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印刷物的制造方法、转印片的制造方法以及印刷系统。
背景技术:
关于具有转印层、并能将该转印层转印到被转印体上的转印片,已知各种方式。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2中提出的(i)在基材的一个面上设置有包含接受层的单层结构或层积结构的转印层的转印片(有时也称为中间转印介质);(ii)在基材的一个面上设置有包含保护层(有时也称为剥离层)的单层结构或层积结构的转印层的转印片(有时也称为保护层转印片)等。
具有这种转印层的转印片与具有色材层的热转印片进行组合,使用升华型热转印方式或熔融型热转印方式等图像形成方法使色材层的色材移动,或者使用喷墨印刷方式使喷墨用的油墨附着于转印层,由此能够在转印层形成图像。并且,将具有形成有图像的转印层的转印片和被转印体进行组合,对适宜的转印单元、例如转印片施加能量,由此可得到形成有图像的转印层转印到被转印体上而成的印刷物。
对于这样的转印片,要求在转印层形成图像时的良好的印刷适应性、及将形成有图像的转印层转印到被转印体上时的良好的转印性。但是,在转印层形成图像时的印刷适应性与将转印层转印到被转印体上时的转印性处于此消彼长的关系,同时满足两者处于困难的状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1-26307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24684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状况而完成的,其主要课题在于:提供一种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其能够使在转印层形成图像时的印刷适应性和将转印层转印到被转印体上时的转印性两者良好;提供一种印刷物的制造方法,其中,在转印层形成图像时的印刷适应性和将形成有图像的转印层转印到被转印体上时的转印性良好;提供一种转印片的制造方法,其用于制造上述印刷物;以及提供一种印刷系统,其与上述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组合使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为下述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其中,在第一支撑体上设置有粘合层的防粘构件和在第二支撑体上设置有转印层的转印片按照上述粘合层和上述第二支撑体相向的方式形成一体,上述转印层能够从上述第二支撑体剥离,上述第二支撑体与上述粘合层的粘接力小于上述第一支撑体与上述粘合层的粘接力,由此,上述转印片能够从上述防粘构件分离。
另外,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中,在第一支撑体上设置有熔融挤出树脂层的防粘构件和在第二支撑体上设置有转印层的转印片按照上述熔融挤出树脂层与上述第二支撑体相向的方式形成一体,上述转印层能够从上述第二支撑体剥离,上述第二支撑体与上述熔融挤出树脂层的粘接力小于上述第一支撑体与上述熔融挤出树脂层的粘接力,由此,上述转印片能够从上述防粘构件分离。
另外,上述熔融挤出树脂层可以包含聚烯烃系树脂。
另外,上述熔融挤出树脂层的厚度可以为2.5μm以上50μm以下。
另外,上述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的依照jis-l-1085(1998)测定的基于葛尔莱法的md方向和td方向中的任一者或两者的抗弯性可以为5mn以上25mn以下。
另外,构成上述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的上述转印片可以是在第二支撑体上设置有包含接受层的上述转印层、且该接受层位于最外表面的中间转印介质。
另外,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制造方法包括下述工序:在上述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的上述转印层形成图像的工序;将包含形成有上述图像的转印层的上述转印片从上述防粘构件分离的工序;和将从上述防粘构件分离的上述转印片和被转印体进行组合,将上述分离的上述转印片的转印层转印到被转印体上的工序。
另外,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转印片的制造方法包括下述工序:在上述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的上述转印层形成图像的工序;和将包含形成有上述图像的转印层的上述转印片从上述防粘构件分离的工序。
另外,还可以包括对从上述防粘构件分离的转印片进行卷取的工序。
另外,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印刷系统为与上述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组合使用的印刷系统,其包括:在上述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的上述转印层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将上述转印片从上述防粘构件分离的分离单元;和将上述分离的转印片的转印层转印到被转印体上的转印单元。
另外,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印刷系统为与上述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组合使用的印刷系统,其包括:在上述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的上述转印层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和将上述转印片从上述防粘构件分离的分离单元。
另外,还可以包括对从上述分离单元分离的上述转印片和上述防粘构件中的任一者或两者进行卷取的卷取单元。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能够使在转印层形成图像时的印刷适应性和将转印层转印到被转印体上时的转印性两者良好。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印刷物的制造方法,能够使在转印层形成图像时的印刷适应性良好,进而能够使将形成有图像的转印层转印到被转印体上时的转印性良好。另外,根据本发明的转印片的制造方法,能够使在转印层形成图像时的印刷适应性良好。另外,能够使利用所得到的转印片将转印层转印到被转印体上时的转印性良好。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印刷系统,能够以良好的印刷适应性在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的转印层形成图像。另外,能够将形成有图像的转印层以良好的转印性转印到被转印体上。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的一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的一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3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的一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4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的一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5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的一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6的(a)~(d)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7是用于说明粘接力的测定方法的示意图。
图8的(a)~(c)是示出使用了比较转印片的印刷物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9的(a)、(b)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印刷系统的一例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0是熔融挤出装置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等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能够以多种不同的方式来实施,并不解释为限定于以下例示的实施方式的记载内容。另外,为了使说明更加明确,附图与实际情况相比,有时对各部分的宽度、厚度等进行示意性地表示,但其始终为一例,并非对本发明的解释进行限定。另外,在本申请说明书和各图中,对于与已出现的附图中的上述要素同样的要素赋以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地省略详细的说明。
