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压版辊和模压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40128发布日期:2019-08-16 21:54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模压版辊和模压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激光全息模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模压版辊和应用该模压版辊的模压机。



背景技术:

全息模压机主要包括模压版辊、压辊、压合装置和传动装置,其工作原理是把具有全息图案的母版包在模压机的模压版辊上,然后加热模压版辊,将塑料薄膜通过模压机的模压版辊和压辊之间,由模压机的压合装置及转动装置把母版上的全息图案压印在塑料薄膜上,形成全息膜。其中,加热模压版辊通常采用热油加热辊筒,辊筒内形成相连通的进油通道和回油通道,进油通道和回油通道分别设置有与油加热器连接的进油管和回油管,进油管的一端伸入辊筒内,且伸入的进油管开设有油孔,如此,油加热器将热油由热油泵输送至进油管,热油沿进油管的油孔进入辊筒内,以对辊筒加热,接着沿着回油通道和回油管返回至油加热器,这样不断的热油循环进行热交换,使得油加热辊筒达到设定的工艺温度。但是油孔大多数为均匀分布于伸入辊筒内的进油管上,而热油沿流动方向其温度逐渐降低,这样会使得对辊筒的加热温度分布不均匀,进而造成膜易粘版或者因亮度差异而影响全息图案的清晰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模压版辊,旨在有效地避免膜易粘版的现象,并且提高全息膜的亮度均匀性,从而保证全息图案的清晰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模压版辊,包括辊筒、模压母版、热油管,所述模压母版卷贴于所述辊筒的外周面,所述辊筒设有加热油道,所述热油管穿过所述辊筒的一端并伸入所述加热油道内,且所述热油管的伸入端抵接于所述辊筒的另一端,所述热油管位于所述加热油道内的管壁开设有若干油孔,相邻两所述油孔的间距沿热油流动方向逐渐减小。

可选地,若干所述油孔呈若干列分布,每一列的若干所述油孔沿所述热油管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相邻两所述油孔的间距沿热油流动方向逐渐减小。

可选地,所述热油管的中心线与所述辊筒横截面中心线重合。

可选地,所述热油管的伸入端贯穿所述辊筒的端部设置。

可选地,所述模压版辊还包括连接法兰、旋转接头、第一转轴及第二转轴,所述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分别连接于所述辊筒的左右两端,所述辊筒的右端通过所述连接法兰连接于所述旋转接头,所述旋转接头设有回油通道、进油口、回油口、及连接口,所述进油口、所述回油口及所述连接口均连通所述回油通道,所述第二转轴开设有连接通道,所述连接通道连通所述连接口和所述加热油道,所述热油管连通于所述进油口并穿过所述回油通道和所述连接通道伸入所述加热油道内。

可选地,所述第二转轴的内侧壁设置有隔热套。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模压机,包括:机架组件;放膜涨紧轴,位于所述机架组件的进料端;收膜涨紧轴,位于所述机架组件的出料端;第一模压组件,位于所述机架组件,并包括自上往下依次设置的模压版辊、第一模压辊及冷却辊,所述模压版辊,包括辊筒、模压母版、热油管,所述模压母版卷贴于所述辊筒的外周面,所述辊筒设有加热油道,所述热油管穿过所述辊筒的一端并伸入所述加热油道内,且所述热油管的伸入端抵接于所述辊筒的另一端,所述热油管位于所述加热油道内的管壁开设有若干油孔,相邻两所述油孔的间距沿热油流动方向逐渐减小;以及,伺服电机,驱动连接所述放膜涨紧轴、所述收膜涨紧轴及所述冷却辊。

可选地,所述模压机还包括引导辊,所述收膜涨紧轴与所述第一模压组件之间和所述放膜涨紧轴与所述第一模压组件之间均设置有所述引导辊。

可选地,所述模压机还包括第二模压组件,所述第二模压组件设于所述第一模压组件与所述收膜涨紧轴之间,并邻近所述第一模压组件,所述第二模压组件连接于所述伺服电机。

可选地,所述第二模压组件包括主动辊和第二模压辊,所述主动辊连接于所述伺服电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模压版辊包括辊筒、卷贴于辊筒外周面的模压母版及热油管,辊筒设有加热油道,热油管穿过辊筒的一端并伸入加热油道内,且热油管的伸入端抵接于辊筒的另一端,热油管位于加热油道内的管壁开设有若干油孔,如此,热油管内热油由油孔流向加热油道内,以对辊筒进行加热。并且,相邻两油孔的间距沿热油流动方向逐渐减小,这样可使得辊筒沿热油流动方向的温度分布比较均匀。当涂层薄膜由被加热的贴有模压版的版辊上通过时,由于辊筒表面沿其轴向的温度分布较均匀,则不会出现薄膜易粘版的现象,同时亦能提高全息膜的亮度均匀性,从而保证全息图案的清晰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模压机一实施例的横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模压版辊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油管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模压版辊31,应用于模压机100。

