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系统及包含其的印刷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10356发布日期:2019-12-14 00:20阅读:541来源:国知局
水墨系统及包含其的印刷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印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墨系统及包含其的印刷机。



背景技术:

水墨系统是现代胶印机的一个重要组成装置,包括输墨装置和给水装置。输墨装置就是将油墨均匀定量的传给印版,其供给印版的油墨的均匀程度、油墨量的大小将影响印刷品的质量。给水装置是在印刷过程中稳定均匀的向印版涂布适量的润湿液,从而保证水墨平衡,这是平版胶印的技术关键。为实现这一目标,胶印机的水墨系统在排列布局上、传输部线上应该精心安排,合理设计。不同的水墨辊的排列结构,其水墨系统的特性也各不相同,其性能直接影响着印刷品质的优劣。图1和图2显示的是两种典型的现有技术的印刷机的水墨系统的排列结构的示意图。但是使用这两种水墨系统印刷出的印品的品质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水墨系统及包含其的印刷机。

本发明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水墨系统,其包括:供墨部分、匀墨部分、着墨部分、润湿部分和印版滚筒;

其中:

所述供墨部分用于提供油墨;

所述匀墨部分包括:第一串墨辊、第二串墨辊、第三串墨辊、第四串墨辊、第五串墨辊,以及第一匀墨辊、第二匀墨辊、第三匀墨辊、第四匀墨辊;

所述着墨部分包括:第一着墨辊、第二着墨辊、第三着墨辊;

所述润湿部分用于提供润湿液;

所述第一串墨辊与所述供墨部分可分离地接触并且与所述第一匀墨辊接触,

所述第一匀墨辊同时与所述第一串墨辊和所述第二串墨辊接触,

所述第二串墨辊同时与所述第一匀墨辊、所述第一着墨辊和所述第二匀墨辊接触,

所述第二匀墨辊同时与所述第二串墨辊和所述第五串墨辊接触,

所述第五串墨辊同时与所述第一着墨辊、所述第二匀墨辊和所述第三匀墨辊接触,

所述第三匀墨辊还与所述润湿部分可分离地接触,

所述第一着墨辊同时与所述第二串墨辊、所述第五串墨辊、所述印版滚筒和所述第三串墨辊接触,

所述第三串墨辊同时与所述第一着墨辊和所述第四匀墨辊接触,

所述第四匀墨辊同时与所述第三串墨辊和所述第四串墨辊接触,

所述第四串墨辊同时与所述第四匀墨辊、所述第一着墨辊和所述第二着墨辊接触,

所述印版滚筒同时与所述第一着墨辊、第二着墨辊、第三着墨辊和润湿部分接触。

优选地,所述水墨系统还包括印版,所述印版覆盖于所述印版滚筒上。

优选地,所述供墨部分包括:墨斗和传墨辊,所述墨斗向所述传墨辊提供油墨,所述传墨辊与所述第一串墨辊接触。

优选地,所述润湿部分包括水斗、水斗辊、着水辊、计量辊和串水辊;

所述水斗向所述水斗辊提供润湿液,所述水斗辊同时与所述着水辊和所述计量辊接触,所述着水辊同时与所述印版滚筒和所述串水辊接触,所述串水辊同时与所述着水辊和所述第三匀墨辊接触。

优选地,所述润湿部分还包括匀水辊,所述匀水辊与所述着水辊接触。

优选地,所述匀墨部分还包括第五匀墨辊,所述第五匀墨辊与所述第一串墨辊接触;

和/或,

所述匀墨部分还包括第六匀墨辊,所述第六匀墨辊与所述第一匀墨辊接触;

和/或,

所述匀墨部分还包括第七匀墨辊,所述第七匀墨辊与所述第二串墨辊接触;

和/或,

所述匀墨部分还包括第八匀墨辊,所述第八匀墨辊与所述第三串墨辊接触。

优选地,所述第一串墨辊接触于所述供墨部分的下方;

和/或,

所述第一匀墨辊接触于所述第一串墨辊的下方;

和/或,

所述第二串墨辊接触于所述第一匀墨辊的左下方;

和/或,

所述第一着墨辊接触于所述第二串墨辊的下方;

和/或,

所述第三串墨辊接触于所述第一着墨辊的左上方;

和/或,

所述第四匀墨辊接触于所述第三串墨辊的左方;

和/或,

所述第四串墨辊接触于所述第四匀墨辊的下方;

和/或,

所述第二着墨辊和第三着墨辊均接触于所述第四串墨辊的下方;

和/或,

所述第二匀墨辊接触于所述第二串墨辊的右方;