<<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
如图1~图5所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下文中有时称为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呈下述结构:在第一支撑体210上设置有粘合层220的防粘构件200和在第二支撑体10上设置有转印层20的转印片100按照粘合层220和第二支撑体10相向的方式形成一体。另外,本申请的另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呈下述结构:第一支撑体210和转印片100通过熔融挤出树脂层而贴合。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支撑体210和熔融挤出树脂层构成防粘构件200。以下,以第一支撑体210和转印片100通过粘合层220而贴合的例子为中心进行说明,关于熔融挤出树脂层,如后所述。
在对具有上述结构的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的优越性进行说明时,举出使用了不具有防粘构件200的转印片100x(下文中有时称为比较转印片)的印刷物的制造方法为例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图8是用于说明使用了比较转印片100x的印刷物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图,比较转印片100x呈在支撑体10(相当于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中的第二支撑体)的一个面设置有转印层20的结构,除了防粘构件200不位于支撑体10的另一面侧这点以外,与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一致。
比较转印片100x安放于打印机内,沿着打印机的传送路径被传送。在沿着传送路径被传送的比较转印片100x的转印层20,如图8(a)所示,通过打印机所具有的图像形成方式进行图像50的形成。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打印机所具有的图像形成方式,例如,除了使用具有色材层的转印片的升华型热转印方式、熔融型热转印方式以外,可以举出喷墨印刷方式等。另外,在比较转印片100x的转印层20形成图像时的印刷适应性与该转印片的传送性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具体而言,随着比较转印片100x的传送性降低,形成于转印层20的图像容易产生印刷褶皱、印刷不均等。因此,为了使在比较转印片100x的转印层20形成图像时的印刷适应性良好,需要提高打印机中的比较转印片100x的传送性。
作为提高打印机的传送性的手段,可以举出:(i)增加比较转印片100x整体的厚度,提高打印机内的比较转印片100x的传送性(与传送力含义相同)的手段;(ii)降低打印机内的比较转印片100x的传送速度的手段;(iii)减小图像的印刷尺寸的手段;等等。其中,若考虑对于打印机的高速化的要求、或对于印刷尺寸的大型化的要求,为了提高打印机的传送性,希望增加比较转印片100x整体的厚度。具体而言,希望增加构成比较转印片100x的支撑体10的厚度。
接下来,如图8(b)所示,使比较转印片100x和被转印体400按照被转印体400和比较转印片100x的转印层20相向的方式重合,将比较转印片100x的转印层20转印到被转印体400上。由此,如图8(c)所示,得到形成有图像50的转印层20转印到被转印体400上而成的印刷物500。
将比较转印片100x的转印层20转印到被转印体400上时,为了抑制发生转印不良、例如原本应被转印到被转印体400上的转印层20的一部分残留在比较转印片100x的支撑体10侧的转印不良,需要提高转印层20的转印性。通常,转印层20的转印性受到转印层20以外的构成构件的厚度的影响,在使用后述各种转印单元进行转印的情况下,希望减薄作为转印层20以外的构成构件的支撑体10的厚度。
例如,作为转印单元,在使用对支撑体10施加能量而将转印层20转印的热转印方式的情况下,为了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希望减薄支撑体10的厚度。这是因为,转印层20的转印性取决于传递到转印层20的能量,在增加了支撑体10的厚度的情况下,传递到转印层20的能量降低,容易发生转印层20的一部分残存在转印片100x的支撑体10侧的转印不良。
另外,通过热转印方式以外的手段将转印层20转印的情况下,例如,通过挤压等将转印层20转印的情况下等,通过减薄支撑体10的厚度,也能够对于挤压以良好的追随性将转印层20转印。
综上所述,在比较转印片100x中,为了使在转印层20形成图像时的印刷适应性良好,希望增加支撑体10的厚度。具体而言,为了抑制在转印层20形成图像时可产生的印刷褶皱或印刷不均,进而应对打印机的高速化或印刷尺寸大型化的要求,希望增加支撑体10的厚度。
另一方面,为了使将转印层20转印到被转印体400上时的转印性良好,希望减薄支撑体10的厚度。即,在比较转印片100x中,在转印层20形成图像时的印刷适应性与将转印层20转印到被转印体上时的转印性的关系可以说处于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在无法改变支撑体10的厚度、换言之支撑体10的厚度被唯一确定的比较转印片100x的情况下,可以说难以兼顾在转印层20形成图像时的印刷适应性与将转印层20转印到被转印体上时的转印性两者。
考虑到这点的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呈下述结构:在第一支撑体210上设置有粘合层220的防粘构件200和在第二支撑体10上设置有转印层20的转印片100按照粘合层220和第二支撑体10相向的方式形成一体,转印层20能够从第二支撑体10剥离。另外,第二支撑体10与粘合层220的粘接力(有时也称为密合力)小于第一支撑体210与粘合层220的粘接力,由此,能够将转印片100从防粘构件200分离。
根据具有该特征的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能够在表观上改变上述说明的比较转印片100x的支撑体10的厚度。具体而言,在转印层20形成图像的阶段,使转印片100和防粘构件200预先形成一体化的状态,由此能够提高打印机内的传送性。其结果,在转印层20形成图像时,能够抑制产生印刷褶皱、印刷不均,能够使在转印层20形成图像时的印刷适应性良好。即,根据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可以利用防粘构件200增加转印片整体的厚度,换言之,能够在表观上增加比较转印片100x中的支撑体10的厚度,通过适宜设定防粘构件的厚度,能够提高打印机内的传送性。
此外,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通过使第二支撑体10与粘合层220的粘接力小于第一支撑体210与粘合层220的粘接力,能够使转印片100从防粘构件200分离。通过该结构,在转印层20形成图像后,将包含形成有该图像的转印层20的转印片100从防粘构件200分离,由此与分离防粘构件200前相比,能够减薄相较于转印层20位于靠近第二支撑体10侧的构成构件的厚度。
具体而言,在分离防粘构件200前的阶段,第二支撑体10、粘合层220以及第一支撑体210位于相较于转印层20靠近第二支撑体10侧(参照图6(a))。因此,相较于转印层20位于靠近第二支撑体10侧的构成构件的厚度为第二支撑体10、粘合层220和第一支撑体210的总厚度。另一方面,在分离防粘构件200后的阶段,仅有第二支撑体10位于相较于转印层20靠近第二支撑体10侧(参照图6(b))。因此,通过从防粘构件200分离转印片100,与分离前的阶段相比,能够减薄相较于转印层20位于靠近第二支撑体10侧的构成构件的厚度。即,能够在表观上减薄比较转印片100x中的支撑体10的厚度。
根据具有这种特征的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能够使将转印层20转印到被转印体400上时的转印性良好。例如,在通过能量施加将转印层转印的情况下,通过减薄转印层20以外的构成构件的厚度,能够使能量高效地从第二支撑体侧传递到转印层20,其结果,能够提高转印层20的转印性。
即,相对于现有的转印片的结构,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可以说是能够在表观上改变整体的厚度的新型结构的转印片。由此,在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的情况下,能够使处于此消彼长关系的在转印层20形成图像时的印刷适应性和转印转印层20时的转印性两者良好。
以下,举出一例,对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的结构进行说明。
<防粘构件>
如图1~图5所示,构成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的防粘构件200呈第一支撑体210与粘合层220层积而成的层积结构。如上文中说明的那样,防粘构件200在使用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在转印层20形成图像时,发挥用于提高打印机内的传送性的作用,并且通过为能够从转印片100分离的结构,发挥能够改变整体的厚度的作用。即,发挥出用于使在转印层20上形成图像时的印刷适应性良好的作用。
