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82757发布日期:2019-12-11 00:34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打印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一种打印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上已知一种片状物宽度检测装置,其包括一对片状物宽度调节构件和可变电阻器,如日本专利申请公布no.hei07-223758中所述。一对片状物宽度调节构件中的至少一个是可移动的。该可移动构件设置有抵接肋,轴,杆和拉伸螺旋弹簧。轴可枢转移动地支撑杆。可变电阻器可滑动地支撑可移动探针,该可移动探针与一对片状物宽度调节构件中的至少一个的运动互锁地移动。可移动探针最初置于肋和杆之间。拉伸螺旋弹簧推动杆以将可移动探针夹在肋和杆之间。用户调整一对片状物宽度调节构件之间的间隔,以便将片状物放置在它们之间。在可移动构件的移动长度大于由可变电阻器支撑的可移动探针的最大可移动长度的情况下,杆抵抗拉伸螺旋弹簧的推动力而枢转地移动,从而导致肋从可移动探针的肋分离,以便可移动构件可以单独移动。片状物宽度检测装置基于响应于可移动探针的位置的电阻值的变化来检测放置在一对片状物宽度调节构件之间的片状物的宽度。

在要使卷起的打印介质放置在上述片状物宽度检测装置的一对片状物宽度调节构件之间的情况下,一对片状物宽度调节构件的间隔几乎等于片状物宽度,从而使得难以放置卷起的打印介质。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情况,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打印装置,其设置有片状物宽度检测器并且能够便于在一对支撑部分之间设置卷起的打印介质,该支撑部分可拆卸地支撑卷起的打印介质。

为了实现上述和其他目的,根据一个方面,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打印装置,包括第一支撑部分,第二支撑部分,可移动探针,检测器和允许机构。第二支撑部分与第一支撑部分配合来可拆卸地支撑卷起的打印介质,并且被构造成能够在分离/接近方向上在可移动范围内移动,该分离/接近方向是第二支撑部分朝向和远离第一支撑部分的移动方向。可移动范围包含第一范围和在第一范围之后的第二范围。第一支撑部分和第二支撑部分之间的间隔不大于第一范围内的预定量。第一支撑部分和第二支撑部分之间的间隔大于第二范围内的预定量。可移动探针能够在分离/接近方向上移动。检测器位于固定位置,支撑可移动探针,并且被构造成检测可移动探针在分离/接近方向上的位置。检测器提供在第一范围内的可检测范围。允许机构被构造成在第二支撑部分的移动在第一范围内的情况下,允许可移动探针根据第二支撑部分在分离/接近方向上相对于第一支撑部分的移动而移动。允许机构还被构造成在第二支撑部分在分离/接近方向上的移动在第二范围内的情况下,防止可移动探针移动,而不管第二支撑部分相对于第一支撑部分的进一步移动。

优选地,允许机构包括引导构件、推动构件和突出部分。引导构件从第二部分在接近方向上延伸,接近方向是从第二支撑部分朝向第一支撑部分的方向。推动构件支撑在引导构件上,并且在分离方向上推动可移动探针,分离方向是从第一支撑部分朝向第二支撑部分的方向。突出部分设置在引导构件处,并且在分离方向上位于可移动探针的前方。在第二支撑部分位于第一范围内的情况下,可移动探针与突出部分抵接,并且在第二支撑部分位于第二范围内的情况下,可移动探针与突出部分分离。

优选地,可移动探针形成有在分离/接近方向上延伸的通孔。允许机构进一步包括保持部分、杆构件和调节构件。保持部分设置在引导构件处,并且在接近方向上位于突出部分的前方。杆构件在分离/接近方向上延伸,并且由保持部分和突出部分支撑。杆构件延伸通过通孔,以使得可移动探针能够相对于杆构件移动。调节构件被构造成在第二支撑构件从第一范围移动到第二范围的情况下,防止可移动探针在分离方向上移动。

优选地,推动构件是螺旋弹簧,螺旋弹簧布置在杆构件上方,并且以压缩的方式置于保持部分和可移动探针之间。

优选地,调节构件被不可移动地定位,以便在可移动探针在分离方向上的下游位置处抵接可移动探针。

优选地,调节构件是凸出部分。

优选地,保持部分包括第一保持部分和第二保持部分。第二保持部分与第一保持部分在分离/接近方向上排列。第一保持部分和第二保持部分从引导部分延伸并具有内径。杆构件具有位于第一保持部分和第二保持部分之间的特定部分,以及其余部分。其余部分的外径等于内径,并且特定部分的外径大于内径,从而避免杆构件相对于第一保持部分和第二保持部分在分离/接近方向上移位。