和/或,

所述第五串墨辊接触于所述第一着墨辊的右上方;

和/或,

所述第三匀墨辊接触于所述第五串墨辊的右下方;

和/或,

所述印版滚筒接触于所述第一着墨辊、第二着墨辊、第三着墨辊的下方;

和/或,

所述润湿部分接触于所述印版滚筒的右方、所述第三匀墨辊的下方。

优选地,所述第一着墨辊的直径与所述印版滚筒的直径的比值范围为:0.5-0.65;

所述第二着墨辊的直径与所述第一着墨辊的直径的比值范围为:0.45-0.6;

所述第三着墨辊的直径与所述第一着墨辊的直径的比值范围为:0.45-0.6。

优选地,所述第一着墨辊、第二着墨辊和第三着墨辊的直径各不相同;

和/或,

所述第一着墨辊、第二着墨辊、第三着墨辊与所述印版滚筒的直径满足相互除不尽的关系。

一种印刷机,其包含如上所述的水墨系统。

本发明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该水墨系统通过其排列结构使得印刷相关的各项性能指标更加优良,对印刷机的水墨平衡乃至印刷品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能使印品的画面清晰、层次分明、质感丰富。包含该水墨系统的印刷机的印刷品质更加优良。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现有技术的水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现有技术的另一水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水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匀墨部分和着墨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水墨系统100

供墨部分a

墨斗101

墨斗辊102

传墨辊103

匀墨部分b

第一串墨辊121

第二串墨辊122

第三串墨辊123

第四串墨辊124

第五串墨辊125

第一匀墨辊131

第二匀墨辊132

第三匀墨辊133

第四匀墨辊134

着墨部分c

第一着墨辊141

第二着墨辊142

第三着墨辊143

润湿部分d

水斗151

水斗辊152

着水辊153

计量辊154

串水辊155

印版滚筒16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下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如图3所示,水墨系统100包括:供墨部分、匀墨部分、着墨部分、润湿部分和印版滚筒160。

图3中的虚线仅是为了区分不同的部分所用的标示,不代表实际构件。

供墨部分用于提供油墨。

供墨部分包括:墨斗101、墨斗辊102和传墨辊103。墨斗101向墨斗辊102提供油墨,墨斗辊102与传墨辊103可分离地接触,传墨辊103与第一串墨辊121和墨斗辊102间歇性地接触。虽然图3中显示为传墨辊103与墨斗辊102和第一串墨辊121同时接触,但是实际上在水墨系统100工作时,传墨辊103在第一串墨辊121和墨斗辊102摆动以分别与墨斗辊102和第一串墨辊121间歇性地接触。该摆动通过现有的摆动机构实现,该摆动机构在现有技术中已经有广泛应用,不再赘述。

匀墨部分包括:第一串墨辊121、第二串墨辊122、第三串墨辊123、第四串墨辊124、第五串墨辊125,以及第一匀墨辊131、第二匀墨辊132、第三匀墨辊133、第四匀墨辊134。

着墨部分包括:第一着墨辊141、第二着墨辊142、第三着墨辊143。

第一串墨辊121与供墨部分可分离地接触。可分离地接触指的是相互接触的两个构件在需要时可以相互脱离。

第一串墨辊121与第一匀墨辊131接触。

第一匀墨辊131同时与第一串墨辊121和第二串墨辊122接触。

第二串墨辊122同时与第一匀墨辊131、第一着墨辊141和第二匀墨辊132接触。

第二匀墨辊132同时与第二串墨辊122和第五串墨辊125接触。

第五串墨辊125同时与第一着墨辊141、第二匀墨辊132和第三匀墨辊133接触。

第三匀墨辊133还与润湿部分可分离地接触。

第一着墨辊141同时与第二串墨辊122、第五串墨辊125、印版滚筒160和第三串墨辊123接触。

第三串墨辊123同时与第一着墨辊141和第四匀墨辊134接触。

第四匀墨辊134同时与第三串墨辊123和第四串墨辊124接触。

第四串墨辊124同时与第四匀墨辊134、第一着墨辊141和第二着墨辊142接触。

润湿部分用于提供润湿液。

润湿部分包括:水斗151、水斗辊152、着水辊153、计量辊154和串水辊155。

水斗151向水斗辊152提供润湿液,水斗辊152同时与着水辊153和计量辊154接触,着水辊153同时与印版滚筒160和串水辊155接触,串水辊155同时与着水辊153和第三匀墨辊133接触。

第三匀墨辊133与串水辊155之间可以设置一个分接机构,以实现润湿部分和匀墨部分的接触或分离,该分接机构可以采用中国发明专利cn102310285281.5中记载的分接结构实现。