(第一支撑体)
第一支撑体210是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中的必要结构,构成防粘构件200。第一支撑体210可以仅由1个构成构件构成(例如仅由基材构成),也可以将2个以上的构成构件层积而成。作为构成第一支撑体210的构成构件,可以举出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聚芳酯、聚碳酸酯、聚氨酯、聚酰亚胺、聚醚酰亚胺、纤维素衍生物、聚乙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丙烯、聚苯乙烯、丙烯酸类、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聚乙烯醇、聚乙烯醇缩丁醛、尼龙、聚醚醚酮、聚砜、聚醚砜、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聚氟乙烯、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聚三氟氯乙烯、聚偏二氟乙烯等各种塑料膜或者片。
另外,如后所述,作为用于使第二支撑体10与粘合层220的粘接力小于第一支撑体210与粘合层220的粘接力的手段,在第一支撑体210的与粘合层220接触一侧的面,也可以进行提高与粘合层220的粘接力的处理。这在将粘合层220变更为后述熔融挤出树脂层的情况下也相同。
作为提高粘接力的处理,可以举出例如电晕放电处理、火焰处理、臭氧处理、紫外线处理、放射线处理、粗面化处理、化学药品处理、等离子体处理、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底层涂料处理、接枝化处理等。此处所谓的底层涂料处理也包括在构成第一支撑体的构成构件(例如,基材)上设置底涂层的构成。需要说明的是,该情况下,底涂层构成第一支撑体。
对第一支撑体210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可以考虑粘合层220的厚度、防粘构件200的厚度、与防粘构件200形成一体的转印片100的厚度、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的厚度等而适宜设定。需要说明的是,若考虑打印机的传送性,换言之,若考虑在转印层20上形成图像时的印刷适应性,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的厚度优选为50μm以上1500μm以下、更优选为100μm以上300μm以下、特别优选为150μm以上250μm以下。因此,第一支撑体210的厚度优选考虑转印片100的厚度等而设定成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的厚度达到上述优选厚度。关于防粘构件200、粘合层220的厚度也相同。
(粘合层)
在第一支撑体210上设置有粘合层220。粘合层220是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中的必要结构,构成防粘构件200。
关于粘合层220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举出例如以丙烯酸系树脂、乙烯基系树脂、聚酯系树脂、氨基甲酸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环氧系树脂、橡胶系树脂、离聚物树脂、硅酮系树脂等为主要成分的现有公知的材料。另外,也可以使用除此以外的材料。另外,粘合层220可以由1种材料构成,也可以由2种以上的材料构成。关于粘合层220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0.1μm以上50μm以下、更优选为1μm以上20μm以下。
关于粘合层220的形成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将上述例示的材料等分散或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而制备粘合层用涂布液,将该涂布液涂布到第一支撑体210或第二支撑体10上并进行干燥而形成。关于粘合层用涂布液的涂布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适宜选择现有公知的涂布方法来使用。作为涂布方法,可以举出例如凹版印刷法、丝网印刷法、利用照相凹版的逆向涂布法等。另外,也可以使用除此以外的涂布方法。
另外,作为粘合层220,也可以将对粘合层用支撑体的表面赋予了粘合性的层作为粘合层220。
(熔融挤出树脂层)
上文中,由第一支撑体210和粘合层220构成了防粘构件200,若考虑将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分离成防粘构件200和转印片100后的该分离的防粘构件200的卷取性,则希望分离后的防粘构件200的表面不具有粘合性。
因此,另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由第一支撑体210和熔融挤出树脂层构成防粘构件200。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与具有涂布上述粘合层用涂布液并进行干燥而形成的粘合层220的防粘构件200相比,能够降低分离后的防粘构件200的表面的粘合性。由此,根据另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能够不发生卷绕偏移等而对分离后的防粘构件200进行卷取。即,能够使分离的防粘构件200的卷取适应性良好。另外,能够使防粘构件200与转印片100的分离适应性良好。
另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的防粘构件200仅在将上述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的粘合层220变更为熔融挤出树脂层这点上不同,在除此以外的方面是一致的。因此,在使粘合层220为熔融挤出树脂层的情况下,只要将本申请说明书中粘合层220的记载适宜替换成熔融挤出树脂层即可。另外,只要将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适宜替换成另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即可。
本申请说明书中所谓的熔融挤出树脂层是指,例如,利用t模等挤出机将熔融的树脂以膜状挤出而得到的树脂层,可以通过被称为挤出包覆层压法、砂层压法(サンドラミネート法)、串联层压法等的现有公知的挤出方法来形成。
优选方式的熔融挤出树脂层包含聚烯烃系树脂。通过包含聚烯烃系树脂的熔融挤出树脂层,能够进一步提高卷取适应性和分离适应性。熔融挤出树脂可以包含1种、也可以包含2种以上作为聚烯烃系树脂。
作为聚烯烃系树脂,可以举出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树脂、聚丙烯树脂、聚丁烯树脂、聚异丁烯树脂、聚丁二烯树脂、聚异戊二烯树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等。
上述聚乙烯系树脂的依照jis-k-7121测定的熔点优选为100℃以上170℃以下。另外,上述聚乙烯系树脂的依照jis-k-6760测定的密度优选为0.89g/cm3以上0.97g/cm3以下、更优选为0.91g/cm3以上0.93g/cm3以下。另外,进一步优选熔点和密度均满足上述优选范围的聚乙烯系树脂。熔融挤出树脂层可以包含1种、也可以包含2种以上作为这些熔点、密度满足优选范围的聚乙烯系树脂。
熔融挤出树脂层的厚度优选为2.5μm以上50μm以下、更优选为8μm以上25μm以下。通过使熔融挤出树脂层的厚度为上述优选的厚度,能够使防粘构件200与转印片100的密合性更加良好。另外,能够充分抑制防粘构件200的卷曲,同时使防粘构件200的卷取性更加良好。
<转印片>
如图1~图5所示,构成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的转印片100呈第二支撑体10和转印层20层积而成的层积结构。另外,如图1~图5所示,防粘构件200和转印片100按照防粘构件200中的粘合层220和转印片100中的第二支撑体10相向的方式形成一体。另外,本申请的另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呈第一支撑体210和转印片100通过构成防粘构件200的熔融挤出树脂层而贴合的结构。以下,以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通过粘合层220而贴合的例子为中心进行说明。
(第二支撑体)
第二支撑体10是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中的必要结构,构成转印片100。关于第二支撑体也没有特别限定,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的特征之一在于,第二支撑体10与粘合层220的粘接力小于第一支撑体210与粘合层220的粘接力。通过该特征,能够实现转印片100与防粘构件200的分离。换言之,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的分离在粘合层220与第二支撑体10的界面进行。
