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罐和喷墨打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359609发布日期:2020-12-22 10:30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墨罐和喷墨打印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印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墨罐和喷墨打印机。



背景技术:

喷墨打印机一般通过从记录部向记录介质(例如打印用纸张)喷出墨水来进行打印。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已有的一种喷墨打印机1的示例。在下文中,为了便于描述,以使用者使用喷墨打印机1时所处的位置为基准,将喷墨打印机1面向使用者的方向定义为“前”、与此相对的方向定义为“后”,而将使用者的左手侧定义为“左”,使用者的右手侧为“右”。

如图1所示,喷墨打印机1包括打印机本体2以及设置在打印机本体2的一侧(例如前侧)的四个墨罐10。打印机本体2包括框架部50,四个墨罐10设置在框架部50中。其中一个墨罐10设置在框架部50左侧前部,另外三个墨罐10并排地设置在框架部50右侧前部。墨罐10用于容纳墨水,以供应至记录部51。位于左侧前部的墨罐10可以容纳黑色的墨水,位于右侧前部的三个墨罐10可以分别容纳青色、品红色和黄色的墨水,以使喷墨打印机1的打印内容具有更加丰富的色彩。

如图2所示,墨罐10主要包括墨罐本体30和第一电极部件61以及第二电极部件62。

墨罐本体30包括储墨室31、注墨部33、缓冲室34、供墨部35和大气连通部36以及漏墨流路55。

具体地,墨罐本体30主要包括树脂框架52、第一覆膜53和第二覆膜54,树脂框架52可以由树脂材料通过注塑工艺成型。第一覆膜53覆盖在树脂框架52的一侧(例如左侧)。第二覆膜54覆盖在树脂框架52的另一侧(例如右侧)。树脂框架52设置有若干个用于形成诸如储墨室31和缓冲室34等的具有内部空间的凹腔。这些凹腔具有侧向开口,例如朝向左侧开放的左侧开口和朝向右侧开放的右侧开口。第一覆膜53通过诸如粘接等的连接方式连接至树脂框架52以覆盖该左侧开口,使得树脂框架52和第一覆膜53两者能够共同形成储墨室31。第二覆膜54通过诸如粘接等的连接方式连接至树脂框架52以覆盖该右侧开口,使得树脂框架52和第二覆膜54两者能够共同形成缓冲室34。注墨部33、供墨部35和大气连通部36以及漏墨流路55均设置在树脂框架52上。

储墨室31用于容纳待供应至记录部51的墨水。注墨部33位于储墨室31的顶部,可通过注墨部33向储墨室31注入墨水。供墨部35位于储墨室31的上方,以用于将储墨室31中的墨水供应至记录部51。大气连通部36位于墨罐本体30的靠下的位置处。缓冲室34将大气连通部36与储墨室31连通,大气连通部36与大气连通。漏墨流路55设置在墨罐本体30的外表面上,用于将来自注墨部33和供墨部35的漏墨引导至预定位置。

第一电极部件61和第二电极部件62均从墨罐本体30的外部延伸进入至储墨室31内。第一电极部件61设置在漏墨流路55中,第二电极部件62设置在漏墨流路55的外部。第一电极部件61和第二电极部件62作为电极型传感器的一部分,当第一电极部件61和第二电极部件62均附着有墨水时,第一电极部件61和第二电极部件62导通,使得该电极型传感器能够检测储墨室31中的墨水量。

在使用者通过注墨部33向储墨室31补给墨水时,会有部分墨水漏到注墨部33的外侧。另外,在与供墨部35相连的供墨管发生破裂或者破损的情况下,也会有墨水从供墨管向外漏出。这些漏墨会沿漏墨流路55向下流动,并且能够被设置在墨罐本体30外部的吸收体吸收,防止墨水流到喷墨打印机的其他位置处。

