述下滑轨对称的上滑轨;所述下滑轨上设有可相对所述下滑轨移动的所述齿条,所述齿条与所述调节辊啮合连接,所述调节辊与调节手轮啮合连接,所述齿条一端与所述第一固毯轴一端端部或所述第二固毯轴一端端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安全系数高,能够帮助布料自动进料加热并传送,加热过程热量流失少,加热均匀,能够帮助布料更好的干燥降温和固色,同时还能便于检验显色效果;此外,还具有干燥降温效率高,固着效果好,可供多种不同厚度不同尺寸布料、不同直径布卷筒使用,放收料方便,噪音小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更清楚详细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附图如下: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第二传输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收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优选收料机构的结构侧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放料机构结的结构侧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优选第一滚动轴承和第二滚动轴承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毯带调节装置安装示意图。

图中:1-放料机构,2-收料机构,3-第一传输机构,4-第二传输机构,31-毯带,32-第一固毯轴,33-第二固毯轴,41-传送带,42-架体,43-转辊,44-散热机构,34-第三固毯轴,21-收料架,22-第一转筒,23-第二转筒,24-压杆,211-第一机箱,5-驱动电机,221-中心轴,222-外筒体,6-橡胶轴套,223-转筒齿轮,224-防滑套层,11-第一安装座,12-第二安装座,13-螺杆,14-第一滚动轴承,15-第二滚动轴承,141-轴承内圈,142-轴承外圈,1421-固定部,1422-阻挡部,7-绷紧机构,71-光滑钢杆,8-毯带调节装置,81-滑轨组,82-齿条,83-调节辊,84-调节手轮,811-下滑轨,812-上滑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加热辊加热的热升华显色机用布料传输系统,包括放料机构1、收料机构2、位于所述放料机构1与所述收料机构2之间的第一传输机构3以及位于所述第一传输机构3上方的第二传输机构4,所述第一传输机构3包括毯带31以及用于固定所述毯带31的第一固毯轴32和第二固毯轴33,所述第一固毯轴32位于加热辊上方,所述第二固毯轴33位于加热辊下方,所述毯带31绕设于所述第一固毯轴32、所述第二固毯轴33以及加热辊之间并使得所述毯带31从加热辊的下端贴附加热辊表面绕入加热辊远离所述放料机构1的一侧并从加热辊的上端绕出,所述第二传输机构4包括传送带41,用于将从加热辊的上端绕出的布料传送至所述收料机构2一侧。具体地,如图中所示,第一固毯轴32优选位于加热辊左上方,第二固毯轴33优选位于加热辊左下方,使得毯带31尽可能多的包覆在加热辊上,需要注意的是,毯带31至少包覆加热辊的二分之一圆,以便增加布料加热接触面和减少热量流失;

上述技术方案中,放料机构1用于舒放待显色的布料,可由人工操作放布,也可由机械操作放布,具体设计使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方式即可,收料机构2用于卷收显色固色完毕的布料,具体设计可参见现有技术的电动收料的设计;第一传输机构的毯带31包覆于加热辊的一侧与加热辊配合,可将放置在加热辊下端的布料,随着加热辊转动卷入加热辊与毯带31之间,并随着加热辊转动最终从加热辊上端绕出,此过程不仅实现了布料加热过程无收料机构2牵引力状态下还能自动进料到加热区域进行加热,操作安全系数高,并能在加热过程随着加热辊转动而传输布料,使得布料能够逐步被加热直至所有布料加热完毕,而且,加热过程受毛毯的阻隔,热量散失较少,加热显色更均匀;

第二传输机构4设于第一传输机构3的上方,使得从加热辊上端绕出的布料需要进行翻转后放置在第一传输机构3传输,相比直接收布,有利于增加散热干燥的时间和空间,更好的帮助布料完成散热干燥的过程,有利于染料更好的固着,提升显色效果同时延长使用寿命,也有利于方便操作人员检验显色效果;相比直接在地面架设平台,一方面有利于节省占地空间,另一方面有利于方便操作人员随着第二传输机构4对布料的传输直接对布料的显色效果进行检验,而无需操作布料将布料翻转后进行检查(一般情况下,与加热辊表面直接接触的面为需要显色的图案的正面,若直接在地面架设平台没有对布料进行翻转,故图案正面处于朝下状态,需要人工翻转检验,尤其当布料牵引在收料机构2后,根本无法翻转),尤其适合于宽幅涤纶墙布。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第二传输机构4还包括两个架体42、两个转辊43以及两个散热机构44,每个所述转辊43的两端分别安装于两个所述架体42内,所述传送带41包饶于两个所述转辊43上受所述转辊43带动传输,两个所述散热机构44分别安装于两个所述架体42内且位于两个所述转辊43之间,两个所述散热机构44的出风口相对设置。

设置所述架体42除了支撑转辊43和散热机构44的安装外,还可方便其安装至现有的热升华显色机的上方,实现可拆卸的安装,以便生产人员根据需要安装,若不需要则拆除;两个转辊43中至少其中一个转辊43需设置成受电机联动转动的主动辊,从而带动传送带41和另一转辊43转动,实现布料的传输;散热机构44相对的设置,有利于从两侧良好的收集环境中的未受加热辊加热影响的空气,有利于加速空气对流,加速布料散热干燥过程,进一步帮助染料良好固着,使得产品最终具有较好的品质,颜色不易脱落,美观维持时间长。