优选地,打印装置进一步包括互锁机构,互锁机构被构造成使第一支撑部分和第二支撑部分以彼此互锁的关系在分离/接近方向上移动。

优选地,互锁机构包括一对齿条齿轮和小齿轮。

优选地,预定量等于卷起的打印介质的最大横向长度。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结合附图的描述,实施例的特定特征和优点以及其他目的将变得显而易见,其中:

图1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打印装置在盖12相对于主体部分11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实施例的打印装置在盖12相对于主体部分11处于打开状态的情况下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实施例的打印装置在盖12相对于主体部分11处于打开状态的情况下的平面图;

图4a是在箭头方向上观察的沿图3中的线a-a截取的打印装置的截面图;

图4b是根据实施例的打印装置中的第二支撑部分4的放大截面图;

图5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打印装置中的辊支撑机构23的后视图;

图6是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打印装置中的第二支撑部分4和引导构件6的立体图;

图7是在另一箭头方向上观察的沿图3中的b-b线截取的打印装置的截面图;

图8是示出辊支撑机构23的截面图;

图9a是用于描述第二支撑部分4的可移动范围r的视图,并且尤其是示出在可移动范围内第二支撑部分4最靠近第一支撑部分3的最近位置;

图9b是用于描述第二支撑部分4的可移动范围r的视图,并且尤其是示出第二支撑部分4位于可移动范围r内的边界k处的状态;

图9c是用于描述第二支撑部分4的可移动范围r的视图,并且尤其是示出在可移动范围内第二支撑部分4距离第一支撑部分3最远的最远位置;和

图10是用于描述将片状物卷m放置到打印装置1的流程的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参照图1至图10描述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关于图1所示的打印装置1的取向,图1中的斜右下方向,斜左上方向,斜右上方向,斜左下方向,向上方向,向下方向将分别称为向右方向,向左方向,向后方向,向前方向,向上方向和向下方向。

1.打印装置1的总体结构

打印装置1被构造为从诸如个人计算机终端的外部装置(未示出)接收打印数据,并且基于打印数据在打印介质上执行打印。热敏标签是打印介质的组成部分的一个实例。如图1至图3所示,打印装置1包括主体部分11,盖12和排出部分15。主体部分11和盖12由树脂材料形成。排出部分15呈狭缝的形式,通过该狭缝,在打印装置1内部记录图像的带(稍后描述)可排出到打印装置1的外部。排出部分15在向左/向右方向上延伸,并且由位于主体部分11的前侧的下排出部分151和位于盖12的前侧的上排出部分152构成。

主体部分11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主体部分11构成打印装置1的下部分,并且包括主体盖20,容纳部分21,压辊22,辊支撑机构23和检测器9(参见图5)。如图3,4a,4b和7所示,主体盖20是板状构件,并且具有形成为向下突出的弧形形状的后部分。主体盖20具有引导槽25和26,凹陷部分27,下排出部分151和调节构件39。

引导槽25和26是具有在向左/向右方向上延伸的矩形形状的通孔。引导槽25和26在向前/向后方向上位于凹陷部分27和主体盖20的最下部分之间。引导槽25允许第一支撑部分3的连接部分34(图3和5)从中延伸,并且引导槽26允许第二支撑部分(稍后描述)的连接部分44(图3和5)从中延伸。引导槽25大致位于主体盖20的右半部分,但引导槽25的左端位于主体盖20的向左/向右方向上的中心的左侧。引导槽26大致位于主体盖20的左半部分,但引导槽26的右端位于主体盖20的向左/向右方向上的中心的右侧。

引导槽25的左端部分和引导槽26的右端部分在打印装置1的向左/向右方向上的中心部分处在向前/向后方向上彼此重叠。引导槽26位于引导槽25的后方。凹陷部分27向下凹陷,并且在向左/向右方向上延伸。凹陷部分27位于引导槽25和26的前方,并且位于压辊22(稍后描述)的后方。下排出部分151构成位于主体盖20的前部分处的排出部分15的下部分。调节构件39是向下突出的凸出部分,并且布置在面对杆构件10(稍后描述)的位置处。

