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冲版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19333发布日期:2019-06-26 01:05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一种冲版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印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冲版机。



背景技术:

目前,在印刷包装行业里会用到一种冲版机,其作业流程一般依序包括有:显影作业区、水洗作业区、上胶作业区以及烘干作业区,其中各个作业区皆有相配合机构,以达到作业需要;而在整个工艺流程在工作时,常常需要对冲版机进行添加涂料,而添加涂料常常是通过人工进行操作的,需要将盛满涂料的罐体提升一定高度再将涂料倒入冲版机的储液箱内;由于涂料过重,工人在添加时就会十分费力,而且效率低,会因为给冲版机加料而耽误生产时间,降低生产效率,同时,在人工添加时,会由于操作失误,将涂料洒到设备上造成涂料的浪费,在添加过程中还会由于工作环境使涂料暴露在空气中,灰尘会落入涂料内污染涂料。

同时,现有的冲版机在使用时,其印版都是靠设置于显影作业区之间辊筒以及工作人员手工置入的,当印版的尺寸过大,而进版台过短时,部分印版会超出进版台范围外,从而产生一定的弯折,甚至可能被工作人员压坏;当印版较小,而进版台过长时,工作人员很难将印版置入冲版机内,工人需要弯腰操作,极易造成工作疲劳,无论是哪种情况都不利于印版的置入。

上述缺陷十分明显,亟需一种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能够自动补充涂料的添料装置,并且结构简单紧凑,生产效率高的冲版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

一种冲版机,包括带有进料口的机体、设置于机体并与进料口位置相对应的上料台以及滑动设置于上料台的延伸板,所述机体内设置有用于储存涂料的储液箱,所述机体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对储液箱补充涂料的添料装置,所述添料装置包括涂料罐、输液管、抽液管以及抽液泵,所述抽液管的一端与涂料罐连通,抽液管的另一端与抽液泵连接;输液管的一端与抽液管连通,输液管的另一端与储液箱连通。

其中的,所述延伸板沿着机体上料的方向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内滑动设置有推料块,所述延伸板设置有用于驱动推料块靠近机体移动的第一驱动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延伸板位于第一滑槽的两侧分别滑动设置有第一定位块,所述第一定位块垂直于机体上料的方向移动;所述延伸板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一定位块移动的第二驱动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延伸板垂直于机体上料的方向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一定位块滑动设置于第二滑槽内。

进一步的,所述上料台靠近进料口的一端滑动设置有第二定位块,所述第二定位块垂直于机体上料的方向移动;所述上料台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一定位块移动的第三驱动机构。

其中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与推料块螺接的丝杆及用于驱动丝杆转动的第一驱动件。

其中的,所述上料台设置有用于容纳延伸板的容纳腔,所述延伸板滑动设置于容纳腔内,所述延伸板的顶面与上料台的顶面齐平。

进一步的,所述延伸板的两侧均设有滑块,所述上料台位于容纳腔的两侧均设有与滑块相配合的第三滑槽。

其中的,所述冲版机还包括垫块,所述上料台的下方设置有用于放置垫块的容置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冲版机,其结构简单紧凑,运行稳定可靠;在实际应用中,其通过可伸缩的延伸板来改变上料台的实际工作长度,由此使上料台能够适用于不同尺寸的印版的上料;同时,通过采用添料装置对冲版机的储液箱进行自动化补充涂料,由此代替人工补充涂料的方式,从而降低劳动者的工作难度和工作强度,进一步地提高冲版机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延伸板处于伸出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垫块被放置于上料台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料台与延伸板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机体;11-进料口;12-上料台;13-储液箱;121-第二定位块;122-容纳腔;123-第三滑槽;124-容置架;125-垫块;2-延伸板;21-第一滑槽;22-推料块;231-丝杆;24-第一定位块;241-第二滑槽;25-滑块;3-添料装置;31-涂料罐;32-输液管;33-抽液管;34-抽液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冲版机,包括带有进料口11的机体1、设置于机体1并与进料口11位置相对应的上料台12以及滑动设置于上料台12的延伸板2,所述延伸板2沿着机体1上料的方向设有第一滑槽21,所述第一滑槽21内滑动设置有推料块22,所述延伸板2设置有用于驱动推料块22靠近机体1移动的第一驱动机构。