优选靠近收料机构2一侧设置的转辊43的设置高度略低于另一转辊43,使布料向斜向下传送,有利于使布料受重力因素尽量维持较好的平整度,便于后续收料;优选传送带41为网状传送带,且设有若干沿所述传送带41宽度方向间隔分布的定位凸起,定位凸起的设置可供布料端部开孔挂置,由定位凸起带着布料端部向右侧传输,而不是听任布料自由传输,可避免布料与传送带41打滑,出现褶皱,待定位凸起朝下时,由于重力原因布料端部会脱离定位凸起并向下继续传输直至长度足够长,操作人员可将布料卷入收布卷。具体地,突起的高度不宜太高,以方便布料受重力及时脱离,定位凸起的设置个数优选5个,沿所述传送带41宽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一排,首尾两个定位凸起各自位于传送带41宽度起始点和终端附近。

具体地,所述毯带31为条状耐高温毛毯,所述毯带31的一端卷绕于所述第一固毯轴32,另一端卷绕于所述第二固毯轴33。第一固毯轴32和第二固毯轴33可设置成不能相对显色机转动,也可设置成能相对显色机转动,当能相对显色机转动,操作人员可以通过转动第一固毯轴32或第二固毯轴33释放或卷紧毯带31,从而实现毯带31张紧度调节,实现多种不同厚度布料的兼容使用。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2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输机构3还包括位于加热辊远离所述放料机构1的一侧的第三固毯轴34,所述毯带31为环状耐高温毛毯,所述毯带31依次包绕于所述第一固毯轴32、所述第三固毯轴34以及所述第二固毯轴33。具体地,设置第一固毯轴32、所述第三固毯轴34以及所述第二固毯轴33可设置成不能相对显色机转动,此时显色机只能兼容同种厚度的布料传送;也可设置成能相对显色机转动,有利于兼容多种厚度的布料,同时毯带31也可随加热辊转动而循环传输,有利于压着布料一起同步传送,有利于提高整个加热过程布料从加热辊下端卷入从加热辊上端绕出和平整度保障的成功率。

实施例4

如图4、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收料机构2包括收料架21、安装于所述收料架21上彼此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转筒22和第二转筒23以及设于所述第一转筒22远离所述第二转筒23一侧斜上方且与所述第一转筒22平行的压杆24,所述收料架21包括底部支撑架和设于所述底部支撑架两侧的第一机箱211和第二机箱,第一转筒22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设于第一机箱211和第二机箱内,第二转筒23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设于第一机箱211和第二机箱内;所述第一机箱211内设有驱动电机5,所述驱动电机5的转轴套设有电机齿轮,所述电机齿轮通过一链条分别与所述第一转筒22一端和所述第二转筒23的一端啮合连接。收料机构2在地面放置,放置时,将设有压杆24一侧朝向设置加热辊的一侧。需要说明的是,放料机构1可以设置成与本实施例的收料机构2相同的结构,实现电机控制的放料过程。

使用时,工人将空的布卷筒放置于第一转筒22和第二转筒23中间,与第一转筒22和第二转筒23摩擦接触后,开启驱动电机5并调控速度,第一转筒22和第二转筒23受驱动电机5带动而旋转,从而带动空的布卷筒旋转,然后待布料显色固色传送一段距离后,工人将布料穿过压杆24的下端,并从空的布卷筒的下端开始绕至布卷筒的上端,至少保障布料包绕布卷筒二分之一周,待布料按照上述方法固定完毕,即可受第一转筒22和第二转筒23的转动带动开始收布,实现了半自动化的收布;压杆24的设置,可先将布料的高度控制在与布卷筒相对齐平的状态下,使布料盈余更多稳定的收布空间,然后再缓慢收布,使得布卷筒不易受不稳定的力的影响导致颠簸,使得收料过程不易出现布卷筒卷布不整齐等收布不良。

所述第一转筒22和所述第二转筒23均包括中心轴221和设于所述中心轴221外与所述中心轴221同轴设置外筒体222;所述第一机箱211和所述第二机箱相对的两个侧面均设有穿轴孔,所述穿轴孔内设有橡胶轴套6,橡胶轴套6与穿轴孔为过盈装配;所述中心轴221的两端分别穿设于所述橡胶轴套6内呈间隙装配态,穿设于所述第一机箱211的所述橡胶轴套6内的所述中心轴221的一端套设有转筒齿轮223,所述转筒齿轮223通过链条与电机齿轮啮合连接。橡胶轴套6的设置和齿轮链条啮合传动的设置均有利于降低第一转筒22和第二转筒23转动导致的摩擦噪音;

优选地,所述第一转筒22和所述第二转筒23外均设有防滑套层224,所述防滑套层224内表面设有真空吸盘,若干真空吸盘吸附于第一转筒22和第二转筒23外表面,可有效避免防滑套层224与第一转筒22和第二转筒23打滑,外表面设有若干有序排列防滑纹路,有利于增大摩擦力,避免布卷筒在第一转筒22和第二转筒23之间转动时出现打滑,需要注意的是,防滑套层224需由软性材料制成,以便保护布料不收损伤。