如图2所示,容纳部分21是打印装置1的内部空间,并且由主体盖20限定。容纳部分构造成在其中容纳片状物卷m,以使得片状物卷m的芯在向左/向右方向上延伸。片状物卷m由具有中空圆筒形状的芯和卷绕在芯上的片状物卷构成。片状物卷包括基部片状物和粘贴在基部片状物上的热敏标签。在下面的描述中,基部片状物和粘贴至其上的热敏标签的组合将被称为“带”。带是打印介质的实例。

压辊22的形状为圆筒形,并且被构造成传送带。压辊在排出部分15的纵向方向(向左/向右方向)上延伸。辊支撑机构23被构造成可拆卸地支撑片状物卷m。稍后将描述辊支撑机构23的细节。

检测器9在图5中示出。检测器9被构造为检测由辊支撑机构23支撑的片状物卷m的宽度。片状物卷m的宽度是片状物卷m的芯的延伸方向(向左/向右方向)上的长度。检测器9可移动地支撑在移动方向(向左/向右方向或稍后描述的分离/接近方向)上可移动的可移动探针8(稍后描述),以检测可移动探针8在移动方向上的位置。

如图4b所示,可移动探针8设置有介入构件81和可移动体82。介入构件81具有形成有在移动方向上延伸的通孔83的前部分。介入构件81具有形成有向上凹陷的凹入部分的下表面。可移动体82具有向上突出的凸出部分,该凸出部分容纳在介入构件81的凹入部分中。介入构件81和可移动体82在移动方向上一体地移动。

检测器9是众所周知的可变电阻器,其纵向方向是移动方向。检测器9形成有在移动方向上延伸的引导槽91,如图7所示。检测器9沿着引导槽91可移动地支撑可移动探针8的可移动体82。打印装置1在主体部分11中在主体盖20下方的位置处具有电路板(未示出)。电路板被构造为控制打印装置1。

盖12可在关闭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围绕在向左/向右方向上延伸的轴线枢转地移动,并且被定位在主体部分11的上后部分处。如图1所示,在盖12的关闭状态下,盖12的上表面朝向主体部分11的前端向下倾斜。在盖12的关闭状态下,打印装置1在盖12的上表面上设置有显示器13和操作部分14。操作部分14用作用于向打印装置1输入各种指令的接口。如图2所示,盖12在其中容纳在向左/向右方向上延伸的热头30。热头30包括在向左/向右方向上彼此对齐的多个加热元件。热头30由上述电路板控制,并且被构造成在加热时在热敏标签上打印字符图像。盖12包括上排出部分152,其是设置在盖12的前端部分处的排出部分15的上部分。

2.辊支撑机构23的结构

将参考图2到9描述辊支撑机构23的细节。辊支撑机构23包括第一支撑部分3,第二支撑部分4,引导构件5和6,允许机构40和互锁机构60。第一支撑部分3和第二支撑部分4形成大致两侧对称的外观。在下文中,第二支撑部分4朝向和远离第一支撑部分3的移动方向将被称为“分离/接近方向”(向左/向右方向)。从第二支撑部分4到第一支撑部分3的方向将被称为接近方向(向右方向)。从第一支撑部分3到第二支撑部分4的方向将被称为分离方向(向左方向)。

如图6所示,第二支撑部分4是板状构件,在侧视图中具有大致直角三角形形状。第二支撑部分4被构造成可在分离/接近方向上移动,以与第一支撑部分3协作地可拆卸地支撑辊m。当第二支撑部分4在分离/接近方向上移动时,可移动探针8可在分离/接近方向上移动。

第二支撑部分4包括突起41,扇形部分42,面对表面43,连接部分44,凹入部分45和凸出部分46。面对表面43向右面向第一支撑部分3。具有截去顶端的锥形形状的突起41从面对表面43的后部分的中心朝向第一支撑部分3向右突出。突起41具有从扇形部分42突出的突出长度h(参见图6)。

扇形部分42在右视图中是半圆形的,并且在突起41的向上/向下方向上的径向中心的大致向上的位置处从面对表面43在接近方向(向右)上突出。扇形部分42具有大致与该径向中心重合的假想中心。从面对表面43向右突出的突起41的长度大于从面对表面43向右突出的扇形部分42的长度。