如图1至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模压版辊31一实施例中,模压版辊31 包括辊筒311、模压母版312、热油管313,模压母版312卷贴于辊筒311的外周面,辊筒311设有加热油道311a,热油管313穿过辊筒311的一端并伸入加热油道311a内,且热油管313的伸入端抵接于辊筒311的另一端,热油管313位于加热油道311a内的管壁开设有若干油孔3131,相邻两油孔 3131的间距沿热油流动方向逐渐减小。

具体地,辊筒311大致呈圆筒状,其内部形成加热油道311a;模压母版 312覆贴于辊筒311的外周表面,模压母版312一般为带有全息镭射图像的金属镍版,其厚度一般为15-80μm。模压版辊31加热通常采用油加热辊筒 311,热油由油加热器提供,并经由热油管313输送至加热油道311a内。可以理解的,热油管313的一端连通油加热器,另一端伸入加热油道311a内,且其端部抵接于辊筒311的另一端,伸入加热油道311a内的热油管313的管壁开设有若干油孔3131,以使得热油管313内的热油由油孔3131流向加热油道311a内,对辊筒311进行加热。进一步地,相邻两油孔3131的间距沿热油流动方向逐渐减小,如此的设置,由于随着热油流动其温度逐渐降低,通过逐渐减少相邻两油孔3131的间距,可使得辊筒311沿热油流动方向的温度分布比较均匀。当涂层薄膜由被加热的模压版辊31上通过时,由于辊筒311表面的温度沿其轴向分布较均匀,则不会出现薄膜易粘版的现象,同时亦能提高全息膜的亮度均匀性,从而保证全息图案的清晰度。

因此,可以理解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模压版辊31包括辊筒 311、卷贴于辊筒311外周面的模压母版312及热油管313,辊筒311设有加热油道311a,热油管313穿过辊筒311的一端并伸入加热油道311a内,且热油管313的伸入端抵接于辊筒311的另一端,热油管313位于加热油道 311a内的管壁开设有若干油孔3131,如此,热油管313内热油由油孔3131 流向加热油道311a内,以对辊筒311进行加热。并且,相邻两油孔3131的间距沿热油流动方向逐渐减小,这样可使得辊筒311沿热油流动方向的温度分布比较均匀。当涂层薄膜由被加热的贴有模压版的版辊上通过时,由于辊筒311表面沿其轴向的温度分布较均匀,则不会出现薄膜易粘版的现象,同时亦能提高全息膜的亮度均匀性,从而保证全息图案的清晰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若干油孔3131呈若干列分布,每一列的若干油孔3131沿热油管313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且相邻两油孔3131的间距沿热油流动方向逐渐减小。

具体地,热油管313的管壁开设有沿其管长延伸的若干列油孔3131,每一列的相邻两油孔3131间距沿热油流动方向逐渐减小,如此的设置,可有效地保证辊筒311表面沿其轴向和径向的温度分布较均匀,从而有效地避免出现薄膜易粘版的现象,同时亦能提高全息膜的亮度均匀性,从而保证全息图案的清晰度。

进一步地,热油管313的中心线与辊筒311横截面中心线重合。热油管 313的从辊筒311的右端沿着辊筒311的中轴线延伸至辊筒311左端,由于热油管313设置于辊筒311的中轴线上,则油孔3131到辊筒311内壁的径向距离相等,辊筒311沿其径向的温度分布较均匀,从而进一步避免出现薄膜易粘版的现象发生,同时亦能提高全息膜的亮度均匀性,进而保证全息图案的清晰度。

