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印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方便更换的三菱印刷机油墨箱。
背景技术:[0002]
印刷机是印刷文字和图像的机器,现代印刷机一般由装版、涂墨、压印和输纸等机构组成,印刷机的发明和发展,对于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0003]
油墨箱在长时间使用后,为了避免油墨凝结的情况,需要对其进行清洗,而印刷机的油墨箱往往是直接固定连接在机架上的,在需要清洗的时候还需要工作人员使用工具拆卸锁紧螺栓,较为麻烦,且操作繁琐,当印刷机长久不用时,油墨箱的油墨往往会凝结在一起,使得油墨箱的底部会形成一层油墨脂,从而影响印刷机的正常使用,因此,需要一种可以减少油墨凝结且方便更换的三菱印刷机油墨箱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普通的油墨箱不便于拆卸更换或者清洗,且容易在油墨箱底部凝结成块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方便更换的三菱印刷机油墨箱。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6]
一种方便更换的三菱印刷机油墨箱,包括机体,所述机体的上表面设置有连接壳,所述连接壳搭接在油墨箱的下表面,所述油墨箱的上表面设置有顶盖,所述顶盖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螺旋轴,所述螺旋轴套接在轴承内,所述轴承卡接在筒体的上表面,所述螺旋轴位于筒体内,所述筒体卡接在顶盖内,所述螺旋轴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刮板,两个所述刮板搭接在油墨箱内壁的下表面。
[0007]
所述油墨箱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卡块,所述第二卡块搭接在第一卡块的下表面,两个所述第一卡块分别固定连接在框架的右侧面和内壁的左侧面,所述框架内壁的正面和背面均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滑块滑动连接在滑槽内,所述滑槽内壁的右侧面通过第一弹簧与滑块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滑槽开设在连接壳的正面。
[0008]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09]
所述油墨箱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滑套,所述滑套内套接有滑杆,两个所述滑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同一个密封垫,所述滑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挡板的上表面通过第二弹簧与滑套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套接在滑杆外,所述挡板搭接在固定板的上表面,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在连接壳的内表面。
[0010]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1]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固定连接在顶盖的上表面,所述固定架内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与螺旋轴的顶端固定连接。
[0012]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3]
所述框架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推把,所述顶盖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把手,所述油墨箱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卡杆,所述卡杆位于连接壳内。
[0014]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5]
所述筒体的左右两侧面均设置有出料斗,所述固定板设置为中心镂空板。
[0016]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0017]
所述第一卡块的形状设置为三角形,所述第二卡块的形状与第一卡块的形状相适配。
[0018]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9]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电机、螺旋轴、支撑架、刮板、推把、第一卡块和第二卡块之间的相互配合,通过控制电机带动螺旋轴转动,使得螺旋轴带动刮板对油墨箱内油墨进行搅动,同时螺旋轴可以对油墨向上输送,再排入油墨箱,当需要拆卸清洗油墨箱时,通过向左推动推把,使得第一卡块和第二卡块分离,然后再将油墨箱取下即可,通过上述操作,从而可以对长时间不使用的油墨进行搅动,避免产生油墨凝结的情况,保障了油墨的正常使用,而且可以更加便捷的对油墨箱进行拆卸,从而方便了工作人员对其进行清洗的工作。
[0020]
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第二弹簧、滑杆和密封垫之间的相互配合,若需要拆卸油墨箱更换装有其他油墨的油墨箱时,此时油墨箱拆下,使得第二弹簧利用自身的弹力通过滑杆带动密封垫向下移动,使得密封垫与油墨箱底部紧密接触,从而可以及时的对油墨箱的底部进行密封,避免油墨外泄,造成浪费的情况。
[0021]
3、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第一弹簧,使得第一弹簧可以利用自身的拉力带动第一卡块与第二卡块接触,从而可以对油墨箱的位置进行限位,保障了油墨箱的安装效果。
附图说明