第二支撑体可以由1个构成构件构成,也可以由2个以上的构成构件层积而成。作为构成第二支撑体的构成构件,可以适宜选择在上述第一支撑体210中说明的构成构件来使用。作为构成第二支撑体10的构成构件,只要适宜使用满足与粘合层220的粘接力小于第一支撑体与粘合层220的粘接力的关系的构成构件即可。另外,也可以使第一支撑体210和第二支撑体10为相同的构成构件。该情况下,为了满足第二支撑体10与粘合层220的粘接力小于第一支撑体210与粘合层220的粘接力的关系,只要适宜使用提高第一支撑体210与粘合层220的粘接力、或减弱第二支撑体10与粘合层220的粘接力的手段即可。
作为前者的手段,例如,可以举出上述说明的提高粘接力的处理,作为后者的手段,例如如图2所示,可以举出在作为构成第二支撑体的构成构件的基材11中的与粘合层220相向一侧的面设置防粘层12等的手段。这些手段在构成第一支撑体210的构成构件与构成第二支撑体10的构成构件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适用。另外,在构成第二支撑体10的构成构件的与粘合层220接触一侧的面设置防粘层的情况下,该防粘层成为构成第二支撑体10的层。具体而言,在与粘合层220的设置有第一支撑体210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上,与粘合层220直接接触的层成为构成第二支撑体10的层。
关于第二支撑体10的厚度(第二支撑体由2个以上的构成构件构成的情况下,为其总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180μm以下、更优选为150μm以下、特别优选为75μm以下。通过使第二支撑体10的厚度为上述优选的厚度,能够实现转印转印层20时的转印层的转印性的进一步提高。另外,第二支撑体10的厚度优选为5μm以上、更优选为20μm以上。通过使第二支撑体10的厚度为上述优选的厚度,例如,在通过热转印方式将转印层转印的情况下,能够更有效地将能量传递至转印层20。另外,在通过挤压将转印层转印的情况下,能够使转印层20对于挤压的追随性更加良好。即,能够使转印层20的转印性更加良好。另外,能够使第二支撑体10的耐热性良好,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转印转印层20时的第二支撑体10的耐热性不足所引起的转印褶皱或转印不均。
第二支撑体10与粘合层220的粘接力优选为10mn/cm以上8000mn/cm以下、更优选为10mn/cm以上3000mn/cm以下。通过使第二支撑体10与粘合层220的粘接力为上述优选的粘接力,能够容易地将转印片100从防粘构件200分离。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说明书中所谓的第二支撑体10与粘合层220的粘接力是利用图7所示的方法测定的粘接力。具体而言,将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的转印片从防粘构件200剥离至距离转印片的端部为5mm的位置,将该剥离的转印片相对于转印片的面(防粘构件的面)弯折90°。接下来,将固定夹具61安装至弯折的转印片100,相对于转印片的面在(相对于防粘构件的面)90°的方向(图中的张力方向)上拉伸该固定夹具61,将未被剥离的部分的转印层剥离至朝向剥离方向与转印片的端部距离15mm的位置(测定范围:以与转印片的端部距离5mm的位置为起点至10mm为止)。此时,在测定范围中,利用安装至固定构件51的测定装置60对与防粘构件200一体化的转印片100从防粘构件200剥离时的张力进行测定,将所测定的张力中的最大值作为第二支撑体10与粘合层220的粘接力。作为测定装置,使用digitalforcegaugeds-20n(株式会社怡马达)。
(转印层)
如图1~图5所示,在第二支撑体10上设置有转印层20。转印层20是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中的必要结构,构成转印片100。需要说明的是,转印层20为各种转印单元、例如通过能量施加能够从第二支撑体10剥离的层。需要说明的是,优选构成为第二支撑体10与转印层20的粘接力大于第二支撑体10与粘合层220的粘接力。这是因为,在将转印片100从防粘构件200分离时,抑制非特意的第二支撑体10与转印层20的剥离。
在使用了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的印刷物的形成中,在转印层20形成图像50(参照图6(a))。形成于转印层20上的图像50根据打印机所具有的图像形成方式而不同。例如,将具有色材层的转印片和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设置于打印机内,一边沿着传送路径传送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一边在转印层20形成图像50的情况下,与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组合使用的转印片为具有作为色材层的升华性染料层的转印片时,如图3所示,只要使转印层20为包含能够接受升华性染料的接受层20a的转印层20即可。在通过喷墨印刷方式在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的转印层20形成图像的情况下也相同。
另一方面,与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组合使用的转印片为具有作为色材层的熔融性油墨层的转印片的情况下,作为转印层20,除了上述接受层20a以外,如图4所示,也可以使用包含剥离层20b(有时也称为保护层)的转印层20。以下,利用图3~图5对转印层20的一例进行说明。
(第一方式的转印层)
如图3所示,作为一例的第一方式的转印层20呈仅由接受层20a构成的单层结构。作为接受层20a的材料,可以举出例如聚丙烯等聚烯烃系树脂、聚氯乙烯或聚偏二氯乙烯等卤化树脂、聚乙酸乙烯酯、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或聚丙烯酸酯等乙烯基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聚酯树脂、聚苯乙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乙烯或丙烯等烯烃与其他乙烯基聚合物的共聚物、离聚物或二乙酸纤维素等纤维素系树脂、聚碳酸酯、丙烯酸系树脂等溶剂系的树脂。这些材料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关于接受层20a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0.5μm以上10μm以下、更优选为2μm以上5μm以下。
另外,使转印层20为仅由接受层20a构成的单层结构的情况下,为了提高施加能量时转印层20从第二支撑体10的剥离性,接受层20a优选含有用于提高剥离性的材料。作为用于提高剥离性的材料,可以举出例如聚乙烯蜡、硅酮蜡等蜡类、有机硅树脂、硅酮改性树脂、氟树脂、氟改性树脂、聚乙烯醇、丙烯酸类树脂、热固性环氧-氨基共聚物以及热固性醇酸-氨基共聚物(热固性氨基醇酸树脂)等。
另外,代替含有上述用于提高剥离性的成分或与此同时,也可以使用从防粘构件200侧依次层积基材、防粘层而成的第二支撑体10(未图示)作为第二支撑体10,提高接受层20a的剥离性。
另外,也可以使接受层20a含有用于提高与被转印体的粘接性的材料。作为用于提高与被转印体的粘接性的材料,可以举出例如丙烯酸系树脂、乙烯基系树脂、聚酯系树脂、氨基甲酸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环氧系树脂、橡胶系树脂、离聚物树脂等。需要说明的是,在被转印体侧实施了用于提高与转印层的粘接性的措施的情况下,不特别需要进行该处理。
以上说明的第一方式的转印层20是适合于下述情况的方式:将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与具有包含升华性染料的色材层的转印片进行组合,在转印层20形成图像的情况;使用喷墨印刷方式在转印层20形成图像的情况。
(第二方式的转印层)
如图4所示,作为一例的第二方式的转印层20呈仅由剥离层20b(有时也称为保护层)构成的单层结构。
作为剥离层20b的材料,可以举出例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马来酸改性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酰胺树脂、聚酯树脂、聚乙烯树脂、乙烯-丙烯酸异丁酯共聚物、丁缩醛树脂、聚乙酸乙烯酯、及其共聚物、离聚物树脂、酸改性聚烯烃系树脂、丙烯酸系、甲基丙烯酸系等(甲基)丙烯酸系树脂、丙烯酸酯系树脂、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乙烯-(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系树脂、纤维素系树脂、聚乙烯基醚系树脂、聚氨酯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丙烯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乙烯基系树脂、马来酸树脂、醇酸树脂、聚环氧乙烷树脂、脲树脂、三聚氰胺树脂、三聚氰胺-醇酸树脂、有机硅树脂、橡胶系树脂、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is)、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bs)、苯乙烯-乙烯-丙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ps)等。这些材料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