具有板状形状的连接部分44从面对表面43的下端部分在接近方向(向右)上延伸。连接部分44具有在向上/向后方向上延伸的通孔。第二支撑部分4的连接部分44通过延伸通过连接部分44的通孔的螺钉固定至引导构件6(稍后描述),同时连接部分44插入在主体盖20的引导槽26中。

凹入部分45位于直角三角形的第二支撑部分4的斜边附近,并且在分离方向(向左)上凹进。凸出部分46从第二支撑部分4的前端部分向下突出。凸出部分46与主体盖20的凹陷部分27装配。第二支撑部分4在向左/向右方向上的移动由引导槽26和凹陷部分27引导。

第一支撑部分3是在侧视图中具有大致直角三角形形状的板状构件。第一支撑部分3包括突起31,扇形部分32,面对表面33,连接部分34,凹入部分35和凸出部分36,如图3和5所示。面对表面33在分离/接近方向上面向面对表面43。

具有截去顶端的锥形形状的突起31从面对表面33的后部分的中心朝向突起41向左突出。也就是说,突起31在分离/接近方向上与突起41对齐,以允许片状物卷m的芯(参见图10)与突起31,41装配。突起31具有从扇形部分32突出的突出长度h。该突出长度h等于突起41从扇形部分42突出的突出长度h。

扇形部分32是半圆形的,并且在突起31的向上/向下方向上的径向中心的大致向上的位置处从面对表面33在分离方向(向左)上突出。扇形部分32具有大致与该径向中心重合的假想中心。从面对表面33向左突出的突起31的长度大于从面对表面33向左突出的扇形部分32的长度。

具有板状形状的连接部分34从面对表面33的下端部分在分离方向(向左)上延伸。连接部分34具有在向上/向后方向上延伸的通孔。第一支撑部分3的连接部分34通过延伸通过连接部分34的通孔的螺钉固定到引导构件5(稍后描述),同时连接部分34插入主体盖20的引导槽25中。连接部分34位于连接部分44的前方。

凹入部分35定位在直角三角形的第二支撑部分4的斜边附近,并且在接近方向(向右)上凹进。凸出部分36从第一支撑部分3的前端部分向下突出。凸出部分36与主体盖20的凹陷部分27装配。第一支撑部分3在向左/向右方向上的移动由引导槽25和凹陷部分27引导。

引导构件5和6是具有矩形形状的板状构件,并且在分离/接近方向上延伸。引导构件5具有连接到第一支撑部分3的连接部分34的右端部分。引导构件6具有连接到第二支撑部分4的连接部分44的左端部分。引导构件5和6位于主体盖20下方。

如图9所示,在第二支撑部分4在分离/接近方向上的移动在第一范围r1内的情况下,允许机构40允许可移动探针8根据第二支撑部分4相对于第一支撑部分3的移动而移动。第一范围r1在第二支撑部分4的分离/接近方向上的可移动范围r内。在第一范围r1中,第一支撑部分3和第二支撑部分4之间的间隔不大于预定量。此外,在第二支撑部分4在分离/接近方向上的移动在第二范围r2内的情况下,允许机构40防止可移动探针8移动,而不管第二支撑部分4相对于第一支撑部分3的移动。第二范围r2在第二支撑部分4的分离/接近方向上的可移动范围r内。在第二范围r2中,第一支撑部分3和第二支撑部分4之间的间隔大于预定量。

可以适当地设定预定量。例如,预定量等于可容纳在容纳部分21中的片状物卷m的最大横向长度。或者,例如,预定量是片状物卷m的最大横向长度和诸如1至10mm的附加预定量之和。第一范围r1的长度大于第二范围r2的长度。第二范围r2的长度大于突起41在分离/接近方向上从扇形部分42突出的突出长度h。

允许机构40包括引导构件6,推动构件7,突出部分64,保持部分62和63,杆构件10和调节构件39。引导构件6,推动构件7,突出部分64,保持部分62和63以及杆构件10定位在主体盖20下方。

杆构件10通过保持部分62,63和突出部分64固定地支撑到引导构件6。可移动探针8可沿杆构件10滑动移动。推动构件7布置在杆构件10上方并位于保持部分63和可移动探针8之间,以便在分离方向(图9中的向左)上推动可移动探针8。