进一步地,热油管313的伸入端贯穿所述辊筒311的端部设置。如此,不仅能使得热油管313的安装固定操作将方便且稳定性较好,还能使得热油管313上油孔3131的开设操作较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模压版辊31还包括连接法兰314、旋转接头315、第一转轴316及第二转轴317,第一转轴316和第二转轴317分别连接于辊筒311的左右两端,辊筒311的右端通过连接法兰314连接于旋转接头315,旋转接头315设有回油通道3151、进油口3152、回油口3153、及连接口3154,进油口3152、回油口3153及连接口3154均连通回油通道 3151,第二转轴317开设有连接通道3171,连接通道3171连通连接口3154 和热油通道,热油管313连通于进油口3152并穿过回油通道3151和连接通道3171伸入加热油道311a内。

具体地,辊筒311的左右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转轴316和第二转轴 317,第一转轴316伸入辊筒311的左端并封堵加热油道311a;第二转轴317 伸入辊筒311的右端,且设有连通加热油道311a的连接通道3171,连接通道3171沿第二转轴317的长度延伸。辊筒311的右端通过连接法兰314连接于旋转接头315,旋转接头315内设有回油通道3151,该回油通道3151 连通连接通道3171和加热油道311a,且旋转接头315开设有连通回油通道 3151的进油口3152、出油口及连接口3154,连接口3154连通于连接通道 3171;热油管313由进油口3152进入并依次穿过回油通道3151和连接通道 3171伸入加热油道311a内,如此的设置,热油管313内的热油由油孔3131 进入加热油道311a内对辊筒311进行加热,进入加热油道311a内的热油沿着连接通道3171和回油通道3151由出油口流出,并流入至油加热器中,以进行循环利用,不断地进行热油循环,从而既能保证对辊筒311的加热操作,又能循环利用热油,节省热油成本。

进一步地,为了减少转轴的转动摩擦,于辊筒311的左右两端分别设置以含有两个轴承319的轴承座318,第一转轴316和第二转轴317的轴头分别安装在与之对应的轴承座318的两个轴承319内。

进一步地,第二转轴317的内侧壁设置有隔热套3172。隔热套3172的设置能够避免热油直接接触第二转轴317的内侧壁,有效地减少热油与第二转轴317的内侧壁之间的热传递,从而降低第二转轴317的温度。

请再次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模压机100,该模压机100 包括:机架组件;放膜涨紧轴10,位于机架组件的进料端;收膜涨紧轴 20,位于机架组件的出料端;第一模压组件30,位于所述机架组件,并包括自上往下依次设置的如上所述的模压版辊31、第一模压辊32及冷却辊33;以及,伺服电机,驱动连接放膜涨紧轴10、收膜涨紧轴20及冷却辊33。其中,模压版辊31的具体结构参照前述实施例。由于本模压机100采用了前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前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具体地,机架组件(未图示)的材质为钣金材质,结构稳定且牢固。放膜涨紧轴10和收膜涨紧轴20分别安装于机架组件的进料端和出料端,第一模压组件30位于放膜涨紧轴10和收膜涨紧轴20之间,且模压版辊31、模压版辊31、第一模压辊32及冷却辊33从上往下依次设置,第一模压辊32 为橡胶辊,用于将薄膜压制于版辊的表面,以使得薄膜具有全息图案;冷却辊33用于对印制全息图案的薄膜进行降温操作。伺服电机安装于机架组件的下部,并驱动连接于放膜涨紧轴10、收膜涨紧轴20及冷却辊33,以驱动其转动操作。

请再次参阅图1,模压机100还包括引导辊50,收放膜涨紧轴10与第一模压组件30之间和放膜涨紧轴10和第一模压组件30之间均设置有引导辊50,同时,收膜涨紧轴20和第一模压组件30之间设置有引导辊50,用于对薄膜进行引导操作,以保证整个操作顺畅且稳定地进行。

请再次参阅图1,模压机100还包括第二模压组件40,第二模压组件40 设于第一模压组件30与收膜涨紧轴20之间,并邻近第一模压组件30,第二模压组件40连接于伺服电机。于第一模压组件30后方设置第一模压组件 30,以对具有全息图案的薄膜进行再次模压操作,以使得该薄膜表面更加舒展且平整,从而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可选地,第二模压组件40包括主动辊41和第二模压辊42,主动辊41 连接于伺服电机。第二模压辊42也通常为橡胶辊,伺服电机驱动连接于主动辊41,主动辊41转动并带动薄膜移动,同时,第二模压辊42对通过其间隙的薄膜进行模压槽,以保证薄膜表面更加舒展且平整,从而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