关于剥离层20b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优选为1μm以上15μm以下。
(第三方式的转印层)
如图5所示,作为一例的第三方式的转印层20呈从第二支撑体10侧起依次层积剥离层20b、接受层20a而成的层积结构。
作为第三方式的转印层中的剥离层20b、接受层20a,可以适宜选择在上述第一方式、第二方式的转印层中说明的接受层20a、剥离层20b而使用。根据第三方式的转印层,即使在接受层20a不含有用于提高剥离性的材料等的情况下,通过剥离层20b的存在,也能够使转印层20的剥离性良好。
转印层20不限定于上述方式,可以为除此以外的各种方式。例如,代替上述说明的接受层20a、剥离层20b或与此同时可以将现有公知的抗静电层、耐增塑剂性层等作为构成转印层20的层。
上述第一方式、第三方式的转印层20在其表面存在接受层20a,在该接受层20a通过升华型热转印方式形成图像。需要说明的是,与其他图像形成方式相比,升华型热转印方式在图像形成时施加到转印片的能量高,通过该高能量,具有所形成的图像容易产生印刷褶皱或印刷不均的倾向。即,具有在转印层20形成图像时的印刷适应性降低的倾向。但是,在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的情况下,由于防粘构件200的存在,能够提高打印机中的传送性,能够抑制因打印机的传送性低所引起的印刷褶皱或印刷不均。即,能够使在转印层20上形成图像时的印刷适应性良好。因此,具备上述第一方式、第三方式的转印层20的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适合于通过升华型热转印方式进行图像形成的情况。
(抗弯性)
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的依照jis-l-1085(1998)测定的基于葛尔莱法的md方向和td方向中的任一者或两者的抗弯性优选为2mn以上30mn以下、更优选为5mn以上25mn以下。根据使md方向和td方向中的任一者或两者的抗弯性为上述优选的抗弯性的一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在使用具备压纸滚轴、热敏头等的打印机在转印层20形成图像50时,能够更有效地抑制产生印刷不均、印刷褶皱。更优选的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中,至少md方向的抗弯性为上述优选的抗弯性。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谓的md是纵向的简称,td是横向的简称,本申请说明书中所谓的md方向是指打印机内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的流动方向,td方向是指与md方向正交的方向。
<<被转印体>>
关于上述各种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的转印层20被转印的被转印体400,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举出普通纸、无纤维纸、描图纸、塑料膜、以氯乙烯、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聚碳酸酯为主体而构成的塑料卡片、热转印图像接收板、在任意的对象物上转印中间转印介质的转印层而成的印刷物等。另外,作为被转印体400,也可以使用预先形成有规定图像的被转印体。
<<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的制造方法>>
以下,举出一例,对上述说明的各种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种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不限定于利用下述方法制造的物质。
(使用粘合层的制造方法的一例)
(i)干式层压方式
作为使用粘合层220的一例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的制造方法为下述制造方法:形成在第二支撑体10的一个面设置有转印层20的转印片100。接下来,在第二支撑体10的另一个面涂布粘合层用涂布液并进行干燥而形成粘合层220,之后,将该粘合层220与构成防粘构件200的第一支撑体210进行压接并贴合。另外,也可以在第一支撑体210涂布粘合层用涂布液并进行干燥而形成粘合层220。另外,也可以将第一支撑体210和第二支撑体10用粘合层220贴合后,在第二支撑体10的一个面形成转印层20。关于后述湿式层压方式也相同。
(ii)湿式层压方式
作为使用粘合层220的另一例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的制造方法为下述制造方法:形成在第二支撑体10的一个面设置有转印层20的转印片100。接下来,在第二支撑体10的另一个面涂布构成防粘构件200并最终成为粘合层220的粘合层用涂布液,在粘合层用涂布液湿润的状态下,将涂布于该第二支撑体10的另一个面的粘合层用涂布液与构成防粘构件200的第一支撑体210进行压接并贴合。
(使用熔融挤出树脂层的制造方法的一例)
(i)砂层压方式
作为使用熔融挤出树脂层的一例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的制造方法为下述制造方法:形成在第二支撑体10的一个面设置有转印层20的转印片。接下来,在构成转印片100的第二支撑体10与构成防粘构件200的第一支撑体210之间挤出熔融的树脂,换言之,将熔融的树脂浇注到第一支撑体210与第二支撑体10之间,利用由此形成的熔融挤出树脂层将第一支撑体210和第二支撑体10贴合。
(ii)串联层压方式
作为使用熔融挤出树脂层的另一例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的制造方法为下述制造方法:将熔融的树脂挤出到第一支撑体210上,形成熔融挤出树脂层。接下来,将在第二支撑体10的一个面设置有转印层20的转印片供给到形成于第一支撑体210上的熔融挤出树脂层上,通过熔融挤出树脂层使第一支撑体210和第二支撑体10贴合。该制造方法中,代替在第一支撑体210上形成熔融挤出树脂层,也可以在第二支撑体10上形成熔融挤出树脂层,并将第一支撑体210供给到该熔融挤出树脂层上。
在上述例示的制造方法中,也可以将设置转印层20前的第二支撑体10和第一支撑体用熔融挤出树脂层贴合后,在第二支撑体10上设置转印层20。
<<印刷物的制造方法>>
接着,参照图6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制造方法(下文中有时称为一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使粘合层220为熔融挤出树脂层的情况下,将粘合层220的记载适宜替换成熔融挤出树脂层。
一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制造方法包括下述工序:如图6(a)所示,在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的转印层20形成图像50的工序;如图6(b)所示,将包含形成有图像50的转印层20的转印片100从防粘构件200分离的工序;和,如图6(c)、(d)所示,将从防粘构件200分离的转印片100和被转印体400进行组合,将转印层20转印到被转印体400上的工序。
根据具有上述特征的一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制造方法,能够以抑制了印刷褶皱、印刷不均产生的状态在转印层20形成图像50,另外,能够以抑制了异常转印产生的状态将形成有图像50的转印层20转印到被转印体400上。
(形成图像的工序)
本工序是如图6(a)所示在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的转印层20形成图像50的工序。一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可以直接使用上述说明的各种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此处省略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中,作为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使用了图1所示的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但不限定于该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