润湿部分还包括匀水辊,匀水辊与着水辊153接触。

印版滚筒160同时与第一着墨辊141、第二着墨辊142、第三着墨辊143和润湿部分接触。

水墨系统100还包括印版,印版覆盖于印版滚筒160上。

水墨系统100还包括第五匀墨辊、第六匀墨辊、第七匀墨辊和第八匀墨辊。这些匀墨辊均只与水墨系统100中的一个串墨辊或匀墨辊单独接触,以进一步碾匀与其接触的串墨辊或均墨辊上的油墨,这样可以提高打墨系数,提高印品的清晰度。

可选择地,这些匀墨辊也可以不设置,当然也可以设置更多匀墨辊以进一步提高油墨的精细度。

在本实施例中,权衡了印刷成本和印品质量,仅设置了第五匀墨辊、第六匀墨辊、第七匀墨辊和第八匀墨辊。

第五匀墨辊与第一串墨辊121接触。

第六匀墨辊与第一匀墨辊131接触。

第七匀墨辊与第二串墨辊122接触。

第八匀墨辊与第三串墨辊123接触。

具有上述排列结构的水墨系统100的性能更加优良。其中,第一着墨辊141的着墨率为三根着墨辊的着墨率之和的94.11%,第二着墨辊142的着墨率为三根着墨辊的着墨率之和的3.11%;第三着墨辊143的着墨率为三根着墨辊的着墨率之和的2.78%;三根着墨辊的功能有更加明确的区分,第一着墨辊141主要起到为印版涂布油墨的作用,这样能够使得印品层次更加分明,画面清晰度更高。

第一着墨辊141的直径与印版滚筒160的直径的比值范围优选为:0.5-0.65。

第二着墨辊142的直径与第一着墨辊141的直径的比值范围优选为:0.45-0.6。

第三着墨辊143的直径与第一着墨辊141的直径的比值范围优选为:0.45-0.6。

且由于第一着墨辊141的直径较大,涂布的墨层更加均匀;第二和第一着墨辊141仅少量地为印版补充涂布油墨,主要作用是将印版上的油墨铺平,使墨层进一步均匀,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印品的质量。

优选地,第一着墨辊141、第二着墨辊142和第三着墨辊143的直径各不相同;

优选地,第一着墨辊141、第二着墨辊142、第三着墨辊143与印版滚筒160的直径满足相互除不尽的关系。相互除不尽指的是,任意两个着墨辊的直径的值相除,商是无限小数。

以印版滚筒160直径为300mm为例,第一着墨辊141、第二着墨辊142和第三着墨辊143的直径优选为:170mm、77mm、83mm。

图3和4根据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优选的位置排布方案,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改变相接触的两个辊之间的位置关系(比如从左右排列变为上下排列或者左右颠倒或上下颠倒),只要保持二者的接触关系不变即可。

第一串墨辊121接触于供墨部分的下方。

第一匀墨辊131接触于第一串墨辊121的下方。

第二串墨辊122接触于第一匀墨辊131的左下方。

第一着墨辊141接触于第二串墨辊122的下方。

第三串墨辊123接触于第一着墨辊141的左上方。

第四匀墨辊134接触于第三串墨辊123的左方。

第四串墨辊124接触于第四匀墨辊134的下方。

第二着墨辊142和第三着墨辊143均接触于第四串墨辊124的下方。

第二匀墨辊132接触于第二串墨辊122的右方。

第五串墨辊125接触于第一着墨辊141的右上方。

第三匀墨辊133接触于第五串墨辊125的右下方。

印版滚筒160接触于第一着墨辊141、第二着墨辊142、第三着墨辊143的下方。

润湿部分接触于印版滚筒160的右方、第三匀墨辊133的下方。

串水辊155接触于第三匀墨辊133的下方。着水辊153接触于串水辊155的左下方。匀水辊接触于着水辊153的下方。水斗辊152接触于着水辊153的右下方。计量辊154接触于水斗辊152的右上方。

第五匀墨辊接触于第一串墨辊121的左方。第六匀墨辊接触于第一匀墨辊131的右方。第七匀墨辊接触于第三串墨辊123的左上方。

本发明中提及的接触指的是两个辊之间相互抵接并且连带滚动,相互接触的两个辊的旋转方向是相反的。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印刷机,其包含如上的水墨系统100。

该水墨系统100通过其排列结构使得印刷相关的各项性能指标更加优良,对印刷机的水墨平衡乃至印刷品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能使印品的画面清晰、层次分明、质感丰富。包含该水墨系统100的印刷机的印刷品质更加优良。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除非文中另有说明。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作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