然而,由于第一电极部件61设置在漏墨流路中,当发生上述漏墨的情况下,第一电极部件61的表面可能会附着有墨水。当第二电极部件62的表面也附着有墨水时,第一电极部件61和第二电极部件62导通,因此当储墨室31内的墨水比规定的量少时,也可能会存在持续的错误检测。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墨罐和喷墨打印机,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公开了一种墨罐,用于喷墨打印机,所述喷墨打印机包括记录部,所述墨罐包括:

墨罐本体,所述墨罐本体包括:

注墨部,所述注墨部用于供墨水注入;

储墨室,所述储墨室与所述注墨部连通,用于储存从所述注墨部注入的墨水;

供墨部,所述供墨部与所述储墨室连通且设置在所述墨罐本体的第一表面上,用于将所述储墨室中的墨水供应至所述记录部;

第一阻挡侧壁,所述第一阻挡侧壁从所述第一表面经由连接表面延伸至第二表面;以及

第二阻挡侧壁,所述第二阻挡侧壁从所述第一表面经由所述连接表面延伸至所述第二表面;

其中,位于所述第一阻挡侧壁和所述第二阻挡侧壁之间的所述第一表面、所述连接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以及所述第一阻挡侧壁和所述第二阻挡侧壁形成漏墨流路,所述漏墨流路用于将来自所述注墨部和所述供墨部的漏墨引导至预定位置;

第一电极部件,所述第一电极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上,所述第一电极部件从所述墨罐本体的外部延伸进入至所述储墨室内,且设置在所述漏墨流路中;以及

第二电极部件,所述第二电极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上,所述第二电极部件从所述墨罐本体的外部延伸进入至所述储墨室内,所述第二电极部件与所述第一电极部件间隔开,且设置在所述漏墨流路的外部;

其中,所述墨罐本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上的阻挡部,所述阻挡部设置在所述第一阻挡侧壁和所述第二阻挡侧壁之间,且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连接表面和所述第一电极部件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墨罐,通过在第二表面上设置阻挡部,阻挡部至少部分地设置在连接表面和第一电极部件之间,能够防止漏墨流路中的墨水飞溅到第一电极部件上,进而能够防止墨水附着在第一电极部件上,从而能够避免对储墨室中的墨水量的错误检测。

可选地,所述阻挡部构造为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板状结构。

根据本方案,阻挡部的结构简单,便于制造,能够降低生产成本。

可选地,所述阻挡部构造为沿竖直方向延伸且横截面为凹形的结构,以围绕所述第一电极部件设置。

根据本方案,阻挡部的结构简单,并且能够围绕第一电极部件设置,阻挡部的阻挡效果较好,能够进一步防止漏墨流路中的墨水飞溅到第一电极部件上。

可选地,所述阻挡部的上端高于所述第一电极部件的上端。

根据本方案,阻挡部能够起到较好的阻挡效果,以防止漏墨流路中的墨水飞溅到第一电极部件上。

可选地,所述第一表面高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连接表面的上端与所述第一表面相连,所述连接表面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表面相连,所述阻挡部的上端高于所述第一表面。

根据本方案,阻挡部能够起到较好的阻挡效果,以防止漏墨流路中的墨水飞溅到第一电极部件上。

可选地,所述第二电极部件与所述第一阻挡侧壁之间的最短距离小于所述第二电极部件与所述第二阻挡侧壁之间的最短距离,所述第一阻挡侧壁包括第一壁,所述第一壁的下端与所述第二表面相连,所述第一壁的一侧与所述连接表面相连,所述第一壁的上端高于所述阻挡部。