关于形成图像的工序,将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设置于打印机,一边沿着打印机的传送路径传送该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一边进行。此处,在一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制造方法中,由于使用了具有防粘构件200的上述各种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因而在假定第二支撑体10的厚度为同一厚度的情况下,与不具有防粘构件200的现有的转印片(例如,上述比较转印片100x)相比,能够增加防粘构件的厚度量、整体的厚度。如上文中说明的那样,图像50形成时的印刷褶皱、印刷不均的产生与转印片的传送性具有密切的关联性,该传送性可以通过增加转印片的厚度而提高。关于这点,根据使用上述各种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的一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制造方法,能够提高打印机内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的传送性,其结果,在图像50形成于转印层20时能够抑制产生印刷褶皱或印刷不均。即,能够使印刷适应性良好。
关于图像形成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只要根据打印机所具有的图像形成方式适宜决定即可。作为图像形成方式,可以举出例如升华型热转印方式、熔融型热转印方式、喷墨印刷方式等现有公知的图像形成方法。需要说明的是,升华型热转印方式是指下述图像形成方式:将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和具有包含升华性染料的色材层的转印片组合使用,对具有该色材层的转印片的背面侧施加能量,使色材层所含有的升华性染料移动到转印层20而形成图像。熔融型热转印方式是指下述图像形成方式:将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和具有包含熔融性油墨的色材层的转印片组合使用,对具有该色材层的转印片的背面侧施加与图像信息相应的能量,通过能量的施加使熔融或软化的色材层连层一起转印到转印层20上。喷墨印刷方式是指下述图像形成方式:通过由压电驱动产生的压力波使喷墨用的油墨从喷嘴喷出,或者通过加热使管内的油墨产生气泡而喷射油墨等,由此附着到转印层20上而形成图像。
(进行分离的工序)
本工序为下述工序:如图6(b)所示,将具有形成有图像50的转印层20的转印片100从防粘构件200分离。需要说明的是,如上文中说明的那样,一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制造方法中使用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中,第二支撑体10与粘合层220的粘接力小于第一支撑体210与粘合层220的粘接力,由此,能够将转印片100从防粘构件200分离。
(转印转印层的工序)
本工序为下述工序:如图6(c)所示,使从防粘构件200分离的转印片100和被转印体400按照形成有图像50的转印层20和被转印体相向的方式重合,将转印层20转印到被转印体400上。经过本工序,如图6(d)所示,得到形成有图像50的转印层20转印到被转印体400上而成的印刷物500。
一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制造方法中,在转印转印层20前的阶段,进行将转印片100从防粘构件200分离的工序,因而能够使相较于转印层20位于靠近第二支撑体10侧的构成构件的厚度比分离前的厚度薄。因此,根据一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制造方法,能够容易地将转印层20转印到被转印体400上。例如,对转印片100施加能量而转印转印层20的情况下,施加到第二支撑体10侧的能量能够有效地传递至转印层20,其结果,能够提高转印层20的转印性。换言之,能够抑制将转印层20转印到被转印体400上时的异常转印的产生。
转印层20在被转印体400上的转印使用对转印片100施加能量的热转印方式、除此以外的现有公知的各种转印方式进行即可。作为热转印方式,可以举出例如使用利用热敏头等的加热器件的方式、烫印方式、热辊方式等。作为上述以外的转印方式,可以举出例如垫转印方式、压制转印方式、模内转印方式、tom(三维重叠法)成型转印方式、水压转印方式、压敏转印方式等各种转印方式。
<<转印片的制造方法>>
接着,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转印片的制造方法(下文中有时称为一实施方式的转印片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使粘合层220为熔融挤出树脂层的情况下,将粘合层220的记载适宜替换成熔融挤出树脂层。
一实施方式的转印片的制造方法包括下述工序:在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的转印层20形成图像50的工序;和将包含形成有图像50的转印层20的转印片100从防粘构件200分离的工序(参照图6(a)、(b))。
根据一实施方式的转印片的制造方法,能够制造以良好的印刷适应性在转印层20上形成有图像的转印片100。另外,使用所制造的转印片100,能够以良好的转印性将形成有图像的转印层20转印到被转印体400上。
一实施方式的转印片的制造方法在不具有将转印片100的转印层20转印到被转印体400上的工序这点上与上述一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制造方法不同。
另外,一实施方式的转印片的制造方法也可以包括将从防粘构件200分离的转印片100进行卷取的卷取工序。根据进一步包括该工序的一实施方式的转印片的制造方法,能够制造卷取成卷状的转印片100。另外,一实施方式的转印片的制造方法也可以包括将从转印片100分离的防粘构件200进行卷取的卷取工序。
<<印刷系统>>
接着,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的印刷系统(下文中有时称为一实施方式的印刷系统)进行说明。
一实施方式的印刷系统为与上述各种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组合使用的印刷系统,其包括:在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的转印层20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将转印片100从防粘构件200分离的分离单元;和将分离的转印片100的转印层20转印到被转印体400上的转印单元。
根据具有上述特征的一实施方式的印刷系统,能够以良好的印刷适应性在上述各种实施方式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的转印层20形成图像,另外,能够以良好的转印性将从防粘构件200分离的转印片100的转印层20转印到被转印体400上。因此,能够制造高品质的印刷物。
图9是示出一实施方式的印刷系统600的一例的部分示意图,包括具备图像形成单元的打印机610和分离单元620。需要说明的是,省略了关于转印单元的记载。
图9所示的方式的印刷系统600能够利用具备图像形成单元的打印机610在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的转印层20上形成图像,接下来,能够利用分离单元620将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分离成防粘构件200和转印片100。另外,图9(a)所示的方式的印刷系统600进一步具备将所分离的防粘构件200卷取成卷状的卷取辊630。需要说明的是,卷取辊630为一实施方式的印刷系统中的任选结构。另外,所分离的转印片100的转印层20通过一实施方式的印刷系统600所具备的转印单元650被转印到被转印体上。一实施方式的印刷系统能够适合用于上述各种实施方式的印刷物的制造方法。
作为在转印层20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可以举出例如热敏头等加热单元。
作为分离单元620,可以使用物理性的分离单元,也可以使用化学性的分离单元。作为物理性的分离单元,可以举出:使用剥离辊的单元;利用保持构件(未图示)夹持防粘构件200和转印片100中的任一者或两者的端部,并使该保持构件驱动的单元。剥离辊、保持构件构成分离单元620。作为化学性的分离单元,可以举出下述单元:作为构成防粘构件200的粘合层220,使用通过热能的施加或活性光线能量的照射而粘合性降低的粘合层220,进行热能的施加或活性光线能量的照射。这种情况下,在使粘合层220的粘合性降低后,第二支撑体10与粘合层220的粘接力也小于第一支撑体210与粘合层220的粘接力,以此为条件。能量施加单元、活性光线照射单元构成分离单元620。
关于将所分离的转印片100的转印层20转印到被转印体400上的转印单元,没有特别限定,适宜选择能够实现上述说明的各种转印方式的单元来使用即可。
在图9(a)所示的方式中,分离单元620与具备图像形成单元的打印机610是分开独立的,但也可以为在打印机610内设置有分离单元620的结构。关于转印单元650也同样,可以设置于打印机内,也可以与打印机分开独立。
如图9(b)所示,另一实施方式的印刷系统具备在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300的转印层20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单元、和将转印片100从防粘构件200分离的分离单元。另外,如图9(b)所示,另一实施方式的印刷系统可以进一步具备将从分离单元分离的转印片100和防粘构件200中的任一者或两者进行卷取的卷取单元(在图示的方式中,具备将分离的转印片100进行卷取的转印片卷取单元630a、将分离的防粘构件200进行卷取的防粘构件卷取单元630b)。另一实施方式的印刷系统可以适合用于上述一实施方式的转印片100的制造方法。