在实际应用中,当印版的尺寸较小时,工人需要将延伸板2从上料台12中拉出,可以直接将印版放置到上料台12的延伸板2上,接着启动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推料块22靠近机体1移动,此时推料块22便可以将印版从机体1的进料口11推移进冲版机内以进行显影;当印版的尺寸较大时,工人需要将延伸板2从上料台12中往外拉出,以使印版超出上料台12的部分能够得到延伸板2的支撑,由此使印版能够水平放置于机体1进料口11的一侧,接着启动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推料块22靠近机体1移动,进而将印版从机体1的进料口11推移进冲版机内以进行显影。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紧凑,运行稳定可靠,通过可伸缩的延伸板2来改变上料台12的实际工作长度,由此使上料台12能够适用于不同尺寸的印版的上料,并且通过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推料块22移动,以将印版推进冲版机内,由此实现印版的自动上料,从而降低劳动者的工作难度和工作强度,进一步地提高冲版机的生产效率。

同时,参见图1,所述机体1内设置有用于储存涂料的储液箱13,所述机体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对储液箱13补充涂料的添料装置3,所述添料装置3包括涂料罐31、输液管32、抽液管33以及抽液泵34,所述抽液管33的一端与涂料罐31连通,抽液管33的另一端与抽液泵34连接;输液管32的一端与抽液管33连通,输液管32的另一端与储液箱13连通。

在实际应用中,通过抽液泵34可以为抽液管33抽取涂料提供吸力,使涂料可以由涂料罐31内通过抽液管33输送到输液管32直至流入到储液箱13内,这样就可以实现自动添料的功能,在添料过程中极大的缩减了劳动强度以及填料时间,进而提高冲版机的生产效率;同时,由于涂料是通过抽液管33和输液管32输送到储液箱13内的,这样可以解决了涂料的洒出的现象,节约涂料,同时又可以避免涂料不会暴露在空气中,防止了灰尘落入涂料中造成污染的问题。

作为优选的,参见图4,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与推料块22螺接的丝杆231及用于驱动丝杆231转动的第一驱动件(图中未标示)。在工作时,第一驱动件驱动丝杆231转动,丝杆231的转动进而带动推料块22移动。该结构简单紧凑,运行稳定,推料块22移动精度高,从而使印版能够稳定、精确地被推进冲版机内。

在本技术方案中,参见图3,所述延伸板2位于第一滑槽21的两侧分别滑动设置有第一定位块24,所述第一定位块24垂直于机体1上料的方向移动;所述延伸板2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一定位块24移动的第二驱动机构(图中未有标示)。具体地,第一定位块24的数量可以为多个;第二驱动机构的结构与第一驱动机构的结构是一样的,其工作原理在这里不再赘述。在实际应用中,当印版被放置在延伸板2上时,第二驱动机构驱动第一定位块24靠近印版的侧边移动,进而使延伸板2两侧的第一定位块24能够对印版的侧边进行夹紧,从而对印版的进料的位置进行校正,由此提高冲版机的显影质量。

作为优选的,参见图3,所述延伸板2垂直于机体1上料的方向设有第二滑槽241,所述第一定位块24滑动设置于第二滑槽241内。第二滑槽241的设计可以使第一定位块24的移动更为稳定,可靠和精确。

在本技术方案中,参见图3,所述上料台12靠近进料口11的一端滑动设置有第二定位块121,所述第二定位块121垂直于机体1上料的方向移动;所述上料台12设置有用于驱动第一定位块24移动的第三驱动机构(图中未有标示)。具体地,第三驱动机构的结构与第一驱动机构的结构是一样的,其工作原理在这里不再赘述。第二定位块121用于对上料台12所承载的印版的两侧边进行夹持,以使较大尺寸的印版在进料口11的位置得到校正,由此进一步地提高印版的进料稳定性和精确度。

在本技术方案中,参见图2和图4,所述上料台12设置有用于容纳延伸板2的容纳腔122,所述延伸板2滑动设置于容纳腔122内,所述延伸板2的顶面与上料台12的顶面齐平。容纳腔122的设计可以使延伸板2能够收缩于上料台12内,以节省冲版机的占用空间;并且便于工人对尺寸较小的印版进行操作。

在本技术方案中,参见图4,所述延伸板2的两侧均设有滑块25,所述上料台12位于容纳腔122的两侧均设有与滑块25相配合的第三滑槽123。通过滑块25与第三滑槽123的配合作用,使延伸板2能够稳定地滑动与上料台12,从而达到伸缩的目的。

在本技术方案中,参见图2,本冲版机还包括垫块125,所述上料台12的下方设置有用于放置垫块125的容置架124。在实际应用中,当延伸板2被拉出时,此时延伸板2靠近机体1的一端与上料台12靠近机体1的一端会存在凹腔;为了使印版能够稳定地平放在上料台12和延伸板2上及稳定地被推进冲版机内,在对尺寸较大的印版进行上料时,工人可以将垫块125放置在上料台12与延伸板2之间的凹腔内,使垫块125的上表面与上料台12的上表面和延伸板2的上表面齐平,以确保印版能够平稳地放置在上料台12和延伸板2上,由此使得印版能够稳定地被推进冲版机内。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变更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是指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