根据本方案,第一壁能够起到阻挡的作用,以防止漏墨流路中的墨水流到漏墨流路的外部,并且第一壁能够和阻挡部相互配合,以防止漏墨流路中的墨水飞溅到第一电极部件上。

可选地,所述阻挡部与所述第一阻挡侧壁和所述第二阻挡侧壁中的至少一个间隔开。

根据本方案,漏墨流路中的墨水能够沿着漏墨流路从阻挡部与第一阻挡侧壁和/或第二阻挡侧壁之间的间隙向下流动,并最终流到预定位置。

可选地,所述墨罐本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上的第一覆盖部,所述第一覆盖部围绕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部件的周向外侧,并且所述第一覆盖部的上端低于所述第一电极部件的上端。

根据本方案,第一覆盖部能够防止漏墨流路中的墨水附着在第一电极部件上。

可选地,所述墨罐本体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表面上的第二覆盖部,所述第二覆盖部围绕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部件的周向外侧,并且所述第二覆盖部的上端低于所述第二电极部件的上端,所述第一覆盖部的上端高于所述第二覆盖部的上端。

根据本方案,第二覆盖部能够防止从注墨部和供墨部向外漏出的墨水附着在第二电极部件上,并且通过将第一覆盖部的上端高于第二覆盖部的上端,能够进一步防止漏墨流路中的墨水附着在第一电极部件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公开了一种喷墨打印机,其包括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墨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喷墨打印机,通过在墨罐的第二表面上设置阻挡部,阻挡部至少部分地设置在连接表面和第一电极部件之间,能够防止漏墨流路中的墨水飞溅到第一电极部件上,进而能够防止墨水附着在第一电极部件上,从而能够避免对储墨室中的墨水量的错误检测。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的喷墨打印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喷墨打印机的墨罐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喷墨打印机的墨罐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沿图4中的线a-a的剖面示意图;

图6为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一个变型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的墨罐的立体示意图;

图7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的墨罐的立体示意图;以及

图8为沿图7中的线b-b的剖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00:喷墨打印机2/102:打印机本体

10/110/210:墨罐30/130/230:墨罐本体

33/133/233:注墨部31/131/231:储墨室

35/135/235:供墨部36/136/236:大气连通部

137/237:第一阻挡侧壁138/238:第二阻挡侧壁

50/150:框架部51/151:记录部

52/152/252:树脂框架53/153/253:第一覆膜

54/154/254:第二覆膜55/155/255:漏墨流路

156/256:第一覆盖部157/257:第二覆盖部

158/258:第一壁61/161/261:第一电极部件

62/162/262:第二电极部件191/291:第一表面

192/192’/292:第二表面93/193/293:连接表面

194/294:阻挡部34/134/234:缓冲室

l1/l3:第二电极部件与第一阻挡侧壁之间的最短距离

l2/l4:第二电极部件与第二阻挡侧壁之间的最短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非限制。

在本文中,本申请中所引用的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数词仅仅是标识,而不具有任何其它含义,例如特定的顺序等。而且,例如,术语“第一部件”其本身不暗示“第二部件”的存在,术语“第二部件”本身不暗示“第一部件”的存在。

下面将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墨罐和喷墨打印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喷墨打印机具有与根据背景技术的喷墨打印机1大致相同的构造。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喷墨打印机除具有打印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图像扫描仪功能、传真功能、复印功能等各种功能。关于打印功能,可以具有在记录介质的双面记录图像的双面图像记录功能。当然,对于是否具有打印功能以外的功能是任意的。

第一实施方式

图3至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墨罐110和喷墨打印机100。

如图3所示,喷墨打印机100包括打印机本体102和墨罐110。

打印机本体102大体上呈长方体形状。打印机本体102上设置有用于提供记录介质的供纸部和用于排出记录介质的出纸部。打印机本体102中还设置有例如包括多个喷嘴的记录部151,记录部151可向记录介质喷射墨水。在打印机本体102的前表面上还可以设置有操作面板,该操作面板上配置有用于显示各种信息和设定内容的显示部件以及用于执行各种操作或输入设定内容的操作按键。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不设置显示部件,而仅设置部分操作按键,这些操作按键可以设置在打印机本体102的合适的位置,例如上表面上。