更具体地,推动构件7是缠绕在杆构件10上的压缩弹簧,并且以压缩状态定位在保持部分63和可移动探针8之间。突出部分64从引导构件6突出并且处于可移动探针8的左侧的位置处。在如图9a和9b所示第二支撑部分4位于第一范围r1内的情况下,由推动构件7在分离方向上推动的可移动探针8与突出部分64抵接。在如图9c所示第二支撑部分4位于第二范围r2内的情况下,突出部分64与可移动探针8分离。

保持部分62和63设置在引导构件6处,并且定位在突出部分64的右侧。保持部分62和63以及突出部分64在向后方向上从引导构件6的后表面延伸。保持部分62和63以及突出部分64中的每一个包括接收部分,接收部分在侧视图中具有在其顶部形成有开口的c形。

杆构件10是在分离/接近方向上延伸的杆状构件,并且具体地,是在侧视图中具有圆形形状的轴。杆构件10的外径大致等于保持部分62和63以及突出部分64的接收部分中的每一个的内径。引导构件6,保持部分62和63以及突出部分64由树脂材料整体形成,并且可弹性变形,以使得每个开口可以扩大和收缩。

杆构件10插入到可移动探针8的通孔83中,并且装配在保持部分62和63以及突出部分64的接收部分的每一个中。更具体地,杆构件10以如下方式与保持部分62和63以及突出部分64的接收部分装配。保持部分62和63以及突出部分64弹性变形,以使得通过将杆构件10向下压到保持部分62和63以及突出部分64的每个顶部来扩大开口。结果,杆构件10穿过开口。在杆构件10移过开口之后,保持部分62和63以及突出部分64弹性变形,以使得开口变小并且保持部分62和63以及突出部分64恢复其初始形状。因此,杆构件10保持在接收部分中,并且不能向上穿过开口。

杆构件10具有位于保持部分62和63之间的部分。该部分的外径大于杆构件10的其余部分的外径。因此,杆构件10不能相对于保持部分62,63在分离/接近方向(向左/向右方向)上移动。

如图7和9所示,在第二支撑部分4从第一范围r1移动到第二范围r2的情况下,调节构件39防止可移动探针8在分离/接近方向上移动。更具体地,调节构件39是从主体盖20的下表面向上突出的凸出部分。在第二支撑部分4到达第一范围r1和第二范围r2之间的边界k的情况下,可移动探针8抵靠调节构件39,并且调节构件39防止可移动探针8在分离方向上从边界k进一步移动。

如图5所示,互锁机构60被构造成使第一支撑部分3和第二支撑部分4在分离/接近方向上以彼此互锁的关系移动。互锁机构60位于主体盖20下方。互锁机构60包括齿条齿轮51和61,小齿轮18和支撑板70。

齿条齿轮51包括设置在引导构件5的后表面上的齿轮齿。齿条齿轮61包括设置在引导构件6的前表面上的齿轮齿(参见图6)。齿条齿轮51和齿条齿轮61的齿轮齿在向左/向右方向上排列成列。齿条齿轮51和61在向前/向后方向上彼此面对,并且小齿轮18设置在它们之间。

小齿轮18在向前/向后方向上在引导槽25和26之间的位置处被可旋转地支撑到支撑板70。小齿轮18与齿条齿轮51和61啮合。小齿轮18位于第一支撑部分3和第二支撑部分4之间限定的空间在分离/接近方向上的中心c处。

齿条齿轮51和61在小齿轮18旋转时在分离/接近方向上并且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移动。因此,如图3所示,支撑部分3和4中的每一个沿着引导槽25和26以及凹陷部分27在分离/接近方向上移动。例如,在第二支撑部分4在分离方向(向左方向)上移动预定量的情况下,第一支撑部分3经由齿条齿轮51和61以及小齿轮18以与第二支撑部分4的移动互锁的关系向右移动预定量。换句话说,齿条齿轮51和61以及小齿轮18使得一对支撑部分3和4彼此移动分开。另一方面,在第二支撑部分4在接近方向(向右方向)上移动预定量的情况下,第一支撑部分3经由齿条齿轮51和61以及小齿轮18以与第二支撑部分4的移动互锁的关系向左移动预定量。换句话说,齿条齿轮51和61以及小齿轮18使得一对支撑部分3和4彼此靠近地移动。