实施例
接着,举出实施例和比较例对本发明进行更具体的说明。以下,只要不特别声明,则份或%为质量基准,是换算成固体成分前的值。
(实施例1)
作为第一支撑体,使用厚度为125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ボイドpetk1212东洋纺株式会社),按照干燥时的厚度为10μm的方式将下述组成的粘合层用涂布液涂布到该第一支撑体上并进行干燥,得到在第一支撑体上设置有粘合层的防粘构件(1)。另外,作为第二支撑体用基材,使用厚度为12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透明pete-5100东洋纺株式会社),按照干燥时的厚度为0.5μm的方式将下述组成的防粘层用涂布液涂布到该第二支撑体用基材的另一个面上并进行干燥,形成防粘层,由此形成由第二支撑体用基材、防粘层构成的第二支撑体,接下来,按照干燥时的厚度为2μm的方式将下述组成的接受层用涂布液涂布到第二支撑体用基材的一个面上并进行干燥,形成由接受层构成的转印层,由此得到在第二支撑体上设置有由接受层构成的转印层的印片(1)。接下来,将防粘构件(1)和转印片(1)按照粘合层和防粘层相向的方式贴合,由此得到防粘构件(1)和转印片(1)形成一体的实施例1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
<粘合层用涂布液>
·丙烯酸共聚物(固体成分40%)48份
(sk-dyne1310l综研化学株式会社)
·环氧树脂(固体成分5%)0.36份
(固化剂e-ax综研化学株式会社)
·乙酸乙酯51.64份
<防粘层用涂布液>
·硅酮剥离剂(固体成分31%)20份
(ks-847h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甲基乙基酮40份
·甲苯40份
<接受层用涂布液>
·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19份
(solbin(注册商标)cnl日信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有机改性硅酮1份
(x-22-3000t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甲基乙基酮40份
·甲苯40份
(实施例2)
将第二支撑体用基材变更成厚度为38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透明pete-5100东洋纺株式会社)而形成转印片(2),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防粘构件(1)和转印片(2)形成一体的实施例2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
(实施例3)
将第一支撑体变更成厚度为188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k2323东洋纺株式会社)而形成防粘构件(2),将第二支撑体用基材变更成厚度为38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透明pete-5100东洋纺株式会社)而形成转印片(2),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防粘构件(2)和转印片(2)形成一体的实施例3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
(实施例4)
将第一支撑体变更成厚度为188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空隙petk2323东洋纺株式会社))而形成防粘构件(2),将第二支撑体用基材变更成厚度为75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透明pete-5100东洋纺株式会社)而形成转印片(3),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防粘构件(2)和转印片(3)形成一体的实施例4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
(实施例5)
将第一支撑体变更成厚度为154μm的铜版纸而形成防粘构件(3),将第二支撑体用基材变更成厚度为38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透明pete-5100东洋纺株式会社)而形成转印片(2),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防粘构件(3)和转印片(2)形成一体的实施例5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
(实施例6)
将第一支撑体变更成厚度为125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透明pete-5100东洋纺株式会社)而形成防粘构件(4),将第二支撑体用基材变更成厚度为38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透明pete-5100东洋纺株式会社)而形成转印片(2),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防粘构件(4)和转印片(2)形成一体的实施例6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
(实施例7)
作为第一支撑体,使用厚度为188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k2323东洋纺株式会社),按照干燥时的厚度为10μm的方式将上述组成的粘合层用涂布液涂布到该第一支撑体上并进行干燥,得到在第一支撑体上设置有粘合层的防粘构件(2)。另外,作为第二支撑体用基材,使用厚度为38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透明pete-5100东洋纺株式会社),按照干燥时的厚度为0.5μm的方式将上述组成的防粘层用涂布液涂布到该第二支撑体用基材的另一个面上并进行干燥而形成防粘层,由此形成由第二支撑体用基材、防粘层构成的第二支撑体,接下来,按照干燥时的厚度为1μm的方式将下述组成的剥离层用涂布液涂布到第二支撑体用基材的一个面上并进行干燥,形成由剥离层构成的转印层,由此得到在第二支撑体上设置有由剥离层构成的转印层的转印片(4)。接下来,使防粘构件(2)和转印片(4)按照粘合层和防粘层相向的方式贴合,由此得到防粘构件(2)和转印片(4)形成一体的实施例7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
(剥离层用涂布液)
·丙烯酸类树脂20份
(dianal(注册商标)br-87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甲苯40份
·甲基乙基酮40份
(实施例8)
作为第一支撑体,准备厚度为125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空隙petk1212东洋纺株式会社),作为第二支撑体,准备厚度为12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透明pete-5100、东洋纺株式会社)。使用熔融挤出装置(参照图10),该熔融挤出装置具备一对压辊和冷却辊,并且模头配置于从相当于间隔d的中点的位置向冷却辊侧移动5mm的位置,将所准备的第一支撑体配置于压辊侧,将第二支撑体配置于冷却辊侧。接下来,使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在一对辊之间通过,同时将熔融的聚乙烯树脂(熔点:107℃、密度:0.919g/cm3)挤出到第一支撑体与第二支撑体之间,形成厚度为15μm的熔融挤出树脂层,最后利用剥离辊进行剥离,由此得到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通过熔融挤出树脂层而贴合的层积体。接下来,按照干燥时的厚度为2μm的方式将上述组成的接受层用涂布液涂布到所得到的层积体中的第二支撑体上并进行干燥,形成由接受层构成的转印层。由此,得到在第一支撑体上设置有熔融挤出树脂层的防粘构件和在第二支撑体上设置有接受层的转印片形成一体的实施例8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支撑体和熔融挤出树脂层构成防粘构件,第二支撑体和接受层构成转印片。需要说明的是,间隔d考虑第一支撑体和第二支撑体的厚度而适宜调整。
(实施例9)
将第二支撑体变更成厚度为38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透明pete-5100东洋纺株式会社),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8同样地得到实施例9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
(实施例10)
将第一支撑体变更成厚度为188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k2323东洋纺株式会社),将第二支撑体变更成厚度为38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透明pete-5100东洋纺株式会社),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8同样地得到实施例10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