喷墨打印机100的打印机本体102包括框架部150,喷墨打印机100优选包括四个墨罐110,四个墨罐110设置在框架部150中。其中一个墨罐110设置在打印机本体102的左侧前部,其通常用于容纳黑色墨水,另外三个墨罐110设置在打印机本体102的右侧前部,其从左到右分别用于容纳青色、品红色和黄色三种彩色墨水,从而喷墨打印机100可以使用黑色、青色、品红色和黄色四种颜色的墨水记录彩色图像。当然,可以理解,根据实际需要,也可以设置其他数量的墨罐110,并且墨罐110也可以设置在打印机本体102的其他位置处。此外,根据实际需要,墨罐110可以固定地安装至打印机本体102,也可以构造成可拆卸地安装至打印机本体102。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墨罐110具有与根据背景技术中的墨罐10大致相同的构造,其中具有相似功能的结构被赋予相似的附图标记。

如图4所示,墨罐110主要包括墨罐本体130和第一电极部件161以及第二电极部件162。墨罐本体130包括储墨室131、缓冲室134、注墨部133、供墨部135、大气连通部136以及漏墨流路155。具体地,墨罐本体130主要包括树脂框架152和第一覆膜153以及第二覆膜154。第一覆膜153设置在树脂框架152的左侧,以与树脂框架152之间形成储墨室131。第二覆膜154设置在树脂框架152的右侧,以与树脂框架152之间形成缓冲室134。注墨部133、供墨部135、大气连通部136以及漏墨流路155均设置在树脂框架152上。

储墨室131用于容纳待供应至记录部151的墨水,储墨室131与注墨部133连通,用于储存从注墨部133注入的墨水。供墨部135与储墨室131连通且设置在墨罐本体130的第一表面191上,用于将储墨室131中的墨水供应至记录部151。注墨部133设置在第一表面191的上方,且设置在供墨部135的前侧。大气连通部136位于墨罐本体30的靠下的位置处,缓冲室134将大气连通部136与储墨室131连通,大气连通部136与外界大气连通。

如图4和图5所示,墨罐本体130还包括第一阻挡侧壁137和第二阻挡侧壁138。第一阻挡侧壁137从第一表面191经由连接表面193延伸至第二表面192。第二阻挡侧壁138从第一表面191经由连接表面193延伸至第二表面192。

具体地,第一表面191高于第二表面192,连接表面193的上端与第一表面191相连,连接表面193的下端与第二表面192相连。在图示实施方式中,第一表面191和第二表面192以及连接表面193均构造为平面。在安装至喷墨打印机100的状态中,第一表面191位于第二表面192的前侧,第一表面191和第二表面192均为水平面,连接表面193为铅垂面。

位于第一阻挡侧壁137和第二阻挡侧壁138之间的第一表面191、连接表面193和第二表面192,以及第一阻挡侧壁137和第二阻挡侧壁138形成漏墨流路155。漏墨流路155用于将来自注墨部133和供墨部135的漏墨引导至预定位置。

第一电极部件161设置在第二表面192上,第一电极部件161从墨罐本体130的外部延伸进入至储墨室131内,且设置在漏墨流路155中。第二电极部件162设置在第二表面192上,第二电极部件162从墨罐本体130的外部延伸进入至储墨室131内,第二电极部件162与第一电极部件161间隔开,且设置在漏墨流路155的外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避免错误检测,墨罐本体130还包括设置在第二表面192上的阻挡部194,阻挡部194设置在第一阻挡侧壁137和第二阻挡侧壁138之间,且至少部分地设置在连接表面193和第一电极部件161之间,因此能够防止漏墨流路155中的墨水飞溅到第一电极部件161上,进而能够防止墨水附着在第一电极部件161上。