如图6所示,所述放料机构1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一安装座11和第二安装座12,所述第一安装座11设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内穿设有螺杆13,所述螺杆13朝向所述第二安装座12的一端过盈装配有第一滚动轴承14,所述第二安装座12设有朝向所述第一安装座11延伸设置的柱杆,所述柱杆端部过盈装配有第二滚动轴承15,第一滚动轴承14和第二滚动轴承15可选用常规的内部设有滚珠的滚动轴承。待放料的布卷筒放置时,先将其一端套设于第二滚动轴承15的外圈上,然后慢慢转动螺杆13使第一滚动轴承14慢慢向布卷筒的另一端靠近,直至第一滚动轴承14的外圈于布卷筒的另一端套设固定即待放料的布卷筒放置完毕,操作工人仅需将布头拉至加热辊的下端平齐放置即可受加热辊转动带动进料;第一滚动轴承14和第二滚动轴承15的设置有利于降低放料机构放布时的转动摩擦力,方便布料轻松进料;螺杆13的设置使得放料机构1可兼容不同长度的布卷筒的放置,即兼容不同尺寸宽度的布料的显色加工。

优选地,如图7所示,所述第一滚动轴承14和所述第二滚动轴承15均包括轴承内圈141和轴承外圈142,所述轴承外圈142设有用于穿设于待放料布卷筒筒内的固定部1421和设于所述固定部1421一端用于阻挡待放料布卷筒两端的阻挡部1422,所述固定部1421的直径向所述阻挡部1422逐渐递增,有利于兼容直径布卷筒的放置。轴承内圈141用于与螺杆13和第二安装座12的柱杆过盈装配,轴承外圈142用于与待放料布卷筒两端装配。

综上,本实施例的显色机放收料过程操作方便,布料传输更便利,可供多种不同厚度不同尺寸宽度的布料、不同直径布卷筒使用,放收料噪音小的优点。

实施例5

如图8、图9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布料传输系统还包括:

绷紧机构7,设于所述放料机构1和所述第一传输机构3之间,所述绷紧机构7包括两个相互平行并固定于热升华显色机的光滑钢杆71,具体的,两个光滑钢杆71呈上下位置关系;由于待加工的布料的柔软程度也各有不同,若布料较柔软,且不在布料牵引至第一传输机构3之前进行绷紧处理,则不利于保障布料平整的进料,设置两个光滑钢杆71后,可将布料先包绕下端光滑钢杆71后绕入两个光滑钢杆71之间的空隙,继而包绕上端光滑钢杆71形成绷紧态后牵引至第一传输机构3的进料处;

毯带调节装置8,所述毯带调节装置8包括滑轨组81、齿条82、调节辊83以及调节手轮84,所述滑轨组81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固毯轴32两端端部或所述第二固毯轴33两端端部下方的下滑轨811,设于所述第一固毯轴32两端端部或所述第二固毯轴33两端端部上方与所述下滑轨811对称的上滑轨812;所述下滑轨811上设有可相对所述下滑轨811移动的所述齿条82,所述齿条82与所述调节辊83啮合连接,所述调节辊83与调节手轮84啮合连接,所述齿条82一端与所述第一固毯轴32一端端部或所述第二固毯轴33一端端部连接,齿条82与第一固毯轴32一端端部或第二固毯轴33一端端部可为啮合连接,可为卡合连接,可为固定连接,但需使连接后可实现齿条82带动第一固毯轴32或第二固毯轴33移动的目的;优选地,滑轨组81如图9中倾斜设置。

具体地,一实施方式下,同一显色机上设置两个相对设置的滑轨组81和两个齿条82,一个调节辊83和一个调节手轮84;调节辊83的两端分别通过一体成型的齿轮与一齿条82啮合连接,调节辊83的其中一端还通过一体成型的齿轮与调节手轮84啮合连接,操作调节手轮84转动,即可使调节辊83转动,调节辊83转动使两侧的齿条82沿着下滑轨811移动,从而第一固毯轴32的两端或第二固毯轴33的两端能够受各自齿条82的移动同步沿着滑轨组81移动,从而改变第一固毯轴32或第二固毯轴33相对加热辊的位置,进而改变毯带31的张紧程度,方便不同厚度布料的传输和传输过程平整度保障,实用性更强;

另一实施方式下,同一显色机上设置四个滑轨组81和四个齿条82,两个调节辊83和四个调节手轮84,其中,两个滑轨组81、两个齿条82、一个调节辊83和一个调节手轮84按上文具体实施方式所述连接关系与第一固毯轴32配合,并添加一个调节手轮84与调节辊83的另一端啮合连接,以调节第一固毯轴32的位置;剩下的则按本实施方式中各部件与第一固毯轴32配合的连接关系与第二固毯轴33配合,以调节第二固毯轴33的位置,最终可为处于不同位置的操作人员均能调节毯带31的张紧程度提供便利。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