(比较例1)
将第二支撑体用基材变更成厚度为25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而形成转印片(a),不与防粘构件一体化,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仅由转印片(a)构成的比较例1的转印片。
(比较例2)
将第二支撑体用基材变更成厚度为75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透明pete-5100东洋纺株式会社)而形成转印片(b),不与防粘构件一体化,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仅由转印片(b)构成的比较例2的转印片。
(比较例3)
将第二支撑体用基材变更成厚度为188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透明pete-5100东洋纺株式会社)而形成转印片(c),不与防粘构件一体化,除此以外全部与实施例1同样地得到仅由转印片(c)构成的比较例3的转印片。
(抗弯性的测定)
通过依照jis-l-1085(1998)的葛尔莱法,对上述得到的各实施例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整体的md方向的抗弯性以及上述得到的各比较例的转印片整体的md方向的抗弯性进行测定。测定结果示于表1。
(粘接力的测定)
基于上述说明的粘接力的测定方法,使用digitalforcegaugeds-20n(株式会社怡马达)测定各实施例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中的第二支撑体与粘合层的粘接力。实施例1~7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中的第二支撑体与粘合层的粘接力均为100mn/cm,实施例8~10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中的第二支撑体与熔融挤出树脂层的粘接力均为150mn/cm。
(图像形成用转印片的制成)
使用厚度5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膜作为基材,按照干燥时的厚度为0.15μm的方式将下述组成的染料底涂层用涂布液涂布到基材的一个面的一部分并进行干燥,形成染料底涂层。按照干燥时的厚度为0.7μm的方式将下述组成的黄、品红、蓝绿色材层用涂布液以面顺序涂布到该染料底涂层上并进行干燥,形成黄色材层、品红色材层、蓝绿色材层。另外,按照干燥时的厚度为0.7μm的方式将下述组成的熔融油墨层涂布到作为基材的一个面且未形成染料底涂层的区域并进行干燥,形成熔融油墨层。另外,按照干燥时的厚度为1μm的方式将下述组成的背面层用涂布液1涂布到基材的另一个面并进行干燥而形成背面层,由此得到图像形成用转印片。
(背面层用涂布液)
·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1.8份
(s-lec(注册商标)bx-1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多异氰酸酯5.5份
(burnock(注册商标)d750dic株式会社)
·磷酸酯系表面活性剂1.6份
(plysurf(注册商标)a208n第一工业制药株式会社)
·滑石0.35份
(microace(注册商标)p-3日本滑石工业株式会社)
·甲苯18.5份
·甲基乙基酮18.5份
<染料底涂层用涂布液>
·胶体氧化铝(固体成分10.5%)3.5份
(氧化铝溶胶200日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乙酸乙烯酯-乙烯基吡咯烷酮共聚物1.5份
(pvp/vae-335ispjapan株式会社)
·水47.5份
·异丙醇47.5份
<黄色材层用涂布液>
·溶剂黄932.5份
·分散黄2012.5份
·聚(乙烯基乙酰缩乙醛)树脂4份
(s-lec(注册商标)ks-5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有机改性硅油0.04份
·甲苯50份
·甲基乙基酮50份
<品红色材层用涂布液>
·分散红603份
·分散紫263份
·聚(乙烯基乙酰缩乙醛)树脂5份
(s-lec(注册商标)ks-5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有机改性硅油0.05份
·甲苯50份
·甲基乙基酮50份
<蓝绿色材层用涂布液>
·溶剂蓝633份
·分散蓝3544份
·聚(乙烯基乙酰缩乙醛)树脂5份
(s-lec(注册商标)ks-5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有机改性硅油0.05份
·甲苯50份
·甲基乙基酮50份
<熔融油墨层用涂布液>
·炭黑4份
·氯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6份
(solbin(注册商标)cnl日信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甲苯50份
·甲基乙基酮50份
(传送性评价)
将上述得到的各实施例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和上述得到的各比较例的转印片分别设置于升华型热转印方式打印机(ds620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基于下述评价基准对该打印机中的各实施例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和各比较例的转印片的传送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一并示于表1。
“评价基准”
a:能够没有问题地传送。
ng(1):有时也能传送。
ng(2):无法传送。
(印刷适应性评价)
将上述得到的实施例1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和上述得到的图像形成用转印片设置于以下的检测打印机,使用图像形成用转印片的黄色材层、品红色材层以及蓝绿色材层,在实施例1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的接受层上形成黑图像(图像灰度:0/255)。以同样的条件在实施例2~10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以及各比较例的转印片的接受层上形成黑图像。关于实施例7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使用图像形成用转印片的熔融油墨层,将该熔融油墨层熔融转印而在剥离层上形成黑图像(图像灰度:0/255)。对所形成的黑图像进行目视确认,基于以下的评价基准进行印刷适应性的评价。评价结果一并示于表1。
(检测打印机)
热敏头:kee-57-12gan2-sta(京瓷株式会社)
散热体平均电阻值:3303(ω)
主扫描方向打印密度:300(dpi)
副扫描方向打印密度:300(dpi)
印刷电压:18(v)
1行周期:1.5(msec./line)
打印开始温度:35(℃)
脉冲占空比:85(%)
“评价基准”
a:未产生印刷褶皱和印刷不均。
b:略微产生了印刷褶皱或印刷不均。
ng(1):大量产生了使用上具有问题的印刷褶皱或印刷不均。
ng(2):无法印刷。
(转印层的转印性评价)
对于进行了上述图像形成的各实施例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分别从转印片分离防粘构件,作为各实施例的转印片。接下来,使用热辊,将各实施例的转印片的转印层转印到作为被转印体的聚氯乙烯制卡(pvc卡)(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上,基于下述评价基准进行转印层的转印性评价。以同样的条件进行各比较例的转印片的转印层的转印性评价。评价结果一并示于表1。
“评价基准”
a:在160℃、22mm/sec.的条件下能够没有问题地将转印层转印。
b:在180℃、22mm/sec.的条件下能够没有问题地将转印层转印,但在160℃、22mm/sec.的条件下无法良好地将转印层转印。
ng:在200℃、22mm/sec.的条件下也无法将转印层转印。
(防粘构件的卷取性评价)
在各实施例的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中,将从转印片分离的防粘构件用简易卷取机(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进行卷取,基于下述评价基准进行卷取性评价。评价结果一并示于表1。
“评价基准”
a:无蜿蜒、弯曲,能够美丽地卷取。
b:有相当程度的蜿蜒、弯曲,但能够卷取。
符号说明
100…转印片
10…第二支撑体
11…基材
12…防粘层
20…转印层
20a…接受层
20b…剥离层
200…防粘构件
210…第一支撑体
220…粘合层
300…防粘构件一体型转印片
400…被转印体
500…印刷物
600…印刷系统
610…打印机
620…分离单元(剥离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