优选地,阻挡部194与第一阻挡侧壁137和第二阻挡侧壁138中的至少一个间隔开。在本实施方式中,阻挡部194构造为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板状结构。阻挡部194的右侧与第一阻挡侧壁137间隔开,并且阻挡部194的左侧与第二阻挡侧壁138间隔开,使得漏墨流路155中的墨水能够沿着漏墨流路155从阻挡部194与第一阻挡侧壁137和第二阻挡侧壁138之间的间隙向下流动,并最终流到预定位置。进一步地,阻挡部194相对于第一电极部件161更靠近第一阻挡侧壁137,并且相对于第一电极部件161更靠近第二阻挡侧壁138。

优选地,阻挡部194的上端高于第一电极部件161的上端,并且高于第一表面191。

现请转到图5,第二电极部件162与第一阻挡侧壁137之间的最短距离l1小于第二电极部件162与第二阻挡侧壁138之间的最短距离l2。第一阻挡侧壁137包括第一壁158,第一壁158的下端与第二表面192相连,第一壁158的前侧与连接表面193相连,第一壁158的上端高于阻挡部194。第一壁158能够起到阻挡的作用,以防止漏墨流路155中的墨水流到漏墨流路155的外部,并且第一壁158能够和阻挡部194相互配合,以防止漏墨流路155中的墨水飞溅到第一电极部件161上。

墨罐本体130还可以包括设置在第二表面192上的第一覆盖部156和第二覆盖部157。第一覆盖部156围绕设置在第一电极部件161的周向外侧,并且第一覆盖部156的上端低于第一电极部件161的上端,以能够防止漏墨流路155中的墨水附着在第一电极部件161上。第二覆盖部157围绕设置在第二电极部件162的周向外侧,并且第二覆盖部157的上端低于第二电极部件162的上端,以能够防止从注墨部133和供墨部135向外漏出的墨水附着在第二电极部件162上。优选地,第一覆盖部156的上端高于第二覆盖部157的上端。

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一个变形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的墨罐110。在该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具有相似功能的结构被赋予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表面192’为不具有端点的曲面。具体地,第二表面192’可以包括平面部分以及与平面部分相连并且分别位于平面部分的前侧和后侧的曲面部分,并且曲面部分与平面部分在连接处相切。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二表面192’的结构不限于本实施方式,根据需要,第二表面192’还可以构造为不具有平面部分。

第二实施方式

图7和图8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的墨罐210,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墨罐210具有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墨罐110大致相同的构造,其中具有相似功能的结构被赋予相似的附图标记。

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是,墨罐210同样包括如墨罐本体230和第一电极部件261以及第二电极部件262。墨罐本体230同样主要包括树脂框架252和第一覆膜253以及第二覆膜254。第一覆膜253与树脂框架252之间同样形成储墨室231,第二覆膜254与树脂框架252之间同样形成缓冲室234。注墨部233、供墨部235、大气连通部236、漏墨流路255(由第一阻挡侧壁237、第二阻挡侧壁238、第一表面291、第二表面292和连接表面293共同形成)、第一覆盖部256和第二覆盖部257均同样设置在树脂框架252上。

如图8中可见,第二电极部件262与第一阻挡侧壁237之间的最短距离l3同样小于第二电极部件262与第二阻挡侧壁238之间的最短距离l4,第一阻挡侧壁237同样包括第一壁258。

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阻挡部294构造为沿竖直方向延伸且横截面为凹形的结构,以围绕第一电极部件261设置。具体地,阻挡部294依次围绕第一电极部件261的左侧、前侧和右侧设置,以具有较好的阻挡效果,能够进一步防止漏墨流路255中的墨水飞溅到第一电极部件261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墨罐,通过在第二表面上设置阻挡部,阻挡部至少部分地设置在连接表面和第一电极部件之间,能够防止漏墨流路中的液体在流动时飞溅到第一电极部件上,进而能够防止漏墨流路中的墨水附着在第一电极部件上,从而能够避免对储墨室中的墨水量的检测错误。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它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方式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