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溢墨并提供缓冲的网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70277发布日期:2020-07-07 13:49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减少溢墨并提供缓冲的网版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印刷网版的结构,特别是指一种可减少印刷时网布的溢墨,并同时提供网版缓冲的结构。



背景技术:

图1a为一示意图,用以说明现有技术中印刷网版的印刷过程一;图1b为一示意图,用以说明现有技术中印刷网版的印刷过程二;图1c为一示意图,用以说明现有技术中印刷网版的印刷过程三。请参照图1a至图1c,在网版的印刷现有技术中大部分采用离版印刷,即是将网版1置于待印物2的上方,之后会藉由刮刀3而将浆料或油墨从网布101上的印刷区a1刮至待印物2上以形成印刷图案。由图1a可看出,刮刀3的设定行程会大于待印物2的面积,当刮刀3施加下压力量时会对网布101加压,进而造成压力点p1以及压力点p2,压力点p1即为刮刀3与网布101之间的施力点,压力点p2即为网布101与待印物2边缘的弯折点,此时,若待印物2四周较为尖锐,将会藉由压力点p2而对网布101造成损伤。

再由图1b可看出,刮刀3会从压力点p2开始施力而将浆料或油墨从网布101上的印刷区a1刮至待印物2上以形成印刷图案,此时,若刮刀3的下压力道过大,印刷速度快,容易使浆料或油墨从入刀处,即压力点p2溢出。由图1c可看出,刮刀3的行程最后会走到压力点p3。

由上述的现有技术可知,目前的印刷网板结构会在印刷过程中产生网版损伤或是导致溢墨。基于上述理由,如何提供一种在印刷过程中可减少溢墨并提供网版缓冲的网版结构,乃是待解决的事项。



技术实现要素:

为达成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少溢墨并提供缓冲的网版结构,包括:一网框;一网布,拉伸并固定于该网框上,该网布上包括一印刷区,且该网布包括一刮刀面及一贴印面;至少一第一缓冲层,设置于该网布的该贴印面上,且该至少一第一缓冲层沿着该印刷区的边缘设置;以及至少一第二缓冲层,设置于该网布的该贴印面上,且该至少一第二缓冲层沿着该印刷区的该边缘设置。

较佳地,当该网布的该贴印面与置于一待印区上的一待印物贴合时,该至少一第一缓冲层叠在该待印物的边缘上,该至少一第二缓冲层叠在该待印区上。

较佳地,该至少一第一缓冲层的厚度介于5~40μm之间。

较佳地,该至少一第二缓冲层的厚度介于该待印物的厚度的0.3倍至该待印物的该厚度的1.2倍之间。

较佳地,该至少一第一缓冲层与该印刷区之间的距离为0至3mm之间的任一数值。

较佳地,该至少一第二缓冲层与该待印物之间的距离大于0.3mm。

较佳地,该至少一第一缓冲层沿着该印刷区的该边缘的转角设置,该至少一第二缓冲层沿着该至少一第一缓冲层的边缘设置。

较佳地,该至少一第一缓冲层沿着该印刷区的该边缘的转角设置,该至少一第二缓冲层沿着该印刷区的该边缘的周围设置。

附图说明

本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参照附图阅读下方的详细说明后,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态样以及其具体的特征与优点有更良好的了解,其中,该些附图包括:

图1a为说明现有技术中印刷网版的印刷过程一的示意图;

图1b为说明现有技术中印刷网版的印刷过程二的示意图;

图1c为说明现有技术中印刷网版的印刷过程三的示意图;

图2为说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减少溢墨并提供缓冲的网版结构示意图;

图3为说明图2中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说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减少溢墨并提供缓冲的网版结构与待印物之间关系的示意图;以及

图5为说明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减少溢墨并提供缓冲的网版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5网版

101网布

2待印物

20待印区

22印刷图案

3刮刀

4网版结构

40、50网框

42、52网布

44、54第一缓冲层

46、56第二缓冲层

s1刮刀面

s2贴印面

d1、d2距离

t1、t2、t3厚度

p1、p2、p3压力点

a1、a2、a3印刷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图式及附图标记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做更详细的说明,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研读本说明书后能据以实施。