[0022]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方便更换的三菱印刷机油墨箱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3]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方便更换的三菱印刷机油墨箱的框架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4]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方便更换的三菱印刷机油墨箱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5]
图例说明:
[0026]
1、机体;2、连接壳;3、油墨箱;4、驱动装置;41、固定架;42、电机;5、螺旋轴;6、轴承;7、顶盖;8、筒体;9、支撑架;10、滑套;11、滑杆;12、第二弹簧;13、挡板;14、固定板;15、密封垫;16、框架;17、第一卡块;18、第二卡块;19、刮板;20、推把;21、滑块;22、第一弹簧;23、滑槽;24把手;25、出料斗;26卡杆。
具体实施方式
[0027]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8]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方便更换的三菱印刷机油墨箱,包括机体1,机体1的上表面设置有连接壳2,连接壳2搭接在油墨箱3的下表面,油墨箱3的上表面设置有顶盖7,顶盖7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驱动装置4,驱动装置4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有螺旋轴5,螺旋轴5套接在轴承6内,轴承6卡接在筒体8的上表面,螺旋轴5位于筒体8内,螺旋轴5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架9,支撑架9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刮板19,通过设置刮板19,从而便于对油墨箱3的底部进行搅拌,避免油墨产生凝结的情况,两个刮板19搭接在油墨箱3内壁的下表面。
[0029]
油墨箱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第二卡块18,第二卡块18搭接在第一卡块17的下表面,两个第一卡块17分别固定连接在框架16的右侧面和内壁的左侧面,框架16内壁的正面和背面均固定连接有滑块21,滑块21滑动连接在滑槽23内,通过设置滑块21和滑槽23,且滑块21在滑槽23内平稳的滑动,从而可以保障框架16的平稳移动,且滑块21可以为框架16提供支撑力,滑槽23内壁的右侧面通过第一弹簧22与滑块21的右侧面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第一弹簧22,使得第一弹簧22可以利用自身的拉力带动第一卡块17与第二卡块18接触,从而可以对油墨箱3的位置进行限位,保障了油墨箱3的安装效果,滑槽23开设在连接壳2的正面。
[0030]
具体的,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油墨箱3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滑套10,通过设置滑套10,从而有利于滑杆11的稳定滑动工作,滑套10内套接有滑杆11,两个滑杆11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同一个密封垫15,滑杆1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挡板13,挡板13的上表面通过第二弹簧12与滑套10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二弹簧12套接在滑杆11外,挡板13搭接在固定板14的上表面,固定板14固定连接在连接壳2的内表面,通过第二弹簧12、滑杆11和密封垫15之间的相互配合,若需要拆卸油墨箱3更换装有其他油墨的油墨箱3时,此时油墨箱3拆下后,使得第二弹簧12利用自身的弹力通过滑杆11带动密封垫15向下移动,使得密封垫15与油墨箱3底部紧密接触,从而可以及时的对油墨箱3的底部进行密封,避免油墨外泄,造成浪费的情况。
[0031]
具体的,如图1所示,驱动装置4包括固定架41,固定架41固定连接在顶盖7的上表面,通过设置固定架41,从而便于对电机42的进行固定,有利于电机42的稳定工作,固定架41内固定连接有电机42,电机42的输出轴与螺旋轴5的顶端固定连接。
[0032]
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框架16的右侧面固定连接有推把20,通过设置推把20,从而方便为工作人员提供施力点,方便工作人员的操作使用,顶盖7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把手24,通过设置把手24,从而方便工作人员将顶盖7取出,进而方便工作人员对油墨箱3内部件清洗的工作,油墨箱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两个卡杆26,卡杆26位于连接壳2内,通过设置卡杆26,且卡杆26可以卡入连接壳2内,从而可以进一步保障油墨箱3的稳固性。
[0033]
具体的,如图1和图2所示,筒体8的左右两侧面均设置有出料斗25,通过设置螺旋轴和5出料斗25,使得螺旋轴5可以向上对油墨的输送,并通过出料斗25再次排放至油墨箱3内,从而可以保障油墨搅拌的均匀度,固定板14设置为中心镂空板,通过设置固定板14,且固定板14设置为中心镂空板,从而便于油墨的排入机体1的工作。
[0034]
具体的,如图1所示,第一卡块17的形状设置为三角形,第二卡块18的形状与第一卡块17的形状相适配,通过设置第一卡块17和第二卡块18,且第一卡块17和第二卡块18的形状均为三角形,使得第一卡块17可以利用自身的倾斜面对第二卡块18的倾斜面进行挤
压,使得第一滑块21向下移动至合适位置,使其过程不需要工作人员手动操作,从而方便了工作人员的工作。
[0035]
工作原理:当需要对油墨箱3进行搅动时,通过控制电机42带动螺旋轴5转动,使得螺旋轴5带动刮板19进行转动,使得刮板19对油墨进行搅动,同时螺旋轴5向上进行油墨的输送,并通过出料斗25再排放至油墨箱3内,当需要拆卸清洗油墨箱3时,通过向左推动推把20,使得第一卡块17和第二卡块18分离,然后再将油墨箱3取下即可。
[0036]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