支撑板70是位于一对支撑部分3和4下方的板状构件,并且在分离/接近方向上延伸。在在向上/向下方向上分别面向引导构件5和6的位置处,支撑板70具有在分离/接近方向上延伸的凹槽79和80。凹槽79和80分别允许推动构件77和78定位在其中。拉伸弹簧是推动构件77和78的实例之一。推动构件77具有与支撑板70接合的右端部分,并且具有与第二支撑部分4的下端部分接合的左端部分。推动构件78具有与支撑板70接合的左端部分,并且具有与第一支撑部分3的下端部分接合的右端部分。推动构件77和78朝向中心c推动一对支撑部分3和4,以彼此靠近地移动。

3.辊支撑机构23的操作模式

将参考图3,9和10描述用户将片状物卷m附接到打印装置1的容纳部分21的操作。

用户打开盖12。在盖12的打开状态(图3中示出)下,用户分别向右或向左推动诸如凹入部分35或凹入部分45的第一支撑部分3和第二支撑部分4的一部分,以使一对支撑部分3和4彼此分开。推动构件7具有推动力以在分离方向上推动可移动探针8,以使得在第二支撑部分4位于第一范围r1内的情况下保持可移动探针8和突出部分64之间的抵接。

在用户附接各种大小的片状物卷中具有最大横向长度宽度的片状物卷m的情况下,用户使第二支撑部分4移动到第二范围r2内的位置。在如图9a所示的第二支撑部分4位于第一范围r1内的情况下,由推动构件7在分离方向上推动的可移动探针8与突出部分64抵接,并且以与第二支撑部分4的移动互锁的关系在分离/接近方向上移动。

在如图9b所示第二支撑部分4到达第一范围r1和第二范围r2之间的边界k的情况下,可移动探针8的介入构件81抵靠调节构件39。因此,调节构件39防止可移动探针8在分离方向上进一步移动,同时保持可移动探针8的介入构件81与调节构件39之间的抵接。在第二支撑部分4位于第二范围r2内的情况下,无论第二支撑部分4在分离方向上的进一步移动如何,可移动探针8都保持在与调节构件39抵接的抵接位置,并且介入构件81和可移动体82保持彼此接合。因此,如图9c所示,突出部分64与可移动探针8分离,并且推动构件7被压缩得更多,以使得推动构件7的长度变小。更具体地,在第二支撑部分4位于第二范围r2内的情况下,用户使支撑部分4抵抗推动构件7的推动力在分离方向上移动。因此,使第二支撑部分4和引导部分6在分离方向上移动所需的负载大于推动构件7的推动力。

可移动探针8具有可移动范围,该可移动范围的长度等于分离/接近方向上的第一范围r1的长度。此外,检测器9具有可检测范围q,该可检测范围q由引导槽91在分离/接近方向上的长度限定。在引导槽91中提供额外的空间以吸收机械部件的尺寸误差和装配误差。因此,可移动探针8的可移动范围的长度大致等于或略小于分离/接近方向上的可检测范围q的长度。此外,可检测范围q的长度小于第二支撑部分4在分离/接近方向上的可移动范围r的长度。

用户使支撑部分3和4抵抗推动构件77和78的偏置力而在彼此相反的方向上移动,以将片状物卷m定位在如图10的上部分所示的支撑部分3和4之间的位置,以使得带卷m在右视图中以顺时针方式缠绕在片状物卷m的芯上。然后,用户释放支撑部分3和4,以使得支撑部分3和4通过推动构件77和78的偏置力朝向彼此移动,直到扇形部分32和42抵接片状物卷m,如图10的下部分所示。在扇形部分32和42与片状物卷m接触时,支撑部分3和4在第一范围r1内停止移动。在这种情况下,突起31和41装配在片状物卷m的芯的通孔d内。结果,扇形部分32和42之间的距离变得近似等于片状物卷m的横向长度w。

检测器9可以根据第二支撑部分4在分离/接近方向上的位置输出指示片状物卷m的横向长度的检测信号。从片状物卷m拉出的一部分带沿着主体盖20的弧形上表面定位。带的前端部分位于排出部分15的附近。此外,主体盖20和凸出部分46和36在向左/向右方向上夹住带以限定带的传送通道。然后用户关闭盖12。用户还可以以类似的方式将片状物卷m从容纳部分21中分离出来。

4.打印操作

在操作中,用户打开盖12以将片状物卷m附接到容纳部分21或从容纳部分21拆卸片状物卷m。容纳在容纳部分21中的片状物卷m具有在向左/向右方向上延伸的宽度。在盖12的关闭状态下,热头30位于压辊22附近。在带的一部分位于热头30和压辊22之间的情况下,压辊22朝向热头30按压带的一部分。