图2为一示意图,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减少溢墨并提供缓冲的网版结构;图3为一示意图,用以说明图2中的a-a剖面结构。请参照图2及图3,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减少溢墨并提供缓冲的网版结构4包括一网框40、一网布42、至少一第一缓冲层44以及至少一第二缓冲层46。网布42拉伸并固定于网框40上,网布42上包括一印刷区a2,且网布42包括一刮刀面s1及一贴印面s2。至少一第一缓冲层44是设置于网布42的贴印面s2上,且至少一第一缓冲层44沿着印刷区a2的边缘设置。至少一第二缓冲层46设置于网布42的贴印面s2上,且至少一第二缓冲层46同样沿着印刷区a2的边缘设置。

更进一步的说明,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至少一第一缓冲层44是沿着印刷区a2的边缘的转角设置,至少一第二缓冲层46沿着至少一第一缓冲层44的边缘设置,以在网布42的左右对称处形成八字结构,并藉由至少一第一缓冲层44及至少一第二缓冲层46对网版结构4提供缓冲且减少网板结构4印刷时的溢墨。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缓冲层44及第二缓冲层46的材质可为单一的高分子材料,或是两种具有软、耐磨、韧性材质的材料的结合。

图4为一示意图,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减少溢墨并提供缓冲的网版结构与待印物之间的关系。请参照图3及图4,在本实用新型一实例中,当网布42的贴印面s2与置于一待印区20上的一待印物2贴合以进行网版印刷作业时,第一缓冲层44会叠在待印物2的边缘上,第二缓冲层46会叠在待印区20上,如图4中的导引虚线所示。如此一来,当网布42与待印物2接触时,可藉由第一缓冲层44及第二缓冲层46提供缓冲,避免网布42被待印物2的边缘刮伤。再者,当刮刀施力于网布2上,以将油墨经由刮刀面s1刮入印刷区a2并在待印物2上形成印刷图案22时,同样可藉由第一缓冲层44及第二缓冲层46来提供缓冲,避免刮刀施力于网布2上的压力过大而造成溢墨。

值得一提的是,再请参照图3及图4,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第一缓冲层44的厚度t1是介于5~40μm之间。再者,第二缓冲层46的厚度t2是介于待印物2的厚度t3的0.3倍至待印物2的厚度t3的1.2倍之间,举例而言,若待印物2的厚度t3为180μm,第二缓冲层46的厚度t2则介于54μm及216μm之间。另一方面,第一缓冲层44与印刷区a2之间的距离d1为0至3mm之间的任一数值,第二缓冲层46与待印物2之间的距离d2则是大于0.3mm。如此的厚度结构及距离结构设置可对网布2提供最佳的缓冲效果。

图5为一示意图,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减少溢墨并提供缓冲的网版结构。请参照图5,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一种减少溢墨并提供缓冲的网版结构5包括一网框50、一网布52、至少一第一缓冲层54以及至少一第二缓冲层56。类似地,网布52上包括一印刷区a3,至少一第一缓冲层54以及至少一第二缓冲层56皆设置于网布52的贴印面上,且至少一第一缓冲层54沿着印刷区a3的边缘设置,至少一第二缓冲层56亦是沿着印刷区a3的边缘设置。

更进一步的说明,第一缓冲层54是沿着印刷区a3的边缘的转角设置,第二缓冲层56是沿着印刷区a3的边缘的周围设置,由图5可看出,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缓冲层54是在网布52的左右对称处形成八字结构,而第二缓冲层56则是在网布52印刷区a3的边缘形成「口」字形,这样的结构在制程上会较为精简,仅需将第二缓冲层56围绕印刷区a3的边缘设置即可。

类似地,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缓冲层54及第二缓冲层56的材质可为单一的高分子材料,或是两种具有软、耐磨、韧性材质的材料的结合

由上述内容可知,本实用新型成功的提供了一种减少溢墨并提供缓冲的网版结构。在本实用新型中,可藉由在网版结构上设置至少一第一缓冲层及至少一第二缓冲层,使的网版结构于印刷时,可藉由至少一第一缓冲层及至少一第二缓冲层对网版结构的网布提供缓冲,避免网布被待印物或刮刀刮伤,亦避免刮刀施力于网布的压力过大而造成溢墨。

以上所述仅为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企图据以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因此,凡有在相同的创作精神下所作有关本实用新型的任何修饰或变更,皆仍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意图保护的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