提供传送马达(未示出)以旋转压辊22。压辊22的旋转从片状物卷m中输出带,并且在带被按压在压辊22和热头30之间的同时传送带。在热头30中,多个加热元件选择性地产生热量,从而在粘贴到带的基部片状物上的热敏标签上逐行打印字符图像。在盖12的关闭状态下,具有其上印有字符图像的热敏标签的带从排出部分15排出到打印装置1的外部。打印装置1可设置有切割器,用于在预定位置切割打印带。

在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打印装置1中,在第二支撑部分4位于第一范围r1内的情况下,可移动探针8可以与第二支撑部分4的移动互锁的关系在分离/接近方向上移动。因此,检测器9可以根据可移动探针8的位置检测打印介质的宽度,该位置与第二支撑部分4的位置一致。

进一步,用户可以使第二支撑部分4从第一范围r1移动到第二范围r2,以便将片状物卷m定位在第一支撑部分3和第二支撑部分4之间的位置,同时防止可移动探针8进一步移动到第二范围r2。因此,第二支撑部分4的可移动范围r的长度大于可移动探针8的可移动范围的长度。因此,可以便于在片状物容纳部分21中设置片状物卷m,并且可以在不延长可移动探针8的移动范围的情况下实现这种便利。

由检测器9可滑动地支撑的可移动探针8的可移动范围根据可容纳在容纳部分21中的片状物卷m的最大横向长度来确定。此外,确定检测器9的可检测范围q,以使得根据片状物卷m的最大横向长度的可移动探针8的位置在分离方向上的可检测范围q的端部附近。结果,可以有效地利用检测器9的可检测范围q。

另一方面,在打印装置1中,突起31和41装配在片状物卷m的芯的通孔d内,并且扇形部分32和42与片状物卷m抵接以便保持片状物卷m。因此,为了将片状物卷m附接到打印装置1的容纳部分21或从打印装置1的容纳部分21拆卸,用户需要使支撑部分3和4中的每一个从第一支撑部分3和第二支撑部分4的片状物卷保持位置进一步移动至少突出长度h(总共2h)。支撑部分3和4中的每一个移动突出长度h的这种进一步移动仅需要用于将片状物卷m附接到打印装置1的容纳部分21或从打印装置1的容纳部分21拆卸。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检测片状物卷m的横向长度。因此,可以通过允许机构40促进片状物卷m的设置,并且可以在不使检测器9在向左/向右方向上延长的情况下实现这种便利。

根据本公开的打印装置1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并且可以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的情况下进行各种修改。例如,可以想到以下修改(1)-(4)。

可以在形状,材料和位置上修改打印装置1的构件或部件。例如,第一支撑部分3和第二支撑部分4可以具有修改的构造。扇形部分32和42中的每一个可以由盘形构件代替或者可以省略。例如,第一支撑部分3是不可移动的,并且第二支撑部分4可抵抗拉伸弹簧的推动力而滑动地移动。第一支撑部分3和第二支撑部分4中的每一个可以由金属材料或各种材料形成,而不是树脂材料。可以修改第二支撑部分4相对于第一支撑部分3的位置。仅一个第二支撑部分4可以相对于第一支撑部分3在分离/接近方向上移动。可以适当地修改打印装置1的打印模式。例如,本公开可以应用于墨带打印机或喷墨打印机。

(2)允许机构40的全部或部分构件,例如引导构件6,推动构件7,突出部分64,保持部分62和63,杆构件10和调节构件39可以具有修改的构造。例如,推动构件7可以是拉伸弹簧,其定位成在分离方向上推动可移动探针8。引导构件6可以与第二支撑部分4成一体。突出部分64和保持部分62和63可以设置在引导构件6的前表面,上表面或底表面处。调节构件39可以固定到支撑板70和检测器9中的至少一个上。

3)移动探针8可以不具有在分离/接近方向上延伸的通孔83。此外,可移动探针8的介入构件81和可移动体82可以彼此形成一体。调节构件39可以设置在除了主体盖20之外的部分处,例如在引导构件6和支撑板70处。

(4)在打印装置1中,互锁机构60可以具有适当修改的构造,或者可以省略。第一支撑部分3和第二支撑部分4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齿条齿轮51和61之外的机构调节。在互锁机构60中,推动构件77和78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具有适当修改的构造,或者可以省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